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危机干预不是问题发生后“打补侗

吴维煊

心理危机干预,一般指为了帮助那些遭受较为严重的生活事件、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人尽快摆脱困境,给予其必要的心理援助,如重大自然灾害、突如其来的疫情、家庭变故、身体遭受重大伤害等。从这个角度而言,心理危机干预可以看作是“打补丁”的行为。“打补丁”式的心理危机干预,对化解心理危机很有必要,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打补丁”式的心理危机干预,现场过于正式。心理咨询一般都在专门的办公室内进行,房间内光线柔和,室内色调以中性为主,布置温馨。在咨询过程中,心理辅导人员不停地记录来访人员的案例。由于现场过于正式,部分需要接受心理危机干预的人会拘谨、彷徨、紧张,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来访人员很难彻底打开心扉接受辅导。

二、“打补丁”式的心理危机干预局限于就事论事。心理危机干预大多根据受害人所受的伤害,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这种就事论事的心理危机干预,有点类似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部分性格内向的人而言,由于缺乏心理健康基础认识,很难从心理的“死胡同”中走出来。对部分受助者来说,“打补丁”式的心理危机干预作用有限。

三、“打补丁”式的心理危机干预缺乏对咨询者的系统了解。在对受助人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前,如果对受助者的家庭状况、成长经历、性格特征、心理健康指标、教育经历、心理困惑的系统诱因等一系列问题缺乏一定程度的了解,心理危机干预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的目标。

四、“打补丁”式心理危机干预缺少与家长的互动。当心理咨询团队对遭受伤害的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时,大多局限在与受助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较少与学生家长及老师取得联系。必要时,心理危机干预必须和受助学生父母、亲人、老师、玩伴等多方合作,仅靠“打补丁”式的心理健康辅导,很难让他们从心理低谷走出来。

 “打补丁”式的心理危机干预有一定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但是,心理危机干预不能局限于问题发生后的“打补丁”层面,应将心理危机干预的端口前移,弱化事件发生后“打补丁”式的心理危机干预,对于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十分必要。

(作者吴维煊,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蒲公英评论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朋辈辅导在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
朋辈心理学
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心理问题的分层应对
大学校园生命教育调查
构建“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我校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心理育人工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