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昌平兴寿镇的文物古迹

 昌平兴寿镇的文物古迹

乘公交昌59路昌平肖村站下车,西行进入肖村,村中部有肖村关帝庙(为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有门楼、照璧、正殿带左右朵殿、东西配殿。门楼面阔一间,垂带踏跺二级,灰筒瓦硬山卷棚顶。照壁为硬山筒瓦清水脊,青石质须弥座。正殿面阔三间,砖石台基,垂带踏跺三级,灰筒瓦硬山调大脊,前出廊。左右朵殿也有前廊。东西配殿各三间,硬山筒瓦卷棚顶。2013年修缮。
































 

乘公交昌30856路至桃林村站下车,北行去往桃林村,村中部有桃林村东岳庙(为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现仅存坐东朝西的殿堂。面阔三间前带廊,筒瓦硬山调大脊。殿前有月台,台基踏步三级。保存尚好。我在《北京文博,文物研究,昌平桃林村东岳庙壁画初探》一文中看到:作者认为这座殿堂为“西配殿”,我认为不妥。这座寺庙整体就是依地势坐东朝西的,殿堂应为正殿东岳殿。

桃林村东岳庙壁画成于清末。整座壁画分布在东岳殿的南北两壁,每壁37幅,共计74幅,集中表现地府判官审理人间各类罪孽亡灵的情景。壁画总面积10.95平方米,以四方连环图形式组成,画面大小均等,惟正中两幅“速报司”、“见报司”较大,长、宽各74厘米,其余均为37厘米见方。壁画所用颜料为矿物质,虽经岁月侵蚀,依旧鲜艳,给人以色纯质朴之感。“速报司”和“现报司”武将的盔甲和头盔上还采用了沥粉贴金的工艺,给整幅壁画增添了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和立体感。各司画面中,公堂横匾之上均书“某某司”,由于部分壁画受损,可辨认的只剩下71个。按纵向排列,南侧墙的题名分别有:枷棍司、继子司、刀山司、子孙司、杀生司、抽肠司、奸情司、酆都城、磨妍司、放生司、假约司、锯解司、地仙司、恶霸司、黄病司、现报司、忠良司、拶手司、孤寡司、打板司、地亩司、鸡鸣司、毒药司、油锅司、媒婆司、对词司、进瓜司、铜铡司、牙杈树司、银桥司、富贵司、管阵亡司、地狱司、徒匪司、挖眼司。北侧墙的题名有:望乡司、忤逆司、恶狗司、夫妇司、斗称司、斋戒司、敲牙司、闷棍司、僧道司、炮烙司、拐代司、讨债司、水牢司、冰山司、寒冷司、破面司、速报司、失目司、书生司、监牢司、血池司、长寿司、马闯司、光棍司、汤镬司、姑娘司、车轧司、雷批司、扛枷司、无头司、贫穷司、太子司、幽从司、救母司、割舌司、贼盗司。壁画内容大部分是惩治奸臣贼子、强盗邪淫的;也有弘扬忠臣孝子、正直善良的。该殿原先供奉的黄飞虎,就是道教神祗中专管人间生老病死的冥府之王——泰山神东岳大帝。














































从东岳庙西行,一条胡同转向南,路的东侧有昌顺联合县政府旧址(为昌平区普查登记文物)。194712月至19494月,昌(平)顺(义)联合县政府办公于此。旧址坐北朝南,三合院布局,有北房三间半,东西厢房各三间。均为传统做法,仰瓦清水脊,南面为院门与院墙连接。








 

从昌顺联合县政府旧址南行,路西侧有桃林村568号老宅,现存门楼、正房及西厢房,均为青砖灰瓦的老式建筑,保存尚好,可以顺路看看。








 

桃林村北部的京通铁路以北,有桃林村烈士陵园(为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桃林村是昌平的老革命根据地。1991年为纪念抗日战争中和解放战争中在桃林村牺牲的张德利、齐朝弼等18名烈士,中共昌平县委、县政府修建了烈士陵园。陵园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纪念碑碑文为: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从桃林村乘公交昌30、昌60856路去往西新城村,西新城村北有西新城村双泉寺(为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于元代,明清重修.。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分上、下两院。现存建筑有:山门及左右旁门,有左、中、右三道砖铺甬道;上院正殿及左右朵殿、左右配殿,正殿面阔三间,砖石台基,垂带踏跺三级,灰筒瓦硬山调大脊。院外两侧各有一口古井,东为“甘露泉”;西为“智慧泉”。正殿后面的院外,有“萧太后梳妆台寺塔遗址”,为寺塔毁后遗迹,有古柏一株。




















































