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房山区大石窝镇石窝村

 人们曾经片面地把一些传统村落归入物质文化遗产范畴,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只注重保护历史景观建筑,忽略了村落灵魂性的精神文化内涵,徒具躯壳,形存实亡。传统村落的遗产保护必须是整体保护。传统村落的建筑无论历史多久,都不同于古建;古建属于过去时,乡土建筑是现在时的。所有建筑内全都有人居住和生活,必须不断地修缮乃至更新,所以村落不会是某个时代风格一致的古建筑群,而是斑驳而丰富地呈现着它动态的嬗变的历史进程。它的历史不是滞固和平面的,而是活态和立体的。传统村落不是"文保单位",而是生产和生活的基地,是社会构成最基层的单位,是农村社区。它面临着改善与发展,直接关系着村落居民生活的提高。保护必须与发展相结合。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没有这样的问题。传统村落的遗产中,不仅包括各类"非遗",还有大量独特的历史记忆、宗族传衍、方言、乡约乡规、生产方式等,它们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因村落的存在而存在,并使村落传统厚重鲜活,还是村落中各种"非遗"不能脱离的"生命土壤"。

大石窝镇——石窝村

村落概况

   石窝村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村,北京被评为北京市首批传统村落,名字起源于那里有一个开采石材两千多年的大深坑——“白玉塘”,东西长约 120米、南北宽约80米,最深处约20米。石窝村现有900多户、2800多口人。该村在金代末形成村落,当时主要以采石为生。。据《房山县志》记载:“大石窝”在房山西南六十里,黄龙山下,前产青白石,后产汉白玉,小者数丈,宫殿建筑,多采于此。石材的开采、雕刻历史可追溯到汉代,自隋末云居寺刻经开始,历经金、元、明、清几个朝代皇家修建宫廷、园林、陵墓等工程。从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调来大批石匠艺人达上万人在此定居,逐渐形成自然村落。

 

石窝村全景。



石窝村地理区域分布图。


1、村容村貌



一首七律《大石窝》:

城关北去遍深坑,炮震岩梁起白烟。

 目满尘灰三十里,名扬美玉两千年。

 山无草树谁能覆,土匿石材史不传。

 古塔荒丘孤影断,尽阅沧海变桑田。

 

胡同。

文化墙。

大石窝镇最美庭院1。


大石窝镇最美庭院2。

最美庭院3.

2、传统建筑

 岩上村西北侧有一破败房屋,是磨碑寺。因石窝采下的汉白玉“荒料”在此地加工磨制成碑形而得名。磨碑寺坐北朝南,面积约600平方米,明建清修。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门窗已无,梁为上等楠木,旋子彩画,灰筒瓦调大脊,后殿五间。

磨碑寺修复前。


 三八大渠石拱渡槽是公社时期水利工程的残段。

村后山顶上有块夹杆石,1407年立于此处,当时立百尺高杆,上挂青龙旗,定为号令旗,工匠观旗为号,旗升为上工,旗降为下工,历经611年现两片夹杆石依然矗立。




娘娘庙,建于明代,现仅存娘娘庙山门、硬山筒瓦卷棚顶。








娘娘庙的西侧,原有另一座寺庙,村民称为“八郎庙”,现仅存原址。





  娘娘庙门前西侧一棵古槐下,有石窝村水井,井口及井壁为石硇,深数十米。井旁立有大石窝新建井泉记碑,立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方首方座,碑高2.10米,宽 0.78米,厚0.2米。额篆:大石窝西店新建井泉记。井与碑均保存较好。现已移至水井南侧的石窝村老年活动中心(村卫生室)院内,碑阴朝上,额篆“碑阴”,刻捐款人名,落款为:顺治十五年二月二十日。碑座未看到。此碑曾做过支柱,支撑过石窝村关帝庙的铜钟。





 









 老年活动中心这座宅院原为村内温姓富商的宅院,村民称为“温家宅院”,院落格局至今尚存,东房五间、南房三间、西房五间已原址翻建,北方三间未翻建过。院内除了大石窝新建井泉记碑,还有一块五圣庙碑房山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上认为是“清代”。青白石质,目前靠墙斜放,碑阴朝外,文中有“五圣庙”字样,碑文为捐款人名及数量。





