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班主任应该知道的各种情况(一)

1、什么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有哪些教育内容?对班主任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其主要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指生活就是教育,教育与生活不可分割,教育应该回归生活,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就是学校,整个社会就是教育的场所,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里去,延伸到社会中去。“教学做合一”是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要依从学,学要依从做;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做是教学的中心,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是生活教育的基本教育原则和策略。班主任老师要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要把学生的视野开阔到世界的范围,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春游秋游活动,夏令营和冬令营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社区服务和其他志愿服务活动,同时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了解学生的文化生活,思想动向并及时引导。

2、什么是主体教育?主体教育有哪些教育策略?对班主任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主体教育是一种以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思想,也是我国新世纪最有生命力的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流派。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符合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是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在我国教育界,主体教育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后经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带领其科研团队经过了十几年的教育研究和实验,得到了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普遍认可,对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主体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体验成功是主体教育的关键词,也是主体教育实施的基本策略。主体参与的目标在于:通过构建学生的主体活动,完成认识和发展的任务,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合作学习的目标在于:通过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主体合作与交往,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差异发展的目标在于,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体验成功的目标在于通过主体参与,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按照主体教育思想,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地信任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把学生看成最大的教育资源,放手让学生参与管理,让班团干部和每一位同学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要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组织氛围,形成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主体参与型班集体的建设、班级小组合作管理等是班级管理实践中比较常见和成功的做法。

3、什么是成功教育?成功教育有哪些教育策略?对班主任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成功教育是一种以激发学生成功愿望、开发学生成功潜能、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为目标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成功教育的基本教育信念是三个相信,即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成功。

成功教育由上海闸北八中刘京海校长提出,并经历了十几年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实验,在转化基础薄弱生和提升基础薄弱校方面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成功教育认为:反复失败者会越来越失败,经常成功者会越来越成功,成功是成功之母。因此,创造成功机会,让学生时时处在成功之中;低起点、小步子、勤反馈、多指导,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唤醒学生沉睡的自尊与自信。创造机会、帮助成功和体验成功是成功教育的关键点和基本策略。

用成功教育思想带班育人,需要班主任老师坚定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的基本信念,不要歧视和放弃每一个人,积极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展示自我的机会和搭设成功的舞台;需要班主任尊重、理解、宽容和赏识每一位学生,帮助和促进学生成功;需要班主任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成功并最后走向自主成功。

4、什么是赏识教育?赏识教育的基本策略是什么?对班主任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赏识教育是近年提出并在家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倡导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赏识教育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南京)赏识教育研究所所长周弘提出并广泛传播,周弘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过多批评会伤学生的自尊心,进而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发育。”

“寻找闪光点”、“赏识激励”、“树立自信”是赏识教育的三个关键词,也是实施赏识教育的基本策略。“寻找闪光点”要求老师具有敏锐的目光和深邃的洞察力,善于用显微镜发现和寻找孩子的闪光点,善于用放大镜观察孩子的闪光点;“赏识激励”是教师能够及时把孩子的闪光点和积极的信息通过不同方式传达给孩子,使孩子受到鼓舞和激励,从而调动孩子自主成长的内驱力;“树立自信”是赏识教育追寻的目标,而自信又是一个人愉悦和成功的源泉。“寻找闪光点”、“赏识激励”、“树立自信”是赏识教育的三步曲,三步曲的结果是促进孩子走向成功。

班主任老师要改变以问题思维为主的教育方式,要更多运用赏识激励的方式,以正面教育,正面引导为主,并通过合理的赏识教育营造班级赏识氛围,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欣赏和鼓励。

5、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包含那些内容?开展生命教育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生命教育宗旨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其目标在于“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欣赏生命、完善生命,敬畏生命”。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应有所不同。小学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身的发育特点,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初中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他人,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高中阶段则应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性心理生理道德观念,培养对婚姻家庭的责任意识,学会尊重他人,理解生命,热爱生命,提高保持健康,丰富精神生活的能力,培养积极的态度和人生观。

生命教育开始于家庭,唯有家庭社会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积极与学校配合,生命教育才能凑效。班主任老师进行生命教育可从下列方法入手:

随机教学法:充分借助学科教学内容,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教学中;亲身体验法:组织适当的活动,让学生亲临生命降生或死亡的场所及其展览,如观看生命的起源,参加葬礼等。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书籍和故事并进行讨论;角色扮演法:在班会和班级活动中,通过模拟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加深对生命与死亡的理解;生命叙事法:通过学生讲述自己生命中发生的故事,再现当时的情境,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情感共鸣。

6、什么是罗森塔尔效应?这一效应对班主任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对该校18个班的学生做了未来发展预测,然后将最优秀的学生名单通知校长和任课老师,并再三交代不要把名单外传。在老师看来,名单中的学生有优秀的,也有学习不尽如人意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对名单中的学生进行复试,发现名单上的学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他们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因此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学生。

在班主任工作中,要经常鼓励你的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你的期望和鼓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要多给学生贴上一些积极的标签,发挥标签的暗示和引领作用,促进孩子向着我们期待的、积极的方向发展;要坚决禁止给孩子贴上诸如“大脑迟钝”、“不可救药”等消极的标签,防止负罗森塔尔效应的出现。

7、什么是异性效应?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发挥异性效应推动工作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异性效应是指异性同学之间相互吸引,相互促进的一种心理效应。其表现是两性共同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参加者一般会感到更愉快,干得也更起劲,更出色。异性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也是一种正常的、健康的、积极的心理效应。这种效应在青少年中表现尤为明显。“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异性效应的最通俗的说法。

异性效应的产生的原因是,当有异性参加活动时,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而会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愉悦感,并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男性和女性一起做事、处理问题都会显得比较顺利。

在学校生活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同学们为了使异性产生好感,总希望自己在异性面前表现好一点,希望给异性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当与异性在一起时,会更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而出现女孩的好打扮,男孩在女孩面前的“英雄行为”。在运动会的体育比赛中,来自异性的加油声会给人带来更大的鼓舞和力量。因此,异性交往和相处会使人做事的状态变得更积极。

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男女同学在正当的集体活动中接触、认识、感应,促进异性同学之间正常情感的释放和建立;消除青春期性紧张。在组织各项活动尽可能坚持男女生合理搭配的原则,切不可担心出现异性交往问题而故意把男同学或女同学分成一组,那样的效果会适得其反。

8、什么是鲶鱼效应?班主任如何在班级管理中科学地运用鲶鱼效应原理推动工作?

从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鲶鱼效应”。

运用鲶鱼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目前,一些机关单位实行的公开招考和竞争上岗,就是很好的典型。这种方法能够使人产生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工作。这一原理在教育上也有很好的应用。比如班级中新转入非常优秀的个体时,经常可以激发班级一部分同学甚至是全体同学的学习动力,我们也可以在班级管理中引进一些竞争机制,制造一些鲶鱼效应,激活班级管理的平稳状态,促进班级快速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班主任工作艺术总汇
班主任应注意的六项教育[转]
班主任如何组织好元旦联欢会,发挥其丰富的育人功能?文末有课件
班主任理论学习与基本功修炼
做有“真德性”的班主任
“三招”教你做好班主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