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构建个人知识系统?

你好,我是徐宿。

本文将用11000字讲通构建个人知识系统的方法,助你实现远超同龄人十倍的成长速度。


导言: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竞争是输在知识框架上时,他才开始真正觉醒

一直以来,很多人容易犯一个错误,大家把书本上的信息当成「知识」,在各种名著和大佬语录里面整理出一套套的干货资料、方法步骤,填充在自己的资料库里面。

然后拿着这些东西去各种地方套用,但是真正用到实际过程中,却发现很多知识根本不管用,时灵时不灵,大佬说的是一套理论,落在自己手里实操出来的结果是另一套,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尽管你非常愿意对自己发狠,通宵达旦的学习,花几千几万去报名各种培训班,可惜多数时候结果并不尽人意,钱和时间就那么一去不复回,可由于脑子里时灵时不灵的各种杂乱知识,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会产生怀疑人生的痛苦沉思,会有一种「积累无效」的感觉。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不是投入时间学习、投入钱去报培训班没用,而是很多人对知识本身就有误解,知识从来不是那些书本上随处可见的信息,而是你运用信息的能力。

解决「积累无效」的方法很简单,只需要掌握一套真正的构建个人知识系统的方法,你的成长速度会比同龄人快十倍百倍。


正文:

一.什么是知识系统?

你一定听说过斯坦门茨的故事:

20世纪初,德裔美籍物理学家斯坦门茨被福特公司请去维修一部坏掉的电机。斯坦门茨用了三天时间的观测,最终在电机外壳上画了一条粉笔线,告诉福特的员工,在这个位置的一个线圈多绕了16圈。故障顺利解除,他开出了1万美元的账单。在月薪5美元的就可以吸引全世界优秀工程师的时代,画一条线收1万美元,有点贵得离谱。

斯坦门茨说:“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儿画线,9999美元”。

我来简短给你讲一下这个故事的内核:

告诉你在哪里画线会解决问题,这个叫「知其然」,就是知道表面怎么做,这是独立的知识碎片,你能解决当下的问题;

而知道在哪儿画线,这个叫「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就是即知道表象也知道本质和原因,这就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知识系统,你可以解决以后此类相关的所有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自2022年开始,我的很多文章热衷于解释是什么和为什么。因为让你知其然,只是给了你1块钱;让你知其所以然,我相当于给了你1万块钱,你获得了某个领域的小型知识系统,我的目的正是给你更高的价值。

现实中,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比知道怎么做更重要(或者最起码:同样重要)。同理,要构建个人知识系统,我们首先需要知道3个根本的定义:

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系统?什么是知识系统?

1.什么是知识?

1958年,迈克尔·波兰尼按照知识的表现形式提出知识的两种类别:

·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就是可以表达出来的知识。也称编码知识,可以用语言、文字、数字等方式进行表达从而易于沟通和共享的知识。比如以文件、手册、报告、地图等方式呈现的知识。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就是很难表达出来的知识。也称未编码知识,这种知识难以表达、高度个性化、难以沟通和共享。比如经营者或员工的经验、技术诀窍、直觉等。

按照波兰尼的说法,我们可以把眼睛「看到的知识」粗略理解成,书本上能看到的精华信息、解决方法等;而「看不到的」,则属于个人的直觉、独特的经历经验。

对于后者,德鲁克在《成果管理》一书中说过类似的话:

知识是人类特有的资源。书上没有知识,书上有的是信息;而知识是在特殊的工作和行动中运用信息的能力

——彼得·德鲁克

把上述内容带进现实生活中很容易理解,你想想看,我们学知识是为了「用」,如果知识只留在书本上而进不了我们大脑,没法吸收来帮我们改变生活,那么这个知识就是假知识、空道理。

所以从这一点来讲,知识就是:运用信息的能力

知道了知识是什么,不知道知识是怎么产生的,也不容易获得。

那么知识是怎么产生的呢?

