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通陆韵篁先生行年考(二)
<三>  科甲
中举年份。韵篁公考中举人的年份,在光绪《通州直隶州志》有明确记载,为同治九年庚午。乡试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而且固定在逢子、午、卯、酉的年份。考试时间一般是在仲秋八月,季秋九月发榜,所以称为秋闱。
中举名次。《江苏备志稿》由吴廷燮纂,民国三十一年成稿,"选举表二"有同治九年庚午科江南乡试中举士子名录,通州栏中陆筠条的记录为:“陆筠,通州增生,第一百四十五名。”(图八)

图八、《江苏备志稿》,选举表二

《江苏备至稿》可能为吴廷燮个人所纂,工作量巨大,于抗战后期成稿,未刊行,亦无人审核校对,其中错讹甚多,比如"选举表一"记录的是进士名录,光绪二年前后几期的通州进士名录错了近一半。

《大清爵秩全览》,汇集了大清朝当时各级官员的职务履历,刚出版就被朝廷下令查封,改名《大清缙绅全书》后得以正式出版。在同治八年冬、同治九年夏两个版本中,有“各省额中举人名数”,江南省含上江(安徽省)四十五名、下江(江苏省)六十九名,共114名。这个名额到光绪中期增加到141名(图九),但《江苏备志稿》中记录的同治九年录取举人的名次远远超过这两个数。

原因可能是太平天国运动,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江南乡试被迫停止,一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收复南京,恢复江南乡试,为了弥补前十二年空缺的几届乡试,临时增加了录取员额。待考。

图九、《大清缙绅全书》各省举人名额,同治九年夏(左)、光绪十二年夏(右)

中进士年份与名次。为光绪二年丙子科三甲第八十四名。江庆柏编著的《清朝进士题名录》(图十)以及上述的《清代进士传录》等都有明确记载,略有歧义的是清代有两位陆筠中进士,前面一位是杭州府人氏,康熙二十四年二甲二十四名(图十一),显然只是同名同姓。
图十、《清朝进士题名录》光绪二年丙子恩科

图十一、《清朝进士题名录》人名索引-

秀才阶段。从《江苏备志稿》可知韵篁公在同治九年考中举人前的身份为增生,增生是秀才的一种。另外从文本中可以看到廪生和附生,这些都属于秀才,注释如下:

生员。是指通过县试、府试(或州试)、院试三级考试,成绩优秀,有资格进入县学或者府学的学生,民间称其为秀才。秀才一般不会授予官职,但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担任低级官吏,比如八品、九品官。

廪生。廪膳生员的简称。廪生由朝廷“月给廪米”,相当于发工资,廪米一般是六斗,相当于70多斤米,可以供养两个人。经济条件好的府县供给的廪米还要多一些,比如扬州府驻有两淮盐运使司衙门,从盐税分拨,可以供给3两银子,足以支撑一个普通家庭。类似于今天的公务员,廪生人数有限额,数目是惊人的少:府学40人、州学30人、县学大县20人、小县10人。以通州为例,清“顺治四年定通州廪膳生员三十人,泰兴、如皋各二十人、海门十人。”(图十二)。整个通州直隶州只有80个廪生级的秀才。

图十二、《光绪通州直隶州志》,学校生员定额

增生,增广生员的简称。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廪生员额远远无法满足读书人的需求。从明宣德年间开始,朝廷在廪生员额之外,增加额外的生员,称增广生员。增生一般不享受廪米,有些经济条件好的州府也提供补贴,叫糈米。增生也有定额,以通州为例,顺治“十五年定通州、泰兴、如皋各十五人,海门四人……今额通州三十六人、静海十人、泰兴三十四人、如皋三十二人。”整个南通直隶州的增生级秀才最多时为120人左右(另加海门沙籍)。韵篁公中举前位于这个级别。

