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记忆】上海这些老建筑被“平移”过,你知道吗?

保护历史遗迹等于收藏了上海曾经的珍贵岁月。在城市发展变化中,不少老建筑,依靠“平移”这个大招,保留下来,并且焕发了新生。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上海那些移动过的建筑吧!


上海第一个平移的老建筑:外滩天文台


坐落于中山东一路和延安东路口的“外滩天文台”,追溯到130年前,绝对是外滩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1843年以后,黄浦江上往来船只成倍增长。为了方便了解天文水情,1884年9月建成外滩信号台,1908年改建为钢筋水泥塔身。

1923年,这座天文台又制定了附房扩建计划,工程于1926年动工,1927年8月完工。这就是现存的外滩信号台全貌。

1993年,外滩的道路要进行改扩建,而天文台正处于规划后中山东一路中央,为了保护这座当时已近150岁的国宝级老建筑,相关部门决定将它整体东移动。

当时还没有成熟的老建筑平移技术,天文台一天也只能移动几厘米。即便如此,最后这个重达450吨的天文台还是成功移动了24.5米,而且没有丝毫损坏。

地址:黄浦区中山东二路1号(甲)

现状:暂不对外开放

平移时间:1993年,至今27年


存世220余年的公所门楼:四明公所

人民路上的四明公所门楼,是继外滩天文台之后,上海第二个移动的建筑。

四名公所又叫宁波会馆,是1797年宁波旅沪同乡集资建成的。最早的时候占地达到30多亩。

1959年,四明公所原址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公所的红砖门楼,上面刻下定海贺师章书“四明公所”,并立碑说明。

1998年,因筹建中国人寿大厦,四明公所门楼整体平移了23米,西侧用新设计建造的屏风玻璃跟相接的高楼相隔离。

地址:黄浦区人民路582号

现状:仅存门楼和纪念碑,可参观

平移时间:1998年,至今22年


红色革命圣地的两次平移:刘长胜故居

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愚园路81号“刘长胜故居”也许很多人都去参观过。不过这座建筑原本也不在这里。

2001年,静安规划开发九百城市广场,当时已经有着80多岁的刘长胜故居需要被保护性平移。这个时候建筑平移技术已经相对成熟。采用采用转角平移法,只用了30多个小时就完成了33米的平移。

刘长胜故居的整个平移工程分为两期进行,而二期工程整整让建筑移动了100米。

2004年,刘长胜故居作为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正式对社会开放。

地址:静安区愚园路81号

现状:周二至周日免费对外开放

平移时间:2001年,距今19年

平移和“长高”并行:上海音乐厅

建于1930年的上海音乐厅是全国第一座音乐厅。最早的时候,这里曾是南京大戏院,后来还做过电影院,1959年改为上海音乐厅。

2003年,为了配合延安路高架的拓宽建设,上海音乐厅开始了平移工程。而这次的平移与以往不同的是,上海音乐厅是一边升级改造,一边平移的。

工程过程中,先在原地顶部加高了1.7米,然后开始向南平移,平移66.46米以后,又在新地址上,又往上顶升了1.68米,音乐厅面积足足增加了4倍。

平移期间,上海音乐厅还同时完成了内部整修,建筑外观未变,内部设施却修缮一新。音乐厅里大理石立柱、汉白玉石阶、罗马式吊灯、镜框式舞台及浮雕装饰都“修旧如旧”。

地址:黄浦区延安东路523号

现状:对外开放,不定期音乐艺术演出

完成平移时间:2003年,距今约17年

中国第一家昆曲传习所重生:瑞华樟园

矗立于曹家渡以西的苏州河畔的瑞华樟园,最早的时候名字很诗意,叫“水云乡”,也叫”小兰亭”,是为了研习和传承昆曲艺术而建的老洋楼。

平移前的老洋房

随着周边“复兴村”旧村改造工程的立项,老洋楼因年久失修一度面临被拆除的尴尬境地。2008年,为了留住这段弥足珍贵的历史,决定将老洋楼“平移保护”。

当年7月,老洋楼不仅成功“平移”95米,同时还顶升2米,旋转了35度。重生后的老洋楼正式冠名为“瑞华樟园'