 

双泉寺的院外北侧,有东燕州城(为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实际是一座土城遗址。建于唐代,据《旧唐书·地理志》载:契丹厥稽部将其所建燕州在“开元二十五年(737)移至于幽州桃峪山前”,即指这里。《新唐书·地理志》载,燕州于“建中二年(781)被叛镇翼王朱滔所灭”。自此该城废弃不用。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350米,南北250米,北城墙于1958年修京密运河时毁掉,现存东、西、南三面夯土墙垣,残高1.5米。











从西新城村东行,去往东新城村,东新城村北有东新城村真武庙(为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坐北朝南,二进院,四合院布局。近年已修复。现有门楼一座,灰筒瓦硬山调大脊。前院左右配殿各三间,硬山筒瓦过垅脊,前殿两侧无左右朵殿,前殿面阔三间,前出廊,砖石台基,灰筒瓦硬山调大脊带排山勾滴,修复后仅存大木彩绘,山墙上无彩绘保留。后殿面阔三间,前出廊,大木及山墙上均有彩绘保留,带左右朵殿及左右配殿,规模形制同前殿。










































 

继续乘公交856870去往昌平半壁店村,有慎亲王墓石桥(为昌平区普查登记文物)。村民俗称称八王坟,即清代仪慎亲王永璇园寝,建于清代。永璇为清高宗(乾隆帝)第八子,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四十四年(1779)封仪郡王。嘉庆四年(1799)晋封仪亲王,道光八年(1828)命紫禁城乘轿,十二年(1832)薨,年87岁,谥曰慎。园寝坐北朝南,依次建有月河、神桥、石牌坊、碑、围墙、宫门三间、享殿五间、墓冢。1924年王府后人卖掉墓地的树木及砖瓦石料,石牌坊被拉走。1925年“起灵”,地宫为石砲,棺床上置棺椁二具。后园寝被逐渐平毁。现仅存三孔梁式花岗岩石桥一座。园寝实际在石桥的北侧百余米的地方,现已无存了。











永璇园寝西南,原有贝勒奕絪园寝,又称“小宫门”。奕絪为永璇长子仪郡王绵志第四子,袭封贝勒,赏郡王衔。园寝坐北朝南,依次有石桥、碑楼(立螭首龟趺碑一通)、围墙、大门、享殿三间、墓冢。现墓地已无存。

 

半壁店村北有一片采石场(采石场旁的山坡上有一座“山神庙”至今尚存,可以顺路看一下),采石场北面的山麓中,有一条大山谷,分为东、西两条山谷,西侧的山谷的尽头处有江米泉寺庙遗址(为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此地有一处山泉名江米泉,现已干涸。在泉的北部存寺庙建筑遗址一处,可见寺院平面范围,现存的坐北朝南正殿三间、配殿及山门,均为地基遗址。继续前行,有一座“老道坟”尚存,有一块石碑,题:羽化一清道人赵先师......之墓,可以顺路看看。





















东侧的山谷内有半壁店村桃花洞遗址(为昌平区普查登记文物),这里被当地村民称为“朝阳洞”,尚存一片古柏以及一块石碑,额题:碑记题名。
















继续前行有半壁店寺井(为昌平区普查登记文物)。我们未能到达。

 

从半壁店村东北行去往上西市村,上西市村内有上西市村石佛寺(为昌平区普查登记文物)。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原为四合院布局。现仅存正殿及东配殿,正殿面阔三间,石砌台基,垂带踏跺四级,方格门窗,合瓦硬山清水脊。东配殿为两间。院内有古柏一株,高大挺拔,为二级保护古树。















上西市村村北,有郎家坟(为昌平区普查登记文物)。村民告我:现在上西市村内,没有一户郎姓村民。郎家坟实际是很久以前的城里一位郎姓大户人家在这里开辟的墓地,文革以前确有宝顶。但文革期间已被破坏,现已无存。目前该地就是一片树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昌平区的寺庙
昌平延寿镇的文物古迹(一)
中國古建築(五)【44P】
【原创】细逛北京之九 什刹海地区的寺观(下)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12)
石景山模式口的寺庙古迹 您知道几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