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放战争-第二十三章 陈赓挺进豫西,关键时候的电报

文/小庄

1947年8月7日,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出发,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数日之后的8月12日,陈赓、谢富治率军8万余人,组成陈谢大军,分别从晋南和豫北的集结地出发,准备南渡黄河,挺进豫西。

陈谢大军此行有两大重要任务:其一,挺进豫西直接威胁胡宗南后方,以调动胡宗南军队回援,从而解陕北之危;其二,逐步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以伏牛山为依托,从而与刘邓大军在战略上成掎角之势。

然而事情一开始并不那么顺利,陈谢大军刚刚上路,便遇上瓢泼大雨,常年干旱的晋南地区在暴雨袭击下,多处山洪爆发,前进的山路大部分都被冲断了,大军的行军速度变得异常缓慢,走了三天才走到阳城以西的一个小镇上,这里距离黄河仍旧很远。当初陈赓设想的三天就赶到黄河的计划显然已经无法完成。

而此时的刘邓大军,正准备朝着黄泛区前进,因黄泛区的迟滞,一旦国军追击压迫而来,其危险程度自是不言而喻。于是军委中央发来电报,指出此时刘邓大军压力甚大,同时胡宗南对陕北压迫也日益严重,望陈谢早日渡河,变动局势。

得知刘邓大军和陕北的情况,陈赓更是心急如焚,但是连日的暴雨所影响的还不仅仅只是行军道路的艰难,更为严重的是黄河水位的暴涨。提前赶到黄河岸边的先头部队传来消息,连日暴雨导致黄河暴涨,水流湍急,依靠小木船根本无法在如此急流中进行强渡,一旦翻船,人船都难以自救。

陈赓万分焦急,他给军委和刘邓发去电报:“深感不能如期过河,万分焦急。只要河水降到打不翻船时,就坚决渡河。”陈赓开始督促部队克服一切困难朝着黄河边急进。刘邓看到电报以后便给陈赓回电:“我们开进顺利,并不太紧张,你们晚些天过河没有关系。渡河要确保安全,不要急躁。”

陈赓见此回电,心下十分感激,但是焦急的心情并没有丝毫缓解,倘若是自己率军征战,即使面临千军万马也不会如此刻般急切不安。现在因为自己所部不能如期过河,导致同志友军面临巨大危险和压力,如何不叫他焦急万分。

20日,陈谢大军主力纷纷赶到黄河渡口,黄河水迟迟没有下降的趋势。如此这般下去,不仅渡河困难无比,而且大军集结在北岸,如不能迅速强渡,难免为对岸的国军巡逻队伍发觉,那时若他们调集重兵过来阻击,那陈谢大军再要强渡黄河,当真是难上加难。

大军在黄河北岸驻足了两日,面对着汹涌澎拜的黄河水一时间竟是毫无办法,陈赓迫切急躁的心情已达极致。这时,跟部队一起前来的支前民工想到了办法,他们召集了这一带所有的泅渡好手,然后在腰间绑上几个葫芦,组成了一支“葫芦队”,如此一来,他们就可以在湍急的浊流中游在木船的前面和两侧,为过河的部队探水护船。

就这样,这支“葫芦队”很快就将一支突击队率先送过了黄河。众人见此法有效,心中顿时豁然开朗。近8万人的部队,当然不可能全靠着葫芦队来帮忙渡完,更何况上哪里去找那么多葫芦和泅渡好手?但是见到此法有效,大家心中便有了主意,他们纷纷发动周围的群众百姓,把家里易漂浮的东西收集起来,这样那些水性良好的士兵,就可以借着漂浮物泅渡过河。百姓们发觉这法子可行,于是又纷纷帮忙赶制用于泅渡的工具,在当地有一种耍龙灯时候用的撑杆,撑杆上往往需要做一个圆形的类似蒲团的东西,这个东西是用油布把棉花和秫秸包裹起来,分量不重但是放入水中浮力却很大。就这样,当地的百姓们不断地把这种东西赶制出来送到黄河边,士兵们借着这些工具纷纷开始渡河。

南面的国民党巡逻队最早的时候发现了对岸有一股共军,但是见黄河水如此汹涌,料想任何部队都无法在如此湍急的水流中渡河,便没有放在心上。结果,仅仅两日的时间,陈谢大军竟然靠着百姓的这些土法子全部渡过了黄河。这一壮举不由得令人啧啧称奇,后来有人把这次渡河的事迹传开了,传着传着越传越神,说是陈将军到了黄河岸边,见狂风怒吼,河水翻腾,正束手无策之时,一条巨龙从天而降,颔首领命,竟是一跃而起,将十万大军驮起直飞黄河南岸。其实这条巨龙不是什么神奇之物,恰恰就是被发动起来的当地群众百姓。

毛主席曾说: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毛选第三卷,组织起来》

群众的智慧当然是无限的,只不过要实现这一点,没有一条群众路线是不可能的。

突破黄河天险以后的陈谢大军在豫西一带发起了迅捷猛烈的进攻,连续攻克新安、宜阳、渑池,开辟了洛阳至陕县之间的战场。

而此时的刘邓大军刚好渡过千里跃进的最后一道大河——淮河。这么一来,对老蒋来说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了,而且是非常复杂。