 村内路南侧有显圣寺俗称关帝庙,村民称其为“南大庙”。明代建筑,为百姓烧香拜佛,祈求平安之处,原是一处宏伟的庙宇群落,坐北朝南,有钟鼓楼等附属建筑。现仅存三间大殿,东西长9.53米,南北宽9.29米,高6.54米,梁架上有彩绘。















关帝庙的铜钟至今尚存,被保存于房易路石窝公交站附近的中华石雕艺术园内。铜钟高1.7米,直径1.3米。龙纽,全部为纯青铜铸造,雄浑华美、技术精湛,钟声洪亮,可传至10公里处。钟铭处分别为: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大明正德已巳岁(正德四年,1509年)吉日造,锦衣卫指挥使马山,提督司设监掌印太监马永成。铜钟在庙毁后曾移至石窝村委会门口,用大石窝新建井泉记碑作为支柱,后保存于中华石雕艺术园内,建亭保护。




 铸钟捐资人姓名,有“锦衣卫指挥使马山”。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正三品,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还有“提督司设监掌印太监马永成”、“左右监丞”、“奉御”、“长随内使”等。可见明代畸形政治体制。明宦官机构庞大。有二十四衙门:十二监、四司、八局的总称。司设监:掌管卤簿、仪仗、围幙、帐幔、雨具等,设掌印太监一员。明武宗时,有八个太监影响最大,即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和刘瑾,称“八虎”。



  

 历史环境

早在公元560年的北齐时代,大石窝村北云居寺的静琬大师就开始用这里的汉白玉雕刻工程浩大的石头书——石经。历经隋唐辽金元明清等朝代、1000多年,共雕了14278块石经板,总重达1000多吨。这是大石窝开发利用石料资源的最早记录。



《元史》记载,元大都设有采石局,专门负责从各地采集名贵石料,其中的汉白玉都采自房山大石窝。明清,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新建皇宫、殿宇,集中全国石匠会集大石窝有据可查的古建筑,如天安门、金水桥、卢沟桥、天坛、地坛、沈阳故宫、十三陵、清东陵等,所用汉白玉石料大都取自大石窝。

大石窝镇出产“汉白玉”、“艾叶青”、“明柳”、“砖碴”、“芝麻花”、“青白石”、“螺丝转”等著名品种的石材,其中以汉白玉最为珍贵,早在公元560年的北齐时代,大石窝汉白玉就被云居寺用来雕刻石经。历代皇庭都用这种石料建造宫殿,天安门前的华表,金水桥,紫禁城内的柱座、石阶、护栏都是用汉白玉制作的。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在大石窝镇皇龙山前后左右留下了近千处采石坑。


 石窝村盛产“石窝十三弦”包括汉白玉、明柳、芝麻花、青白石等质地精良的大理石其中汉白玉最为珍贵在地下十二层才能看到而且难于开采、得之不易民间还有句老话叫“先有大石窝,后有北京城”。

  石窝村拥有经久不衰的石匠精神和人文特色,经过千年的积累,这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手工石作工艺。手工石作工艺,是石作文化的核心,包括开采、运输、加工、雕刻等一套完整的工艺工程。祖辈相传的石匠技艺包括:敲、打、滑、拉、安五项基本技能。


现代艺术

中华石雕艺术园但见园内雕塑均以石为主,雕刻艺术品有汉白玉的石神,石鼎,石桥,十二生肖各种雕塑,均以大理石为原材料精雕细作而成,是北京地区最大的汉白玉石雕主题公园,占地2400亩。

著名雕塑大师钱绍武书写的:“汉白玉文化艺术宫”题字。

艺术宫四周的汉白玉角柱,汉白玉浮雕。



西方艺术。


汉白玉石神。

汉白玉华表。





汉白玉石狮子。

毛主席像。

逼真的汉白玉石像。

 民俗生活。每逢三、八大集市、九九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日的石匠节,农历十月十五日的祭山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云居寺与石窝村的汉白玉
[人文历史]千年房山石经,石料从哪儿来?
探秘房山大石窝废弃汉白玉矿洞
北京市房山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北京房山: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首藏作品](6686)深挖林地潜力 这里的乡亲守住好生态、过上好日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