1995年,被誉为知识创造理论之父的野中郁次郎为往圣继绝学,推陈出新,提出了SECI理论模型:

SECI模型讲的是人类的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再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

野中郁次郎认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作用会构成一系列新知识的产生:

“知识创造是在丰富隐性知识的同时将其显性化,然后对显性知识进行组合,并结合实践再次形成新的隐性知识,这是一个动态的螺旋运动过程。”

——野中郁次郎《创造知识的方法论》

由此,其实可以这样推论,人的知识产生和获取过程如下:

① 人类先天自带模仿能力。

② 通过模仿理解,领悟一部分隐性知识,即「运用信息的能力」;

③ 再利用语言表达,展示出可以表达出来的显性信息;

④ 别人通过你表达出来的显性信息,总结提炼出他自己能理解的显性知识;

⑤ 再把显性知识通过实践,内化成他的隐性知识,他就掌握了某方面「运用信息的能力」。

这样一个过程,就完成了别人的知识到你的知识的传播学习过程,中间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不同的领悟能力导致新知识在产生的过程中出现变异和创新。

随着时代的更迭,能留下来的知识,都是普世的显性知识,你如果作为新人,想要吸收世界上的显性知识,就得重新实践内化,当然这个过程随着世界上普世知识越来越多,如果有正确的内化方法,你的能力和智慧的增长会越来越快。

那么如何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何内化信息?我会在后续第3部分讲。

2.什么是系统?

这个很容易理解,我国古代《申鉴·时事》中有一个关于《鸟网》的故事:

说有人到林中看见别人布了一张捕雀的大网,捕到的麻雀都是一个鸟头钻进一个网眼。

于是,他回家后,用一截截短绳结成许多互不相连的小绳圈,也准备去网抓麻雀。有人问他:“这些小绳圈是做什么用的?”

他说:“网雀用的。既然一只雀只钻一个网眼,我这种绳圈岂不比一张大网省事吗?”

结果你肯定能猜到,这个人一只雀也没有网到。

这个故事本身是个笑话,但就是这个笑话却隐含着解释系统的真谛。

日常生活中,你能看到,网虽然是由一个个网眼组成,但网本身无论从质量上还是功能上都比单个网眼强大的多。因为网中的每个网眼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被相互制约地联结在一起,所以网才具有单个网眼所没有的捕雀功能。

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刘润在他《底层逻辑》一书中给过更精简的提炼:系统,就是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

那么能被称为系统的东西,有什么特性容易被人认出来呢?

张卓明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一书中做过4条总结:

由于这些特点文字比较长,我把这4段话总结成了4个词:

  • 环境嵌合:系统需要能量支撑,一般必须存在于某个环境里。

  • 要素叠加:最少两个以上的要素各司其职组合而成。

  • 牵一发动全身:系统元素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影响的特性。

  • 1+1>2:各个要素之间必须为共同目标和意义服务,才能实现1+1大于2的效果,否则他都算不上一个系统。

另外我还有一个没说的特性,系统本身就是一个俄罗斯套娃,单个小系统也可以作为一个更大系统的要素。

看到这里,我虽然把系统是什么和系统的特点说完了,但你可能还是觉得难以理解和记忆,别着急,这是因为我并没有举更多例子让你深入理解,因为我们本身并不是为了探究系统本身,而是为了下面更重要的目的:专注理解「知识系统」是什么!

3.什么是知识系统?

上面我们说,知识就是运用信息的能力。而系统,就是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把单个「运用信息的能力」看成是单一知识要素的话,两个以上「运动信息的能力」经过恰当的组合,就会变成一个知识系统

举个例子:

能拨开鸡蛋和西红柿食用,这是单一「运用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可以让我们不会饿死;

能用火、锅、和油煎炒食物,这是另一个单一「运用信息的能力」,可以让更多人健康受惠;

能做出一盘西红柿炒鸡蛋,这是一个「组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继续升级去商业化开餐馆,这就是比较完善的一个知识系统。

再举个例子:

能把尼龙和棉麻做成衣服,这是单一「运用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可以让我们不会冻死;

能把各种颜料提取出来给衣服染色,这是另一个单一「运用信息的能力」,可以让衣服更好看;

能把一个衣服的成型到染色到卖给客户,这是一个「组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开工厂和服装店去商业化,这就是一个比较完善的知识系统。

你看,很简单,知识系统就是单一「运用信息的能力」组合而成的更统一强大的「运用信息的能力」的系统,他的最大价值就是可用,可大用。

那么这里就出现问题了,首先如何掌握这种「运用信息的能力」?其次我们如何构建个人知识系统呢?这个我会在本文第三部分统一讲。

二.为什么要构建个人知识系统?

