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68年陕西13岁少年捡到玉玺,上交获20元奖励,44年后专家找上门

2012年的一天,陕西咸阳的孔忠良扛着农具,正准备去田地里干活,刚走出家门,碰见了前来找他的村支书一行人。

进了孔家,与村支书一起前来的几个陌生人,自称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与孔忠良谈及了多年前的一桩捐献往事。

确认无误后,工作人员表明来意说,这次是按照上级的指示,诚挚邀请孔忠良前去参加陕西省文物部门组织的表彰大会。

孔忠良刚开始有些不知所措,原本就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此时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听完了工作人员的解释后,心里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不过,他还是万万没想到,时隔44年之后,陕西历史博物馆依然还会记得他,并且还会派人来邀请。

意外获宝

中国文物界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

陕西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几个王朝的风水宝地,王公贵族的陵墓遍布境内,地下的珍贵文物远超其它省市。

确切地说,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一不小心挖出古董的事情,并不是特别离奇的传闻。

对此,当地的老百姓也见过许多这样的人物,早已司空见惯,而孔忠良就是其中的幸运儿之一。

1968年9月的一天下午,孔忠良当时只有13岁,因为放学后负责值日,也就是打扫教室,所以并没有小伙伴等他一起回家。

众所周知,那时候城里的交通都不发达,更别提乡下了,基本上都是靠步行上下学。

孔忠良搞完教室卫生后,就一个人独自背着书包,蹦蹦跳跳走在回家的路上。

小孩子生性好动,没人陪他说话,一个人无聊就自娱自乐起来,看到路上有不少小石子,就一边走一边踢着玩。

半路上,经过一条小河流旁的时候,孔忠良一不小心把脚底下的小石头,踢进了河里。

顿时,石子在河里“咚”的一声溅起了水花,孔忠良就下意识地用眼睛,朝着石头落水的地方瞥了一眼。

咦?清澈的水里好像有一块好看的石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若隐若现地躺在河床上,显得特别的白。

孔忠良处于本能的好奇,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看见河里那块白色的石头,虽然只微微露出其中的一小半,却与其它的石头明显不一样。

于是,他连忙脱了鞋子,卷起裤管,想着去河里把它捞上来看一看。走到那里俯下身子,小心翼翼地瞄准位置,用手摸到水下,一下把石头拿出来,却发现上面有许多污泥。

孔忠良连忙用河水把石头上的泥洗掉,仔细一看,竟然是一块的玉石,而且上面刻有一些奇怪的图案。

看了半天,他还发现石头下面还刻有字,不过是古代的字体,并不认识,只好把石头装进书包里,准备拿回去给父亲看,觉得他们大人或许会知道。

晚上,全家吃过晚饭后,孔忠良像往常一样去找作业本来写,看见那块白色石头,就拿出来递给父亲孔祥发。

“你这是哪里弄来的?”孔祥发接过石头,眼睛开始左右打量起来,一边问孔忠良。

“下午从河里捡到的,它下面还刻有字呢?”

话音刚落,孔祥发连忙把玉石翻转朝上,借着微弱的光亮,仔细地端详起来,但是也不认识上面的汉字,就连刻在玉石上面的图案,他也弄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动物。

不过,孔祥发毕竟有多年走南闯北的经历,见多识广,根据以往的经验,马上就明白了这是一枚印章。

于是,他立即走到房里拿来墨水,随后拿起印章蘸了,往空白的纸上盖了几下,可惜还是不认识上面刻的字。

那时的通讯也不发达,孔祥发也无法上网查资料,这事也不好去问别人,到处宣扬捡到文物,万一被别人盯上了,就不好了。

想来想去,孔祥发觉得还不如直接找文物部门去鉴定。于是,他就嘱咐一家人暂时不要对外声张。

如果拿去文物部门鉴定,最后只是普通的工艺品,是赝品的话,那时只要再拿回来就行了。

万一是真的文物,索性就直接捐献给国家,绝不能把这东西落到文物贩子的手里,也算是做贡献了。

何况,孔忠良这娃儿都十几岁,平时家里忙,极少带他去城里逛,趁着这个机会去外地见见世面,长长见识也不错。

父子献宝

十天后,孔祥发父子一路颠簸,坐了3个小时才赶碑林博物馆,就是现在的陕西历史博物馆。

进到馆里,两人都有些兴奋,孔祥发先带着小忠良四处转了一圈,让他见识古代文物的精美和珍贵。

遇见一名工作人员,孔祥发连忙上前询问,表示自己有事要见馆长。

工作人员就问他有什么事情。孔祥发并不明说,只是说有东西要给他。

工作人员打量了一下父子两人,也没有为难,恰好有空,就带着孔祥发父子直接前往馆长的办公室。

见到馆长本人,孔祥发才从怀里掏出那枚玉石印章,递上去说道:“前段时间娃儿放学路上捡到一枚印章,你瞅下是不是文物,这东西对你们有用不?”

