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家长教育观念的更新

张治平

(湖北省工业设计学校)

现代大教育观认为,教育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各界把注意力集中指向学校教育,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然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奠基工程,它在人的一生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鲁迅先生说: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是我的母亲;郭沫若先生说:对我影响至深的是我的家庭。爱迪生、居里夫人乃至伟大导师列宁,都视家庭教育为整个教育的基石。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比较薄弱,家长教育观念传统、陈旧,许多儿童、青少年因家庭教育方式粗暴,教育模式单一,导致心灵扭曲,给家庭酿成悲剧,给社会造成危害。为了把《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真正落到实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有用人才,本文就家长教育观念的更新进行探讨,以呼唤社会、家长以及关心教育的人们,重新认识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作用,尽快更新教育观念,紧跟时代步伐,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作出努力。

一、家长教育观念的更新,是由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

家庭教育的特殊性是与家庭的本质属性分不开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既具有社会属性,又具有自然属性。家庭教育作为家庭中普遍存在的、经常发生的活动,包含着社会及自然两种属性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这种交互反应,导致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启蒙性、深刻性、个别性等。

——终身性。家庭犹如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子女是他们的学生,一直到父母不在人世才能结业。家庭中的教师是不断转化的,一旦结婚,生孩子,自己又成了当然教师。如果他的父母健在,他既是他父母的学生,又是他孩子的教师。这种教育的终身性是任何教育所不具备的,是由家庭性质和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所决定的。家庭教育的终生性是不可回避的。任何人只要一降生于世,就必然要成为他父母的子女。夫妻可以决定自己是否生育,一经生育,形成两代人的关系,就决定你成了当然教师,责无旁贷,别无选择。即使父母是平民百姓,子女是统率千军万马的将军,或者是桃李满天下的学者,但在家庭中,父母永远是他们的长者。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是终身的。

——启蒙性。鲁迅先生认为,儿童教育是先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一个孩子从降生到走上社会,有2/3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法国的福罗倍尔说:“国家的命运,如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父母手里。”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儿童教育的最重要阶段,就是儿童初生几年的最初阶段。正是这个时期,儿童的脑和感觉器官才发展得特别急剧,许多的偶然联想——人的心理基础,特别迅速地形成起来,牢固起来。”而儿童的最初几年里,大部分正是在家庭中度过。有学者曾对参加浙江省中学生夏令营的107名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过调查,有69名同学说受父亲的影响最大,有28名同学认为受母亲影响最深,还有28名同学说主要受爷爷奶奶的影响。家长的举止、言行、思想观念、信仰追求等无不给幼小的心灵打上不可磨灭的烙印。家庭教育的启蒙性既影响儿童个性发展,也为儿童社会化进程作了铺垫。

——深刻性。家庭中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骨肉联系,决定了家庭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心理集团。一般来说,父母对子女更富有爱心。马克思认为,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辉照耀着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为培养儿童纯洁的情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意志品质打下坚实基础。父母与孩予朝夕相处、观察细心、了解透彻,教育更具密切性、深刻性。由于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家庭教育的深刻性必将导致父母作风、品格、言谈、举止、生活习惯等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中的道德环境、智力环境、心理氛围也无时无刻在对孩子进行隐性的、惟妙惟肖的作用。在一项有关道德判断和价值态度的相关性调查中,父母与子女的相关系数是055,教师与学生的相关系数为0.03,前者比后者影响大得多。实事证明,父母加强自身修养,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十分重要。

——个别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和统一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实施教育,竭力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家庭中,父母一方面代表社会教育后代,把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等思想意识和生活所必须的知识传授给孩子,使孩子从生物意义的人变成社会意义的人;另一方面,由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以及每个家庭中的父母因生活经历、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个性品质的不同,在家庭教育中,就表现出父母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或一时冲动,对孩子进行个别诱导。家庭教育有其特有的个别性。许多孩子在父母的命令下只能这样,不能那样,强行规定孩子按自己理想中的形象去塑造。当今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进行教育中,忽视孩子的个性和社会需求,只从个人利益出发,以个人意愿去教育孩子,孩子的一切由家长包办代替,最终导致孩子不能适应社会,不善于交往,生存能力差,耐受挫折能力差,竞争意识差,心理防线脆弱,严重的已给社会造成危害,给家庭带来不幸。家庭教育的个别性只有服从社会性,适应社会的需求,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家长教育观念的更新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和实践的中心课题。现代社会及现代教育的人文取向,引发了对人性的追求,对人的素质的关注,提出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运用文化手段,促进人的自然素质的社会化,使人的自然素质得到改造,融进社会的新质。素质教育重视潜能开发,重视心理品质的培养和社会文化素养训练,它是一种整体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文化素质为导向,心理素质教育为中介,以健康教育为本体,以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发展人的个性为共同目标的教育。这种教育重在素质的养成,主张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达到相对完善的状态。这种教育既顺应了时代精神,也是对时代精神的回报,既有利于社会人才的培养,也必将给每个家庭带来福音。

