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蒙古汉将李璮:用一场不成功的叛乱,结束了忽必烈蒙古汉化的政策

公元1260年,蒙古草原上出现了两位大汗——忽必烈和自己的弟弟阿里不哥 。

双方都声称自己是正统,都得到高层支持。

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元朝的“天”上竟然有两个“太阳”,这一来可就热闹了,兄弟俩开打,杀得难解难分。

公元1262年正月,正当这哥俩在蒙古帝国都城哈拉和林城外打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的时候,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驻守山东的将军李璮反叛了。

听到消息,忽必烈和弟弟阿里不哥的反应截然不同。

忽必烈闻讯后捶胸顿足,对身边人说:“李璮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怎么会反叛,这不是打俺的脸?”

阿里不哥听到消息则手舞足蹈,狂笑着对部下说:“还是老子有战略眼光,我早说过,汉人靠不住。”

同一件事,二人为何做出了不同的反应?这一切,还要从蒙古的“汉化”政策说起。

公元1251年,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长子蒙哥登上了蒙古帝国的汗位,成为蒙古帝国第四代大汗。

这时候,蒙古军队已经控制了淮北,南下侵宋已成必然。蒙哥是个很出色的政治家,他沉默寡言,不好酒色,头脑非常冷静,独具慧眼,很会用人。

他即位之后,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管理,将漠南汉地的军政大权一手交给了自己的二弟忽必烈。

忽必烈比哥哥蒙哥还要出色,战略眼光独到。

蒙哥雄心勃勃,不满足现状,想继续南侵,彻底消灭南宋。忽必烈知道哥哥的战略构想,也感到巨大压力。因为蒙古人和汉人的人口比例大概是1:300,这样的比例太悬殊了。

不错,蒙古士兵能征善战,以一当十;15万蒙古铁骑就能远征欧洲,攻城略地,横扫欧洲兵团,让他们闻风丧胆。以南宋军队的战斗力,被武力征服应该没有什么悬念。

可占领一地容易,治理它,保持稳定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原因很简单,蒙古人太少了。

事实上,蒙古军队虽然打败了很多东欧国家,但是因为没有在当地建立政权,没有一个巩固的后方,很快被欧洲人打败,不得不停止了西征。

相比之下,蒙古到南宋距离近太多了,后勤补给根本不是问题。

可是蒙古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后方,胜利成果也会被葬送,消灭南宋也是个难以完成的任务。

这是因为汉人和蒙古人语言不通,文字不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不同。你可以占领汉人的土地,但是如果不得到人心,就会埋下巨大隐患,后果很可怕。

既然元朝人手不够,双方之间有文化鸿沟,那就必须改变策略,以汉治汉。

而作为统治者,也应该学习汉文化,这样才能在治理中原的时候得心应手。

当然,当时蒙哥是老大,作为助手的忽必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进行小规模的“以汉治汉”改革试验。

1259年,蒙哥大汗驾崩之后,忽必烈即位,他终于可以大刀阔斧地推行自己的“以汉治汉”政策。

为熟悉汉家治国之道,忽必烈说干就干,开始不拘一格,广招天下汉族知识分子。开始,儒生们心存疑虑,不敢投奔忽必烈,毕竟不是一个民族的,双方缺乏了解。忽必烈为了取得儒生的信任,不光是大力宣传,还把政策落到实处。

对投奔的汉族知识分子不仅给以高官厚禄,还给他们配以“名车”、豪宅,生活用品实施“特供”,让他们感受到皇帝的求贤若渴。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汉族知识分子奔走相告,纷纷投奔到他的旗下,比较有名的有商挺、姚枢、刘秉忠、许衡、郝经、王文统等名儒和谋士。

在这些人影响和策划下,史天泽、张柔、严忠范、董文炳、郑鼎、汪良臣、刘黑马、李璮等汉地世侯领袖也归附了忽必烈。

这些汉族文人用汉人的方法治理中原,统治那里的人民,收效很好。

中原地区局势稳定,百姓积极性高涨,积极恢复生产,发展经济,饱经战火摧残的中原大地日出现勃勃生机,一片繁荣景象。

稳定的中原地区,成为忽必烈改革的样板,为他赢得了口碑,其威望日渐提高,也为他抗衡阿里不哥“伪政权”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蒙哥在位的时候,忽必烈就成为中原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经过多年的耕耘,中原稳定繁荣,成为他的大后方,也成为他手中的一张牌。