1965年,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预言:“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与机器设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

30年后,阿尔文·托夫勒在他《权力的转移》一书中说过这段话:

知识已经从暴力权力和财富权力的附属物蜕变为它们的精髓。在进入信息时代后,知识的最后一个也是更加关键的不同于暴力和金钱的特点显露:在定义上,暴力和财富都是强者和富人的权力,而知识,弱者和穷人也可以掌握它

——阿尔文·托夫勒

在我看来,如果说这个时代有什么东西,是穷人掌握后有概率能逆风翻盘的能力,那一定是构建个人知识系统的能力。

我们可以从3个层面来理解掌握构建知识系统的必要性:

1.从个人进化层面讲

个人知识系统可以让你始终更大概率做正确的决策

首先如果你没有这个东西,光靠身体经验和人脑来记忆、做事,很容易出错,因为人脑不适合储存记忆,它是时而混乱、时而清醒、不可就地编辑的东西。

罗振宇在启发俱乐部第432期中提过一个黑匣子思维,他说:

”现代社会发展太快,远远超越了我们本能的进化速度,我们的本能原是为适应丛林生活而准备的,面对高科技环境,我们很可能丧失洞察力。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直觉其实是不太可靠的。“

——罗振宇·得到APP

《自私的基因》一书中说过类似的论据,人的先天直觉很大一部分是不适合应对现代环境的,那是基因从远古带给我们的弱点,你想要变得更聪明更强大,必须有一个私人「知识研究所」来纠正自己全方位的素质,尤其是思维和认知层面。

当你脑袋里的知识同时有了外显系统,你就可以通过外显系统对内脑知识进行编写,《认知心理学》把“书本上的知识——大脑中的电信号”的过程抽象为“外部表征——心理表征”的过程,只有当心理表征呈现为外部表征的时候,它才具备了极强的操作性。

如你看着我这段文字,它不会跑,你可以想对它干嘛就干嘛,而且你还可以联系上下文,一遍看不懂还可以再来,你甚至还可以百度一下之后再回来看。这即是显性知识系统对隐性知识系统的意义,也是个人知识系统对自身整体的价值。

2.从社会环境层面讲

构建个人知识系统可以让你避免被信息茧房包裹。

估计看文章的朋友没有不刷短视频和抖音的吧?你去刷抖音有没有发现,你喜欢什么东西抖音就会一直给你投喂什么东西,而人的「喜欢」多数时候其实是直觉,直觉很多时候并不健康,这个你懂的。

今天已经是一个信息大爆炸时代,人们获取普通的知识变得轻而易举,海量的垃圾信息每天浸染你的生活,桑斯坦提出一个概念叫做信息茧房,如果你自己不强化自己的私人知识研究系统,你会就会被大数据垃圾信息包裹,你每天看似拥有海量的信息,却一直被算法和社交圈子支配,永远处于同质化、低质量的信息孤岛里,没办法跨越阶层。

3.从你构建好个人知识系统以后讲

你能对自己的能力边界更了解,会减少焦虑,只要你想,每天都可以活在正反馈循环里面。

首先,人贵有自知知明。一个人知道自己无知,需要很多知识。当你拥有了自己的的知识系统,你可以清晰的知道你缺什么东西,你有什么东西,你可以去攻克一些什么事;一旦一个人了解自己,就会减少很多不切实际的欲望和妄想,每遇到一件事都可以从理性的角度去攻克,它会让你解决任何问题都更加理性科学。

其次,有了它可以让你更快速看透很多事物的本质。一个系统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系统,而是为了做成更多更大的事,知识系统的存在目的我在《学习的本质》一文中说过,它最后是会让你看清越来越多的事物本质的。

