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镇远古城——多彩贵州

    从周达文故居出来,沿西门街南行100多米再折向北,就到了盘龙大桥。


   站在桥上俯看,清澈的舞阳河在桥下缓缓流淌,抬眼东望,两岸镇远古城独具风貌。


   舞阳河发源于贵州省瓮安县谷才村,穿山越谷流经黔东南州黄平、施秉、镇远、岑巩和铜仁地区玉屏县,出湖南新晃、黔阳等地汇入洞庭湖,全长400多公里。镇远位于舞阳河中游,舞阳河蜿蜒贯穿镇远县93.7公里,把她最美丽的身段留给了镇远。


   1988年即被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舞阳河风景区,包括舞阳河西起黄平旧州、东至镇远城东月亮湾之间的河段,全长95公里。其中,从施秉城出发西行9公里,在观音岩旅游码头登船游览的26公里舞阳河段,为上舞阳三峡风景区;施秉至镇远月亮湾的诸葛峡、龙王峡、西峡和东峡,称为下舞阳三峡风景区。


   过盘龙桥沿舞阳河北岸东行,远远看见一座五层的楼阁,这是镇远文化园的景观楼阁——镇江阁。



   一路行来,两岸景致真可谓步移景异。


   清清的舞阳河,宁静温婉,青白色的民居建筑倒映在河面,直如一幅幅漂亮山水图画。




   快到新大桥时,有座码头,叫天后宫码头。


   天后宫码头是镇远古码头中石阶最多最陡的一处,呈半月形状面临舞阳河,目前基本保存完好。平台沿台阶登高至街面共53阶台阶,平台、台阶均用青石料铺砌。清同治、光绪年间进行过维修,1999年重新维修时,将原码头平台提高了1米,是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后宫的附属建筑。


   登上台阶,在新中街北面崖坡上,矗立着一座古建筑,这就是天后宫。
   天后宫在沿海一代称妈祖庙,在内陆设天后宫是不多见的。据考证,舞溪以上只有三处,即湖南芷江、贵州镇远和黄平旧州,其中,镇远天后宫最险、最高,建筑工艺最美。
   据了解,明清时期,镇远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水上交通,使这里商贾云集、舟车辐辏(còu),成为湘西和整个贵州的商品集散地。沿海人经沅江入舞水而上,在西南诸省经商。他们在经商的同时,也把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信仰传播到了这里。远离大海的镇远的这座天后宫,正是历史上舞阳河水运发达的见证。


   镇远天后宫位于府城西门,北靠石屏山,南临舞阳河,由码头、山门、正殿、厢房前廊、耳房及膳房等组成。虽然建筑年代比较晚,但其工艺精美。特别令人值得注意的是,在正殿重檐翘角和屋脊上,都是凤在上而龙在下,可见该建筑年代在慈禧当政时期。
   天后宫现存建筑正殿及抱厦,分别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与光绪三年(1877)由福建籍人捐资重建。正殿内供奉海神妈祖,背饰镂空灰塑二龙戏珠,具有典型闽南风格,这尊妈祖神像,是由湄洲妈祖祖庙赠送的。


   抱厦屋面舒展,线条流畅,木雕精美。据说,天后宫还是当年的福建会馆,是昔日镇远八大会馆之一。当年,镇远的八大会馆都设有自己的戏楼等娱乐性质的建筑。每到节假日,人们会来到自己所属的会馆聊聊家常、谈生意、看戏。1985年11月,天后宫被列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新中街继续东行,前方就是新大桥。站在新大桥,看舞阳河西来东去,河水更是湛蓝。


   从新大桥北桥头一直往东,是镇远古城最长最古老的一条街——兴隆路。兴隆路西端,矗立着这座石牌坊。从这里开始直到祝圣桥,可能才算是真正的镇远古城。



   镇远之所以称为“石屏巨镇”,是因为在它的城北,有座石屏山。石屏山是镇远的城北屏障,东起铁溪与舞阳河的汇合处,西至镇远府城六牌(今共和街)的“阿弥陀佛”,属祁连山系,重岩叠障,雄伟险峻,东西绵延2.2公里,主峰海拔668.1米,与舞阳河面相对高差204米。石屏山竖立在镇远北面,“端直苍阔如屏风”。


   在石屏山的南麓,古色古香的明清四合院建筑群体如波叠涌,同自山顶到山脚的府城垣、四官殿、天后宫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火神庙、文庙、邹公祠、苏公馆、北极宫、紫皇阁、青狮洞以及众多的古巷道、古井泉、古码头等几十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参差坐落于一起,组成一个庞大的古建筑群落。




