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3):问

三、问:勤于思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关于思考,有一个小故事对我触动最深。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卢瑟福是一位大科学家,一天他走进实验室,看见他的一个学生正在伏案工作,便走上前去问他:“这么晚了,你还在做什么?”学生回答:“我在工作。”卢瑟福又问:“那你白天在干什么?”学生回答:“我在工作。”卢瑟福进一步问:“那你早晨也在工作吗?”学生以期待老师赞许的神情说:“是的,早上我也在工作。”卢瑟福迟疑了一下,说:“那么,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如果不充分利用,不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那可以说最大的资源浪费了。正如古人所云:“心,灵物也;用则常存。小用则小成,大用则大成,变用之则至神。”

1、零星思考,化解教学、科研难点

我在学习书籍、报刊与学习其它教师的先进经验的同时,我都坚持零星思考,随时写教育教学随笔。科研随笔,它不需要像官方文件那样需要什么特殊的格式,只是一种自己日常的教学教育记录,再加上一些临时的体会和灵感。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从开始工作至今,我逐渐养成了每天自己的日常教学及研究探索进行反思的习惯,不仅思考,我还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在卡片上,无论出门还是在校,我总随身带着笔记本和笔,随时记下所见所闻所感,到晚上再整理加工。点点滴滴,集腋成裘,笔记至今已逾五十余万字,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资料库。这已经成为我最大的精神财富。

有了电脑后,我又与网络结缘,在“中国博客”申请了主页──“走过春夏秋冬”(http://miaojianping.blogone.net/),在上面日复一日地记录自己的琐思,又不定期地进行一个整理与梳理;我还在“教育在线”上发布“我的教育行知录”专题帖;同时被聘为江苏省小学数学教材网“在线备课”、“教学研究”专版的版主,认识了许多特级教师及省教室的领导,我从他们那时得到了最新最好的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渐渐地,我的研究水平和论文写作水平提高了。

有许多教学与科研上的难题,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一定的清晰思路的。况且教师不可能像大学教授有专门的时间来进行研究。我想,只有通过记教育日记或随笔,通过零星思考,把科研难点化解,这样逐步积累,将有利于对某一个问题深入思考。

前一年我从报刊上才知道,专家已经给类似我这样的思考方式,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专题性反思。

2、聚合思考,突破教学、科研难题

光有零星思考是不够的,通过一定时间的零星思考,必须对某一问题这方面积累的材料,进行整理,作聚合性思维,以便突破临界状态,使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入。还是举个例子吧。

在我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探究学习与指导”这一命题进行实践探索时,我突然迸出一个灵感,学生能不能称为“生活中的数学家”呢?为此,我查阅了很多相关的理论专著、报刊杂志,但没有找到关于它的定义。于是,我开始对它进行零星、点滴地思考。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又对它进行了聚合性思考,即把“专题性反思”的点点滴滴进行逻辑梳理,终于突破这一难题,最终形成了如下的描述性定义(也可以说是我对“生活中的数学家”(小学生)理想描述):

“生活中的数学家”,并不是让他们去研究什么高深的数学,搞什么重大的发现、发明与创造,而是让他们具备以下数学学习品质:

1、对所处的现实生活与现实世界充满了好奇心;

2、独具数学“慧眼”,能敏锐洞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有强烈的数学意识,能尽量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4、善于思考,有独特的数学思维方式和创新思维习惯;

5、对解决数学问题“上瘾”,并相信自己一定能解决;

6、坚持不懈,勇于探索,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有了这一描述,我心里踏实多了。之后,我用这一理念统领我的研究过程,进行大胆地实践探索。据此写成的论文《让学生成为“生活中的数学家”》发表于《成才导报》,并获得省“园丁行动”征文一等奖。前一段时间在网上进行搜索,竟然发现我的这篇论文被多家专业网站和外校网页作为优秀论文发布了,我甚喜:我的思考得到了别人的公认。

7、笔耕不已,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教学、科研的最终目的虽然不仅仅是为了写文章,但教师要获得高水平的专业发展教学,又不能不会写教育教学文章。只能通过教育教学文章的撰写,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教训、体会认识加以提炼与归纳总结,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真正得以提升。练写教育教学文章,它的好处主要是培养自己的深度思维能力、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正确表述自我观点的能力、修词炼句的能力、甘受寂寞坚持到底的坚韧品质等。

我的教育教学文章的撰写分为这样几块,有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故事随感、教学设计与案例评析(可以是针对自己的,也可以评析别人的)。我的想法,不要拘泥于形式,各种方式的写作都要学一点,懂一点,但主要还是以教学案例与教育故事随感为主。

写教育教学文章一定克服惰性是很重要的。有人曾经研究过,诺贝尔奖获奖者很少有第二次获奖的,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人有天生的惰性。克服先天的惰性,需要坚强的意志,但这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有一次,我给教师们作有关“如何写教育教学文章”的讲座。有人问:我的写作时间从哪里来?我说:其实时间多的是,就看你舍不舍得用,茶余饭后,周末假日,都行。但要劳逸结合,关键是时时带着一个勤于思考的头脑。娱乐活动还是要参加的,象棋、围棋、乒乓球、篮球、游泳、溜冰,和朋友小聚聊天,到湖畔海边去兜风等等也不能缺少,说不定还会产生新的灵感呢。

有人把科研写作看作很难,认为高不可攀,其实不然。只要你有勇于实践作基础,有善于学习作保证,加上抓住勤于思考这一关键,你就一定能有所收获,提高专业水平,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正如我在一篇关于《走进教育科研》的演讲中所说:“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地走进科研与写作,其实科研与写作并不是一片苦海,而是柳暗花明的艳阳天!因为在科研和写作中,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主宰,学会了自信,也学会了等待。”

结语:

茅盾说:“才能是经验的积累,成功是吃苦的忍耐。”所以,在文章的最后,我要告诫各位年轻的教师:不要奢望我们的教学实践一定会获得成功,不要奢望我们读书学习的东西一定会用得上,也不要奢望我们的教育文章一定会发表而一举成名……一句话,千万不要奢望我所说的“做、学、问”这三个方面,一定会给你专业发展带来“立竿见影”、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重要的是,只要我们充满“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信心,有一双洞察教育问题的眼睛,一双敢于在教改中实践的双脚,一双笔耕不已的双手,加上一个不断思索的头脑,实实在在去实践,点点滴滴去积累,反反复复去思考,勤勤恳恳去写作,你就一定能大所收获。也正如陶行知在晓庄学校开班典礼上讲过这样一句话:“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

心诚则灵,万事如焉,概不例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做、学、问: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走向自觉:教育科研文化的诉求
莱西一中李展飞——《老师,应该留一点时间用来思考》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发展需要这三种力!
教学日记,记录成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