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骑行湘北鄂南-14,彭头山

从城头山古城遗址南门到彭头山遗址2公里,2013年时中山大学的师生直接步行过去。柏熹考察日记说:我们向着平原上的村落走去,一路上遇见的村民不多,村民的房子总是成排出现在田间与路旁。房子看上去都有点新,那灰白的水泥地做得很是平整光滑,看来都是近年农村改造的成果。

我们骑车六七分钟到孟坪村,一路上除了房子看起来没那么新,和十年前没什么变化。向村里人打听彭头山遗址,看样子每个人都知道,纷纷给我们指路,路口转过去是文保碑和博物馆

文保碑后面的彭头山遗址博物馆锁着门,村里人可以找人来开门,但后面的话没听得很明白,就没去找人。

在此转了一会,看不出有小山丘模样有人过来告诉我们遗址里面。往里骑二三百米,终于有点上坡的感觉,然后就看到遗址所在的小丘,以及当年考古发掘后保留下来的二个探方,探方上面建了一个亭子。

赵柏熹记载:经过一个小小的上坡路后,我们到达一处低矮的小土岗上,大家开始围在一起,原来我们已从城头山步行到达彭头山遗址。领队的封老师开始介绍:彭头山遗址的保存状况没有八十垱好,这里也不打算建遗址公园,从1998年发掘以后就没有更大的动作。

日本兵库教育大学的成濑敏郎著有《澧阳平原的黄土与地形》,文章开头曰:位于长江中游的两湖平原为辽阔的冲积平原,两湖平原南面是广阔的洞庭湖,湖西是澧阳平原。澧阳平原位于流经湖南省常德市澧县的澧水和涔水之间,东西约30公里,南北约16公里,平原的大部分为海拔37~51米的黄土台。

澧阳平原是中国黄土分布地区的南限,由氧同位素地质年代6(相当于20~13万年前的古乡冰期)以后堆积的四层黄土形成了黄土台地。该平原位于距长江口约1000公里的上游处,但海拔仅50米,由此可知该地区的特征为:隆起速度较慢,上下位台地比高及台地与泛滥平原、谷底平原的比高较小。

彭头山遗址位于澧阳平原中部略微靠西南的丘岗上,是一处略呈梨形的岗地,东西最长有190米,南北最宽有160米,岗地面积约3万多平方米,彭头山文化遗存基本覆盖了整个岗地,有房屋、灰坑、道路、晚期墓葬等。

遗址中心的海拔高度不到45米,与周围农田的相对高度约8米。一条古河道从西北流入,由北向南,流经岗地西南后折向东,并在岗地南边再折向南,流入澹水。岗地东边,有一条窄小水道,从东北边缘绕向南,与岗地东南一片水域相连。


高桥学与河角龙典的文章《长江中游澧阳平原的微地形环境与土地开发》:澧阳平原看似没有起伏......可以看出在近南端的澧水处,地面标高低且微起伏大......就整体而言,南侧约三分之一处,澧水旧河道或切割谷之类的沟谷地形十分明显。由此可以推测,城头山遗址和彭头山遗址位于微起伏大与没有微起伏、平坦地形的交界地带,而鸡叫城遗址则位于没有起伏、平坦的地带。

IKONOS卫星图像显示,彭头山以岗地为中心,南北向直径约700米,东西向直径约500米的一大片区域,为柠檬状平面的切割谷(即古河道)或壕沟所包围,这些古河道或壕沟的形状或呈闭合曲、或呈直线、或呈直角拐弯等,极有可能是经过人为开挖或修整的,裴安平称之为围沟。

彭头山遗址出土了陶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动物遗骸和稻作遗存。不过动物遗骸只有极少量的鸟类小碎骨,也没有骨器。彭头山文化遗址有发现木器,但均没有发现骨器,说明彭头山人基本放弃猎大型动物的狩猎生活,以射鸟、捕鱼、采集与栽培可食植物为生。

石制品在彭头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建筑物、灰坑以及墓葬中,都发现有大量石制品。作为生产工具的石制品,打制占绝对多数,磨制很少。也发现一批作为装饰品的棒状坠饰。这些石制品原料并非来自就近的河滩,而是出自于山区或靠山的丘陵区,彭头山遗址距离丘陵区至少在10公里以上,说明当时平原地区的彭头山人与山地部落有商品交换。

常德博物馆藏彭头山文化时期的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

现在彭头山遗址边上还能捡到一些陶片,有一些可能是彭头山文化的,但都很破碎。彭头山文化陶器个体差异明显,个别器物口部歪斜,器身不对称也经常出现。表明陶器还没有成为一种专门的产品,可以推测彭头山文化的制陶业,应该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常德博物馆藏彭头山文化时期的陶器