   过“石屏巨镇”牌坊,右侧河岸边,米码头、冲子口码头、禹门码头、大码头、大河关码头等几座古码头紧密相连。这个雕塑小品表明这里是建于明初的米码头。贵州山多田少,军队和民用粮食均需靠湖广、江淮接济,运粮船只常在此卸米转运,临街即米市,因而得名。


   这里是冲子口码头。据说,在镇远城3.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舞阳河两岸码头最多时达20多个,这些码头都是古时的“装卸货场”,卸的是柴米油盐、洋纱洋布等生活必需品,装的是油桐、艾粉、茶叶、生漆、猪鬃、牛皮、药材、木材等地方特产,这些货物经水路运出,有的远销国际市场。特别是老百姓用油桐籽自制用于漆船和点灯的桐油,后来成为西方国家的战略物资。1875年,桐油开始输入欧洲,1900年,远销美国。目前还在使用的有天后宫码头、禹门码头、米码头和大河关码头等。


   冲子口码头旁,是镇远邮驿。镇远邮驿,始于元朝,时称“站赤”。至元十一年(1274)思州长田景贤降元后,置沿边招讨使司,后改军民总管府,以田氏为总管。至元二十年(1283),安抚司镇远府为通政令、军情、家书,故设邮传驿,供使者起居、食宿。东迄湖北江陵、西达云南昆明、南通百越、北贯巴蜀。明清沿袭旧制,民国改名邮电所,今为邮政局。


   邮驿前的这头老虎,不是一般的塑像,而是“王命传虎节”。中国的邮驿制度,从周初便开始了,直至清朝末年,有三千多年历史。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用驿传邮等,都要用符节(也称符信)作为凭证。符节是古代使臣执以示信之物,是持有者身份和使命的凭证,源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但在周朝,特别是战国,已普遍使用。符由金、铜、玉、角、木等多种材料制作,形状各异。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如兵符、虎符等。


   这是城隍庙码头。


   这是禹门码头,始建年代不可考。禹门亦称龙门,是专为科举士子所建。古代科举之人从京城返回,大都从舞阳河乘船至禹门码头登岸,以示荣耀。古诗有云:“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


   镇远古城兴隆路北,有很多古巷,每条古巷南面都对应着一个古码头,北面则通向石屏山下的古民居区,也通向石屏山的九曲岗、四官殿和山顶“苗疆长城”府城垣。这些小巷别有风味,尤以冲子口巷、仁寿巷、复兴巷、四方井巷为最。拾级而上,夹在风火墙之间的青石板小路显得幽深而安静,它们有北京胡同的幽静,而无循规蹈矩的刻板;有江南巷子的水乡秀色,却没有平坦无坡的布局。下图是复兴巷。


   这是镇远邮驿北面的仁寿巷,通向仁寿宫。



   这是禹门码头对面的四方井巷。该巷形成于明代,因巷中有一口方形古井而得名。


   镇远古城的这口四方井掘于明代,是清乾隆《镇远府志》记载的城内五大著名泉井之一。据说,泉水从未断竭,丰水时则井满外溢。民间流传有“四方井,井四方,四方井上看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万岁爷,爷万岁,万岁爷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民谣。


   在这些小巷两旁,是一幢幢造型各异、古朴雅致的民居。在布局上,它们依山就势,逐层递升,错落有致,富有韵律。一般为一进、二进、三进,个别为四进院落。在造型上,这些民居体现了中原传统四合院建筑与西南少数民族山地建筑的有机结合,造型根据地形复杂多变,房屋建筑以悬山顶居多,兼有硬山顶、歇山顶。一般为两层,一层为居室,二层为藏物室。



   在色彩结构上,墙体以灰白为主,屋面均为黑色小青瓦顶,以穿斗式木结构为主,外辅封火山墙以防火防盗。这些用青砖垒砌的高高封火墙,白灰粉底,并用彩色或水墨绘上宽幅装饰图案,别有韵味。这些民居木雕、石雕等工艺精湛,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气息。



