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的情智语文 (一)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的情智语文  

利川市教学研究室  徐光华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情智语文的创立者——孙双金的情智语文。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成长经验、情智语文解读和经典课例欣赏三个部分。目的是引领广大教师走进名师、学习名师、研究名师,最终超越名师、使自己自成为名师。  

【关  词】语文名师;核心理念;经典课例;情智语文。  

   

   

一、专业成长经验  

孙双金,男,1962年出生,1981年从丹阳师范毕业后开始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现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江苏省小学语文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他是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情智语文的领军人物,江苏省教育学会理事,江苏省青联委员,镇江市教育学会副会长。曾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和“镇江市首届名校长”等荣誉称号,是省“333骨干工程”中耀眼夺目的明星。其事迹被收入《江苏教育名人录》、《中国当代教育名人录》和《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精品录》之中。  

自从1981年走上丹阳附属小学三尺讲台的那一天起,他就立下宏伟志愿,要“将小学语文教学引入艺术殿堂”。近30年来,他在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上下求索”,从小小县城的讲台走向全国语文教学的大舞台,形成了“潇洒不失严谨,灵活而又扎实”的教学风格,在无数节语文课上演绎着生命的精彩,也实现着他心中那个遥远而美丽的梦想。  

他曾多次参加省、市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均获一等奖,1989年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首届中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获一等奖。他多次受邀到全国各地讲学近500场次,他出众的才技、缜密的思维、和学生之间特有的默契,把教学活动引入了艺术的殿堂,凡听过他上课的老师都感觉到是一种艺术享受。他的代表著作有《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美丽课堂》和《孙双金与情智教育》等,发表教育科研论文近100篇。特别是他自成一家的“情智教育”,《中国教育报》曾作过连续报道推介,在全国语文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目前,孙双金所在的学校是江苏省实验学校、江苏省模范学校和中国特色学校;他本人是镇江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笔者通过对孙双金成长历程和科研成果的初步分析,认为他的专业成长经验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立下宏愿,苦炼内功━━孙双金专业成长的基础  

孙双金的成长,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既有高远的志向,又有扎实的行动,始终在一种内驱力的推动下苦练内功、不懈追求。  

孙双金于1962年出生于江苏丹阳农村。中学时代成绩一直优秀、非常崇敬与羡慕老师的他,1979年以当地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丹阳师范,并于1981年毕业分配到丹阳师范附小任教。在工作初期,他就立志要做一名“好老师”。当然,他对“好老师”的认识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刚刚走上讲台时)追求的目标是:当他每次上完公开课,凡是听课的人都满口称赞。第二阶段(有了几年的教学实践):随着对教育本质认识的深入,他觉得作为一名好教师,光课上得好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做到:一要爱学生,真心实意地爱学生;二是要能上课,力求把每一堂课都上得精彩;三是要有思想,能从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第三阶段(取得了一定教学成绩,奠定了一定发展基础):孙双金把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定位为成为著名的特级教师,即他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鲜明的教学风格,始终走在国家教学改革的前沿,成为国家级学科领域改革的领头羊;讲课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在一线教师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也就是说,进入这一阶段以后,他矢志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将小学语文教学引入艺术的殿堂,做到既教给学生知识,又发展学生能力,而且还要给学生以情感的陶冶、心灵的洗涤、艺术的享受。他要达到的情智课堂教学境界是: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学生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学生兴趣盎然、兴致勃勃;学生思接干载、浮想联翩;学生如沐春风、如痴如醉;学生沉浸在美的画面、诗的境界、爱的怀抱之中。从现在孙双金老师已经取得的成就与影响来看,他的宏大志愿可以说完全实现了。  

那么,孙双金老师立下的宏伟志愿为什么能变成现实呢?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坚持苦练内功,不断地切磋砥砺,始终没有放松提升自己教书育人的素养和能力。二十多年来,他一方面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令他兴奋不已的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工作之中,一方面利用工作之余坚持学习、修炼内功。他把大量的学习时间安排在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他既博览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专业水准,同时还大量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名人传记。特别可贵的是,他每读一本书,都要求把书中的内容融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记录下读书过程中获得的灵感和启示,以备日后在实践中使用。他从多方面提升自己的文化功底和教书育人素养━━为了使自己的语言生动传神、具有魅力,他学习所有的表演艺术,从朗读、演讲、相声和影视艺术语言中汲取营养。孙老师的“三闲”安排是教学之闲跑阅览室,晚上之闲就读书,节假日之闲还是读书。可以说,是读书拓宽了他的视野,是读书启迪了他的心智,是读书让他的教学一步步走向成熟。孙老师越学越发深信“人才只能用人才来建树,能力只有靠能力来培养,志向只能用志向来培养,才干也只能用才干来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语)  

孙双金曾对自己学习读书、苦练内功的的经历作了这样十分客观的评述:“人的成长需要靠几十年的学习积累。我个人比较赞同厚积薄发。如果你没有一个扎实的基础,即使你这几年加快发展了,你的后劲也不足,有的恐怕是昙花一现。这个积淀不仅是思想、文化的积淀,还有实践的积累。”可以说,他教学语言的精炼规范、睿智幽默,示范朗读的音韵和谐、有声有色,引领点拨的生动传神、善于启迪,课堂板书的圆润隽秀、苍劲挺拔等等,都无不得益于他坚持不懈地学习积累、苦练内功。有人说,语言等基本功是教师终生难离的武器。年轻教师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是一项事半功倍的“投资”,是一项终生受用的“投资”。孙老师的专业成长历程和已经取得的辉煌成就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二)课里陶金,潜心研究━━孙双金专业成长的关键  

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是提高其专业化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因为,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业务能力提高的过程和结果,而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既包括教师吸收一切相关的人类文明的成果并把这些文明成果内化成自己的经验,又包括教师利用这些已获得的经验进行有目的地创造或创新。孙双金老师就是在一边学习积累一边进行课堂教学的研究创新中,逐步使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步达到高境界的。  

几十年来, 孙 老师始终没有离开过他魂牵梦萦的课堂。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坚持在课里陶金,坚持探索和改革课堂,使课堂成为了他走向全国、走向成功的平台。  

【案例片段】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个孙双金课里陶金的故事《一节课与十二本书》:  