最后,只要你想,你可以持续活在最小正反馈循环里。再没有什么比知识获取更便宜的正反馈了,每天只需要收集信息、思考、提炼、记录再到实践,你的显性知识会一步步内化成隐性知识,你的学习和应对困难的能力会急速提升,你可以更容易的表达你的观点而不被别人攻击,可以更快速建立垂直行业影响力,获得信息优势,构建独特的产品产生利润。

单这3个方面,一个人有了自己的知识系统,有且不限于会得到:

1)自知之明

2)避免信息茧房

3)看透本质

4)正反馈循环

有了自知知明,就知道自己的下限和上限;不会信息孤岛化就能科学成长,就有机会跨越阶层;能看透本质,就会做更多正确的决策带来好的结果;每天活在正反馈循环里,你一生的幸福指数就比别人高百倍千倍。

那么,这东西这么好,具体该怎么构建呢?哈哈,这就可以讲第三部分了。

三.怎么构建个人知识系统?

上文说,知识是「运用信息的能力」。

那么我们首先应该如何掌握这种运用信息的能力?

其实非常简单,就8个字:认识信息,内化使用。先认识信息,后内化使用,多运用几次你就掌握这个「知识」了。

那么如何认识信息呢?

这里我要给你介绍一个知识模型,叫做认知圈思维,这个思维是讲,通常我们认识一个东西是由3部分组成: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知到了一个东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它就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显性知识系统,然后你去实操运用,它就会内化成你的隐性知识系统,慢慢的变成你的直觉和能力。

那么如何内化使用呢?这一点我后续讲。当下其实出现另外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你有没有发现我提到「显性知识系统」和「隐性知识系统」?

1.知识系统的最终形态是什么样子?

为什么会有隐性和显性知识系统这个说法呢?

首先,从知识本身来讲,上文我们说,知识有显性和隐性知识之分,两者互相映照,不容易分割。

其次,从系统本身来讲,张卓明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一书中说过:

“按照物质和精神的角度可以把系统划分为实体系统和概念系统。”

——张卓明

这里这个概念系统在知识的角度看,我认为其实讲的是抽象系统,它不可描述,是直觉,是经验,即对应:隐性知识系统。

最后,从人类大脑对知识的获取层面来讲,我们上面说过:认知心理学把“书本上的知识——大脑中的电信号”的过程抽象为“外部表征——心理表征”的过程,只有当心理表征呈现为外部表征的时候,它才具备了极强的操作性。

比如你看着我这段文字,它不会跑,你可以想对它干嘛就干嘛,而且你还可以联系上下文,一遍看不懂还可以再来,你甚至还可以百度一下之后再回来看。这就是显性知识系统对隐性知识系统的意义。

本质上讲,人想要做成各种事,赚到更多钱,更重要的还是掌握最关键的隐性知识系统

但是不是说,显性知识没有用呢?肯定不是,我在我们知识星球中写过一篇文章叫《10倍速成长方法》,里面说过:“去理解一个新知识的概念往往是比较难的,就像是学手艺,你不能说你看懂就能做到,你必须做到以后才能说看懂了”

而显性知识恰恰就承担着让人先「理解概念」的重任,怎么理解呢?就是用认知圈思维去理解一个东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如果你足够聪明就会发现,多数书本上,尤其是经典书籍里的各种知识都是在讲这个,而且越是经典的书籍,讲的东西在普适度上越正确。

这种正确是前人花了成百上千次的错路验证才总结下来的,是它们,让每一代新人类可以站在前人的文明上继续前行,省却无数陷阱。

所以对于个体来说,真正的知识肯定是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隐性知识,但我们获得这些知识,是要通过显性知识萃取,通过物理世界刻意练习内化到大脑,然后再把能显性化的东西传播出去,创造利润也好,造福文明也罢。

由此,你就知道了:人的知识系统是由显性知识系统和隐性知识系统统一构成的

首先要构建显性知识系统,它属于我们大脑的外部表征,然后你可以通过重复的刻意练习去把他们内化到大脑里形成隐性知识系统,让我们做各种事的能力十倍百倍的提升。

可是,我们虽然知道了知识系统分两块,彼此互为表里,但是你现在应该还是不知道到底知识系统是个什么样子?

