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的八座神庙——都土地庙和都城隍庙

    普通老百姓对城隍神和土地神的称呼一般都叫城隍爷和土地爷,我想这也可能只是北京地区的叫法,北京不是有个“爷”文化吗。那城隍爷和土地爷又是怎么来的呢?人们除了生产活动需要神的保佑,同时也期盼日常生活起居也有神的佑护。有需求就有供给这是普遍规律,我想神的出现也是源于此吧。古代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步有了剩余进而有了交换,城市就出现了,由此形成了城乡二元体制。而城隍爷和土地爷就是这个体制的产物,我想。作为地方守护神他们各司其职。我猜想土地爷应该出现的早些,那时还没有城市。所以供奉城隍爷的城隍庙肯定只是城市才有,而供奉土地爷的土地庙则遍及城乡。

五·祭土地神的都土地庙

   按先来后到先说说土地神和土地庙。

   土地神源于古代的“社神”,是管理一小块地面的神。远古人们对土地非常崇拜,土地能生五谷,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因而人们祭祀土地。要说现在土地更有价值更应得到崇拜了,不过是从种庄稼变成盖房子了。土地庙,又称福德庙、伯公庙,为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庙宇,多是民间自发建立的小型建筑,属于分布最广的祭祀建筑,各地乡村乃至城市里的街道里坊均有分布,可以说凡有汉族民众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爷的土地庙,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土地庙因神的规格不高,且为基层信仰,多半造型简单,简陋者于树下或路旁,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即可成为土地庙,俗称“磊”型土地庙。土地庙一般供有土地爷和土地奶奶;真是的有配偶的神仙还真不是很多。土地庙作为人们集中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具有很高的社会属性。按照汉族的习俗,每个人出生都有“庙王土地”——即所属的土地庙,类似于每个人的籍贯。人去世之后,道士做超度仪式(即做道场)时,都会去其所属土地庙作祭祀活动;或者是刚去世之人的家属,到土地神庙禀告死者姓名生辰等资料,以求土地神为死者引路。所以土地庙成为一个最基层的公共场所,土地爷就是基层的地方行政神。由于神位较低,所以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别把土地爷不当神仙”。而北京的都土地庙则属于大型的一类。带有公庙性质,属于市级的吧。

   北京的都土地庙初建于金,元明时称老君堂。清代改称都土地庙,为道教庙宇。据说庙内供奉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土地爷等。

   都土地庙位于下斜街路西,现已不存。具体位置就是现在长椿寺南侧的绿地长椿苑到宣武医院一带,1958年宣武医院在都土地庙原址建成,土地庙的痕迹随之荡然无存。那时走长椿街过市府大楼向南顶到头是长椿寺的北墙,然后向东拐到下斜街再斜向南与牛街北口相接。长椿街没打直前,原来宣武医院门前有一个大的自行车存车处,后来长椿街截弯取直,宣武医院前的那块地一部分改作绿地取名“长椿苑”,一部分变成了马路。

   庙会是北京的一大特色,都土地庙的庙会在老北京也很是有名。据说庙会形成于元代,到了清代成为北京四大庙会之一,每月逢三有庙会。《光绪顺天府志》说:“每旬之三有庙市,游人杂沓,与护国、隆福两寺并称胜。”能与号称“东西二庙”的庙会并称胜,足见其盛况不一般。商贩货摊和文艺演出场地多在庙的四周,春秋旺季摊位可摆到广安门大街上。都土地庙属南城,这一带多是普通城市劳动人民和菜农、花农,因此土地庙的庙会上,多是一般市民所需要的日用器皿,锅碗瓢盆,中小农具,种籽秧苗,而很少有珍宝翠钻、古玩字画等有钱人喜欢的东西。由于花乡在南城外,所以庙会上的鲜花买卖是土地庙庙会的一项主要特色。解放初期,庙会还很兴盛,据说停办于1954年。

   记得幼时曾随姥爷逛过一次土地庙,由于年纪太小现在仅印象依稀,记忆较深刻的是看到过栽牙刷子的,可能是生平第一次看到比较好奇,所以能记得些。那时百姓所用牙刷是骨质的,牙刷柄前端有排列整齐的两三列小孔,上面栽上猪鬃,用细丝线固定住再将毛剪齐就成为一把牙刷;牙刷用秃了拔去旧毛再栽上新毛,一个牙刷柄可多次使用,可谓低碳,此为题外话。

  


1·都土地庙的旧照遍寻不得,从网上取一张画作以留住记忆。


2·都土地庙旧址·现为宣武医院前的长椿苑绿地(摄于2013年秋)