   据了解,明代镇远屯军以后,来自中原、江浙等地的军属纷至沓来,带来了各地的建筑文化与信仰,从而使镇远成为贵州苗夷地区的一座移民城市,民居因而也别于周边少数民族建筑。这里的建筑艺术吸取了中国各地文化艺术风格,有传统厅堂建筑风格、有苗侗吊脚楼建筑风格、也有徽派建筑风格等等,民居建筑与山共存,与水亲近,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这家门楣上有“武陵世第”匾,是龙氏民宅。汉光武帝时,任龙氏有谱可查的共同先祖——龙伯高为零陵太守,官于楚,家武陵,龙姓因此以武陵堂作为堂名之一。


   禹门码头再往前,有座镇远县博物馆,也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展览馆。这里原为邹姓家族祠堂,三面围墙是高高的封火墙,临街的大门建成石牌坊模样。内部布局为两进天井的四合院,分前殿、后殿及两侧厢房。祠内现存的石雕、木雕均为上乘雕刻精品。


   镇远博物馆是全国第三批免费开放博物馆,展厅面积为300平方米,展览分古境悠远、文化和谐、山水仙境三个部分,通过文字说明、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示了镇远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文物状况、自然风光等,反映了镇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美丽的自然、人文风光,是名城镇远的缩影。这是北门城垣。


   《明史》载:“贵州为内陆,当自镇远始矣。”明永乐十一年(1413),因思南宣慰使田宗鼎与思州宣抚使田琛两土司时常发生战争,朝廷借口解决二田争端,令镇远侯顾成率军五万经镇远平息思南、思州战乱。平息思南之乱后便将思南宣慰司所辖的17处长官司分设思南、铜仁、乌罗、镇远四府,而于贵州设承宣布政司,即行省,以总八府,从而结束了川、滇、楚三省分治贵州的历史。顾成据镇远平定田氏之乱促成贵州省治的建立,朝廷封他为“镇远侯”。


   这是明清时期镇远人民在石屏山千仞悬崖之巅修建的护城庙宇——四官殿,供奉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四位战神:白起、廉颇、王翦、李牧,以求所有征战将士英勇善战、城市平安无事和人民安居乐业。


   这里是大河关码头,舞阳河流淌到大河关时,受中和山阻挡,折而向北。大河关码头对面,就是中和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古建筑群就在山上。隔河仰望,整个青龙洞建筑悬空吊脚,贴壁凌空,楼洞相接,精致典雅。


   这是炎帝宫,里面供奉着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这里也是镇远古城的湖南会馆。


   炎帝宫东侧,安静碧绿的舞阳河上,横卧着祝圣桥(老大桥)。


   祝圣桥为七孔青石拱桥。桥中央有一个三层三檐八角攒尖顶楼阁建筑,被称为“状元楼”、“魁星阁”。据说此楼建成十年后,贵州果然破天荒地出了两个状元。



   站在祝圣桥看舞阳河,两岸又是另一番景致。



   在祝圣桥东桥头,可以看到古城背后的石屏山。


   祝圣桥东面的青龙洞古建筑群,建于明代中叶,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曾几度毁于兵火,又几度修复,现存古建筑群占地21000平方米,由青龙洞、紫阳洞、中元禅院、万寿宫、祝圣桥和香炉岩6部分组成,共有36座单体建筑,集儒、道、佛、会馆、桥梁及驿道建筑文化于一身。1988年1月13日,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可能是镇远唯一收费的景点,门票60元,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进去祥看。

   整群建筑靠山临江,依崖傍洞,构思大胆,勾心斗角,布局精巧,错落有致,雕梁画栋,气势宏伟。



   这是位于紫阳洞下方的万寿宫,又称江西会馆,是镇远八大会馆之一,包括牌楼、石库大门、前院戏楼等。在宫门牌坊上“水德灵长”横额两侧,有两块砖雕,将一万多平方米的青龙洞、中元洞、紫阳洞、万寿宫四组古建筑群,微缩雕刻在130×450厘米的砖面上,堪称一绝。


   顺着中和山下的东峡路往南,便来到舞阳河南岸。


   站在南岸,向舞阳河北望去,但见镇远府城背靠巍巍石屏山,南临碧绿舞阳河,真是如游画屏之中。





   舞阳河南岸,是河滨文化商业步行街,这条街一直通达新大桥。在这里,可以漫步观景,也可品茶垂钓,看舟楫往来,赏斜阳夕照……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八月贵州(十二)镇远古镇
魅力黔东南,古城名镇远
九山抱一水,一水分两城:贵州最美的古城,镇远到底有何魅力?
这座5A级景区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据说是贵州最值得一去的古城
贵州31|镇远——镇远古城
贵州游记16:镇远古镇,真正的美的享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