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总是悲观心态?家长别着急,“防御性悲观”帮助孩子成长

文 | 小微爸爸课堂

有些家长常常为孩子焦虑不安,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孩子永远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正能量。也不明白为什么孩子总是看上去“丧丧的”,对未来好像没什么渴望。

很多家长甚至认为孩子不乐观就一定是情绪上的不开心,他们相信这样的孩子不仅不擅长交际,没什么朋友,而且还会失去很多机会,影响个人发展。

都说“爱笑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虽然这句话可能没那么科学,但的确反映了人们对乐观开朗的人的偏好。

一般来说,家长也都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个开朗乐观的孩子,很少听到有人希望孩子悲观的说法。

为什么家长总是希望孩子乐观,排斥悲观

据研究表明,在日常语境里,人们通常认为乐观和悲观是两个泾渭分明的概念,但事实并非如此。乐观和悲观本身具备丰富的语义,绝对的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是极少数的。大多数人可能会是在某个方面显出乐观的特质,在另一方面展现悲观之处。

但是出于对乐观的盲目追逐,社会上常常把乐观与积极、开朗、豁达等褒义词联系起来,给人们造成一种乐观是美德,会带来明亮品质的错觉。

不少家长也受此影响,即使发现孩子是天生的气质型的悲观,也要强迫孩子乐观,不然就会认为自己的教育除了问题。

而且,家长受某些观念的影响,认为孩子乐观才能收获友谊,才能和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出于对孩子未来的忧虑,家长希望孩子乐观一些,合群一些,不那么孤单。

另外,有些家长对悲观这一概念存在很深的误解。他们认为悲观就一定要每天哭哭啼啼、愁眉不展;悲观就是不求上进,对未来毫无希望,不思进取;他们甚至觉得悲观的人一定患有某种心理疾病,说不定想不开就选择死亡了。

出于以上种种观念和误解,家长几乎毫不犹豫地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乐观的人,十分排斥悲观。

但事实上,乐观和悲观并无好坏之分,只是不同的动机取向而已。因此,家长不应该强求孩子一定要乐观。

据相关实验证明,让乐观的人采用悲观的策略和让悲观的人采取乐观的策略,这两种情况都不会有好结果。违反自己内在的动机取向,获得的成绩不会好。而长期以来人们对“要表现得乐观”这一点执念太深,承受了太大的压力,这往往会带来比悲观更为负面的东西。

现实中,很多孩子由于从小接受的教育,高估了乐观的好处,不敢坦然承认自己内在的悲观,最终导致“人前欢笑,人后崩溃”的抑郁和情绪分裂。

真实的“悲观”究竟是何面目

维基百科上定义的“悲观”指的是,“一种总是期待不良后果的精神状态,或者一种相信'在生命中,恶总是胜过善,困苦总是多过享受’的信念”。

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韦尔斯利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朱莉·诺瑞姆认为,过去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将悲观简化了,实际上悲观具备更为丰富的语义,分为不同的类型。常见的可分为气质性悲观、归因性悲观和防御性悲观三类。

气质性悲观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提及的“悲观”几乎都是这一类的。它通常指的是一种整体性的倾向,而非针对某件事的态度。而且往往是对于未来和以后的一种看法,这种看法通常是消极的,负面的。而且气质性悲观是先天决定的,很难改变。

归因性悲观这一类型的悲观是针对已发生的事情,即人们在解释消极的事情时,往往归结于内在的、稳定的因素。

比如,面对不及格的成绩,归因性悲观的人通常不会埋怨题目难之类,而是认为自己脑子笨。

防御性悲观防御性悲观是一种积极的状态,它指的是当事情尚未发生时,人们将事情想象到最糟糕的地步,考虑好积极的应对措施,减少失误的发生。

即使最坏的情况变成现实,也不至于陷入手足无措的窘境,而是能够采取一系列有条不紊的措施处理。

“防御性悲观”的好处

1. 降低焦虑

心理学家朱莉·诺瑞姆认为,防御性悲观可以有效降低焦虑。

当人们面对挑战和难题时,假装无事的状态反而会带来更多的压力,而且会促使人们选择放弃努力,忐忑不安地等待运气的拯救。

而防御性悲观则可以看作一种分解焦虑的认知策略,将问题引发的焦虑具体化,为每一部分焦虑的解决做好预想和准备,从而降低焦虑的程度。

这种把最糟糕的结果想象出来的悲观情绪,反而减少了现实真正发生最差情况的可能性。

2. 减少期待

将未发生的事情想象到最糟糕的地步,可以有效减少期待。有些时候,正是由于人们不能正确地认知现实状况,对尚未发生的事情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才往往更难面对最后糟糕的结局。

而防御性悲观让人们在事情还没发生的时候就降低了期待,减少了失望的可能性,也就容易从挫败中走出来。

3. 积极应对

防御性悲观听起来似乎是被动的,但采取的姿态却是积极的。只有想办法去分解问题的各种可能性,直面焦虑和胆怯,才能让人们不至于落入慌乱状态。

如果一味地顺其自然,等到真正做的时候才发现到处都是意想不到的问题,人们很难具备迅速且完美地处理变化的能力。

防御性悲观作为后天容易习得的形式,可以有效帮助孩子摆脱过度的焦虑和期待,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家长不要被固有的观念束缚,强行要求一个气质性悲观的孩子呈现乐观的状态。

要知道,悲观和乐观都只是面对人生的不可预测时采取的动机,并没有好坏之分。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分寸,不要强求悲观的孩子一定要按照乐观的心态生活。

家长要如何教育孩子面对悲观和乐观

1. 正确认知悲观和乐观

一般来说,悲观的好处会被大大低估,乐观的坏处却常常被人们忽略。根据动机分析,乐观主义者以进步为取向,他们总是看到好的可能性,善于给予积极的回应。悲观主义者以安全为取向,他们更容易看到事情糟糕的那一面,以此来维持自己的安全感和确定性。

简单来说,乐观主义者会看到美丽辽阔的海上风光,而悲观主义者会记得带救生衣,以防不测。

因此,家长要教会孩子正确的悲观和乐观的概念,不要让孩子成为盲目乐观,看不到海底暗礁的安乐者。

2. 尊重孩子的天性

据《自然》杂志的一则研究可知,有大约32%的人天生就具备一种基因变异体,它能够更多地放大负面情绪,使得这些人对人生持天生的悲观态度。

而且据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相关实验表明,这种趋势是难以改变的。如果让悲观的人努力想象乐观的结果,会使之感受到矛盾的痛苦。

因此,面对气质性悲观的孩子,家长要尊重他们的天性,教育他们懂得悲观的意义,并尽量习得防御性悲观的力量,不断应对挑战,改善自我。

结语

作为西方悲观主义者的代表,叔本华认为,人生如同钟表,盲目地走是听从生存的摆布。他还将人的生存比作痛苦的斗争,认为每一秒都在为抵抗死亡而斗争。

说到底,即使遇事凶厄,悲观者依然选择不屈的斗争;即使已经想到最糟糕的结局,也不放弃改变的意志。这比起自我欺骗的盲目乐观难道不是更有意义吗?

希望每一个悲观的孩子,都能得到家长的理解,不必强装乐观的笑脸,也能够被温柔相待。

(图片均来源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果丧,请积极地丧”|你需要掌握“积极丧”的能力
叔本华现代悲观主义哲学:人一定是痛苦的,但这是最积极的东西
悲观不全是坏处试试做个防御型
你想不到的,悲观的好处|降低焦虑:你需要“防御性悲观”
说好一起做咸鱼,你却偷偷翻了身
我为什么总做不好人生选择? | 你对自我的判断准确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