它的最终形态是什么?

哈哈,其实非常简单,知识系统最终的外显样貌,就是我在《学习的本质》一文中按照人脑记忆的特性总结的「原点法则」,就是类似「亡羊补牢」这样经过深度提炼的词语。

我知道,这并不容易让人接受,但当你熟读我那篇文章,应该很容易理解这个道理,我在那篇文章中讲过,大脑记忆的组块类似俄罗斯套娃,动态变化,始终归一。

而在本文中,上面我也说过,系统也是俄罗斯套娃,一个鸡蛋可以叫一个系统,一盘番茄炒鸡蛋,也可以叫一个系统(当然系统与系统的功能肯定不一样)。

我们构建个人知识系统的终点,就是为了提炼出互相契合的原点法则,然后用原点法则去作用在生活方方面面上,利用它独特的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去一次次地做事,测试,成功,活出密度更厚重、更多姿多彩的人生,这样你一年顶十年,一生顶别人一百生!

2.如何构建显性知识系统呢?

《卡片笔记写作法》的作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好的解决方案往往简单且出人意料”。

——阿伦斯

在我个人看来,不只是解决方案,一个好的知识系统也必须简单。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构建显性知识系统呢?

这就绕不过另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既然是系统,它本身内层也得有个结构,那应该是什么结构?

这个话题其实很深刻,少有人真正系统的讨论过,有的人说知识是网状结构,因为人脑神经系统就是网状的;有的人说知识是树状结构,因为树是天地规律的集大成者,所以的知识结构也像树。

要知道知识最适合的承载结构,我们要了解3个层面的问题:

世界上目前已知有哪些结构?什么样的结构有助于记忆和检索知识?知识本身是什么结构?

2.1世界上目前已知哪些结构呢?

主流的结构一共是这4种:

树状结构:

比如生物领域的主要结构特征的层级、包含关系。例如生物领域、门、纲、目、科、属、“就是典型的状树状”。

关联结构:

关联结构主要体现的是事物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四分法的“重要与紧急”四象限;环形拓扑结构、网状拓扑结构。

序列结构:

序列结构主要体现的是事物的先后、因果关系,是一种流程图式的知识结构,用来展现事情的前后、因果和逻辑关系。比如工作流程图、说明书的步骤指南。

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主要体现的是数量的差异关系,展示的是事物空间、时间上的差异性。如太极八卦图、柱状图、饼图、增长曲线等。

以上就是常见的几种结构,它们各有各的适用场景,那到底哪种结构适合搭建显性知识系统呢?

2.2.什么样的结构有助于记忆和检索知识?

首先所有的信息一定是要经过你提炼才会变成知识的,我在《学习的本质》一文中已经说过,人们最终要掌握的是原点法则,只有把知识提炼成原点法则构成的知识系统,才是更简单更强大的知识系统。

为什么我要说记忆呢?因为提炼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记忆知识;为什么我要说检索呢?因为人类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以旧学新, 没有人能平白无故学会一个完全0理解的知识。

那么哪种结构对记忆和检索知识的帮助最大?

答案是:树状结构

从记忆和检索的层面讲,我在《学习的本质》中写过,奥苏贝尔说:我们是通过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的

这个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意义学习。树状结构不仅可以让你充分调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还能让你的理解和思考程度更深。

你可以想象一下,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用便签笔记进行学习的时候,这个学习过程是怎样的?大部分人都是简单的对信息打上标签(提炼)就不管了,这其实并没有充分对新知识进行意义化,没有充分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和思考。

而如果你用树状结构进行知识提炼学习,这个结构本身不仅要求你把属于同一个体系的知识点放在一起(即:不仅要求你对知识进行打标签),“打完标签”你还要思考这些“标签”背后的本质,去思考它是不是该在这一层,还是该在上一层,还是该在下一层。

比如,你吸收了一个叫做「四川」的知识,你不仅要给它打「城市」的标签,你还得思考它是该放在国家这一层级,还是放在省份这一层,还是该放在县这一层级。

这个过程就是意义学习的过程,它充分的检索调用了你脑袋里其他的知识,形成显性知识系统对隐性知识系统的联动同步,相当于本地服务器联动云端同步知识,把知识填到它原本的位置所在

我们还可以反问一下,为什么网状的结构不能承载知识体系?

