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记忆中过年的那些事儿

周末,几个朋友约好来家里包饺子,我和妻子调了牛肉、羊肉、三鲜等好几样饺子馅,女人们拉着家常熟练地包着饺子,男人们则在客厅喝茶聊天,人多包得快,不多会儿,热气腾腾飘着香味儿的饺子端上餐桌,望着盘里雪白的饺子,那一刻,久违的思绪瞬间又回到了那曾经难忘的岁月。

在那物质匮乏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吃饺子、穿新衣服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期盼和奢望,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难得的一顿饺子,才能穿上新衣服和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无忧无虑地尽情嬉闹,燃放那些“土造”(家庭作坊熬硝、拌上黑药、硫磺等制成)的白纸巻制爆仗,如小草鞭、大花雷子、起花、二踢脚等。

大年三十晚上,按着习俗全家人要坐一起吃年夜饭,互相说说一年来的工作收获和体会,就算是临时茶话会吧。那晚的年夜饭很香,现在想起来还让人回味无穷。过年的那些事儿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童年的快乐是那么简单、那么容易满足,那些简单的快乐,永远被定格在成长的记忆里。

对大多数农村人家来说,不过年的时候,每天除了上顿饼子、两面卷子,就是下顿菜窝头,腌上一缸咸菜瓜子就吃上个一年半载的。要是家里谁生个小病、感冒啥的,肯定是要改善生活了,少干活还能吃几顿好的。娘会在炝了锅的面条里荷包一个鸡蛋鸡蛋一般是不吃的它是拿到集市上换钱贴补家用的),撒上芫荽末儿(香菜),这已经是最好的待遇了,足足让我在小伙伴面前谝(炫耀)了好多天,那碗炝锅鸡蛋面,至今飘着热腾腾的香味儿弥漫在我的记忆里……

过年炸年货是最让我难忘的一件事。那个时候,家庭条件差,每到过年的时候,娘才会割上几斤猪肉剁上葱姜做馅儿,藕切成合页片裹上面粉,在打好的鸡蛋糊里蘸一下,下油锅炸熟后在荷叶上晾凉,等过年来亲戚串门好做菜用。每当炸肉、藕合的时候,我们兄妹三人总是围在炉子周围“目不转睛”地看着锅内的炸肉、藕合,娘却不时驱赶我们:“小心别让油烫着,到一边玩去!”其实我们并不是真的关心炸肉、藕合的技艺,而是经不住锅内炸肉、藕合香味的诱惑、挪不动腿儿,又希望娘能够大发慈悲“赏赐”点炸肉、藕合吃,娘看出我们的心思,说每人一个藕合玩去吧,于是我们一人抓一个藕合子,叽叽喳喳屁颠颠地跑了……现在想起这些,真是觉得很好笑,可在那个艰苦年代,却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过了腊月廿十,各家各户开始赶年集,准备置办年货了。一大早,父亲推了我一下说:“昨晚不是说早上跟着去赶集来吗,还去吗?”我一掀被子,不顾棉裤棉袄的冰凉,咬着牙、哆哆嗦嗦穿上衣服,揉着惺忪的眼、提着筐子跟父亲上集了。

乡下的年集,做买卖的人起得特别早,为的是能占个好位置。等到了集上一看,各种商品琳琅满目,铺满了集市的大街小巷,赶集的人摩肩擦踵,穿梭般来回选购着自己中意的年货,集市上叫买的叫卖的、出价的还价的,嘈杂声充满了集市。“鲤鱼便宜了,真正的野生大鲤鱼啊!……”“芥末粉了,瞧瞧,自家磨的芥末粉了,不拱鼻子不要钱了!……”卖肉摊的主家左手握刀右手拿铁栓子,一边刷刷地荡(蹭磨)着刀,吆喝得更起劲:“哎……,自家喂了两年的猪,要后座的(后腚带腿)骨头白送啊!这还有个猪头有要的么?……”听到叫喊声,父亲赶紧话:“我要啊、我要了!……”买好了猪头和肉,又买了些青菜,父亲便先回家了,我则在集市上继续四处看热闹。

集市上,最热闹的地方要数卖烟花鞭炮的了。摊主十分卖力地吆喝:“鞭炮了,最响的鞭炮了!一百头到五百头的都有,不响不要钱啊,都看着啊!上一挂让你们听听响不响啊!……”接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招惹了更多围观的人。

回到家后,父亲让我打下手收拾猪头,其实这也是我最想乐意参与的事。父亲先用刀把猪头上的鬃毛、眼之毛(睫毛)刮干净,猪耳朵和鼻孔是两个最难清理的地方,可是父亲有绝招,把沥青用火化开慢慢倒入鼻孔和耳朵里,大约过个十几分钟,再把沥青取出来,里面的毛就会轻松的被拔干净。我最开心的就是用烧红的火箸(铁棍镩个尖儿,捅火炉子用的)在鼻孔里烫毛,当通红的火箸往鼻孔里一捅的时候,两个鼻孔被烙得滋滋地冒着烟,烟气里夹杂着燎糊的猪肉味,特刺激,可带劲了。

