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汉眉山崖墓

□ 古 伯 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汉代眉山地区的人口也迅速增长,武阳所在的犍为郡,户数达到十万之多。如果说秦和西汉时在今眉山境内还没有太多人类活动的实物遗迹的话,那么,遍布眉山的崖墓就表明在东汉时期有大量的人群生活在今眉山的这片土地上。
   崖墓,是古代开凿于山崖或岩层中的墓葬。关于崖墓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后汉书·冯衍传》:“凿崖石以室兮,托高阳以养仙。”四川地区特别是岷江流域分布着大量的汉代崖墓,而彭山区、青神县更是四川汉代崖墓分布的重点地区之一。
   在现已公布的眉山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仅汉代崖墓就有彭山区江口崖墓、江渎崖墓、顺河崖墓,东坡区复兴乡袁大山崖墓群,青神县白果乡洞子边崖墓、八角洞崖墓群、蜂耳洞崖墓群和瑞峰镇瑞峰崖墓群、汉阳镇牛屁股山崖墓群、罗波乡庙子山崖墓群、西龙镇脑顶骨山崖墓群,仁寿县黑龙滩镇四新崖墓群、文宫镇洞子山崖墓群、鳌陵乡宝峰蛮洞山崖墓群。其中,江口崖墓和江渎崖墓、瑞峰崖墓群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很多的汉代崖墓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甚至未被定级,比如洪雅县余坪镇的芦溪口崖墓群等。下图是瑞峰崖墓。

  现有考古发掘发现,这些崖墓最早的开凿于永平六年(公元63年,江口M682),最晚的凿于延熙四年(161年,青神瑞峰延熙四年墓)。根据出土的纪年砖、崖墓形制和随葬品,专家们经过综合分析,推断认为,这些崖墓总的断代应为东汉时期,上限为西汉晚期,下限不晚到三国。这些大大小小的崖墓群,有的数十座,有的数百座,有的数千座(江口崖墓现存崖墓4580座),广泛分布在今眉山市的东坡区、彭山区、仁寿县、青神县、洪雅县。由此足以证明,东汉时期的眉山全域,曾经人口密布。
   四川省东汉时期的墓葬种类较多,有砖室墓、画像砖墓、画像石墓等,而岷江两岸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众多又颇具特色的崖墓,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丧葬风俗和自然条件。东汉时期,由于庄园经济的兴起,人们普遍要求“合家而葬”,这就促使人们大量采用多室墓的葬制。崖墓可随时重开、可加添侧室增葬的特点,正好能满足人们的要求,所以在自然条件具备的地方,崖墓就取代了土坑墓和砖室墓,成为当地东汉墓葬的主要形制。而岷江流域的山地,皆由红砂岩组成,加之当时铁器已得到普遍使用,便于开凿,所以当时居住在今岷江、青衣江两岸的彭山、东坡区、仁寿、青神、洪雅等地的人们,就更为普遍地采用了崖墓这一形制。
   宋代洪适《隶释》卷十三记载的一例武阳崖墓——《张宾公妻穿中二柱文》,就真实地反映“合家而葬”的风俗和崖墓可随时增葬的特点。文章说:“维兮本造此穿者,张宾公妻、子伟伯、伯妻、孙陵在此右方曲内中。维兮张伟伯子长仲,以建初二年(公元77年)六月十二日与少子叔元俱下世。长子无益为之祖父穿中造内,栖柱作崖棺,葬父及弟叔元。”
   从中可以看出,这座崖墓中至少葬了张家的四代六人:1、张宾公妻,2、子伟伯、伟伯妻,3、张宾公之孙陵、孙长仲,4、曾孙长仲之少子叔元。而且,一座墓葬四代人,从最初动工开凿到最后封门,其时间跨度之长,可想而知,期间也势必数次打开墓门,增建侧室以安放亡者。
   崖墓是一种仿生人住宅,其建筑构造和随葬物品,真实地展现了东汉眉山人的住宅风貌和生活习性,传达出汉代眉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俗宗教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历史信息。下图是江口崖墓。