那还是19859月的一天,江苏丹阳师范附小能容纳500多人的礼堂座无虚席,年仅22岁的 孙 老师正在执教古诗《春望》。为了突出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他大胆突破,补充了另一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春望》作对比性教学。两首诗,一忧一喜:一首是忧极而惊,一首是喜极而狂,正反对照,突出了诗人与国家、百姓同悲同喜的博大情怀。 孙 老师在课堂上从容不迫,详教《春望》,略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悲一喜,一详一略,形成鲜明对比,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整堂课教师精神饱满,思路清晰,情感充沛;学生情绪高昂,入情入境。上到最后,师生都被诗中涌动着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所打动,师生诵读到动情处,都流下了真挚的泪水。课毕,礼堂内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下课后,一位语文教育专家激动地握住孙老师的手说:“我真没想到,古诗教学也能上得这样引人入胜。”是的,古诗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难点,而杜甫的诗以它那沉郁顿挫的风格尤其难以把握。那么,孙老师为什么能将这首古诗教得如此出神入化呢?这里想让大家听听这堂精彩教学的背后故事━━刚开始,孙老师对上好这一课也感到特别棘手。为了备好这一课,他一连几天将自己关在办公室和资料室里。他查阅了十二本教学书籍,阅读了大量诗人生平事迹的文献;他查阅了《春望》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深入研究了这首诗的相关分析文章。这时,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诗人因“国破”而见花落泪、闻鸟心惊的心情,被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所打动。他越来越感悟到:“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贯穿在杜甫诗歌中的一条主线,也是他的诗被人们千古传诵的原因之所在。到此,在孙老师的头脑中已经呈现出教学这首诗的基本思路:要上好这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博大情怀,教学方略也随之产生━━一是入情入境地渲染、描述、吟诵,让学生披文入情,为情所动(为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悟这首诗的内涵意蕴,他课前几十遍地反复吟诵这首诗直到读着读着自己不禁热泪盈眶);二是采用两首诗对比教学,以拓展教学空间,更深入地感受诗人的情怀。  

孙老师在回忆这堂课的备课、教学历程和成功展示时,无不感慨地说:“老师们看到的是精彩的教学场面,是表象。实际上,一节课教学效果好,不是因为上课教师一时的灵感,而是长期积淀的具体体现。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啊!教学的成功绝非偶然。孙老师自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天起,就坚持苦练内功、课里淘金,像“一节课和十二本书”这样的故事,在孙老师的身上发生得太多了。  

  老师一方面坚持课里淘金,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一方面积极开展课题实验研究,着力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子,使自己真正成为了科研型教师、科研型校长。  

  老师参加工作不久,就开始参与教学实验研究。那还是在1982年,作文教学研究专家、上海师大的吴立岗教授与丹师附小合作进行一个小学生作文素描教学研究项目,吴教授主要负责研究的安排与指导,丹师附小负责提供研究的场所和参与人员。孙老师当时正好教语文,并且热心支持此项实验研究,于是他就参与带了一个实验班。在这个实验班里,他坚持进行了三年的作文素描教学实验研究。实验中,虽然离不开吴教授理论上的指导,但绝大部分工作是靠他边实验边摸索。每次上作文素描课时,他在课前都要设计好各种作文情景,课堂上要指导学生把它们表演出来,然后要求学生用语言和文字表述出自己看到的情景,课后还要进行仔细批阅、分析、比较和总结。通过这次参与教学实验研究,孙老师不仅让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兴趣、提高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使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明显提升。1996年,丹师附小开展“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课题研究,孙老师担任该课题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从课题的申报、设计、组织实施到课题成果的总结提炼,无不渗透了他辛勤的汗水。此课题成果最终荣获丹阳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镇江市二等奖。进入新世纪,作为校长的孙老师主持的新研究课题━━“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开发小学生潜能”,属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特级教师计划”专设课题,江苏省仅两项。  

开展这一项项的课题研究,使孙双金的视野逐步拓宽,从“课里淘金,探索创立情智语文”,到“情智管理,形成独特校园文化”,再到“情智教育,确立自己的办学思想”,其根本目的就是从情智管理、情智课堂、情智校园、情智活动着手,培养情智教师和情智学生;就是要“让课堂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要“让师生的生命更美好”。在教改科研的道路上,他还提出并实践着“读万卷书”、“上万堂课、写万篇言”的目标。有人评价他是“情智共生”的校长,是“三变”(即第一变:孙校长=运筹帷幄的孙晋芳;第二变:孙校长=敢为人先的孙福明;第三变:孙校长=甘为人梯的孙敬修)校长。因为他在教书育人、教改科研的历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超前领先的“人生哲学”(即善待生命、善待他人、善待事业)和“教育理念”(即以情冶情、以智启智)。  

(三)不断升华,形成特色━━孙双金专业成长的核心  

自从1989年获得全国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以后,孙老师年年被邀请到全国各地去上课、讲学。江苏省电教馆录制了他的教学法,在全国和亚太地区播放。同行们、专家们纷纷赞誉:“他的课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手法多样、语言优美,他的课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听他的课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此时,满面春风、硕果累累的孙老师,丝毫没有停止探索前进的步伐,他要不断地反思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寻求语文教育的真谛,形成自己的语文教学思想和艺术特色。  

1、探索好课标准,指导教学实践  

孙老师常说,他的成功归功于课堂,归功于课里淘金,是课堂给了他一块块金光闪闪的金牌;他要还课堂一座金库,把课堂变成点石成金的地方。但是,他在辗转南北的上课、讲学中却发现:同一篇课文,同样的设计,同样是全身心投入、感情充沛,在此地上得很成功,甚至很轰动,而到彼地上却很沉闷,甚至很吃力。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在学习借鉴、反思总结的基础上,他深刻认识到,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深入研究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弄清楚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即要探索总结出好课的基本标准,以利于规范、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他的好课观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研究的深入而发展变化的。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好课标准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也就是一堂课下来,学生要把课文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有声有色;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声不绝于耳,并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教师通过紧扣文眼掀高潮、平淡出奇掀高潮、层层剥笋掀高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情绪、状态进入非常活跃的阶段;要精心筹划练习,并调动学生的眼、口、耳、手等多种感觉器官参与知识巩固活动。  