为什么说复杂,大家如果还记得第五次反围剿的战例就十分清楚了。当时蒋介石采用碉堡战术,集中大兵力对中央苏区、鄂豫皖根据地、湘鄂西根据地发动围剿。他所使用的碉堡战术就是专门克制毛泽东在苏区领导时所使用的诱敌深入,在运动中寻找战机,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一路的方针。蒋介石依靠兵力上的优势,依靠广阔而密集的碉堡群,逐步推进,逐步蚕食,既避免被各个击破,又把战争压在苏区内部打,从而试图将苏区的人力、物力、财力、军力消耗殆尽,使之在各方面都趋于崩溃,从而赢得战争。

而当时毛泽东最先看出了蒋介石这套战术的高明和阴险之处,于是争锋相对,提出了跳到根据地外线去,甚至直插江浙腹地的方针。你不是要用碉堡逐步推进吗?那我压根就不搭理你那个碉堡,我直接跳出根据地,趁着当时福建事变给蒋内部造成的困难,我红军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驰骋纵横于杭州、苏州、南京、芜湖、福州之间的广大农村,既威胁蒋核心重地,又避免了敌人碉堡战术为核心的密集合围。这套方针看似复杂,其实原理十分简单,不过就是一句话: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那个碉堡、大炮再厉害,我压根就不跟你那个碉堡、飞机去打,我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如此一来,你最倚重的碉堡瞬间毫无价值,我不费一兵一卒即将其摧毁于无形之间。为什么我可以这么打?可以到处跑而又不至于沦为流寇?因为人民性质的军队,保证了这支军队走到哪里,都可以跟当地的百姓进行结合,如星星之火点燃遍布的干柴一般,通过建立根据地来保存和发展自己。这正是避其锋芒,攻其必救的方针。

结果当时的“左倾”路线,不但拒绝跳出去打,连诱敌深入的方针也嗤之以鼻,弃之敝履。反而是选择了最愚蠢的硬碰硬的打法,美其名曰“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打出了一个大退败,打出了一个大逃亡。

如今解放战争来临,蒋起初同样是采取大兵力进攻的方法,依靠美国的支持,依靠自己装备和兵力的绝对优势,依靠自己政权“合法”的有利地位,全面进攻,将战争扭在解放区内部打,既全面压缩解放区的生存空间,又把战争消耗尽可能放在解放区内部,以消耗解放区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应该说这个如意算盘是高明的,但是他遇到的是远比他更高明的毛泽东,从战争刚开始的时候,主席就看穿了蒋的算盘。但是那时候跳出去打还不是时候,因为在战争初期,解放军军力还远不及国军,装备还极其简陋,作战经验也不丰富,缺乏大规模运动战的经验。但这种强弱又是相对的,比起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我军的力量大大增长了,可以在内线大量歼敌,于是在解放战争的头一年,解放军始终坚持内线作战,大量歼敌的方针,一年的战争打下来,不仅消灭了国军110万的有生力量,而且自己的军队还增长了近百万,装备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不仅如此,我军在作战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将军队划分为地方军区和野战兵团,以适应打大规模的运动歼灭战。

但是这个时候,蒋介石的战略威力也逐步显现出来,随着解放区的大面积缩小,解放军面临着的客观生存危机越来越严重。尤其是蒋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以后,陕北和山东的压力空前增大。这样一来,主观上是我军力量的增强、客观上是生存危机的需要,加上蒋管区人民反对蒋的声势越来越浩大,战略转变的时机到来了。跳出解放区内部,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建立新的根据地以支撑长久的战争就是当下最为迫切的需要。这便是解放军转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由来。

但是,因为这个战略转变仍然是在敌我力量还没有根本改变,敌人军事依旧处于强势状态下开始的,这意味着这个转变并不是那么顺利,一定会遭遇很大的挫折,这个挫折是什么?我们后面再讲。

陈赓挺进豫西以后,右手边就是河南重镇洛阳,而往他们的左边看去,就是陕西核心重镇西安。如此一来,蒋想不调动军队都不可能了,27日,蒋急电胡宗南,将董钊的整编第1军和刘戡的整编29军从陕北南撤,以加强西安的防守,同时,又不得不将追击刘邓大军的整编第3师,整编15师,整编41师和青年军206师中各调一个旅前往豫西一带。这样既调动了陕北的军力,同时又调动了围攻刘邓的军力,双方的兵力都急速运动了起来,而运动对谁有利?当然是对习惯了运动战的解放军有利。

只要对手开始大规模调动,且这种调动是由我军主导的,那就不仅为我军创造了运动歼敌的机会,而且还可以在这样的机会中逐步占领中小县城,以扩大我军根据地,支持战争的持久进行。

