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师成长需要有痛点思维

几年前,我在与新教师座谈时,有一位老师谈了自己的职业之痛。他觉得自己一直在努力教学,自认为教学能力也不错,班级成绩却始终不理想,这让他感到很苦恼。我问他有没有思考过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他掰着手指头开始数落:学生的基础比较差,农村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家长的素质比较低,很多人根本就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学校计算成绩的方式有问题,优秀率的考核比例过大……诸如此类,他所列举的原因大都与自己无关,似乎其成绩不佳完全是外在因素,自己几乎就是一个恶劣教学环境的受害者。

像这位年轻教师一样,在面对自己的职业缺陷时,习惯归咎于他人的做法,充分说明部分青年教师缺少理性的自我觉察能力——知道自己的人生存在不足,却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这种不自知,影响了教师对自我的基本判断,导致他们在面对困境时无法找到突破的方法与路径,从而逐渐成为一种严重的成长障碍。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缺少痛点思维。所谓痛点思维,就是围绕着那些令自己不舒服的、不满意的痛点去思考,然后形成一种处理方案来化解困惑、抚平不足,从而达到一种良性、舒适的成长状态。痛点思维的实现,大概需要以下三个基本环节。

发现痛点。因为习以为常,很多人失去了发现痛点的能力。生活中,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鞋子里进了一粒沙子,走路时脚部有点不舒服,甚至隐隐作痛,但因为当时不方便脱掉鞋子便没有及时取出来。时间一长,也就慢慢习惯,以至于觉察不到了。这种“习以为常”导致的“视而不见”,在某种意义上侵蚀着教师成长的根基。公开课与常态课两张皮现象由来已久,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像公开课那样设计精致的课堂,才能带给学生更大的成长红利,却没有人愿意用公开课的方式去上常态课。原因是什么?设计公开课的过程付出太多,使用常态课的过程太舒服。我曾经问过一位在教学上颇有造诣的老师,有没有想过像上公开课那样上好每一节课。他说,想过,甚至坚持过一两周。但是,当他发现周围的人都是那么“随意”上课时,就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劳神费力去上一节课,慢慢也就随了“大流”,放弃了对课堂教学效率的追求。

“冷水煮蛙”的故事告诉人们,相对于沸腾的热水,温吞的冷水更容易让青蛙失去警惕。教师要想在繁琐的教育实践中觉察到痛点,要想在众人皆睡时保持独一份的清醒,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对慵懒的警惕之心,更需要始终保持清醒的专业能力。这份专业能力的获得,可以通过长期的阅读与写作来实现。阅读是一面镜子,可以在欣赏到他人的努力时看到自己的散漫,可以在唏嘘他人的不足时看到自己的影子;写作是也是一面镜子,可以在文字的帮助下照亮自己的内心世界,以便清晰地发现自我的浅陋与无知。可以说,很多人的自我觉醒,就是因为读到了他人的成功,才发现了自己的成长痛点,才有了奋起直追的信心和勇气。他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很多痛点也许就是基于这样的反问,在某一个瞬间豁然获得。

分析痛点。从理论上来说,发现痛点是一切改变的开始。因为痛点往往就是引爆点,有了痛点就有可能会产生改变的意识和行动。所谓的知耻而后勇,这里的“耻”指的应该就是人生困境中的“痛点”。但是,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明知道自己的痛点,却不能产生积极有效的改变行动。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位青年教师,他能够清洗感知自己的痛点——教学成绩不理想,却并没有找到提升教学成绩的路径,原因何在?这其实就是痛点思维的第二步,要学会对痛点进行合理归因。关于归因,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内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结果归因于个人特征;外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结果归因于外部条件;综合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结果进行归因时,关注考虑内因和外因两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在现实中,很多教师面对问题时容易出现归因不当的现象。比如说,A老师在参加完优质课评选活动后,没有获得理想的名次,从而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于“比赛有内幕,我只是来做炮灰”。这种外归因容易导致当事者形成推卸责任的习惯,从而失去自我反思、自我纠正、再次努力的机会,是一种不可取的归因方式。通常来说,合理归因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不主观臆断,要善于进行综合归因——对成功多进行外归因,多想想他人带给自己的帮助和环境带给自己的优势;对失败多进行内归因,要先从自己内部找原因,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可改进之处。二是不为归因而归因,要为问题解决而归因——不过多归因于不可改变的因素,要尽量寻找那些可以改变的因素,并在可改变之处多思考、多研究。唯有此,才可以激发自己的责任感,发现自我改变和提升的路径与可能。

化解痛点。人生的升华与绽放,大概大都要经历三个过程:敏锐觉察,发现痛点;追根溯源,精准归因;知弱而图强,在软肋上寻求突破。还是以前面的青年教师为例,他若想在教育生涯中获得蝶变,就应该在发现“教学成绩不理想”的痛点之后,多在自己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上进行反思,而不是归结于大家共享的教学环境。后来,我们一起做了做一次自我追问:同样的农村学生和学生家长,为什么其他老师可以获得好的教学成绩?同样的教学评价手段,为什么其他老师可以脱颖而出?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我存在哪些不足和短板?后来,经过严谨的思辨和分析,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短板——师生关系不和谐。

“知弱”后的“图强”,首先要有的就是谋求改变的强大信心和勇气,然后就是改变的策略、方案和实践。关系大于一切,关系大于教育。基于这样的一份认知,这位青年教师从彻底摈弃自己内心里固有的、对农村学生的不信任开始,重新发现并珍惜农村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独立、淳朴、坚强等优秀品质,试着从内心里接受并喜欢自己的学生。就这样,经过长时间的经营和努力,他终于获得了一份牢不可破的师生关系,教学成绩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巨变”。在最近的一次交流活动中,他说:原来,我真正的痛点不在于成绩落后,不在于教学技能不足,不在于教学技巧不鲜明,而在于失去了一种关系,失去了对人的尊重。

发现痛点,分析痛点,化解痛点。于教师而言,这既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思维方式,更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成长方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浮华散尽方为真——对政治课探究活动的反思
究竟发生了什么?
周利琴| 公开课中需要“常态课”理念
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公开课VS常态课
让“常态课”公开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