第二阶段(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时):针对语文课堂教学长期缺少魅力(包括缺少思想的魅力、文化的魅力、情感的魅力、艺术的魅力和个性的魅力等)的现状,根据语文新课程理念,他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新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包括充满人文关怀、充满问题探索、充满知识魅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是具有开放性、自主性、优化性的课堂,而且随着学生主体观的重新确立,看一堂课好不好首先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所以他又重新总结了16字好课观,即一堂好课要上得学生“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把学生上得兴奋起来,要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起来,要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参与到共同的学习过程中去,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已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感、所叹。  

第三阶段(深化课程改革以来):随着学习和研究的深入,他认为,有思想、有文化、有情感、有艺术的教师是大师,大师的课堂就会“充满灵动、充满情趣、充满智慧、充满诗意”(实质是从大师的角度提出好课观)。他曾经说过:“课堂应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师生在课堂上应该是自由的、快乐的、充实的、美好的、成长的、幸福的!”所以这些年来,孙双金矢志追求的,不再是如何展示自己的才华,而是如何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并使其成为燎原之势;他着力关注的,不再是预设教案的精巧诡奇,而是生成的课堂中,自由快乐的境界,生命灵动的活力。因为他认定,语文课堂的主角永远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位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一位顾问、一位平等对话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于是,他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主动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问题,倾听学生的见解,倾听学生的心声。正是在不断探索发展好课观的过程中,他坚持走进学生,关注动态生成,使他的语文课堂教学进入了崭新的、大师级的天地!  

2、研究教学艺术,形成教学特色  

孙双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停留在总结提出“好课标准”的阶段还远远不够,还必须研究提炼出落实好课标准、有利于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具有先导性与操作性的教学实施的策略、方法和艺术。  

孙老师坚持从多方面研究语文教学的实施艺术,见解独特,成果丰硕。艺术是什么?孙老师认为,艺术是音乐,艺术是画面,艺术是构思,艺术是享受;而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也是一门永远遗憾的艺术。因此,他坚持多方面、立体式研究语文教学艺术,努力实现语文教学的艺术化和效率化。比如:他研究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和独创性;他研究出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艺术是:钻研教材要在“深入”(即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深入领会文章中心、准确把握文章特点、深入揣摩编者意图)上下功夫,处理教材要在“浅出”(即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注意新旧知识联系、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上做文章;他研究出教学设计的艺术是:强调教学设计应有主线(包括由文路、由课题、由警句、由过渡段、由习题、由插图等设计教学主线)贯穿始终,讲究教学结构的有弛有度,训练密度的疏密有间,追求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营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意境;他研究出掀起教学高潮的艺术是:讲究逐层递进、讲究层层剥笋、讲究众星拱月、讲究跌宕起伏;他研究出课堂教学的“空白艺术”,包括问后留“空白”、读后留“空白”、板书中留“空白”、作业中留“空白”等多方面,追求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他研究的抓住教学细节的艺术是:追求导入语、过渡语和结束语的优美动人和出人意料。除此之外,他还研究了读、问、讲、评和设计教学细节、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和实施情感教学的艺术等。  

孙双金语文教学的艺术风格十分典型、富有个性。凡听过孙双金讲课的人都有一个共同感受:教师教得潇洒灵活、不失严谨,学生学得主动快乐而又扎实。用中外教育比较专家、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的话来说是一种“艺术享受”。具体分析有以下显著特征:一是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孙双金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这一点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具有形象性;小学语文课本中绝大部分文章形象生动、情节感人,教材的这一特点也要求我们的教学具有形象性。为此,孙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课堂教学的形象性,他善于绘声绘色地讲解,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使教学常常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效果。二是拨人心弦,情感共鸣━━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孙老师特别欣赏这句话,他认为,情感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情感是教学艺术的生命,“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的情绪。为此,他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是千方百计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引起他们内心世界强烈的反响与共鸣;他注重通过自己较深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生活积累,透彻深入地钻研并掌握教材,达到与作者一同欢笑、一同悲歌的效果;他总是把课文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再和学生交流,有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与教师一起读文“入情”、“入境”、“悟神”,在教学中合奏一曲感情奏鸣曲。三是不拘一格,独辟蹊径━━孙双金认为,艺术贵在创新,在每一堂成功的课例中,都体现着教师对美的独特感受,对教材的个性化理解,体现着教师新颖的设计和创新的方法;教学工作是创造性很强的工作,教育对象不同,班级基础不同,每一篇课文不同,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不同……所有这些不同都要求我们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走出模仿的圈子,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此,孙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坚持走自己的路,有现成的东西也不照搬,每一次教学都有自己的思考,要上出新意来。他的阅读教学的最显著特点就是不拘一式、不限一法、独辟蹊径、把课上活。有专家评价他的阅读教学风格是:语感强、语味浓,是孙双金阅读教学的基本点;为学而教,抓准导学的焦点,是孙双金阅读教学具有艺术性的根本所在;不扬一式,不限一法,把课上活,是孙双金的课具有强大的教学生命力。  

孙双金在总结自己的专业成长经验、成功人生时,强调他从教之路上的七个“第一”:即第一次登上讲台、第一篇文章发表、第一次大赛夺魁、第一次外出讲学、第一次出版专著、第一次西部支教、第一次给校长讲课等。他认为这“七个第一”是其专业高度成长、教师人生成功的“关键点”。成功的探索者是不会迷恋自己过去、满足于已有成就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营造艺术化语文课堂的宏伟工程中,孙双金总是永不满足、永不停步、不断追求、不断创造、不断超越“关键点”,正在成功地由语文课堂教学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他的专业成长经验,尤其是他在教学艺术上的探索创新精神,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情智语文解读  

一位语文教育专家曾经这样描述孙双金的语文课堂:“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字正腔圆地读,激情澎湃地涌,入情入境地吟;学生兴趣盎然,兴致勃勃,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如沐春风,如痴如醉;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孙双金的语文课在小语界的影响很大━━《我的战友邱少云》曾以壮美之情打动无数人的心;《泊船瓜洲》因抓住诗眼,丝丝入扣,让张田若先生发出“古诗教学竟能引人入胜”的感慨;《落花生》将辩论论引入课堂,《天游峰的扫路人》因自主、合作、探索教学方式,引得满堂赞叹:“此课淋漓尽致地阐释了新课标的理念”;而《林冲棒打洪教头》则因多元解读和生成性教学,而赢得“大家风范,大道无痕”的美誉;《走近李白》被认为是孙双金情智语文理念和艺术的生动再现。  

