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成为作家(第三讲)

  第三讲 创造性模仿
  看到大家模仿的作业很有意思,我们试着思考一下模仿是什么意思。这一节课我们讲的是创造性模仿。但是上一次我们布置的是机械模仿的作业,要求大家去准备一段文字挨着我的字去模仿,甚至于结构的模仿。
  现在我要试验一下,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诵一下这一段文字,等会儿我要请你们模仿。好!这位同学来读一下。现在我们试试看,同学们机械模仿的作业,把你们的作业拿出来,朗诵一下。请这位同学过朗诵一下,朗诵结束之后想一下和原版有没有联系?
  好,现在我提几个问题,一、大家听了这个同学的作业之后,有没有人认为她抄袭了这一段范文?认为没有抄袭的,请举手。请一位同学讲一下,为什么认为这位同学没有抄袭?请这位同学讲一下。就是说,你闭上眼睛之后脑子里觉得这两个完完全全不同的,一个是城市,一个是乡村,整个景观都不一样,然后主题也不一样。我的主题是污染、物质,在污染的城市当中,每个人都陷入了物质当中。主人公希望从污染的、物质的、污浊的世界中超脱出来。
  那么,刚才朗诵的这位同学,她写的主题是什么?她写的是梦想,她离开孤独和荒凉。所以,主题不一样。我的主题是物质和污染,她的主题是孤独和荒凉,然后是梦想和爱。还有人补充吗?这位同学的情感基调有没有变化呢?这位同学请你自己阐述一下你这段文字的感情基调。感情基调是等待。这位同学写的这段文字恰好把我这段文字的感情基调倒过来了。这位同学的文字是写希望离开孤独和荒凉,去城里;而我的这段文字是希望离开物质和污染,去乡下。刚才有十位同学举手,认为没有抄袭,主题和感情基调以及所呈现的景象都是不一样的。但是还有两位同学没有举手,认为可能存在抄袭。那么请这两位同学谈谈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仅仅是主题对立,细细品味会认为有抄袭的痕迹。
  现在,再请一位同学来朗诵一下他的作业,我们来感受一下。我终于看到我和大家的代沟了,我像一个苍凉的老人,刚才那位同学是在山村里想象,这位同学是直接就坐着火车来了。感觉这位同学写得很成熟,完全是一篇伟大的作品,有没有同学有类似的感受?那么认为这位同学有抄袭迹象的,请举手。这位同学认为情感刚才朗诵的这篇作品,情感是一波一波的在往前递进,包括情绪的渲染都像水波纹一样向外扩散。
  还有同学想炫一下自己的作业吗?好,这位同学。这位同学写得比我好,我们就是要求情感要和动作一起被拉长或缩短。
  在技术领域,比如造碗,如果所有的碗都是一个模子印出来,那么所有的碗都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在文学领域却不是这样的。大多数人都认为刚才三位同学都没有抄袭。这就是艺术模仿里的特殊的方面。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害怕模仿、模写,但是我们发现,在其它领域大家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比如,我们写毛笔字的时候,一开始都是在描红。还有诸如小说、戏剧和说书,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那么,今天我们开始第三讲,创造性模仿。大家总会认为模仿就是抄袭,没有创造力。刚才我们验证过了,纯粹机械性的模仿,都是我们感到很逼真。从语段、语式到情感基调等各个方面都让我们很震惊,一下子就让我们三位同学的作品很成熟。大家都可以把自己的作业写下去,写成很成熟的状态。第一和第三位同学的情节已经出来,第二位同学的意绪已经出来了,但是情节还没有出来,大家都可以完善一下。那么,我们来思考一下,创作里面有没有成规现象?
