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8)

  (一)介词。1.介词。和,跟,同。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给,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二)连词。1.连词。和,跟,同。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三)动词。1.给予,授予。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对付。庞暖易与耳。

  4.参加,参与。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吾与点也。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

  (三)名词。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连呼则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全套资料3
2009高考语文素材:文言虚词考点知识清单2
高考语文18文言虚词用法——于、与、则、者、之(四)
高中文言虚词总结(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下)
【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解析汇总(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