素质教育既是现代大教育,又是适应和促进现代政治、文化、经济、科技发展的普及教育和大众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类全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并构成一个国家的教育整体。但是家庭教育是分散的,带有极大的主观片面性。几千年传统的教育观念一直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家庭,如果家长不认清形势,不努力学习,一味按照个人的观点教育子女,不尊重孩子的主体意识,不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不善于挖掘孩子的心理潜能,不承认孩子之间的差异等,必将阻碍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只有家长教育观念的彻底更新,才能在思想上实现家长教育目标的转变,教育内容的丰富,教育环境的和谐,教育情绪的稳定,教育方法的多样,教育评价的合理。

素质教育要求家长的教育观、人才观必须彻底更新。

——教育观。素质教育的突出特点在于既立足于现实,又切实面向未来。如果说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强调的是“授人以鱼”的话,而现代教育则注重人的自身潜能开发,以促进个体素质全面、和谐、协调发展为最终目标,促成人的相对完善,以实现未来取向。素质教育强调的是“授人以渔”。素质教育既重视智能开发,又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既关注学生的身心潜能,又要促进个体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家长必须重新认识教育的职能。要克服“分分分,孩子的命根”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孩子上学读书,既要学知识,还要学做人,要重新理解和认识教育的双重功能: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

家长不能把孩子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来对待,不能把他们作为标准件来制造,作为盆景任意扭曲。孩子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有需要、有兴趣、有情感、有独立的人格。教育的责任在于引导、塑造、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挥。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是教育的落脚点、主旋律。家长只有把孩子当做“主体”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人格,做孩子真正的朋友,才能自觉地、认真地细心观察孩子,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挖掘其内在潜力,让孩予愉快地、主动地去接受教育,使素质教育的目标转化为孩子自身追求的目标。

人与人是有差异的,孩子与孩子之间也客观地存在着差异。家长必须正视差异,承认差异,正确对待差异。

家长不能强行要求有差异的个体都达到统一目标,关键是让每一个孩子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得到提高。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家长只有从自己孩子的实际出发,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选择最理想的方法开启他的潜能,培养他的能力,才能真正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人才观。长期以来,社会、学校、家庭、一直认为学习成绩好,毕业后能升入重点学校,能考入大学的学生,就是人才。有人感叹,中国教育的困惑,是教育思想对人才观的误导。约定俗成的好孩子标准:第一,是听家长的话,服服贴贴,百依百顺的小绵羊;第二,是不迈大门一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读大学的书呆子;第三,是不打架,不骂人,不玩耍,守规矩的小乖乖。千百万家庭,就是按照这种模式,命令他们的孩子只能这样,不能那样,只能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这种教育的结果,轻者抹杀了孩子的个性,重者导致野蛮教育。我们的孩子一边沐浴着当代的文明,一边却又承受着压迫式的教育。我们一边称孩子是“小皇帝”,是“祖国的花朵”,一边又用中世纪式的残忍来对付孩子们。谁来管管家长啊!

到底什么是人才,历史和现实已作了最好的见证。能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贡献的,讲政治、有道德、有理想、守纪律的有用的人,都称作人才。1998年,中国遇上了百年未见的大洪水,是解放军战士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用他们年轻的生命,保住了大堤,保卫了家园,他们中虽然没有科学家、没有博士生,他们和专家、学者一样是人民心中的骄傲,是可敬可爱的人才。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

几千年的传统教育观念,已经到了不冲击不行的时候了。它严重地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它干扰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它摧残了青少年的身心。对国家、对人民、对家庭有百害而无一利。为了迎接跨世纪的挑战,为了把素质教育推向实质性的实施阶段,家庭教育观念必须彻底更新。

文章来源: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的成长氛围,影响孩子一生的性格!
陈学琴--家庭教育中母亲素质的调查与思考
社会学视野中的现代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正发生五大转变
现代家庭教育的五大转变
改进家庭教育方法的对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