馆长很和善,笑着让工作人员去准备茶水,转头又叫孔祥发父子坐下来慢慢聊,这才接过了印章。

接过来仔细一看,馆长不由惊讶地说道:“这是一块新疆和田羊脂玉,材质不错,不错,老乡是哪里人啊?”

“咸阳韩家湾的,” 孔祥发回答道,然后用胳膊杵了杵旁边的孔忠良,“给馆长伯伯说说,你是怎么捡到的?”

于是,孔忠良又把那天放学回家时,如何发现玉石,又是怎样捡回家的过程叙述了一遍。

馆长边看边听小忠良说话,连连点头夸赞。随后,从抽屉里拿出印泥,拿起玉石在上面用力按了几下,找了一张纸盖了下去。

可是,馆长看了很久,也不太敢确定是什么字,不由皱起了眉头。

此时工作人员刚给孔祥发父子沏好了茶,于是吩咐他去找馆里的文物专家过来开会鉴定。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这枚印章上的四个字是“皇后之玺”,而印章上方刻的图案是螭虎,传说中的龙子之一。

最后,专家们的一致确定这印章应该是古代皇后的玉玺,因为在历史上极为罕见,价值颇高,而对于它的具体出处和背景,还需要进一步查阅史料才能知晓。

对此,孔祥发也非常高兴,表示这么珍贵的文物放在家里也不方便,愿意直接捐献给国家。

听到他这么说,馆长和文物专家们都很感动,纷纷表扬他们父子俩拾金不昧的举动,谢谢他们对博物馆文物工作的支持。

毕竟,以往若是谁捡到了古代文物,都要文物工作人员多次上门沟通,耐心的思想教育,才能让他们捐献。

现在,孔祥发父子有这样的思想觉悟,能够主动上门来鉴定和捐献,确实是十分是难得。

大家相互寒暄了一会,孔祥发表示自己要回家干活了。馆长当即表示说,可以给他们申请一笔奖金,以及颁布荣誉证书,以资鼓励。

孔祥发听了,连连摆手,拒绝道:“真的不用了,只是娃儿偶尔捡到的,这文物原本就属于国家的,不需要鼓励。”

同时,孔祥发还表示,如果是为了钱的话,就不会亲自带娃儿来博物馆上交了,早在私底下就找人交易了。

馆长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不过人家大老远赶来上交文物,真的不好意思让人把路费都搭上。

于是,趁着孔祥发往博物馆外面走的间隙,匆匆忙忙把现场的工作人员都召集起来,大家一起勉强凑了20块钱,然后追上了孔祥发父子。

“老乡,这是我们博物馆的一点心意,就收下吧。再说你们来一趟也不容易,不能让你把路费都亏了。”

孔祥发坚持不肯要,双方一阵推搡,最后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才把钱塞进了孔祥发的口袋里。

就这样,孔祥发父子无偿地把“皇后之玺”捐献给了博物馆。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工作人员都没来得及,叫他们留下详细的联系地址。

皇后之玺

事后,为了弄清楚这枚印章的来源,博物馆的文物专家们,查阅了许多古代文献,发现《汉官旧仪》上记载有:“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的描述。

根据其形制、式样、印文内容及字数等,发现印章均与文献所载相符,经多次研究鉴定确认,这枚印章属于汉朝时期吕后之印玺。

在我国的历史上,吕后(即吕雉)的形象一直存在许多争议,后世的人们大多数都认为她为人较为狠毒和阴险。

然而,在《史记·吕太后本纪》里,司马迁却评价她“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给予吕后施政上极大的肯定。

相传,当年刘邦33岁之时,依旧籍籍无名。但是吕后的父亲吕文却一眼看上了他,认为有朝一日必成大器。

于是,吕文决定将当时仅有十八岁的吕雉许配给刘邦。那时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容不得吕雉做主。

就这样,年轻貌美的吕雉心不甘情不愿地嫁给了刘邦,好在父亲并没有看走眼,多年以后刘邦成就大业,创立汉朝,吕雉也被立为皇后。

秦始皇时期,我国古代王朝就确立了印玺制度,为了证明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合法身份,当时无论是皇帝和皇后都有一枚玉玺。

据相关资料记载,传国玉玺自秦以后,为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体字,代表最正统、合法的执政信物。

如果谁登上大位,手中没有此信物,会被人讥笑和嘲讽,称之为“白版皇帝”,因而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传国玉玺一直是无数人觊觎的目标。

我国最后一任皇帝溥仪,早年间曾主动向国家博物馆捐献了手里的玉玺,但是经过文物专家仔细鉴定后,发现并不是传国玉玺。而真正的宝物至今销声匿迹,杳无音信。

话说,这吕雉是历史上公认的第一任正式皇后,为了凸显当时的地位和权力,所制的玉玺应该是大致仿造“传国玉玺”而成,由此可见,这枚玉玺的历史价值确实不可估量,可谓是价值连城。