为什么他的语文教学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呢?通过阅读孙双金的专著、论文和欣赏他的课例,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鲜明特征他就是“情”和“智”。长期以来,孙双金在语文教学中总是敏锐地发现教材中“情”和“智”的结合点,并以情感为纽带,构成了一个“文━━━━道”新的教学骨架。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让孙双金领悟到了语文教育的真谛,感悟到语文是一门特别富有情感的学科,语文有了情感和智慧这两翼,又怎能不“鲲鹏展翅九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呢!只有“情感”和“智慧”的融合,才有语文教育的效率,才有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情智语文”的提出得到了语文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江苏教育》等众多主流媒体均作了相关报道。随着实践的推进,为适应新课改教学的需要,很多语文教师希望对“情智语文”有更多的了解,期望自己的教学中也能融进更多情智因素。因此,笔者特对“情智语文”作一点较为全面的梳理与介绍。  

(一)什么是情智语文  

“情智语文”是孙双金语文教学的见解与主张,也可以说是他的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与实施艺术。那么,究竟怎样理解情智语文、它有什么性质和特点、具有什么外显特征呢?  

1、情智语文的基本含义  

所谓“情智语文”,简单地说,就是情感语文、智慧语文。也就是在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的情感和智慧因素,调动教师自身的情智才能,营造积极的情智氛围,追求学生的情智共生、情智和谐发展的语文。很明显,情智语文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它着力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真挚,让学生智慧更灵活、更丰厚。  

为什么孙双金把“情智”作为语文教学内在生成和支撑的力量呢?我们知道,形成教育主张(理念)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和自己对话、深入阐释的过程。教育主张(理念)要站得住,首先要说得清。孙双金认为,情与智是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的重要命题,是教育、是语文教学所寻求的两种力量。而且这种力量来自内部,而不是外部;不是一般性力量,而是生长性、支撑性、引领性的力量。这里的“情”可理解为情趣、情味、情感,教育理应是具有情感的事业,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里的“智”可理解为智力、智能、智慧,智力是智慧的核心。所以,孙双金提出“情感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情感是教学艺术的生命”的主张。因为,在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所以,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同时,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而思想又是人类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人们在交流思想的过程中传递智慧、碰撞智慧、产生智慧,语文教学理所当然要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发展智慧、丰富智慧,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思结合、浮想联翩、思接千载。孙双金认为,每一位儿童都具有丰富的情感潜质和深厚的智慧潜能,关键在于教师要唤起和激发。“情智语文”正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通过语文教学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情感更丰富、更高尚,让智慧更灵动、更丰厚。正因为如此,在语文教学中,孙双金坚持把开掘儿童情智潜质作为神圣的使命。他提出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是情智教学的土壤和空气,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做到以情激情、以情唤情;要用自己的智慧火种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做到以智启智、以思启思。  

为什么孙双金把“情智”作为语文教改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是因为有情有智是我们人的本质特点。孙双金认为,作为一名现代人既要有高尚的情操,也要有丰富的智慧;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是现代人的两大特征,缺一不可。二是因为有情有智是语文学科鲜明的特点。孙双金认为,作为具有人文情怀的语文学科,承载着几千年人类文明丰富的思想和深厚的情怀,一旦失去了情感,语文也就失去了思想,失去了魅力。三是因为有情有智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孙双金认为,这是由于教学需要激发情感,需要启迪智慧;儿童世界是蕴藏着丰富情感和智慧的尚未开垦的世界,需要我们教师用情去唤情、用智去启智。所以语文课,我们既要有浓浓的情,也要有深深的思;我们既要激情澎湃的课堂,也要思绪万千的课堂;我们既要情真意切的流淌,也要思维火花的迸射。四是有情有智是儿童世界对成人世界的呼唤。孙双金认为,儿童时期是情感发展的最佳时期,而儿童情感的发展需要我们教师、成人用真善美的情感去感化、去熏陶、去滋润、去培育;同时,儿童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它需要我们去激活、去唤醒、去启迪、去点化。总之,有情有智,情智共生,是儿童发展的需要,是语文教学的呼唤,是语文学科的特征。因此,孙双金认为,当代儿童呼唤“情智语文”,语文教学呼唤“情智语文”,现代完人呼唤“情智语文”。  

2、情智语文的本质属性  

孙双金认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情智语文”正是从工具性和人文性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花朵,绝不是贴在语文学科上的标签。语文教学研究专家成尚荣先生在评价孙双金的“情智语文”时说过:“提出情智语文,正是对语文课程本质和内涵的深刻认识和深度开发。因为情与智的结合,实际上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具体化、个性化。孙双金正是从这一教育主张出发寻求着语文教学的艺术、风格,寻求着语文教学的个性,寻求着语文教学的突破。”所以,情智语文的本质属性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首先来分析“情智语文”的工具性属性。孙双金认为,“情智语文”首先是语文,是共同的语文。而语文不可能离开字词句篇、听说读写、修辞逻文。所以,“情智语文”关注语文的工具性,注重在字词句篇的教学中生成情智,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培养情智,在语修逻文的感悟中放飞情智。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阅读他的课例或欣赏他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感受到“情智语文”的无穷魅力━━书声琅琅是情智的抒发;议论纷纷是情智的倾诉;高潮迭起是情智的迸发;静思默想是情智的萌动;奋笔疾书是情智的倾泻;滔滔不绝是情智的奔涌。由此可见,离开了语文的工具性,“情智语文”就会成为水中花、镜中月。在孙双金的“情智语文”里,一个词能生出情智之根,一句话能长出情智之叶,一段文能开出情智之花,一篇文章能结出情智之果。正如孙双金自己所说,“情智语文”是扎根在工具语文这片沃土中的参天大树,根深才能叶茂、才能枝繁、才能花艳、才能果硕。  

其次来分析“情智语文”的人文性属性。孙双金认为,一首首诗歌是人类情思的抒发;一篇篇小说是人类悲欢离合的述说;一则则寓言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一个个童话是人们心灵的倾吐。文章,包蕴了人们多少的情感;文章,凝聚了人们无限的智慧。同时“情智语文”关注的是学习者━━学生。具体地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是要让他们喜欢语文;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就是要让他们会学语文;要关注他们的学习习惯,就是要让他们自学地学语文;要关注他们的学习品质,就是要让他们持之以恒地学语文。所以,从教学实施的角度看,“情智语文”的本质特征就是心中有情、目中有人、脑中有智、手中有法做到“心中有情,”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未成曲调先有情,道是无情却有情;做到“目中有人,”我们在语文课堂里就不会只见教案,不见学生,只见教师、不见学生,只见书本、不见生命;做到“脑中有智”,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就会拨云见日、茅塞顿开,就会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做到“手中有法”,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深入浅出,就会循循善诱,就会因材施教,就会让学生欲罢不能。  