因为网状结构是混乱的,而混乱是检索的天敌,在一个混乱的环境里,你根本不知道重点是哪个,更别提有效记忆。

2.3.知识本身是什么结构?

这里就是人们最容易误解的地方,很多人认为某个知识在很多地方都通用,所以知识是网状的。但如果你看过我那篇学习的本质,就会知道,知识本身是收敛的

人们之所以认为知识是网状的,是因为大家都在颠倒因果,是因为人们认为现实社会中看到的表象是原因,但其实很多我们遇到的问题都是多个原因造成的结果,这个结果里面包含的知识是多个原点法则衍生出来的,所以大家认为知识本身是网状的,混乱的。

只要打碎先入为主的观念,从原点法则出发,你会发现知识从来都是收敛的,系统的,线性的,树状的。

终于,知识的结构我们也知道了,现在就剩最后两步。

2.4.那么如何构建显性知识系统呢?

阿伦斯说过:好的解决方案往往简单且出人意料。

上面我们说,知识系统内的结构是树状结构,如何构建树状结构的知识系统呢?其实很简单,麦肯锡已经替我们总结好了,就2个原则:

①纵向方面:以上统下。

②横向方面:不重复,不遗漏。

只要我们能在搭建显性知识系统的时候,遵循这两条原则,最终搭建起来的结构就是一个树状的结构。我给你解释一下:

①什么是“以上统下”?

所谓以上统下,就是搞清楚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包含关系,看看谁包含谁;或者搞清楚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看看谁是因,谁是果。

比如我喜欢中国和重庆,这句话就没有遵循以上统下,因为中国包含了重庆,如果你说我爱北京和重庆,这就对了,它们两个不存在包含关系。

再比如这张图:

在商业里,如果一家企业所处的生态位和别的企业的生态位重叠,就会导致竞争,那么生态位重叠就应该在竞争的上面;竞争又会出现一种结果,即:强者胜弱者败,所以竞争在强者胜弱者败的上面;弱者败又会导致两个结果,第一,还是呆在原来的生态位,死亡;第二,去寻找新的生态位,可能死亡,可能存活……

②什么是“不重复,不遗漏”?

不重复、不遗漏这个也很简单,就是指同一级之间,尽可能做到没有交叉,而且完全穷尽。

比如,认知心理学家把记忆根据知识的类型分为两类,一类叫做程序性记忆,一类叫做陈述性记忆,这就是不重复、不遗漏。

再比如,人的性别主要分为男性和女性,这就是不重复、不遗漏。

这样一来,你的显性知识系统就可以逐步构建出来。

那么,最终我们的显性知识系统应该长什么样子呢?如图:

上图是我的知识树,当个案例,这款模型树软件我会在文末送给你,免费使用!❶

3.如何内化隐性知识系统?

如上文所见,我说过,显性知识系统的存在,只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内化知识,让大脑更好的记忆检索,作用于你的身体,产生直觉和本能,这就需要一套更加清晰的方法让你知道书本和电脑笔记软件上的信息是如何内化到大脑的。

长久以来,很多人认为通过记笔记可以提高学习和内容输出能力,这个认知是如此的简陋,没有任何实操落地性可言。单是知道这个,和你在淘宝买某行业10TB资料其实没啥区别,可能你记笔记还不如直接买资料来的便捷。

《教父》里面有句话:花一秒看透本质的人,和半辈子都看不透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我在学习的本质一文中说过,一个人通过学习构建真正的知识系统,一定是为让自己能拥有看透本质的能力来服务的。

人干什么事,必须先有正确的目的,记笔记的目的必然是要为构建个人知识系统服务,而构建个人知识系统的目的则是「用」,是让你用知识的深度、广度、效率比别同龄人快十倍百倍,这样你才能在各种现实竞争中轻松胜利

