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腾冲和顺古镇印象
 和顺古镇隶属云南的保山腾冲,相传古镇最早来自朱元璋在这儿的军屯。这些来自中原的明军在这靠山坡地安营扎寨,久而久之便成为一处热闹的村落。当年这儿叫做“阳温墩”,意思是不冷不热的地方。因为墩前有一条河,后来这里被称做“河顺”。大约到了清代,村里的读书人取“士和民顺”之意改“河顺”为“和顺”,和顺古镇就这么叫到现在。
我们是小年夜那天黄昏时分到这儿的,大年夜跑了腾冲的热海和叠水河瀑布两个景区,原本打算初一用半天的时间跑下北海湿地。
这儿离北海湿地不足20KM,但这两天的疫情变化出现了一些意外。大年夜前整个云南的新冦病毒确诊病人只有一人,而且这个确诊病人还远在昆明,根本就感觉不到疫情的严重性。但是大年夜下午腾冲国殇墓园闭馆,回到古镇也遭遇检查,又得知古镇中七个收费景点中和顺图书馆和艾思奇纪念馆两馆也因疫情防控关闭。就不得不考虑那北海是不是也会关闭,加上住宿古镇内是已经买了参观门票的。在北海那关不关不明确的情况下,在吃年夜饭时我们就确定了初一这天哪儿也不去,就呆在古镇了。














明初朱元璋在这军屯民屯,中原文化自然浸润渗透边关;这儿接壤缅甸,靠近印度,是丝绸之路重要结点、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这儿当时“走夷方”去东南亚做生意的人数众多,荣归故里的不少。各种文化在这里中西合壁、水乳交融、和谐共存。因此在古镇建筑上让人感觉就有点杂,既有云南特有的白族民居“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也有带有浓郁的中原气息的徽派粉墙黛瓦;还有一些小洋楼、中西合壁的建筑。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特有的火山石。古镇周围都是火山,火山石来源丰富。就地取材,建筑墙壁如此,道路、台阶基本也如此,既保温还透气;遇上雨天,地面、台阶还防滑,这古镇居民真够聪明的。

古镇上的张氏宗祠

古镇上的寸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扩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是和顺古镇标志性建筑,也是腾冲寸氏家族的象征。
寸氏家族在和顺是最大的家族,原籍四川重庆,明代即来云南从军戍边,因军功世袭传承。整个宗祠也是和顺最富丽堂皇的。



古镇上的刘氏宗祠



古镇上的李氏宗祠


因为接壤缅甸,靠近印度,这儿成为南方丝绸之路中国境内的最后一站。和顺就在这“官马大道”旁,因此成为云南最早的跨国贸易的诞生地。400多年前,赶着马帮跑贩运的人所走的“官道”,就从这儿经过,吸引着这古镇上的人投入到马帮之中。由于这离缅甸最近,所以去那里做玉石生意的人最多,还有远走印度、美国、加拿大的,其中不乏后来成为巨富大贾的,他们衣锦还乡之后就在和顺修建宅院,出资修建宗祠。和顺古镇共有寸、刘、李、尹、贾、张、钏、杨八大宗祠,八大宗祠建筑风格各异,建造时间不一,其中富丽堂皇以寸氏宗祠为最,众多宗祠是和顺古镇上特有的一道风景。
和顺,如今是云南著名的“侨乡”,和顺人口6000,却有12000多侨居海外。这些人,大多就是从前外出跑马帮、经商出去的。

(未完 待续)

走进和顺,享受安谧祥和的环境,群山环绕中的古镇宁静而温馨,画一般的田园山水仿佛置身于世外桃园。















和顺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座西南最大侨乡古傎。年代久远,这儿有诸多如总兵府、龙元阁等明清遗迹供游客游览赏玩。



和顺古镇,在绕镇水边常见有这样的水上建筑,初见时还以为是废弃的房屋,后来多次见到,才明白这是和顺特有的一种建筑设施。
和顺历有“走夷方”传统,这里的男人无论家中是贫是富,成年后或走马帮,或外出打工、经商也行,反正得“讨生活”。成年了还赖在家中那是没出息,为了讨生活哪怕是新婚夫妻也不得不分离。
和顺的男人基本上都是军人后代,吃得起苦能赚钱,同时也是有情有义的男子汉。据说大约从清光绪年间始,那些个外出讨生活赚了钱回家探亲的男人们,或独或合沿河修建了许多形态各异的洗衣亭,为的是让在家的女人们洗衣时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直到今日也是和顺古镇最独特、最实在的一种公益设施。现在古镇中还保留有六七处这样的洗衣亭,与古镇中的八大宗祠一样,成为古镇中一道特别的风景。

在和顺,其实最值得和顺人骄傲和可以炫耀的,就是和顺有座图书馆了。
从朱元璋在这屯军开始,六百多年来,南诏大理文化、中原文化、边地文化,还有西洋文化在这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马帮文化和侨乡文化。
和顺图书馆之所以值得和顺人骄傲就在于和顺人对文化的渴望:和顺图书馆的建立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初同盟会成员在和顺建立的“咸新社”和后来的“青年会”书报社,在这么边远的“蛮荒之地”就有这么个百年历史的图书馆,“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百年前,腾冲尚未通车,与内陆交往必须依靠古道驿站维系。和顺华侨每年订购书报,须由上海经海路运到缅甸,再走茶马古道驮运至腾冲,实属不易;在和顺图书馆的藏书中,最珍贵的当数古籍珍本,有些还是孤本,而这些藏书均来自当地民间的捐赠,实在是难能可贵。

和顺因为重视读书、文教兴盛,所以英才辈出,号称“和顺三杰”的李曰垓、李生庄、李生萱父子就是其中的代表。
李曰垓,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同盟会会员,云南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元老,曾任护国军首领蔡锷的秘书长,著名的《讨袁檄文》就出自他的手笔,被国学大师章太炎称为“天南一支笔”;李生庄,李曰垓长子,西南大学攻读西洋哲学,中共党员,担任过和顺图书馆馆长,《腾越日报》社长,解放后担任过省府秘书长;李生萱,李曰垓次子。如果说我们对李曰垓、李生庄父子还不太了解那有情可原,毕竟离我们太远。但这位李曰垓次子李生萱,说起来上一些年纪的恐怕都知道:李生萱,笔名艾思奇,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曾是毛.泽.东的哲学顾问,其哲学通俗读本《大众哲字》、《哲学与生活》、《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相信好多人都读过。













和顺人杰地灵,山清水秀、风景如画。
湿地、古柳;龙潭、水鸟。
绕镇一泓碧水,鱼翔水底;名木古树郁郁葱葱、遮天蔽日。
夕阳西下,群鸭归巢,好一派桃园风光。
(续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环水绕,边垂闺秀――和顺古镇
旅行日记(3)腾冲之旅之和顺古镇
看世界|中国云南:腾冲和顺古镇必游世外桃源
这个偏远的西南小镇,不仅是丝绸之路的必经地,还因美景成为《北爱》取景地
和顺是云南著名的侨乡,侨居海外的村民达上万人,比当地居民还多
名胜|云南·和顺古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