 附生,附学生员的简称。以整个南通外加泰兴县的范围,仅有200个秀才,国内其他地区也是同样情况,肯定无法满足越来越多读书人的需求,于是明“正统十二年复增附学”生员,附生没有任何补贴,故“无定员”。但要想成为附生,依然要通过县、府、院三级考试。光绪通州志曰:“通州暨属邑赴省试者恒千数百有奇”(图十三)。说明清代通州附生员额在一千以上。

廪生、增生、附生资格一旦确认基本不会变动,几乎可说是终身制,除非考中举人、去世、当官,或者因为什么原因被革去生员资格。也只有在这些情况下,下一级的生员才可以根据往年的考核成绩依次递补上去。现在无法找到资料确认韵篁公中附生、补增生的年月。
除了廪生、增生、附生这三种正式的秀才,另外还有贡生与监生,也算是秀才:

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即挑选府、州、县生员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贡生不需要参加乡试,相当于举人副榜,可以直接当官。贡生的员额极少,比如“顺治二年,定通州三岁二人,泰兴、如皋、海门二岁一人。”

监生,明清两代称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清代可以用捐纳的办法取得这种称号,相当于花钱买一个秀才的身份,但不能参加乡试。

图十三、《光绪通州直隶州志》通州赴省参加乡试人数
近现在的文学作品中秀才的形象不怎么好,大多是乡间老冬烘的样子,那么秀才有没有真才实学?他们在科举时代的地位如何?可以下面几个人为例:
段祺瑞,在入伍之前有秀才身份,入伍后很快得到袁世凯的赏识和重用,一路顺风顺水,为北洋三杰之一,袁世凯死后成为北洋系的领袖人物。
冯国璋,入伍后凭自己的才干与努力,获得袁世凯的赏识,提拔为中级将领,在繁忙的军务之余,参加科举考试,获袁世凯大力支持,居然考中秀才,是新开设的经济特科秀才,袁世凯大喜,大力表彰了冯国璋,此后冯国璋升迁极快,为北洋三杰之一,袁世凯死后成为北洋系的二号人物。
陈独秀,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考中秀才,时年17岁,次年参加江南乡试落榜,后因反清逃亡日本,不再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民国时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尽管如此,他对自己的秀才身份颇为自得,曾经私下对好友说:我们是制义秀才。也就是考八股文的秀才,言下之意是比后来只考策文的秀才强很多,更不是特科秀才可比。
王国维,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考中秀才,时年15岁,为当时海宁四才子之一,后屡次参加浙江乡试不第。基本靠自学,成为民国时期最著名的国学大师,学术成就至今无人能及。以王国维、陈独秀参加科举考试的年龄判断,他们考取秀才后的身份只能是附生。)
洪秀全,广东花县农家子弟,屡次参加科举考试,每次都能通过县考,但无法通过广州府考,更无机会参加下一级的院考,离着秀才资格还差至少两级,就是俗称的童生,只能在家乡务农,收几个乡里孩子识字,补贴家用。在第几次参加府考失利后,在考场外遇到基督教传教士分发宣传资料。回乡后大病一场,受科考失利与半通不通的传教资料的双重影响,创立拜上帝会,后来掀起滔天巨浪,横行半个中国。有学者评论,如果满清统治者预知到后来的结果,给洪秀全一个附生的资格,又何至于此。其实就算直接给他一个举人的身份,满清皇室也绝对是愿意的。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对江南地区影响巨大,改变了多少读书人的命运。韵篁公以50多岁高龄参加同治九年的江南乡试,并以145名的名次得中举人,何尝不是受这场运动的影响。福兮祸兮!
举人的地位。与秀才的根本区别是,举人属于士族,成为帝制时代统治阶级的一份子,可以被人称为老爷。举人可以做官,尽管起步的官阶很低,也很难做到大官。我们从文学作品中看到过《范进中举》、《阿Q正传》里的赵太爷,对此有所体会。而现实中的左宗棠,以举人身份担任湖南巡抚的师爷,可以公然骂总兵官(相当于师级)为王八蛋,最后倒霉的居然是那位总兵官,肯定与当时的特殊情况有关,但左宗棠老爷的骄横跋扈可见一斑。