  形制上,这些崖墓分成长方形单室墓、单侧室墓、双侧室墓、三侧室墓、多室墓、异形墓等六型八式。其中的大型崖墓,前室后寝、左右厢房、厅堂内室、厨房壁龛等一应俱全,真实地展现了汉代豪门的奢华生活。
   比如彭山江口崖墓M4,左三室,右二室,另外还有侧室。其右室至墓门,壁上还有三个耳室。左一室中还有一个附室,整个崖墓侧室已经达到9间,形成了“十室一厅”的格局。这些墓葬中,还有模拟地主庄园的建筑明器(冥器)以及成套的依附农民、奴婢的模型明器,由此不难看出墓主人一定有着相当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
   从结构上来说,这些崖墓都由墓道、墓门、墓室组成,墓道长短不等,墓门雕饰华丽,墓室明朗宽大。
   墓道不仅是通达墓内之道,还是排泄墓内积水之道。墓道尽头为墓门,门内或为堂,或为隧。有隧的在隧的尽头建有二重门,门内方始为堂。墓门为墓的主要入口,高约2米,有楣和下槛,两侧有较宽的边框。门上有檐,檐上都有雕饰。

  进入墓门之后,是较为宽敞的墓堂(或称享堂),就像现代建筑的客厅。这里是摆放明器的地方,一般自门内列置诸器俑,而最末端陈放房屋。一些较大的墓堂之中,还有中心柱。
   墓堂的三面墙壁上,或凿崖为墓室,或凿为灶匮等,有的在近门处还雕刻有人兽之形。这是江口951—2号墓墓堂入口处左下壁的一只高浮雕石犬,威武猛勇,为主人忠实地守家护院。

  汉代,称室为“内”,对于生人而言,就是日常居处之室、寝食之处。墓堂石壁或后方所凿之墓室,也称为“内”。江口寨子山900号墓右第一“内”之门侧刻有“蓝田令杨子舆所处内”九个大字,即是室名内的铁证。

  这些凿在石壁上的“内”,主要是为放置亡者之处,称为崖棺,即墓室或侧墓室。崖棺一般一两个或者数个,最多的有6个,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个接一个地开凿而成。墓室中的棺床,有陶棺、瓦棺和石棺三种。
   一般墓堂或墓室之内,还凿有灶匮。崖墓既然是仿生墓,就得“事死如生”,而灶是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因此,墓中须有灶。而且,同一墓中,各“内”一般还各有各的灶。灶的正面设火门,上面设火口,有两个火口的则有两火门,俗称双眼灶,跟现在眉山地区农村家庭常见的灶几乎一模一样。这是江口951—4号墓的双眼灶。

  有的墓堂墙壁上,还凿有长方形的龛,这些龛,称为匮阁。与灶相连的,是阁,《博雅》云:“阁,庖厨也。”因此,这些阁显然是为放置食物、厨具之用的。那些距灶较远的,则是为放置其它器物所用,称为匮。
  从建筑特点来看,这些崖墓都是凿山为狭长形墓堂,总进深比总宽大,墓内高度约一人高上下;墓道、墓门、隧、墓堂、内(墓室)在一条中轴线上延展,墓中就崖作棺、灶、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排水系统,不仅所有的崖墓都有水沟、水管等向外排水的设施,而且隧高于墓道、堂高于隧、内高于堂,各个部分还都向外倾斜,极大地方便了排水。如此周全的设计考量和完善的精细构建,体现了东汉眉山人高超的建筑艺术。
   不止如此,从崖墓架构、门楣雕刻、瓦屋明器上,还能清楚地了解到东汉眉山人更多的的建筑技艺。比如,在形制上,他们喜欢采用二开间式的建筑;他们既能熟练使用柱、梁、枋、栱等大木作,也能在装修装饰中运用门窗、阙门、栏杆、壁龛、井亭、瓦当、踏垛、勾阑、彩画等;不仅开始使用人字形支柱以承栱,还已经出现并使用皿板;仅瓦屋明器上呈现的屋顶样式,就有庑殿式、悬山式、一面坡式、平顶式、棚式。可以说,东汉眉山人的建筑方式已经跟现在的中国式建筑相去不远了。

参考文献
1、南京博物院编《四川彭山汉代崖墓》,1991年7月第1版
2、陈明达《崖墓建筑——彭山发掘报告之一》
3、范小平《四川崖墓石刻建筑艺术》,《四川文物》,2007年第6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歷史文化古跡——四川眉山彭山江口崖墓【圖文】
古伯良:眉山国保档案(1):江口崖墓
详情
学术丨刘敦桢:川、康古建筑调查日记(十一)
彭山 眉山
眉山: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