地址:普陀区凯旋北路1555弄66号

现状:餐厅

平移时间:2008年,距今约12年

第一个爬坡升高的历史建筑:查公馆

民立中学校舍楼原本不属于民立中学,而是上海滩的豪宅,而且是两栋。如今所存的一栋,还位移了50多米。

民立中学校舍楼老照片

这是中西合璧的花园洋房:清水红砖墙,人字形屋面,红色平瓦铺盖。正面为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巴洛克式山墙、欧式外廊;北立面则有江南水乡建筑的特色。

2010年2月,因地铁13号线以及大中里(今兴业太古汇)项目的规划建造,这栋近百年历史,面积1780㎡的大宅整体东南方向整体平移了57.6米,同时还升高了0.4米。这也是上海第一例采用爬坡升高的建筑物平移。

平移后的大宅由兴业太古汇项目方修缮维护,修缮后被重新命名为“查公馆”。内部“修旧如旧”,花砖地板,老式的电梯,红木大门和楼梯,都一如百年前的模样。

地址:静安区威海路420号

现状:不定期举办各类展览

平移时间:2010年,距今约10年


大楼平移:大洋房

浦东东方路有个叫大洋房的假四层(三层+阁楼)老建筑,名为“上海市江海北关验货场办公楼”。1906年,因为通商货物多,为了对检验工作进行管理而建成的,如今大洋房已经110多岁。

2010年,为了配合世博配套工程、浦东滨江大道的建设,这栋104岁的浦东大洋房开始了“平移”历程。

因大洋房二三楼内部几乎没有支撑墙(内部是木隔假墙,不是砖墙),而一楼的房间纵向墙体又不在一条直线上,结构出乎意料的脆弱。为加固而交错架设的钢桁架让大楼看上去犹如一座盘丝洞。五花大绑后的建筑推进力仍然很难平衡。

大洋房的平移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向南平移36.1米,第二阶段再向东平移3米,并整体顶升0.9米。虽然这时候的建筑平移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但大洋房当时平均每天只能移动4米左右。

地址:浦东新区东方路9号

现状:办公楼,不对外开放

平移时间:2010年,距今约10年

上海最大老建筑平移工程:梅林正广和大楼

1935年,原英商正广和集资建造了正广和大楼。这栋6层,总面积达到7000㎡的庞然大物,据说当时总共花费了1.5万两白银,主要作为公司的汽水仓库使用(1996年被改造为梅林正广和集团办公大楼)。

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2010年左右,大楼所处的地块面临整体开发,而正广和大楼正处在地块中央位置,一度成为地块开发的一大难题。经过两年多的研究讨论,最终还是决定将将老建筑保护性平移至济宁路路口。

2014年11月,这栋建筑启用了了近30台200吨的平移千斤顶,最终顺利平移了38米。

地址:杨浦区通北路400号

现状:办公楼,不对外开放

平移时间:2014年,距今约6年



除了以上提到的老建筑,还有启秀实验中学东楼洋房2014年平移了49米,上海百年民居沈宅2016平移了100米,虹口区海南路84号百年老建筑2018年完成了平移旋转平移的复杂移位……这些先人珍贵的留存,不仅让城市充满土地的厚载感和文脉传承,也会给后人留下追溯历史的永恒记忆。

资料:市文旅局

编辑:韩冰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盘点魔都“会跑”的传奇建筑,知道一半算你赢!
探尋上海灘7大建築的平移奇跡【圖文】
细数上海那些充满故事的老旧建筑,你去过几个?
图说上海7大建筑平移“奇迹”
看懂上海:那些曾被平移的建筑
上海七大建筑平移(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