  在社会上,不管什么事情,都有一定的规范,都要按规范做事情。比如,我们在大街上行走或是开车,都要靠右。那么在文学艺术领域,也是有这些现象的。大家可以到腾讯网等文学网站看看小说等文学作品,大家可以看到,文学作品都被分门别类,诸如奇幻,武侠等等。那么这种类型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东西在支撑呢?这就是创作的成规。这种规范是作者和读者都遵循的一种默契。比如,武侠小说里面,我们一定会看到英雄人物,并且这个英雄人物是由一己的个人力量,个人英雄主义去对付邪恶的势力。这些东西是必须都遵守的。假如作者不遵守这个规则,读者就不会来阅读他的作品。读者本身就是抱着阅读武侠小说的期望来的,结果作者没有和读者达成这种默契,那么读者显然不会阅读他的作品。所以在小说、诗歌等领域都会存在这种成规的现象。
  我下面这种观点可能有点极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出现了一批探索小说家,非常引人注意,但是后来这些人当中,到现在要么烟消云散,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要么彻底改变,继续活跃在文坛。被人忘掉的那些人,只关心自己的个性创造,把小说、文学艺术理解成只是自己个人的现象。转型的那些人,比如余华等,就注重向民族的、大众的、对于小说创作的审美要求倾斜回复,这样他们才写出了真正的、好的长篇小说。
  这种现象在类型小说中非常明显。例如,陈平原在他的《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对叙事手法的解读,武侠小说必须有仗剑行侠、快意恩仇、笑傲江湖和浪迹天涯等成规现象,才被读者理解成武侠小说。成规有两种对立的属性,一是规范和模板,另一是限制。而大多数人认为成规只是限制,而我认为成规的第一种属性更明显,是为了让我们更加迅速的做一件事情。而过去,我们过于强调打破成规,过于强调创新,所以大家都很焦虑。在艺术领域里面,成规的两个属性就是靠熟悉和陌生的对立关系来支撑的。如果,完全陌生不守成规的东西出现在大家面前,大家其实是非常害怕的。所以熟悉的陌生事物,大家才乐于接受。比如,大家都乐于接受同龄人写的作品。
  所以,每个人写东西的时候,不可能完完全全从零开始,全部创新。只有先建立在熟悉的事物的基础之上,然后创造陌生。这才是真正的创新。这也是艺术创新的规律,必须具备的心理基础。过去我们对于成规有偏见,主要是因为我们把它混同于“社会成规”。“社会成规”多数要求我们去遵守它,如果不遵守就会遇到惩罚和压力。而艺术领域则恰恰相反,它是不可预知的,则保护了我们的创造。“社会成规”多数情况下是民族文化心理的定势,例如拜年等等。而创造性成规则体现在艺术领域里,我们遵守它,但是我们做出来的东西完完全全是新的。
  刚才三位同学的作品就说明了这点,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等都差不多是模仿的,但是大家都认为是创新,这种模仿保证了我们的创新。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艺术领域的成规是创造性成规。例如,围棋的规则很简单,但是就是这种简单规则,却让棋手们都下出新的东西来。所以,艺术成规不仅没有妨碍独创,相反是保证了我们创新性行为的生成。生成性成规的特点是不直接规定行为本身,它不是直接的行为规则,而是一套生存行为的原则,这些原则可以带领你生成一整套的行为。
  对于“社会成规”我们要去观察、认识,这有利于我们深层次的认识社会。要把它写进作品里,要认识到“社会成规”的价值,要将作品上升到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高度。例如结婚仪式等等。对于“社会成规”的研究很多,它是一个民族生活的全部方式、个人或者群体获得遗传、思维感觉或者信仰的方式,是大多数人行为的抽象,一个族类真正行为方式的集合体,一个集中的、大众的知识库,一套标准化的适应方式,一套调节人与人行为规范的机制,个人适应外部规范和他人交接的技能,是整个历史的积淀。
  我在《类型小说基本理论问题》里面谈到小说是地方知识的叙事形态,真正的小说上升到整个地方知识,这样才能把你的家庭、家族、家乡乃至民族画了一幅像。所以说,小说要透过表面,去看这些东西。对于这些东西的态度不重要,重要的是批判这种态度。例如《红楼梦》中描写了一系列那个时代的成规现象,作者对这些成规的内容就是批判的态度。小说成规是我们怎样去观察、描写社会文化陈规时的一套针对陈规的成规体系。小说在描写社会生活陈规时,我们要依赖一套既成模式或模型。比如,莫言的《檀香刑》采用的山东本地的“茂腔”的艺术,从语腔语调到叙事模式都模仿这种形式。这样的模仿有没有影响这部小说的价值呢?显然是没有的。至于是什么原因,我们休息之后再解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类型规约与个体独创
成为作家【一】(创作潜能激发课程)【负责人葛红兵】
打破千年的成规 为了你我的永恒
一年级假期作业
有哪些电影,改编超过了原著小说的魅力?
同学录主题手抄报:嘿!老同学要记得我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