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读技能四:文本解读要尊重作者和教材编者的价值取向

陈先云

语文教师备课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解读文本。这涉及到如何尊重文本作者和教材编者的价值取向,如何把握文本的语言特色,教学目标如何定位,教学内容如何选择、组织与重构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要做到正确、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对文本把握出现偏差,是目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较普遍的一个问题。尤其在解读课文作者和教材编者的价值取向时,存在的不到位或不正确的问题,会关系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准确定位,影响到儿童价值观的培养与塑造,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就语文课来说,编者的意图、课文传达出来的理念、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思想都在塑造着儿童的价值观。语文课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是把作为自然人的儿童逐渐转变成未来的社会人,所以要用主流集团、主流社会与人类倡导的价值观去影响儿童,去塑造儿童。语文课的这种育人功能,恰恰体现在文本作者和教材编者的价值取向中。现在语文界有的人热衷于对文学作品进行抽象化的解读,试图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心理、行为、遭际中,简单地用“尊重”“美”“爱”等关键词来解读文本。课程承载并富含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使命,必须通过有效的课程来实现对儿童的塑造,进而服务于建构理想社会的宏伟目标。因此,文本解读首先要尊重作者和教材编者的价值取向,不要随意地超越文本,要发挥文本潜在的育人价值。

尊重作者和编者的价值取向,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价值取向的唯一性与多元性的关系。对于思想性较强的课文,如革命传统和革命领袖等题材,文本作者和教材编者的价值取向非常鲜明,这类课文就是要充分体现国家意志,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一般不提倡作多元解读。但并不排斥教师或引导学生对其他文本作多元解读。教材中的一些课文给教师、给学生都留有解读的余地与空间,对文本中的主题思想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二是教学中处理好尊重文本与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关系。理解、尊重文本是前提和基础,在这个前提下可以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不意味着完全认同学生的见解,也不是说学生的见解都是正确的。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往往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主要有两个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和生活经验不足;二是教师认识的偏差有意或无意地引导学生发生偏差。当学生的理解、认识发生偏差时,必须要及时纠正。因为学校教育对个人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导向、制约和限定作用,而不会允许个人发展放任自流。还有一种情况,学生对文本的主旨有一个基本的理解与体验,且这种理解并不偏离主流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时,教学就没有必要花时间去讨论,也没有必要花精力用教师对文本的感悟、体验去改变学生原有的认识与体验。

(作者:陈先云,语文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本解读,要深度,更要适度
教法 | 于通元:教材意识: 教学价值视角的一种语境
课堂多元价值观冲突中教师的三种错误倾向探讨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李亮 | 略谈语文要素
《怎样备好一堂课》2怎样分析教材,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重点、难点、关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