3、情智语文的外显特征  

“情智语文”课堂有哪些外显特征呢?孙双金认为,情智的课堂在学生身上有如下表现:“小脸通红”指向学生的情感领域。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学生兴奋起来时,才会“小脸通红”,否则只会“小脸无神,小脸发白”。“小眼发光”指向学生的智力领域。只有当学生智慧的火花被点燃的时候,只有当学生情感闸门不断开启的时候,才会“小眼发光”,否则只会“小眼发直,小眼发呆”。“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指向学生的参与领域。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课堂上理所应当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和文本、教师、学生的互相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  

总之,孙双金心目中的情智语文,就是情感语文、智慧语文、工具语文、人文语文、儿童语文;就是情智共生的语文,用语文的密码开启儿童的心智之门,直抵语文教学精神文化的核心,打开了学科素质教育的灵动之窗。  

(二)如何实施情智语文  

1、实施“情智语文”的基本模式  

孙双金探索总结的“情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是:  

1)入境━━启动情智  

这是一种容易引发情感共鸣以至心灵震撼的过程。根据教学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诱发学生启动情智,让学生以良好的心境体验文章情感,引起学生认知情感和愉悦情绪。在教学情智触发的教学环境里,学生可以徜徉在轻松愉悦的精神活动中,使个性与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而教师可以成功地按照一定的教学规范来引导学生接受新知。操作方法的核心是激发兴趣,引发学习热情。具体策略有:以新入境:依据教材特点,揭示矛盾,制造悬念,引发学生探究新知欲望 以疑激趣:根据预习,主动设疑,展开思维触角;③以境激情: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受到触动、感染,诱导情智的萌发。  

2感悟━━生成情智  

感悟,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直觉化技能,是语文智力技能的核心要素。学生在趣盎然的情境中感悟丰富多彩的语言,或概括、或想象、或思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同时学生的情智得以生成。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情感,如对动物的喜爱对英雄的敬仰对太空的向往等可以使他们提高迁移运用能力;可推动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赏,并在品赏中使这些“原始”的情感得以发展,及至升华;充分利用教师的情感,以情悟情,可以唤起学生对课文的体验,促使他们带着已有的体验,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其操作方法有:①初读感悟,诱发情智:第一步━━尝试读好:感悟的基础是读好文章学文伊始,教师运用各种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法,让学生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引导学生把无声的书面语言的含义通过有声的语言形式,准确、连贯地表现出来。第二步━━尝试感悟:要学生在初读时,初步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三步━━尝试质疑:引导学生在初读感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细读感悟,深化情智:第一步━━感悟形象:学生细细品味课文,感悟文字所描绘的生动形象。第二步━━感悟情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所包含的人文关怀,感悟文中的情感、道理。第三步━━感悟写法:学生细学读文,在水到渠成时,引导学生感悟的表达方法与技巧。第四步━━联想成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诱发创新思维的生成、引导学生适时适地地联想,让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3)交流
━━发展情智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中感悟语言,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去切身体验。这样,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心中涌动着许多体悟急需倾吐。此时,教师采用各种交流形式,让学生展示情智,并发展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操作方法有:①辩论式交流:在对语言文字感悟的基础上,学生个体形成鲜明的立场,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学生越辩越明白、越辩越聪明。②倾诉式交流:学生对课文深入感悟以后,产生一种急需倾诉的欲望,想马上把自己的理解化成有个性的语言倾诉表达出来,此时教师就要成为倾听者,同时也要成为倾诉者,与学生产生共鸣。 ③拓展式交流:语文的学习要注意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超文本的阅读感受。只有这样,学生对语言、对事物、对人的认识才会是立体的、多元的,如果达到这样的境界,师生之间的交流才是拓展性的交流。   

4)表达━━展现情智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表达与思维和谐发展的过程。这里的表达,不仅是口头表达,还包括书面表达。学生通过拓展阅读,丰富了知识、经验,积淀了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教师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理性解析能力,更注重学生的创造性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得学生常常闪现和迸发出灵动的火花。
操作方法有:迁移表达:让学生经历由仿写到创的成长过程。在迁移过程中,学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语感的运用能力。想象表达:幼童时期是一个充满想象和梦幻的时期,情感一旦被激发想象的翅膀也就能迅速展开。教师要善于寻找想象点,引导学生想象,但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要将想象力的开发、开阔情怀的培养与言语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感受表达:对语言文字的材料,每个学生阅读后都会有自己的体验,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更要引导学生感受别人的表达,要让学生对语言的感知,不仅体现在语言符号的理解上,更体现在对语言符号所包含情感体验程度上。  

2、阅读教学中实施“情智语文”的主要策略  

“情智语文”不是另类语文,“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仍是它的“独挡之任”(叶圣陶语)。所以,“情智语文”坚持用语文的方式,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中,让学生学习语文,让学生过有意义的文化生活。孙双金探索总结的阅读教学“情智语文”的主要实施途径和策略是:  

1)创设情境━━让教学富有画面性或场景性  

什么是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呢?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要善于挖掘文章中可能隐藏着的情感画面或场景,并在教学时根据文本的文字和叙事逻辑,进行创造性发挥,或演绎成一段故事,或编织成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或描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由此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在创设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时,可采用如下具体策略:①教学语言的画面性。教师可用一两段富有形象性、画面感的语言,在学生面前展示文本所描写的生动场景。②电教手段的情境化。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在学生面前显现栩栩如生的画面和场景,能增加教学的情境性。③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视觉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场景、想象画面、想象故事等,通过想象,能够把学生带入那如诗如画的场景。  

【案例片段】请看孙老师执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片断:  

师:“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什么意思?  

生:朋友的小舟离我越来越远,我只看见长江那滔滔的江水向天边流去。  

师:孤零零的一只帆船越驶越远,最后它的影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流向天边,它流去的只是水吗?还流去了什么?它带去了“我”对孟浩然的思念,带去了朋友的友情。这种思念啊,就像滚滚的长江水一样永不停息。你说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诗人孟浩然离去,看了多长时间?  