果然,蒋不希望陈赓在豫西立足,便调集重兵前来,想要把陈赓消灭于立足未稳之际。然而,当初蒋之所以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本就是兵力不足的原因造成的,如今处处调兵,则处处薄弱,陕北的重点进攻也就逐步解除了。蒋也开始逐步由原先的主动转化为被动,其面临的形势自然也就越来越复杂,复杂的背后,是因为蒋越来越被动。

陈谢大军完成了调动敌人的任务以后,第二步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豫西立足,如果他们不能在豫西立足,那么这个战略转变就没有意义,因为它没能改变整个局势,反而有使自己因为分兵而被敌人消灭有生力量的危险。

陈赓要想在豫西立足,就必须占领一部分中小县城,同时发动广大农村群众,建立起有农民支持的根据地。没有这一点,想要立足是十分困难的。而刚到豫西的陈赓,一开始却萌生了想要攻打大城市的想法。他第一个想要打的就是挨着自己右手边的洛阳。

面对大城市,谁都有攻占的欲望。但是想不想要是一回事,该不该要是另一回事。当毛泽东发现陈赓竟然想率军向东发展,攻克洛阳的时候,他就知道,陈赓的想法危险了。为什么当时不能去打大城市?

因为此时,蒋正调兵前来豫西,想要趁陈谢主力立足未稳之际给予歼灭性打击,这个时候你去打大城市,不但难以攻克,而且有被包抄的危险。况且,就算你打下来了,洛阳重镇是敌人必争之地,必重兵围剿,你如何能固守?假使你固守,最后不但多半守不住,而且将极其消耗自己的有生力量,那时候你不但陷入与蒋拼实力的消耗战中,而且又不能在中小县城和农村立足,那整个战略进攻的计划都可能毁之一旦。

现在最重要的是立足,然后用运动战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而不是去攻打什么大城市。毛泽东察觉到陈赓的想法,连续发电给陈赓,指出其中原委曲折,并说明了主力不应该向东(即陈赓右手边的洛阳),而应该向西,西面敌人空虚,攻取容易,既可以占领大量中小县城,又可以威胁西安,更重要的是能够迅速立足,只要站稳了脚跟,就能在豫西不断发展,不但可以大量歼敌,将来又何愁没有攻克洛阳的机会?

陈赓如梦初醒,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想到此时攻打洛阳可能带来的一系列被动局面,不禁脊背发凉。

于是陈赓再无半分犹豫,主力开始全速向西。方向对了,仗打得就顺,陈谢大军兵锋所指之处,如摧枯拉朽一般,仅仅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又连下陕县、灵宝、阌乡、宁洛、卢氏几个县城。这些县城的群众,看到解放军所向披靡,歼敌甚多,胜利又大,于是只需加以引导和帮助,便敢于起来同当地的地主斗争,这就迅速打开了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的局面,群众一起来,陈赓在豫西立足的局面也就稳了。

就这样,陈赓根据毛泽东先打敌人薄弱处,先打中小县城,发动群众起来,建立稳固根据地,不断在运动中瓦解敌人的围剿的办法,短短2个多月的时间,连续攻占了豫西一带县城12座,并先后在嵩县、栾川建立起起豫陕鄂第三军分区;在新安、渑池建立起太岳第五军分区;在卢氏、灵宝建立起豫陕鄂第一军分区,为整个豫西一带的稳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蒋介石调集而来的大军,不但没有能消灭陈谢部,而且还在运动中被歼灭了4万多人,不仅如此,陈谢部插入豫西,一方面解除了胡宗南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另一方面还恰好切断了胡宗南集团和顾祝同集团两大军事集团的联系。

站稳了脚跟,又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这时候陈赓才更加感受到当初主席连续致电给他的目的和用心。此后,陈赓所部的战役越打越顺,10月底,他又率主力南下,发起伏牛山战役,连下8座县城,在伏牛山一带建立起大量根据地。然而这样的战果还不是最主要的,在陈赓驰骋于陕南、豫西一带的时候,那个“品”字形战略中的另一路大军,即陈粟大军,也逐步完成了自己的战略转化,成功由战略防御转向了战略进攻。这样一来,两支大军便可协同作战,而陈赓进豫西之初,念念不忘的洛阳重镇,将来就是在陈谢部和陈粟部的协同作战中完成解放的。

在整个“品”字形战略转化中,陈谢挺进豫西这一路是最为顺利的。但是深入大别山以后的刘邓部就不那么顺利了,关于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以后的命运如何?这一节我们后面再聊,在这个“品”字形战略设计中,还有一路大军,即陈粟大军。在刘邓大军刚进入鲁西南的时候,陈粟大军也同时开始了他们的战略行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奇一甲子 | 陈赓大将一招全歼三万敌军!
中央夸奖,陈赓却说,这个账必须算清楚,不能贪天之功
1947年,开会7天陈赓6天沉默,毛主席拍案:我知道你肚里就有绝的
47年,陈赓醉酒心直口快遭怒斥,惶惶不安时,主席笑道:怕什么嘛
1947年豫西作战,陈谢兵团强渡黄河,避实就虚痛歼国民党军队
秦基伟当纵队司令,不如4纵旅长能打?对方从旅长直升军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