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上《短文两篇》之《陋室铭》复习

1、用课文原名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主旨句是:                                      

②描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                                      

③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④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2、这段文字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作者从室外环境之幽雅、室中人交往之雅和室中事的情趣之雅三个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什么作用?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点明主旨。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

5、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B、文中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作者运用了正反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表明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何看法?

示例一: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示例二: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示例:对偶和拟人。“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写出环境的清幽雅致。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示例: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换负。

9、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示例: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10、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诗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提示:只要围绕“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来回答就可以。(见

11.“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作用?

答: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强调了陋室不陋,有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12、学习 这篇文章后,你觉得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不慕荣华、高雅淡泊,具有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的人。

《爱莲说》

中考链接

1、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突出莲的高洁质朴,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
3、具体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从生长环境方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
从体态香气方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益清(芳香)
从风度方面: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
3、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作者对爱莲是极力赞赏,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4、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请你另举出两种花,并说出他们各自的象征意义。(康乃馨—母亲的爱;百合花—百年好合、纯洁)

5、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不同?

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可以不同流合污,保持高尚人格。

6、某市在确实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选择其中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

示例一:赞成兰花,兰花无论位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二: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示例三: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入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

7、“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的生活态度是“贪慕富贵,随波逐流”。“予独爱莲”表明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8、《爱莲说》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从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9、《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10、全文的中心句(主旨句)是:                              

11、作者认为,菊是“花之隐逸者”,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同意,菊花不争春,只在秋天默默地绽放。独自抗击寒霜,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隐居逃避,所以说是“花之隐逸者”。)
12、作者说:“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他对“莲”的赞美来看,你认为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这样的品格在当今时代是否过时了?(这种君子应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这种品格不过时,在当今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还需要保持清正、廉洁的作用,洁身自好,不受社会歪风邪气的污染。)
13、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怎样看待?(答:我并认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种观点。因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很多人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比如周恩来,他们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成为时代的骄子。)

 

                        《核舟记》复习

七、回答下列问题

1.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6. “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

2.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答.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嘻,技亦灵怪矣哉”

3.“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答.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答.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R20;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答.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6.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答:原因:①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②舱边的窗竟然可以关闭,从这里说起能引起读者的兴趣;③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是R20;大苏泛赤壁”,而中间部分雕刻有苏轼的诗句,从这里说起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想象。(2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 

4.文章结尾写“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训练
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16《短文两篇》预习与复习资料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理解性默写
八年级理解性默写练习卷
5.22《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