生:看到天色已暗了下来。  

师:你说天色暗了,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要根据诗来想象,不能离开诗。(指一名学生)你来。  

生:我根据“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诗知道了,李白是直到帆船没有了影子之后才离开的。  

师:孟浩然离开黄鹤楼,走啊,走啊,等那个影子都看不到了。猜猜看,李白在那里站了多长时间?你猜猜看,用现在的时间,大概用了多长时间?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  

生:可能接近半个钟头。  

师:半个钟头。有不同的吗?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  

师:看了半天。(指另一名学生)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多。  

师:半天多。那个船消失之后,李白是不是掉过头就走了呢?  

生:(齐声)不是。  

师:他还在那里看。他看到什么━━“唯见长江天际流”。他还在那里看长江水滚滚流向天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你这样送过客人吗?实话实说。  

(提问学生,而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师:他(李白)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的?  

生:是用目送。  

师:用眼神、眼光、目光相送(板书“目”)。就在那里看啊,看啊,这场面是多么感人啊!  

(2)披文入情━━在紧扣语言中实现工具与人文共舞  

孙双金认为,“披文入情”是“情智语文”里有情感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它遵循语文学科规律,能充分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所谓“披文入情”,就是紧扣文章的重点理解句子的句面意思,探寻句子的内在情意,体悟作者思想深处的情思,直至走进人物心灵的深处和作者发生情感上的共鸣。“披文入情”的一般策略有:①咬文嚼字品意蕴。语言文字如美酒香茗一般讲究品评滋味,需在咀嚼、品尝、回味中领略其中的韵味。②层层剥笋探情思。语言,特别是有意味的语言,往往有字面义、字中义、字外义,教师面对这一类文章就需要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走进语言内在的情感世界。③上下关联悟真情。文章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读者在阅读时必须上下联系、前后照应,沿着作者思路,体悟到他真正的感情。  

【案例片段】请看孙老师执教的《我的战友邱少云》的片断:  

师:很好。我们就先来学习作者目睹邱少云被烈火包围时内心矛盾痛苦的第七小节(出示写在小黑板上的第七小节)。请一个同学朗读一、二两句,其他同学思考:眼看着战友被烈火灼烧,作者的心情怎样?  

生:作者心情紧张。  

生:作者的心情是十分紧张。我是从“绷得紧紧的”看出的。  

师:理解得准确(板书:紧张)。作者为什么这么紧张呢?“这怎么忍受得了呢”中的“这”指的是什么?  

生:“这”指的是烈火烧身。  

师:这是一团什么样的火啊?谁能联系第五小节讲讲看。  

生:我从作者当时听到的、闻到的、看到的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这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作者听到茅草被烧得“毕毕剥剥”地响;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看邱少云的棉衣已经烧着,火苗趁着风势乱窜。  

师:你回答得很有条理。是啊,平常我们手指被火柴烧一下都痛得大叫,现在一团烈火包住邱少云燃烧,那是多么痛苦啊。  

生:老师,我认为“这怎么忍受得了呢”不仅指邱少云烈火烧身的巨大痛苦难以忍受,还指作者目睹战友被烈火燃烧的心情也是难以忍受的。  

师:好极了!你体会得好。同学们有的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的能体会出语言内含的意思,这是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现在请大家一起怀着极度紧张的心情朗读这两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后指名学生朗读第三句,思考:“我”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  

生:“我”担心邱少云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因为一般人被烈火灼烧时都会叫起来,或者跳起来的。  

师: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因为邱少云是个“年轻的战士”,经受的考验少,突然被大火包围,巨痛难忍,我怕他会经受不了,会跳起来或叫起来。  

师:这是第二个原因,还有吗?请联系当时的环境想一想。  

生:“我”产生这个担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当时潜伏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如果邱少云突然跳起来或突然叫起来,就会被敌人发现,那样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师:讲得太好了!正因为这三方面的原因,所以“我”非常担心。(板书:担心。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然后指名学生读四、五两句,问:“‘我’为什么不敢看,又忍不住不看”,这是什么心情?)  

生:这是极度矛盾的心情。(板书:矛盾)  

师:十分准确。“我”为什么不敢看呢?  

生:因为“我”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  

生:正因为他们是朝夕相处、亲如手足的战友,所以不忍看、不敢看。  

师:那为什么又忍不住不看呢?  

生:因为战友正在烈火中燃烧,“我”不能置战友的生死于不顾。  

生:因为“我”盼望出现奇迹。  

师:这里的“奇迹”指什么?“我”为什么只寄希望于奇迹的出现,难道没有办法救出战友吗?  

生:这里的“奇迹”指的是“火突然间熄灭了”。  

生:完全有办法救出战友。课文第六小节写道:“他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我’趴在他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战友。”从这里可以看出邱少云扑灭身上的火,保住自己的生命是十分容易的。  

师:那“我”和邱少云为什么都不那样做呢?  

生:因为这样,“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所以“我”只能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  

师:请你们和作者一样,怀着焦灼不安、极度矛盾的心情朗读这两句(学生有感情朗读),这奇迹会出现吗?  

生:这奇迹是不会出现的。  

师:所以最后一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心情?  

生:这句话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我”内心极度痛苦的心情。(板书:痛苦)  

师:同学们,这小节写了“我”目睹战友在烈火中燃烧,内心紧张、担心、矛盾、痛苦的心情。老师心中有个问题:课文明明是写邱少云,为什么把“我”的心情写得这么具体呢?  

生:把“我”的心情写具体就从侧面衬托出邱少云的处境危险。  

生:因为课文是用第一人称的口气写的,他不能直接描写邱少云的心情。  

师:回答得很好。那你们从作者“紧张→担心→矛盾→痛苦”的心理变化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出邱少云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了。  

(3)问题敞开━━用想象和思考的方式让学生过紧张的智力生活  

孙双金始终认为,一个孩子会不会思考,是区别他有没有智慧的一个本质问题。会思考的表现就是有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  

【案例片段】这是孙老师上《落花生》一课的片断:  

初读课文之后,孙老师说:“读书最可贵的是能发现问题。下面请大家拿出笔来,默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待会儿提出来我们一起学习。”学生照着指示做。奇怪的是绝大多数人都是拿着笔做做样子,根本没在课本上画任何记号。  

五分钟后,没有人举手提问,都一脸茫然地望着老师。有些愕然:都读五年书了,竟然还不会提一个问题。孙老师决定,这节课一定要让他们学会提问,而且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于是笑了笑说:“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有就提出来。我最喜欢勇敢的同学。谁第一个举手?”过了好一会儿,终于有一个男生小心翼翼地举起了小手。  

“老师,‘茅亭’是什么意思?”  

