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读技能十二:比较法——文本解读的有效手段

文本解读就是要与文本展开对话,对话的方式和途径因人因文而异,但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笔者在教学《螳螂捕蝉》时,就大量运用了“比较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片断一: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文章讲了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大臣们劝阻,但吴王不听,一个侍奉吴王的少年给他讲了螳螂捕蝉的故事,吴王听后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师:你说的这三句话概括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也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课件出示:(起因)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大臣们劝阻,但吴王不听。(经过)一个侍奉吴王的少年给他讲了螳螂捕蝉的故事。(结果)吴王听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生: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打消了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师:太棒了!你只用了一句话就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学到了一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用一句话简练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是要对文章有进一步的了解才能做到的。

反思:

课标明确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必须形成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缺乏果断的概括能力,往往抓不住重点人物和主要事件。教学中,我让学生学会从三句话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到一句话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这不是简单的减少,而是对学生归纳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片断二:

师:你认为这是个怎样的少年?可以根据下面的提示来说。(课件出示:少年是个

的人。)

生:少年是一个爱国的人。(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爱国、智慧、勇敢、沉着、冷静、耐心、细心、自信……)

师:你觉得在这么多的优秀品质里,哪个在少年身上表现的最突出?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少年是一个勇敢的人,因为他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说吴王的。

生:少年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因为他选择了适当的时机去劝说吴王。

生:少年是一个有耐心的人,因为他去王宫花园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

反思:

文本往往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几个不同的优秀品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去粗存精,凸现最能反映人物本质特征的优秀品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反复比较中逐渐领悟,在“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的训练中逐渐把握人物的重要品质。

片断三:

(课件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师:吴王一连说的两个“对”,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请两个同学分别朗读下面的两句话,大家从中仔细品味一下。

(比较读:1.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2.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生:两个“对”更能反映出吴王的诚意和态度。

生:两个“对”也能反映出吴王对少年话的赞成,说明他真的是恍然大悟了。

师:有时我们为了表达的需要,会重复使用一个词语,这样会增强表达的效果,当然,并不是重复得越多越好。

反思:

重复的效果为什么好?不是通过简单的讨论就可以解决的,而是要组织学生通过比较朗读,反复体会这两种句子的不同之处。只有展开充分的朗读,学生有了深切的体会之后才会有所感悟,才能有感而发,此时展开讨论才会显得更有实际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薛法根老师教《螳螂捕蝉》
刘佩瑶||读《螳螂捕蝉》有感
10-螳螂捕蝉ppt
螳螂捕蝉
人文会议|听课回响:取法极致,得乎其上——观管建刚老师《螳螂捕蝉》有感
【3.17】成语故事:螳螂捕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