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陵庙前怀古,三峡大江安澜。


     黄陵庙坐落在三峡西陵峡的三斗坪镇黄牛岩下,庙祠高矗于波澜壮阔的长江边。黄陵庙是纪念夏禹开江治水的古庙。它是三峡大坝修建,沿岸唯一没有搬迁的重要历史文物古建筑。

     黄陵庙古称黄牛庙、黄牛祠,又称黄牛灵应庙。它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山神庙,始建于春秋发迹,汉代成庙,唐代明清各有重建。诸葛亮到此重建一次,留下了一块《黄牛庙记》的石碑。唐代又修建了禹王殿,祭祀大禹,又称黄陵庙。庙宇有山门、禹王殿、武侯祠等。

     历代名人墨客如:郦道远、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白居易、陆游、王士祯、李拔、张向陶等古代名家,均来此留有名篇佳句和骚客文人碑刻。

    主体建筑禹王殿,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殿中有珍贵的三十六楠木支撑。刻有还留下千年两次长江最高洪峰印记的珍贵水文资料。更有让人惊恐的两具长江三峡出土的男女古尸。



    现存山门为清光绪十二年(1886)重新修建的。山门外尚有石阶三十三步又十八级,寓意三十三重天和十八层地狱。宜昌镇总兵罗缙绅带头捐银600两,共集资白银3700余两,耗时5年,维修了遭洪灾损失严重的禹王庙,重建了黄陵庙山门及其他建筑。1891年,黄陵庙大修工程竣工。罗缙绅在大庙山门门额上亲题四字“老黄陵庙”,既能有别西坝的黄陵庙,又能以示正宗。


山门绘画精致漂亮。

庙门上“古黄陵庙”四个大字书法娴熟,笔力苍劲。




     从汉初至清末,两千多年间,长江共发生洪水灾害214次,平均十年一次。洪水过后,满目疮痍。

     近代以来,长江依然桀骜不驯……

     



登上山门,回眸一望。

看到滚滚长江水奔腾流过。




    传说宋代黄陵庙门前有两匹石马。其中一匹“只耳石马”一大奇观,流传丁宝臣的梦和欧阳修的诗。那一向名不见经传的石马,倍受人青睐,欧阳修、陆游、苏轼、黄庭坚等都提及它,不知何故,这令人刮目相看,名噪一时的只耳石马却莫名其妙地销声匿迹了。


山门阶梯上,标刻着长江洪水泛滥年份的印记。



 

   禹王殿,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面阔进深均为5间,高约15米,重檐九脊,青瓦丹墙,色调和谐,体态庄重。檐下悬“玄功万古”匾额一方,传为明藩惠王朱常润所题,边框浮雕游龙,飞金走彩,颇为富丽。

  上檐匾额刻有“砥定江澜”四字,为清朝乾隆年间公主爱新觉罗.琪格所书。装潢庄重典雅。






   大殿内有36根两人合抱的楠木大柱,蔚为壮观。立柱上雕着九条蟠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其中 “水女柱”立在殿之左侧其离地约四米的柱面,留有历经120多年的陈旧水迹。柱上挂着一木牌,上书“庚午年(公元1870年)洪水至此”。这是珍贵的水文资料,记录了有史以来长江最大的一次洪水。庙内还存有许多记载洪水水位的碑刻。







     大殿一尊禹王扶耒开峡的巨型雕像。

    上方悬挂着现代书画家李铎题写的:鑿石安澜。

大禹头顶蓝天金龙俯视长江,身后五彩祥云普照人间。禹王身高8米,右手执长锹立水中,脚下被湮没在波涛中,须为风吹拂向右自威。大禹面前,两条飞龙盘柱而依。






明代建筑留存的楠木柱

    禹王殿内,36根楠木立柱黑黄分明,被洪水浸淹过的下端为淡黄色,江泥至今尚附着在立柱表面裂缝之中。

    1985年禹王庙维修时,特地将殿内东北角保留了两根立柱未做处理,当做重要的水纹文物标志加以保护(1860、1870年)。黄陵庙保存有大量珍贵的有关长江三峡特大洪水水位等重要的水文遗迹和实物资料,是长江三峡地区水位变化的水文资料库。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水文依据。



      这里至今留存着1870年长江大洪水的痕迹

      这是长江有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雨如悬绳连三昼夜”,洪峰流量高达每秒105000立方米。宜昌“尽成泽国”,两湖地区50多个州县被淹,后人称为“数百年未有之奇灾”。

     从汉初至清末,两千多年间,长江共发生洪水灾害214次,平均十年一次。洪水过后,满目疮痍。



大殿前左右各有一个石柱。









千年的铁树

    庙内有一株1700年树龄的苏铁树,据说为诸葛亮亲手种下。千年的铁树开了花,奇怪的是这株铁树曾开过两次花,恰好都是洪水泛滥之年。


据说这是中国年龄最大的铁树!