猪头收拾干净了,还要在大盆里泡上两天,到腊月二十八才下锅煮。按风俗每年这天吃葱拌肉,葱拌肉可是父亲的拿手好菜,捞出煮好的肉,选瘦的用手撕成小块(肉不能用刀切,刀切的不香),再适量放一些肥的,撒上切好的葱段、姜丝,倒入适量酱油、盐在一个大盆里拌匀,香喷喷的葱拌肉就做好了。我和妹妹早早端着碗在等着分肉吃,娘先给父亲盛上一碗,端上一壶烫好的辣酒(白酒)。然后说:“都把碗放在桌子上,给你们舀肉!”那顿葱拌肉味香可口,就连饭店的大厨都比不了。

小年过后,娘会蒸上很多的两面馒头和少数白面馍馍、豆沙包、年糕等面食,等过年来亲戚的时候吃,家里天天蒸汽弥漫、香气弥漫,到处都弥漫着年的味道。

在农村,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子、桃符等,贴春联也称为“落门儿”。每逢过年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特别是做买卖的商铺,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和福字贴于大门口两边,寓意人财兴旺,红红火火,辟邪除灾,迎祥纳福,来为过年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和美好祝愿。年三十下午,我们也在父亲的指挥下开始贴春联了。对联是爸爸自己写的,父亲可是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每逢过年,自家的对联和邻居家的对联爸爸全部包圆儿,爸爸将红纸折好,研好墨汁,“唰唰唰”笔走龙蛇,一会功夫二十几副对联完活。对联有“鞭炮声声辞旧岁,欢天喜地迎新春。”“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吉祥如意招财进宝”等等,全都是一些祝福之类的话,父亲在一边指挥着咋帖,分出上联、下联和横批,我管刷浆子,大哥管贴对子、贴门神和落门钱儿。

落完门后,接着贴窗花和倒贴“福”字。过年的时候,各地农村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近几年城里贴窗花、福字的人家也越来越多了),窗花把美好愿望体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的红火富丽,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

在贴春联的同时,人们习惯在屋门、墙壁、门楣、影壁墙上贴上各种图案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发财,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很多地方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降临,福气已到”之寓意。

除夕夜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那个时候没有电灯和电视机,吃过晚饭后,全家人聚坐在一起,点燃蜡烛或油灯,沏上一壶茶,摆上些自己炒的南瓜子、糖块儿,围坐在火炉边听大人们说话、唠嗑,等待着辞旧迎新的时刻。守夜要通宵,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祈祷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直到今天,人们仍习惯在除夕夜守岁迎春。

正月初一天还不亮,娘就早早喊我们起床,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下饺子、燃放爆竹、敬财神,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吓跑那些“邪毛鬼祟”和“妖魔鬼怪”,迎接新年的到来。

吃过饺子后,各人穿上漂亮的新衣服,争先恐后地到家族辈分最高的爷爷、奶奶、大爷、大娘那里磕头拜年、要红包,大人们也要去四邻家相互拜年,祝贺新年的到来。

各地拜年的风俗不同。以前拜年是由同族长辈带领自家小字辈给本族长辈拜年,长辈将提前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和“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直到现在春节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现在叫红包)的风俗仍在盛行。

小时候的记忆中,冬天比现在要冷得多,河沟里的冰也结得实靠,约上小伙伴们拿上自制的滑冰鞋、滑冰叉子,在冰上尽情玩耍比赛,看谁划得快,可稍不留心就会让冰面上的白菜疙瘩、砖块、还有其它杂物突然绊倒,摔个四脚朝天,屁股疼得像裂开花,老半天躺在冰上爬不起来。等爬起来的时候,棉裤棉袄早已湿了一大片,回家怕挨打,就躲在玉米秸角落里阴干才悄悄回家,在家也表现得格外乖巧。

每年的新衣服还没出正月,娘都要收回,说明年或有门面事儿的时候再让穿,就因为这件新衣服,我还让娘打了一顿笤帚疙瘩。那天和卫东、南定、明水在河边玩耍擦炮儿、冲天炮啥的,把鞭插到牛粪里然后点燃就跑,把个牛粪呲得满天飞。放鞭的时候,我把一包小草鞭放到衣服口袋里,拆一个,扔一个,一不留神,香火点着了衣兜里的鞭芯子,等噼里啪啦响完,再看我那新褂子,“惨了!”我的新褂子早已面目全非,口袋那儿被炸了一个大洞。好在我没受伤,这桩险事一直让我多年矢口难忘,一想起来就又心惊肉跳又想笑。

时光飞逝,昔日的岁月离我们越走越远,以前过的年味再也找不回了。小时候的那些往事,永远被定格在记忆中,它像一本泛黄的书,记录着我们的童年和童年快乐时光。

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年”不同!

作者: 初汝彬,华兴钢构公司安全员,文学爱好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炸酥肉】把肉炸酥的三个秘诀
过年的饭菜
怎样才能把炸肉炸的酥脆金黄?
民俗非遗 | 民俗:炸肉炖山药
我42岁,儿时父亲奔赴爱情,弃家出走,母亲鼻癌去世,大娘大爷养我哥俩长大,我还想等父亲回家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