不管是否做官,举人在当地是地位极高的人物。著名翻译家、学贯中西的严复,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毕业后,担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北洋水师学堂会办、总办,后来还担任过复旦公学校长,在此期间,悄悄参加过几次乡试,全部名落孙山,可见科举功名在他以及士大夫心目中地位。到1910年,科举考试已经取消了五年,清廷赐予严复文科进士,也算圆他一个科举梦。
同进士。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如遇朝廷恩典,如新皇登基、或者皇帝太后大寿,也会临时增加一次,称恩科。韵篁公参加的光绪二年丙子恩科,是庆祝光绪皇帝登基;张謇参加的光绪二十年甲午恩科,是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大寿。
参加会试的举人被录取后,称为贡士。会试考期在春季三月,然后贡士要参加殿试,考期为四月,因此被称为春闱。殿试由皇帝在皇宫中主持,根据结果排定名次,经过殿试的考生才称为进士,一般情况下,贡士都会参加殿试,极少例外。因为是皇帝亲自主持,所以进士也被称为天子门生。光绪二年,皇帝六岁,韵篁公六十一岁,一个须发斑白的老人成为一个六岁娃娃的学生,很有喜气感。
殿试成绩分三甲: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叫做赐进士及第;二甲一百多名,叫做赐进士出身;三甲一百多名,叫做赐同进士出身。一甲进士和一部分的二甲进士可以进入翰林院,作为高级干部(省部级)来培养,其他二甲、三甲进士就直接分配到各地当知县,或者各部当主事,他们中的大部分不可能升到高位,知府、知州这样的中级官职基本就是天花板了。
韵篁公是三甲八十四名,如果候补去当知县,至少要等五年,很可能是去边远地区,以韵篁公的年纪,不是一个好的选项。而主动申请当教职,可以马上就职,而且在江苏省内。所以韵篁公提出申请,得吏部批准转授扬州府学教授。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考取进士,对读书人来说,相当于一步登天了。在民间来说,进士都是文曲星下凡,可望不可及。除了状元郎,他们并不特别关心什么一甲、二甲、三甲。但对于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进士来说,还是很在意自己的名次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这里面最著名的就是晚清名臣曾国藩。
曾国藩也是名列三甲,基本不可能进入翰林院,但他托关系找了当时的权相穆彰阿。正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不久,已经签署《南京条约》,穆彰阿比较持重,主张与西方和平相处,遭到朝野一帮热血官员和士子的指责。这次晋见穆彰阿,曾国藩表达了以和为贵、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想法,得到穆彰阿的赏识,经过穆相的一番操作,曾国藩终于如愿以偿,留在翰林院,为后来的飞黄腾达做好准备。
曾国藩对自己同进士的出身一直颇为忌讳。在镇压太平军的战争中,曾国藩因功升任两江总督,地位声望极高。他的幕府中人才济济,中午聚餐时经常高谈阔论。有一次曾国藩说有个词,自己想了很久找不到对子,这个词是如夫人。幕中有桐城才子吴汝纶,才思敏捷,脱口而出:同进士。顿时席间鸦雀无声,非常尴尬,最后还是曾国藩说了几句场面话,谢谢吴才子为自己解了难题云云,算是把这个梗揭了过去。
同进士就是进士,是文曲星下凡。光绪二年的时候,一颗文曲星下凡到了扬州地界。韵篁公准备前去扬州,担任府学教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清科举制度
附生升增生,由增生升廪生,廪生选贡生,贡生选贡士
科举制度考证
“举人”相当于今天什么学历?
秀才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明清时期拔贡、恩贡、廪生、庠生、举人、秀才、进士、状元、榜眼有什么区别和相似之处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