神牛助禹



     民间自古就流传着神牛显灵,帮助大禹治水的传说。黄牛庙历来受到人们的祭祀,多次修复扩建。宋代欧阳修和陆游都在诗文中都有亲历见证,明清时期特别是现代更是有过多次大规模的修复扩建。

    在历次修建中,人们只注重了纪念大禹和诸葛亮,建有禹王殿和武侯祠,忽略了关于“神牛”传说的初衷,掩盖了它作为山神庙的文化源头。










今年是辛丑牛年,祭拜一下。




     武侯祠、山门,均为晚清建筑。殿内存有圭形石碑,刊《黄牛庙记》,相传乃诸葛亮所撰。庙后有泉,甚清洌,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甃石为池,至今聚泉仍丰。庙院前临汹涌大江,后倚高岩如屏,四周橘林掩映,气势宏伟,风光绮丽。



诸葛亮和黄牛庙记


    “云霄一羽”这块匾是宜昌总镇罗缙绅所书,它出自唐代杜甫的一句诗:“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这是诸葛亮修复黄牛庙时留下的《黄牛庙记》石碑

    黄陵庙中尚存一块诸葛亮为重建黄牛庙而撰刻的《黄牛庙记》,乃碑文云:“……古传所载,黄牛助禹开江治水,九载而功成,信不诬也,惜乎庙貌废去,使人太息,神有功助禹开江,不事凿斧,顺济舟航,当庙食兹土,仆复而兴之,再建其庙号,目之曰黄牛庙。”




   苏轼是北宋文坛巨擘,《黄牛庙》一诗,是他青年时代的作品。苏洵、苏轼和苏澈父子三人为其妻子母亲殇事再度赴京。他们沿水路出三峡。众多的山川文物、名胜古迹,激发他写下了不少诗文。《黄牛庙》便是其中的一首。

苏轼《黄牛庙》

江边石壁高无路,上有黄牛不服箱。

庙前行客拜且舞,击鼓吹箫屠白羊。

山下耕牛苦硗确,两角磨崖四蹄脱。

青刍半束长苦饥,仰看黄牛安可及。



      北宋欧阳修于1036年在夷陵(宜昌)任县令时,遍游当地名胜,留有《黄牛峡词》:“石马系祠前,山鸦嗓丛木,……朝朝暮暮见黄牛,徒使行人过此愁!”

欧阳修《黄牛峡祠》

大川虽有神,淫祀亦其俗。

石马系祠门,山鸦噪丛木。

潭潭村鼓隔溪闻,楚巫歌舞送迎神。

画船百丈山前路,上滩下滩常来去。

江水东流不暂停,黄牛千古长如故。

峡山侵天起青嶂,崖崩路绝无由上。

黄牛不下江头饮,行人惟向舟中望。

朝朝暮暮见黄牛,徒使行人过此愁。

 

山高更远望犹见,不是黄牛滞客舟。









小路直通碑廊,那里保存了很多历史文物。




      虎字碑。清朝宜昌总镇罗缙绅,在修建武候祠后,特在此挥笔写下狂草的一笔“虎”字。







村民公约石碑

将公约刻与石碑上,告知人们遵守。








四月天,大殿前的橘树上依旧挂着晚伦。



黄陵庙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山神庙,它的历史文化价值源远流长。


    参观结束,从山门走下来,十几米远就是长江客运码头。买了当地老乡十元一兜的晚伦,味道真的很棒!



     三峡大酒店后面的有一小街,晚上逛了一圈。小店简陋,但老板娘特别热情,随缘坐下。江鲢标价一斤68元现杀。司机说贵了,可以侃价。他们是三峡移民,随行就市是应该的事情。味道极鲜美!

     三峡逐梦,大江安澜。

               心清迹然

 

                             2021050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峡庙名咋冠“老”字?西坝庙嘴述说缘由|夷陵地名掌故
金兰文汇||杨建章/治水文化宝库——黄陵庙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4)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全诗赏析
诸葛亮重修过的千年古庙,被洪水淹过上百次,藏着两具出土古尸!
井泉联话(湖北省)之黄陵古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