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庄子041 从大门外敲个洞看看,究竟生命是怎么来的?

【齐物论】 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 这一段完全是逻辑的论辩。战国时代的名理之学,就是现在西方翻译过来的逻辑、论辩。

▲ 世界上的一切学问是宗教来的,后来演变成哲学。宗教是直接的权威性,只要相信就行了。可是人类的智慧不肯满足,你叫我信,可以!你告诉我理由才行,至少把门打开给我看看。但人类的宗教,素来是把大门关着的,哲学家不干,就要在门外敲一个洞看看,究竟里头生命来源怎么样?所以哲学后来就产生了本体论,就是宇宙生命的来源。这个学说几千年前,在希腊、埃及、印度同时存在,大体分为两派,唯物之说和唯心之说。唯物说认为宇宙最初只是一些元素,如地、水、火、风,也有认为是金、木、水、火、土五行,这种哲学对形而上道产生了唯物的论定。

▲ 宇宙到底是什么做的?不管宇宙是上帝造的,或者不是上帝造的,你怎么晓得?因为你有智慧,这是由你的思想来的,但先请问一下,我们的思想靠得住靠不住?思想的本身是个什么东西?所以,论理学就产生了。有关智慧的本身,就产生了知识论。但知识的本身是不是靠得住?由知识论又慢慢演变成逻辑的方法。

▲ 在印度,古代的逻辑叫因明,佛学里,第一就要学会因明。大乘菩萨道如果不懂因明,就不能学菩萨道。

▲ 战国的时候,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两派,一派是知识论,学问到了就行;一派认为只靠知识的理想,没有实证求证是靠不住的,非实证不可。

▲ “彼是方生之说也”。“彼”就是前面所讲的代表一切外面境界的万物,“是”就是我认定的,主观的。不管是我们的主观认定,或者是因外物,依他而起所产生我们的思想,都属于方生之说。这是庄子提的一个名词,就是刚刚生起。所谓是非、心物,都不是外物的关系,用禅宗的观念来讲,就是一念之所生;观念产生就是方生之说。“虽然”如此,但“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一个东西刚刚生下,就没有,就死亡了。

▲ 所以,一般人讲修道,尤其禅宗说了生脱死。生死是两头的现象,那个能生能死的,不是在生死上面,这两头都是现象而已,不相干的。晚上是明天的开始,刚刚天亮是夜里的开始。生命的存在也一样是方生方死:一个东西刚刚生下来,就是死亡的开始,我们认为它是死亡的时候,却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

▲ “方可方不可”。当我们认为一件事情可以的时候,讲了“可以”,这一句话已经没有了,方可方不可。当你主观肯定的时候,它本身这一念已经否定了。“方不可方可”,你认为否定了,只是产生了另一个新的观念,另一个肯定而已。所以,没有主观、客观。天下的是非,因为我主观认定“是”,所以产生不同于我的看法的,叫做“非”,“因是因非”。是非、善恶、因缘,都互为因果,都靠不住。

▲ 庄子的时代,印度的佛学没有传过来,但印度佛学也是走一样的路线,万物不自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他生,不是主宰能够造得出来;也不共生。所以,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也不是没有原因来的,是名为“缘生”,一切的因缘所生。这个观念就是佛学的中观,与当时庄子有相通之处,方生之说,也就是缘生性空的道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中国哲学简史(十五)儒道佛在“理”与“性”之间的千年徘徊
《物质信息论》第三章 唯物还是唯心 5
刘硕斌:“天上一天人间一年”的认知真相
【南怀瑾老师】后天的爱恶欲望,最伤害生命本身
生命、运命、顺命和安命、立命、知命和天命
[转载]南怀瑾老师讲“菩萨五明”:内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声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