富在术数,不在劳身。重要的从来不是你用什么软件记录,重要的是先得有一套更科学更高维的构建你知识系统的方法,方法为结果负责,工具为方法负责,不然你就会变成标准的装备党。

那么从这一点来逆推,很多云笔记主打的是「记录」这个点,比如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等等;或者是「云端协作」这个点,比如飞书、语雀、石墨等等,它们并不十分贴合构建个人知识系统。

真正为「学习」和「构建个人知识系统」研究开发的云笔记我在上面已经展示出来,你现在最终还差的就剩下一套使用方法!

一套从信息到知识的淬炼、知识到大脑内化、再到改变物理世界的完整的知识系统构建方法,这件事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我自己实操长达半年之久,最近才花了4天3夜来写这篇文章告诉你。

为了显示对知识的尊重,对这件事的认真,我们把完整的显性和隐性知识系统构建方法做成了一堂小课:

这堂课原价999元,现在只需要199,不到一顿饭的费用,是我的朋友兰陵王做的,我个人认为可以帮你开启与同龄人拉开最少10倍成长差距。

写到这里,心里不免有些悲伤和怅然,如果五年前能遇到这门课,我今天有可能都财富自由了。虽然有点夸张,但它的投资回报率,将是你人生中ROI最大的一次跃迁。

那么,到这里,这篇文章可以做个总结了:

1.什么是知识系统?

知识就是运用信息的能力。而系统,就是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把单个「运用信息的能力」看成是单一知识要素的话,两个以上「运动信息的能力」经过恰当的组合,就会变成一个知识系统。

2.为什么要构建个人知识系统?

有了个人知识系统,你会有包含但不限于:自知知明,自己的下限和上限;不会信息孤岛化就能科学成长,有机会跨越阶层;随着系统的逐渐强大,你能看透更多本质,能做更多正确的决策带来好的结果;从你有的那一天开始,只要你想,每天都能活在正反馈循环里,你一生的幸福指数会比别人高百倍千倍。

3.如何构建个人知识系统?

先理解知识的掌握过程,是从认识信息、内化使用这8个字开始的。知识系统分为显性知识系统和隐性知识系统,显性知识系统的构建方法是树状结构,金字塔原理,模型树软件。隐性知识系统可以买个小课系统学一下。

最后再送大家一个福利,根据德鲁克的说法,书本上的东西其实都是信息,由此说明,对于我们自身来讲,显性知识系统首先是从信息管理系统精炼出来的更上一层系统。

如果一个人连怎么收集管理信息都不会,指望他能高效的提炼信息形成知识系统其实也很困难,对此,我在文章的最后会送你一套【信息管理术】❷。有了科学的信息认知和收集管理方法,你构建个人显性知识系统的速度会提升10倍。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竞争是输在知识框架上时,他才开始真正觉醒。

——徐宿


正文结束...

1.附送(复制链接到网页打开):

模型树网站注册地址:https://www.moxingshu.com.cn

信息管理术领取地址:https://t.zsxq.com/06eaYzNfi

2.本文参阅资料(排名不分先后):

刘润《底层逻辑》|少楠《产品沉思录》|钱学森《论系统工程》|斯滕伯格《认知心理学》|威廉·冯特《认知心理学》|彼得·德鲁克《成果管理》|彼得·德鲁克《知识社会》|迈克尔·波兰尼《人的研究》|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汉末思想家荀悦《申鉴·时事》|张卓明《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野中郁次郎《创造知识的方法论》等等...


*本文的形成离不开模型树学习法的创始人兰陵王、以及文章中提及的各种名书和名人大牛。如果你看到这里略有收获,请别吝啬转发给你最好的朋友让他与你共同进步,毕竟每个人都需要强大的盟友一起合作征战天下。

知识只有流动起来才会产生价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1204683杨保强-思维导图
知识管理系统VS文档管理系统的区别
个人知识管理心得集
个人知识管理
从隐性知识看知识结构缺陷(5)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
08-个人知识管理(布衣公子作品)201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