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作为皇帝的奴才,大臣的一生都是在踩钢丝中度过的,位极人臣是一种抵挡不住的诱惑,但当了大臣得到无尽的荣耀后,是坐卧不安、诚惶诚恐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感觉。说不定一句话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平平庸庸、尸位素餐,君王说你混饭吃;肝脑涂地、竭尽全力、施展才华了又怕皇帝说你卖弄,满朝文武就是你能,你想怎样,朕不行了吗?这个皇帝你来干算了。
总之,在皇帝老儿跟前,你不知道该怎么做才是安全的。汉朝的时候萧何为了消除刘邦的戒心,为了能够不像韩信那样被兔死狗烹,然后就自己给自己泼脏水,贪污腐化,抢占民田,混在欢场,因此刘邦才对他放心,觉得不会威胁自己的统治,萧何才逃过劫难。
同样的做法到了鳌拜这里就成了罪状,这一招不灵了。
康熙说你这样做是破坏民族团结,玷污我大清的名声,制造社会不稳定,影响社会和谐,是原则性的错误,罪不可赦。反正你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真理永远在皇帝那边,巧舌如簧。真的就像那首歌里唱的"不知道怎么做,怎么做都是错。用句文言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在历史上,康熙把鳌拜看作眼中钉,要拔掉的时候,鳌拜胆战心惊,也非常困惑,曾经向智囊求教。智囊说,主公,你在劫难逃。
鳌拜说:俺老鳌对皇帝赤胆忠心、日月可鉴,怎么就活不了呢?
智囊说,自古以来,大臣如果犯了三条大忌,就难逃一死。
鳌拜问,哪三条啊?
"一、立功太多,太大,皇帝怎么封赏都不够,不赏你不公。赏你,觉得寒碜,难道把江山给你?所以只能杀。
二、大臣太有能耐,永远正确不犯错。做出的事让所有的人都佩服,老是能抢风头、让大家心悦诚服,这时候皇上就恐惧,杀。
三、皇帝没有啥本事,什么事都要大臣出面才能摆平。这样皇帝就一直在担心中度过,唯恐你哪一天黄袍加身篡位夺权。哪怕你死心塌地,但让皇帝睡不着就是死罪。"
一番话鳌拜听得脊背发凉。瘫坐在椅子上,说完了。这三条对号入座俺怎么好像都占了,是不是回家放羊才能避免一死呢?
智囊说,死定了,除非造反夺权。
鳌拜出了一身冷汗,连连摇头:俺老鳌赤胆忠心,决不做那谋逆之事,坏了一世英名,死也不能造反。
于是鳌拜眼前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坐以待毙。
不得不说康熙是个明白人,也是个大度、自信的君王。
康熙心狠手辣除掉鳌拜,是因为鳌拜太有才华了,功劳盖世。
这样的人对大清统治反而不是好事,因为鳌拜太自信,太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是正确的,因为自己就没有犯错。但治国理念、治国方针总在不断变化中,也许鳌拜的决策都是有道理的,但不一定是最佳的。也许还有比鳌拜出的主意更好的、更合适的、更高效的、让大清更快强盛的治国方略。
皇帝是一国之君,做什么决策都要考虑鳌拜的意见,干什么事都有个阴影在身边,所以康熙只能在心里说:鳌拜对不起了,朕知道你没有大错,但为了让朕当皇帝舒服点,只能让你不舒服了。
因此,康熙才下决心铲除鳌拜,搬掉绊脚石。
既然康熙知道鳌拜罪不至死,只是无辜的受害者,就没有加害鳌拜的子孙和家人。这一点来说不得不说满人比汉人更豁达,更大度。换了一个汉人皇帝,明知道你是冤枉的也要将错就错、株连九族,只有那样才显得皇帝是正确的,不那样做就说明大臣是冤枉的,皇帝是心虚的,就会被人说三道四,降低皇帝的威信。
再说了,鳌拜死后万一儿子有能耐复仇谋反怎么办,即使儿子没有能耐。还有孙子,还有重孙,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历史上因为没有"除恶务尽"而招来祸患的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历史上的皇帝杀人都是灭掉九族,斩草除根,以防后患。但是康熙没有这样做,说明康熙太自信了。
因此康熙在除掉鳌拜的时候并没有搞扩大化伤及鳌拜亲属,没有把事情做绝。
鳌拜死后康熙就开始陆续恢复鳌拜亲属的自由,并交代手下妥善安置。不仅如此,对于确实有才华的,康熙不计前嫌,不问出身,都破格录用,如鳌拜的侄儿首先被释放,鳌拜姐夫人家更无辜,也被没有被关多久就出来了,最后鳌拜的儿子纳穆福也走出监狱大门,恢复了自由之身。
多年以后,康熙去世,雍正即位。雍正上台的过程争权夺利、腥风血雨,为了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就变相为鳌拜平反,恢复了鳌拜的爵位并且让他孙子继承,以后子孙可以世袭。
虽然鳌拜死得有点冤,但历史上比鳌拜还冤的臣子数都数不过来。无论怎么说,鳌拜家属没有被株连太厉害,从这点来说,鳌拜还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