“你是班上最勇敢、最聪明的同学,你提了第一个问题,了不起,请大家掌声鼓励!”其他学生的眼里有了一丝羡慕。  

“老师,‘新花生’是什么意思?”  

“老师,‘开辟’是什么意思?”  

由于被激励,许多学生开始产生属于自己的“?”,但都还停留在就词语提问的水平。这时孙老师决定打破他们的思维定势。  

“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呢?”学生不再像刚才那样茫然,而是陷入了思考。  

“‘那天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这句话我不懂。”一个女生说。  

“你真能干,一下子就找到这么一个重要的问题。”教师立即把课文的这句话给投影出来,并提示:“我想,就这句话我们起码可以提三个问题。你们动脑筋想想看。我相信你们一定可以提出来。”  

有了明确的“攻击”目标,大家脑筋开动起来了。  

“那天晚上为什么天色不好?”一个男孩问了一个不着边际的问题,引得全班一片笑声。  

“老师,在我们家里父亲和我们在一起吃饭是经常的事,为什么这家父亲‘很难得’呢?”  

“真聪明,你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实际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  

“那天晚上天色不大好,父亲为什么也来了呢?”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出来了。  

“‘可是父亲也来了’,为什么要用上‘也’呢?”学生开始咬文嚼字了。  

“父亲来就是为了吃花生吗?他还有什么用意呢?”……  

一个个精彩的“?”产生了,一个个脑袋里的智慧被唤醒了。  

孙双金认为,没有问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不可能走向深入,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也不可能深刻。情智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勇于提问、喜欢提问。所以,孙老师在课堂上常向学生说两句话:“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还有不同意见吗?老师最喜欢提不同意见的同学啦。”让学生有问题意识还只是第一步。可惜的是现在的许多教师,就满足于这一步,因此他们的课堂很热闹、很活跃,但缺乏思维的含量。为什么?因为他们忘了走第二步:让学生提有质量、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所以,孙老师的许多课,就不仅向学生的问题敞开,更重要的是向学生有价值的问题敞开。  

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呢?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它有助于理解文本的核心或深层意义,或者说,绕过它,我们就不能有效地把握文本及其重要细节所包蕴的思想情感。在《落花生》一课的教学中,孙老师之所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对那句话提出问题,是因为那看似闲淡的一笔,隐藏了许多必须被揭示出来的信息,比如这一家人是很有文化教养的,“父亲”的异常举止预示着后面谈话内容的重要性。如果放过这一句,学生就难以理解“父亲”的教诲对于“我们”的神圣性,也难以理解“父亲”教诲的真实含义━━不是那样的家庭,不是那样的教养,“父亲”是不可能说出这样克己谦让的人生哲学的。进而言之,没有这一铺垫,后面围绕“父亲”教诲展开的讨论,很可能就会成为脱离文本、背离文本的瞎编乱造。  

由此可见,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在让他们真正走进文本,走向智慧。  

(4)发现问题━━在教学中挑起学生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冲突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题,尤其是提有价值的问题,首先是老师自己要善于发现问题,发现有质量的问题。  

【案例片段】还是孙老师教学李白的《赠汪伦》中的片段:  

读懂了基本的意思之后,孙老师开始带领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师:诗的基本意思懂了,但大家还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读这首诗你有问题吗?你们讨论讨论。(生小组讨论)  

师:交流一下,能够发现问题的同学有双慧眼、火眼金睛。(指名问)你发现什么问题?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给我的情意?  

师:这是个问题,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生:既然李白舍不得离开汪伦,但他为什么要离开呢?  

师:没有不散的宴席,朋友之间总是要离别的。(竖起大拇指)好的,能够发现问题比发现不了问题总是要好。(指名问)你的问题?  

生:汪伦把李白骗过去,为什么他们还能成为好朋友?  

师:我来读诗。你们能不能再发现一些问题?“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这时已经来到哪里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为什么在李白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别呢?  

师:(兴奋地)听到没有?为什么要在李白离开汪伦家,上路之后,来到桃花潭坐到船上,要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呢?为什么早不送,晚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送客你会这样吗?  

生:(齐)不会。  

师:你肯定在家里就送了,是不是?你们这时候就做汪伦,猜想猜想,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有哪几种可能?  

(生分小组热烈讨论,而后交流)  

生:因为这里有汪伦和李白的美好回忆。  

师:什么回忆?  

生:可能因为他们在这里相遇。  

师:汪伦是从桃花潭把李白接来的,所以故意到桃花潭来送他,让李白留下难忘的印象。你叫什么名字?  

生:冯松。  

师:这是冯家的观点,了不起!  

生:有可能是李白没有告诉汪伦,而后来汪伦知道了就急匆匆赶到桃花潭送他。  

师:说明李白是不辞而别。你叫什么名字?  

生:徐畅。  

师:徐畅,这是徐家的观点。不同的,我就喜欢听到不同,看你们的小脑袋聪明不聪明。  

生:我的观点是,我们一般送亲人是在家里送,汪伦故意不在家里送,特别安排走的时候送,这样给他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让他记住汪伦这个朋友。  

师: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殷涛杰。  

师:殷涛杰,真是大脑袋,大脑发达。这个想象超出一般。……  

即使没有亲临现场的读者,读了这个片段,也不难体会到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在如何地闪耀,不难想象出他们那被拨动的心弦在怎样地跳跃。这里的关键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听过孙老师这节课的老师说:当“为什么李白已经走到桃花潭的时候汪伦才来送”的问题抛出后,整个课堂沸腾了。这个问题虽然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但毫无疑问,孙老师如果在备课的时候没有发现它,学生也不太可能有什么“火眼金睛”,课堂大概就不会如此精彩。为什么能发现这个前人所未发而又合情合理的深度问题?换句话说,教师如何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情智语文”告诉我们,所谓要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就是要能敏锐地捕捉到隐藏在文本中的各种矛盾冲突。  