3·都土地庙旧址·长椿苑马路对面的宣武医院(摄于2013年秋)


六·祭城隍神的都城隍庙

   说完土地说城隍。据讲城隍起源于古代对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八蜡)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城壕、护城河。那时人们认为与人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后来城隍又由护卫神变为阴界监察系统,道教因之称城隍神职司为剪除凶逆,领治亡魂等。 

    唐朝时,信仰城隍已相当普遍,很多文人雅士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诗文。在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下,人们都希望那些当官的能为民做主,体恤他们的疾苦,因此,他们对那些为人民做好事的官员非常敬重,在他们死后,便把他们做为城隍神供奉。城隍神最显赫的时期是明代。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正月朱元璋大封京城和天下城隍。各府有都城隍庙一座,其属下各县有城隍庙一座。北京城内有大兴宛平二县,各有城隍庙。

   现在仅存的都城隍庙寝祠大殿位于二环路路东金融街地标雕塑向东,紧邻交通银行所在通泰大厦B座东侧。按庙的格局寝祠大殿应位于最后一进院落,原来庙的规模应直到南面的成方街。据说成方街原来叫城隍街,后来因为音转被叫成了成方街。

   北京都城隍庙始建于公元1270(元代至元七年),原是金中都城外的一座古刹。“因大都城即成,宜有明神之主,请立城隍神庙,故而选都之坤方一隅,命少府督工建城隍庙,其名为佑圣王灵应庙”。天历二年(1329)正式改称都城隍庙。明永乐年间重建。公元1726(清雍正四年)及1767年(乾隆二十八年)屡发帑兴建。公元1871年(同治十年)毁于火,又重修寝祠大殿及仪门。

   据记载:都城隍庙的中轴线上有门三重(庙门、顺德门、阐威门),其它还有钟鼓楼、大威灵祠和寝祠、两庑以及治牲所、井亭、燎炉、碑亭等。至民国时,虽然还有香火,但已逐渐衰败。后来,都城隍庙被一厂家占用,周围旧有的建筑被拆改殆尽,惟有寝祠大殿保存至今。

   仅存的寝祠大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黄琉璃黑剪边,前出调大脊抱厦三间。2005年城隍庙修缮被列入了“人文奥运”保护工程范围,金融街启动都城隍庙百年大修后焕然一新。寝祠大殿外竖有三通碑,其中两座是由当时的香会立的,一座是顺治十五年(1658年)立的《西棚老会碑记》;一座是雍正十二年(1734)立的《圣谕挂灯老会重修京都城隍庙挂灯会碑记》。另还有一段保留下来的老庙墙和一方龟趺石碑的基座。这座城隍庙最低属于顺天府,弄好了说不定还是国家级的呢。

   
4·由此向东过通泰大厦即可见都城隍庙寝祠大殿

5·都城隍庙寝祠大殿


6·都城隍庙寝祠大殿抱厦

             


《西棚老会碑记》碑


             


8·圣谕挂灯老会重修京都城隍庙挂灯会碑记》碑



9·残留的庙墙



10·残留的龟趺石碑碑座



11·都城隍庙寝祠大殿说明牌



12·


   都城隍庙和都土地庙一样当初也有庙会。据说这里庙会规模大、范围广、人数多。届时,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小商小贩云集此地,高声叫卖,热闹非凡。“闹市口”即是记载当时庙会盛况的地名。由于庙会上“游人填塞,故多草窃剪绺之事”,少不了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因而留下“闹市口常闹事,太平桥不太平”的谚语。修缮一新的寝祠大殿西侧有一《都城隍庙盛景图》大型浮雕壁画呈现着当时庙会的盛况,以留下那时的记忆。


13·都城隍庙盛景图浮雕


14·都城隍庙盛景图浮雕(局部)



15·都城隍庙盛景图浮雕(局部)
 

   除此,北京现存还有一座城隍庙,位于交道口南大兴胡同18号,坐南朝北,现东城分局(原大兴县衙署)对面。看来应属于当时的顺天府大兴县。

   建国后城隍庙改作民居,山门已封堵,改成居民住房。但还可见券门上精美的石雕,以及门两旁同治十年(1871年)刻的石楹联:“阳世奸雄违天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真愿意这是真的,人在做天在看,劝人向善总是好的。


16·大兴胡同遗存的城隍庙山门


17·城隍庙说明牌


   

      

18·城隍庙楹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后土之殇(中下2)
民间故事里的土地神
斜塘土地庙——苏州独墅湖高教区掠影之二
你知道“城隍爷”和“土地爷”的区别吗?
城隍庙与土地庙的相同与区别
土地爷的兵丁将士们--潘恭(珍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