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城修建千年不停,唐、清两朝为何放弃修建?
长城,古代先进、富裕的农耕文明为了抵御北方流动的、落后的游牧文明而修建的一道安全屏障。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争霸,互相攻防,根据防御需要,就在边境上修筑起了防御性的城墙,只不过这些早期长城修建的长短不一,为了与后来的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所区别,史学家称这些为“先秦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为了中原人民的安定,他派出大将蒙恬北击匈奴的同时,还下令大修长城,并在原来燕国、赵国、秦国部分北方长城的基础上进行大范围地扩建,一举修成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秦代之后,为了有效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入侵,汉、晋、北魏、隋、宋、辽、金、明等朝代,都进行过不同规模的修筑长城,这其中,又以汉长城、明长城的规模最为宏大,这些朝代修建长城的时间累积加起来超过千年。

除了上面这些王朝修长城外,还有唐、元、清三朝并没有进行过修筑长城,这是为什么呢?
元朝,崛起于漠北草原的蒙古铁骑,他们的作战半径远远超过了北方的草原和山地,在他们的眼中,长城不是屏障,只是他们征战路上的一件摆设;长城不是边境,而是他们的大后方,因此,他们不修长城。鉴于此,元朝不修长城,也就不在本文标题所讨论的范围内。
那么,唐、清两朝为什么也不肯修建长城呢?
唐朝,因为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他不主张修建长城,所以,后面继位的唐朝皇帝也纷纷没再修建长城。
贞观二年(628年)九月十六日,“己未,突厥寇边。朝臣或请修古长城,发民乘堡障,上曰'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资治通鉴·唐纪九》)

这段话的意思是,当突厥这个游牧民族侵犯大唐边境时,众大臣奏请唐太宗下令修筑长城,并征发百姓前往边境修筑长城,而唐太宗的态度是:朕要为阁下扫清沙漠上的敌人,哪里用得着辛苦老百姓到边塞修筑长城呢!
唐太宗自有独特的长城观,他认为,长城南北势力的兴衰是常态,游牧势力强大了,就会越过长城南下,所以,中原王朝要强化军事训练,待时机成熟时,则北出长城,一举击溃虎视眈眈的游牧势力。
正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唐太宗派出李勣、李靖率唐军“分道出师,以击突厥”,并顺利将东突厥击败,活捉颉利可汗至长安。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大漠以南全部成了唐朝的疆域。唐太宗随即被西北各部国王与酋长尊为“天可汗”
清朝时期,清兵入关后,边防总兵蔡元向朝廷报告说古北口一带长城倒塌了许多,请求进行修补。

但是,康熙皇帝却很不以为然,他说秦筑长城以来,历代都有修缮,但从来都没有因此而免除边患,他指出:
“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康熙帝的这段话,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特有的长城观,他把修德安民、各个民族民心悦服,作为边境安定的治本之道。这也体现出清朝统治者的御边理念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在巩固边疆方面,实现了“固国不以山川之险”的思想。
其实,康熙帝有这想法,也和清朝入关前对漠北蒙古采取的绥靖政策有关,当时,蒙古兵是清朝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等到清兵入关取代明朝,成了中原的新主人后,除了康熙亲征噶尔丹外,清朝对蒙、回、藏等民族继续采取绥靖政策,有清一代,北部几乎没有边患。
一般认为,清代形成了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背景下,历史上长期以来作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分界线的长城,不再成为军事防御屏障,所以,清朝也没有再进行过修筑长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汉唐时期,阴山一直是北部屏障,后来为何反成游牧部族后方
突厥汗国的军事战术
突厥汗国全景
一口气读完突厥史:三次崛起为何没能挺进中原?
大唐帝国的这次征战改变了西方历史格局让欧洲有了一个千年的宿敌
它是唐代天山以北最大的城 ——由北庭故城说开去 作者:郭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