如今,蒙军汉将李璮的反叛让忽必烈声望大跌,因为此人,就是忽必烈“以汉治汉”的标杆人物。

李璮是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父亲是金末山东军阀,名叫李全。

李全虽然是汉人,但是他只想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蒙古军队的南下他采取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这让蒙哥非常满意,委任他为益都(青州)行省的行政长官。

正大八年(1231年),李全死后,李璮继承了老爸的权力。蒙哥和忽必烈对李璮很是器重,把赤斤后王塔察儿的妹妹送给他做妻子。

忽必烈即位后,为了笼络李璮,还加封他为江淮大都督,希望他成为自己得力干将。但是这个李璮对忽必烈并不看好,也不认可蒙古人的统治。

这并非李璮忘乎所以,是由当时的形势决定的。他统治的益都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地处蒙宋对峙的战略要冲,因此蒙古统治者对他非常器重。

李璮把它当成一种跟蒙古统治者讨价还价的资源,夸张南宋的军事威胁,逼迫大汗对他进行政策倾斜,为自己获得好处。——"恫疑虚喝,挟敌国以要朝廷,而自为完善益兵计"(《元史·李璮传》)。

李璮有时候也真刀真枪跟南宋干,目的只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而且还能以此向朝廷开口,漫天要价。

比如他攻下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西南一带)等四城之后,随即以此为资本,向朝廷狮子大开口,要求从东平等路份运战略物资给自己的军队。

运输成本超高,运输一石粮食成本达到了粮食本身价值的十倍。因为李璮所处的战略地位重要,朝廷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做。

这让李璮越来越有恃无恐,目空一切,不把大汗放在眼里。

蒙哥汗时期,朝廷几次给他下令出兵,李璮竟然"诡辞不至"。

1260年,忽必烈调他到北伐前线时,拥有精兵七八万的李璮,却借口要抵御南宋,未派一兵一卒。——"即不身先六军,复无一校以从"。

更过分的是,忽必烈大汗回京以后,诸侯纷纷前往朝觐,李璮却借口自己太忙没有前去。

与此同时,他加紧了把辖区变成李姓独立王国的步伐。他在辖区建立了不同于朝廷的官制,大量招聘知识分子,为自己选拔人才。

他为了收买人心,还重修了湮废多年的试院、文庙,塑造自己“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为自己当汉奸而洗白。

中统二年(1261)正月,李璮以防范南宋的名义,未经请示便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加固益都城防,打造坚固防线。

这样做,是犯了大忌的。

蒙古铁骑在阵地战中所向无敌,唯独害怕攻坚战;因此历任蒙古汗普遍禁止各地修建城墙,加固城防。

而且为了防范下面造反,蒙古统治者还严禁进行战马买卖,只需朝廷购买。无论是民间还是军队,均不能私自进行马匹交易。

如今李璮不执行禁令,让部下到北方各地以高于朝廷的价钱,大量购买优质战马。更有甚者,李璮还不许朝廷发行的中统钞在自己下去流通,反而使用南宋朝廷发行的涟州会子。

他还把该上交朝廷的盐课截留,用来自己招兵买马。

总之,这时候的李璮已经把益都变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真真切切成了拥兵自重。他之所以之前没有反叛,是在等待最佳时机罢了。

13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兄弟为了汗位大打出手,杀的血流成河。机会终于来了,李璮摩拳擦掌。

而在忽必烈的权力中心,还有一个野心家,他就是李璮岳父、留守燕京(今北京)的中书平章政事王文统。

这货不自量力,极力怂恿女婿李璮造反,目的是在忽必烈北征之后,将忽必烈堵在长城之外,自己成为中原地区的老大。

其实,忽必烈对李璮的造反是有些预感的。或者说,是李璮不服调度,擅自扩军的一系列行为让忽必烈忍无可忍。

因为忙于内战,忽必烈克制自己。一旦腾出手来,收拾李璮是迟早的事。因此,李璮造反也被逼的。

他当时打算拥兵自重,但是并没有称王的打算,造反之后,他心里没谱,知道自己无法抵御蒙古铁骑,便告知南宋皇帝,愿意向其称臣。由于没有事先沟通,宋廷觉得事发突然,怕其中有诈,就回复说:“如果是真心投降,就交个投名状。”