自从刘邦驾崩后,这第二代汉惠帝不知怎么回事,仅在位8年左右也驾崩了。第三代皇帝刘恭年幼登位,朝政大权自此由吕雉操持。

因而,吕雉的就凭着这枚玉玺发号施令,与后来清朝的“垂帘听政”几乎如出一辙,可见当时她手中的权势多么大。

不过,吕雉统治后期,开始大量重用自己娘家亲戚,搞得朝廷上下乌烟瘴气,开启了外戚专权的先河。

正是这枚印章有了这样的传奇故事,其蕴含的历史人文价值就显得非同一般,博物馆最后把“皇后之玺”定为国家级文物。

至于,吕后的这枚玉玺为何会流落民间,文物专家也给出了比较一致的答案。

他们认为或许是吕后去世之后,玉玺也成为了随葬品,一起去到了地下陵墓。

后来,由于盗墓贼非常猖獗,为钱财进入了吕后陵墓,偷盗成功后经过韩家湾之时,不小心把玉玺掉落在河里。

毕竟做贼心虚,他们也不敢多做停留,或许当时携带的宝物很多,根本就没有留意这小小的一方印章掉落在路上。

就算知道了,他们或许也不敢打捞,甚至不知道它潜在的价值,同时也害怕被人发现以及要躲避官兵追捕。于是,这枚玉玺就一直遗留在河里。

孔忠良居住的韩家湾,距离吕后与刘邦合葬的陵墓只有大约1公里,如此这般推断下来,也似乎合情合理。

当然,经世事变迁,自然环境等机缘巧合之下,13岁的孔忠良最后捡到了这枚玉玺,并且与父亲一起上交博物馆,可谓是居功至伟。

表彰大会

1991年,陕西历史博物馆改建后,“皇后之玺”成为镇馆之宝之一,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作为我国如今等级最高的唯一一枚皇后玉玺,对于研究秦汉时期的制度、政策、人文、历史等背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价值不可估量。

2012年4月,陕西省汉文化保护基金会成立之初,为了表扬曾经为保护历史文物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开始在全国大范围寻找捐献文物的人。

此时,孔忠良早已是年过半百、双鬓斑白的近六十岁的老人,自从当年随父亲回家后,从未向他人提及此事。

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当年的老馆长和许多工作人员大都已经退休,离开了岗位,有的甚至都已经离世,找人谈何容易。

因而,为了找到曾经的13岁少年孔忠良,工作人员四处打听消息,采访当年曾经参与此事的老领导,并不断收集线索。

最后,他们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费尽心思才终于在陕西咸阳下面的韩家湾“狼家沟”村找到了孔忠良。

听说陕西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来意后,朴实的孔忠良立刻表示,当年的20块路费已经是“巨款”了,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国家不必要进行补偿了。

工作人员望着眼前善良的老人,看看他并不宽裕的家境,心里十分感动,马上跟他耐心解释,这次是举办一场表彰大会,正式向您颁发荣誉证书,感谢您为保护国家文物做出的巨大贡献。

孔忠良有些懵,搞不懂对方是什么意思,于是再三表示不需要证书和奖励,当年捐献玉玺是自己应该的义务和责任,如今生活得很好,谢谢国家的关心。

不过,最后经过村支书和工作人员的反复劝说,孔忠良觉得盛情难却,表示到时会去参加表彰大会。

听说这件事情后,媒体记者蜂拥而至,对孔忠良的事迹进行了报道,自此他“|拾金不昧”的精神才被大家所熟知。

表彰大会如期举行,孔忠良被评选为“保护遗址十大杰出人物”,陕西文物相关单位专门为他补发了荣誉证书,并请他在大会上发言。

孔忠良站在台上,非常坦诚的说:“希望这枚国宝可以好好保存下去,让我们的后世子孙都能够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那些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物是我国的瑰宝,保护它、爱护它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面对记者的采访,孔忠良表示从来没有想过还会有人记得这件事,对于当年主动捐献的行为,也从来没有后悔过,如果再一次有这样的机会,他还会坚持当初的选择。

同时,他也表示非常谢谢相关部门对于自己的肯定,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让更多的人为保护国家文物做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68年13岁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后获20元奖励,44年后专家再次上门
1968年,13岁男孩捡到白色石头上交国家,44年后专家为何再次登门
13岁少年捡到玉玺,上交博物馆获20元奖励,44年后专家为何找上门
1968年一男孩捡到国宝无偿上交,44年后国家给奖金,他为何拒收?
1968年,一男孩捡到国宝无偿上交,44年后国家给奖金,他竟拒收?
失踪两千年的吕后传国玉玺,被一小学生捡到,上缴后奖金让人唏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