澧县博物馆藏彭头山文化时期的陶器

澧县博物馆藏彭头山文化晚期的陶器

彭头山遗址出土的陶片中掺杂了大量的稻壳和稻叶,属于彭头山文化后期的八十垱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稻谷和稻米。张文绪、裴安平经过研究,证实了彭头山原始稻作农业的发展规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遗迹,由此确立了长江中游地区在中国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地位。


原来学界普遍认为农作起源与制陶技术起源互相关联,是新石器文化的两个重要特征比如以前玩过的《文明)游戏,制陶术与谷仓就是联系在一起的。但因为考古学家在旧石器晚期地层中也逐渐发现一些陶器遗存,所以新的理论认为这两个特征之间并不完全关联,但大部分学者认为两者之间还是强相关的。

裴安平先生于2010年前后提出一个新的理论,称为“中国史前聚落群聚形态”,是这些年国内考古界出现的极难得的新理论。他通过对石器时代古遗址分布的归纳总结和分析,发现从旧石器时代开始,聚落以群相聚是一种历史的普遍现象。

他定义了几个基本概念:因自然原因近距离相聚在一起的群聚形态称为“自然群落”;根据一定的组织原则近距离相聚在一起的群聚状态称为“组织”;以聚落个体为组织单位,近距离相聚而成的称为“聚落群”;以聚落群为组织单位近距离相聚而成的称为“聚落群团”。

以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最早的彭头山文化为例,彭头山文化遗址在澧阳平原的分布目前已达16处,包括昨天去过的杉龙遗址。裴先生写作时,一共发现彭头山文化的聚落遗址12处,其中的11处,相互近距离聚为5群。群内聚落之间的距离多为2~5公里;而群与群之间的距离则相对较大,近的4公里,远的6公里。

彭头山文化时期(包括后续的皂市下层文化时期),澧阳平原都有二个聚落群团同时并存,一个位于平原的东部,一个位于平原的西部。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彭头山还是皂市下层时期,在东西两大群团之间总有一片宽阔而无人居住的区域,仿佛就是横亘在两者之间的隔离区。彭头山时期,这一隔离区大约位于东部皇山与西部彭头山遗址之间,宽约9公里。

澧阳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流皆东西向,多年的考古调查与钻探也未在平原中部发现有纵贯南北的湖沼或低洼地。所以,那道隔离区就完全与自然无关,而应为两个群团之间的人为设置。这种现象一直到大溪文化时期还存在,延续了至少3000多年。更令人惊异的是,从大溪文化开始,澧阳平原相继兴起两座古城,各城所在也恰好一东一西,并分别坐落在两大群团的范围之内,又进一步证明两大群团的存在确属历史事实。

11:45,离开彭头山,沿小路向北几百米,回到从城头山过来的县道上,向东约3.5公里,到余家牌坊。这中间的几公里,就是石器时代澧阳平原上东西两个聚落群团的隔离区。途径一条长满水生植物的河道,是原澹水的支流,现在是詹家岗村与牌楼村的界河。

余家牌坊就在路边,正在整修中,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玻璃罩中,远看像一座欧洲的凯旋门。

余家牌坊2006年列入第六批国保,文保碑上介绍:道光九年(1829年)朝廷颁旨建坊,以旌表澧洲贡生余继泰之妻罗氏,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竣工。不清楚开工是哪一年,不然十四年的建造时间似乎也太长了。

余家牌坊是六柱三间九楼式石牌坊,整个坊体用优质湘白石建成,通高12.7米,面阔8米,进深5米,因为被包裹在玻璃罩下,看不清其造型、饰、图案、雕刻手法等,想来与其他地方的牌坊差不多,帝制时代的牌坊不能逾制,能让主家和工匠发挥的余地不多。

贞洁牌坊是帝制时代后期最无聊的遗产,每次看到类似的牌坊,总忍不住要感叹一位女性被禁锢的一生,它其实不是树立在村口,而是沉甸甸地压在那位女性的背上。

在余家牌坊的对面还有一块小的县级文保碑,指示当年一个支部的遗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裴安平:史前聚落的群聚形态研究
故园神韵—— 探寻“国保”系列之二·彭头山古文化遗址
神农神话源于何处的文化记忆?(下)
时空之旅系列:微观与宏观的澧阳平原聚落
鸡叫城遗址——4700年前的史前城市
知道么 中国最古老的城市竟是城头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