为了表示诚意,李璮交出了涟、海诸城。这说明,李璮的造反不是蓄谋已久,而是临时起意。这一来,宋廷才相信李璮的诚意,加封他为保信宁武军节度使和齐郡王。

这时候,李璮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举动,没有对蒙古军队发动进攻,跟蒙古铁骑交战,只是采取守势。换句话说,就是在原地等死。

李璮打出的旗号是恢复大宋,而北宋这时候已经灭亡了一百多年。中原地区经过了几代人之后,他们对宋廷的记忆早已变淡。

更重要的是,蒙古骑兵的战斗力,北方汉人也早已领略,当时北方的汉族官员和将领,也缺乏自信心。

因此,对李璮的叛乱,多数汉人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态度,没有人积极响应。

叛乱持续两个多月,中原汉人将领和官员竟然没有一个有影响的人出来响应,这让李璮始料未及。

换言之,这些汉人官员和将领并不是拥护蒙古人的统治,他们对统治者实行的政策非常不满,暗地里甚至公开发表了对蒙古汗的不满言论,也希望能改朝换代。

但不满是一回事,跟着造反是另外一回事,弄不好是要诛灭九族的。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们是不会轻易出兵响应叛军的。说来说去,是他们对李璮这个领军人物缺乏信任。

李璮造反后虽然及时通知各路汉人诸侯,响应者寥寥无几,大家都在观望。最后只有太原路总管李毅奴哥,达鲁花赤戴曲薛,还有邳州万户张邦直(张荣子)三路人马响应。

更令李璮感到困惑的是,其他人非但支持自己,而且随着形势的变化,他们全都看准了风向,参与了对李璮的围剿。

而南宋军队,虽然也想配合李璮,毕竟军队战斗力不行,心有余力不足,无所作为。

南宋军队也向河南,安徽,山东,苏北地区发动进攻,但是忽必烈对南宋军队的战斗力知根知底,觉得不必重视。或者说,南宋军队雷声大雨点小,没有打到忽必烈的痛处。因此,忽必烈专心对付李璮,对宋军置之不理。

结果,叛乱只持续了7个月,在17路人马的围攻之下,李璮战败被擒。最后,他被砍去两臂、两足,又被挖出心肝,死于非命。

事实证明,李璮连后世的吴三桂都不如,后者毕竟还有跟清廷抗衡的实力,一度打到长江。李璮自己没有足够实力,把希望寄托在河北、山东、山西等地那些汉人将领身上。

李璮犯下的最大一个错误,是低估了忽必烈的决断力。

他认为忽必烈会把重点放在对付阿里不哥,谁知道忽必烈审时度势之后,竟然中止了对阿里不哥的作战,首先在燕京将李璮的岳父王文统这个心腹之患除掉。而后为亲自指挥对李璮叛军的围剿,将其困死在济南。

毕竟跟阿里不哥是内斗,谁胜谁负都无所谓,政权还在自己人手里。而李璮叛乱如果控制不住,那可是要把江山丢给“外人”的。

李璮叛乱虽然平息,但是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忽必烈汉化政策的改变。

之前,阿里不哥认为汉人不可信,不主张给他们太多权力。而忽必烈认为,想要稳定中原,还要充分依靠汉人。

李璮的兵变,啪啪打脸忽必烈,让他失去了对汉人的信任,汉化(应该说是对汉人的重用政策)政策基本中止。

兵变之后,陕西,甘肃,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的那些拥兵自重的汉将们都被解除兵权。

为了制约汉人,忽必烈又将西域的色目人和回回人迁移过来,封他们为二等人,把汉人定为三等人,政治上进行歧视。

此举是最不明智的,认为制造民族对立,大大加剧了汉人好元朝统治者的矛盾,为后来的红巾军起义埋下伏笔。

元朝没有像后来的清朝那样进行自我汉化,没能融入汉文化之中,结果它非常短命,只有百年国祚,在历史长河中转瞬即逝。

同样是汉人造反,吴三桂造反之后,康熙就没有改变既定政策,继续重用汉人。

事实证明,此举很正确。在太平军起义和捻军起义的时候,正是汉族将领挺身而出,力挽狂澜,镇压了起义,让清朝统治得以延续。如果不是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恐怕在当时,大清就亡了。

这不能不说,相比之下,还是清朝统治者更为高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忽必烈统治密码(5):进击的忽必烈
李璮之乱(1262年)
李璮之乱:忽必烈对汉人失去信任
元朝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忽必烈说他们还都是不懂事的孩子,结果却让自己成了开国皇帝
元史丨元朝大将张弘范到底算不算“汉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