智慧如何体现呢?孙老师认为,要有矛盾冲突。有的矛盾是学生发现的,有的矛盾是老师挑拨起来的。送别可以在家里送,在家门口送,为什么李白到了桃花潭边才急急忙忙赶来送?这就跟我们的生活情景、生活实际产生了矛盾。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矛盾,这里面就产生了智慧的火花。纵观孙老师实践“情智语文”的教学艺术,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善于挑动学生去发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并在理解这些矛盾冲突中启迪智慧、深化情感体验。  

【案例片段】孙老师上的《二泉映月》,让学生热泪盈眶,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引导学生发现了文本中的一个关键性冲突:一个中秋之夜,小阿炳随父亲来到二泉边赏月,父亲问他听到什么,他说除了水声什么也没有听到。父亲说:你还小,等你长大了,你就能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阿炳长大之后,眼睛瞎了,又是一个中秋之夜,来到二泉边,却只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唯独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是阿炳的父亲说错了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走进了阿炳的精神世界,理解了阿炳人性中最光明的东西━━跟命运抗争、扼住命运的喉咙去创造世间最美妙的音乐。  

许多文本都是多义的,尤其是文学文本,所谓“诗无达诂”。多义的文本到处隐藏着理解上的矛盾冲突,找到了这些矛盾冲突,就找到了用以教学的有价值的问题,找到了课堂的绝佳切入口,找到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一个对文本中的矛盾冲突视而不见的教师,一个在课堂上不善于挑起学生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冲突的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至少是不太优秀的情智教师。  

(5)引领对话━━在多维互动中实现语言与精神的整体自主构建  

孙双金提出“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追求“心心相印的心灵对话”。因此,他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注重引领学生对话,促使他们在多维互动中实现语言与精神的整体而自主构建。  

【案例片段】请欣赏孙老师执教的《黄河的主人》一课的片断,就能感悟到他这一精彩的教学艺术。  

师:(出示图片)一只羊皮筏子只有二十来斤,你都可以背上一二个。如果让你坐在上面,你敢吗?  

生:我不敢。  

师:如果我坐在作者袁鹰的旁边,我也不敢。即使上了,也是死死抓住羊皮筏子上的竹杆,双眼紧闭,不敢看一眼,因为脚下就是滚滚的黄河。而此时,坐在羊筏子上的乘客又感觉如何呢?读一读课文。  

生:他们一边讲笑话,一边聊天。  

师:是什么使他们如此谈笑风生?  

生:我觉得是乘客们大胆、自信。  

生:我想,是因为他们有毅力。  

师:(追问)那我们就没有毅力?  

生:不对,我觉得还是他们相信艄公有着丰富的驾驶经验。  

师:你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拿出笔来,看看文中哪些地方的插写可以看出艄公很有经验。画一画,并和同桌轻声交流。  

生:“他小心翼翼地撑着船”,“大胆地破浪前行。”  

师:你抓住了“大胆”这个词,很好。  

生:我找到了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四个词,这些都表现了艄公的经验丰富。  

师:(板书)你能谈谈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吗?  

生:没有勇气,就不会到羊皮筏子上来。  

生:不智慧,就会被浪头整个吞没。  

生:艄公很沉着。他必须得小心,不小心乘客就会掉下去,自己也要遭殃。  

师:说得好,“大胆、沉着”是艄公的态度,“智慧、勇敢”是他的品质。然而,如此大胆、沉着、智慧、勇敢的艄公,靠的是什么?  

生:他只有一根不粗不细的竹杆,没有更先进的工具。  

师:对。没有先进的工具,却能如履平地。你们说,他的技术怎么样?那么,谁才是黄河的主人?  

生:我觉得,黄河真正的主人应该是艄公。  

生:艄公是黄河的主人!  

通过阅读这一片断,我们会明显地感觉到,在短短的交流中,没有告诉、没有霸权,有的只是师生围绕文本本身所展开的深入探讨和灵动对话,有的只是教师关键时的巧妙点拨、探究和追问。通过对话,艄公“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人物形象透过文本,跃然纸上。而“谁才是真正黄河的主人”这一问题的答案也在深度对话的过程中得以主动建构,一种对艄公、进而对黄河主人敬佩、向往的积极情感在学生的心头弥漫开来。  

总之,孙双金认为,情智语文的实施,就是要在情感熏陶中启迪智慧,在智慧积淀中升华情感,在情智融通中成长生命。其基本教学思路和策略:一是要激活情感的“引擎”━━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只有“情满课堂”,语文教学才会有“魂魄”;二是要开启智慧的“阀门”━━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唯有在课堂上不断思维碰撞、智慧砥砺,才会变得聪明、睿智;三是点击儿童的“视窗”━━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儿童,只有真正做到让学生“童眼看世界”,他们才能舒展个性、挥发灵性、显现创造性;四是锁定语文的“桌面”——因为工具性是语文的固有属性,“情智语文”这一偏正短语中“正”的部分仍是“语文”,语文教学要永远“把根留住”。  

3、实施“情智语文”要求教师做好哪些素质准备  

孙双金认为,千重要万重要,教师素质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没有良好的素质就没有法。不管你要体现什么理念,都离不开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就实施“情智语文”来说,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准备:  

(1)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教育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向下一代传承人类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教师理应成为文化人,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既是一位博览群书的“杂家”,又是一位熟读本专业书籍的“专家”。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在课堂上才有灵气。  

(2)培育真挚的爱生情怀教育的全部技巧就是一个字━━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生命的爱。冰心老人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只有当教师有博大深厚的爱心,教师在课堂上才能真心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见解,尊重学生的差异;才能真心宽容学生:宽容学生的偏激,宽容学生的缺点,宽容学生的错误;才能真心欣赏学生:欣赏学生的优点,欣赏学生的缺点,欣赏学生的个性。所以,孙双金认为,情智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玩教育技巧,而是呈现你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情怀。  

(3)形成灵动的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从课堂实践中来,课堂是我们教育智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实践出真知,实践之树常青”,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真理。因此,我们一线教师不应妄自菲薄,瞧不起教育实践。教师要低下头去埋头实践、研究实践、总结实践,提炼出鲜活的实践智慧;要到教育理论中寻找智慧,我们一线教师一旦掌握了科学的理论,那我们身上就能释放出耀眼的教育智慧的光芒。所以,孙老师向我们每位老师发出了这样的呼吁:读书吧,让我们成为手握智慧火种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情智语文:语文教育的一片绿洲
孙双金:“情智语文”的魅力
语文课是情感的流淌......
读书心得
评课1
特级教师家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