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65,上海老城厢,楼

徐光启出生于上海县城南面的太卿坊,传说徐氏宅第有十三进,应该是误传,因为皇宫也没有这么多进,实际是三进一百多间。清顺治二年,徐氏老宅遭焚毁,仅存后进上下各九间,俗称九间楼。八一三淞沪抗战时,被日军飞机炸毁二间,实际是上下各七间,在乔家路234号至244号,住了十一户人家。

九间楼,据说里面的梁柱是楠木的,柱础、斗拱还是原物

徐光启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但他并未像别的士大夫那样兴建豪宅,他为了“艺桑植棉”,在自己青年时代开辟的一个园子里继续从事农业研究。这个园子叫桑园,位于跨龙门外。

徐光启在北京去世后,朝廷派员将其遗体送回上海,先暂厝桑园,数年后移葬徐氏农庄之南,就是今天光启公园的位置。其部分后裔也在这一带居住,逐渐形成一个集镇,人们称之为徐家汇。

桑园旧址在陆家浜路和中华路之间

小南门警钟楼建成于1910年10月30日,是应李平书等士绅要求而建的,作为消防警钟楼,当时李平书是上海商会会长兼救火联合会会长。楼高35米,是当时老城内最高点。仅一年后,上海光复起义,李平书的族侄李英石带领起义的商团武装占领县城,派人登上此楼,宣告上海光复。

1927年李平书去世后,在小南门警钟楼前建造了李平书铜像,铜像下端是黄炎培先生亲书铭文。 “八一三”淞沪抗战时,上海市民将铜像在警钟楼的院内挖坑深埋,一直到抗战胜利后,再将铜像从地下起出,重新立于老城隍庙湖心亭前的荷花池里。1949年后,将其移置于蓬莱公园内,文革中铜像被作为“四旧”之物扫进了公园的废旧物资仓库,最终不知去向。

书隐楼在天灯弄巷内,曾是明清“江南三大藏书楼”之一。明万历十七年,家住县城南梅家弄的陈所蕴进士及第,历任官职,后来他购得梅家弄祖宅旁唐氏的二十余亩土地,开始建园。由张南阳精心督造,费时达十余载。而同一时期,徐光启在翻译西方的科学著作,女真人在经略辽东。这一时期,上海颇有几位读书人高中进士,和当时的内阁首辅徐阶有关,徐阶是松江人,提携一下家乡的后学晚辈,大概是顺手的一件小事。

陈所蕴的园子建好后,其友人李绍文赋诗祝贺:“为圃与为农,岂是公卿事;园林最近家,不妨日一至”。陈所蕴打算将该园取名为“日至园”,但用吴语念“日至”读音不和谐,遂将“至”改为“涉”,叫日涉园。陈所蕴将园中风光归纳为三十六景,自然有一帮文人墨客前来附会,绘制了一册《日涉园三十六景图》,其中几幅今天尚存。

清朝初年,陈氏家道中落,日涉园转手到陆明允手中,陆明允在园中造了藏书楼“传经书屋”。到乾隆年间,陆明允的曾孙陆锡熊担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而浙江平湖人沈初担任更高一级的副总裁,平湖离上海不远,二人算半个同乡,关系很好。

有一次,乾隆召集《四库全书》的编辑团队,在重华宫伺宴联句,陆锡熊获赐杨基的《淞南小隐》图,上面有乾隆皇帝题写的七言绝句一首。陆锡熊自然非常得意,将自家的藏书楼“传经书屋”更名为“淞南小隐”,又请沈初题写“书隐楼”堂匾,人们便都以此称呼该楼。

杨基是元末清初的诗人,原籍四川乐山,其伯父在江东做官,遂迁居苏州,长大后被时人誉为“吴中四杰”之一。

清末,陆氏家族式微,日涉园内住宅和园林被分批出让,大部分被改建为民居,而书隐楼和一小部分园林旧址被郭氏购下。如今,书隐楼仍是郭家的私人住宅,只是里面已经非常破败。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宜稼堂位于乔家路和巡道街口,这一片原先是郁松年家的住宅,最大时紧邻日涉园、书隐楼,而宜稼堂只是郁松年家的书房、藏书楼。郁松年号泰峰,曾是道光年间上海四大沙船大王之首,拥有二百多艘沙船,是当时上海的首富,号称郁半城。宜稼堂曾经超越书隐楼,为上海最大的私人藏书楼,郁松年亲自刊校、编辑《宜稼堂丛书》6种、64本、224卷,上海辞书出版社藏有该书。

鸦片战争时,上海的一些无良粮商乘机哄抬粮价,人心惶惶。郁泰峰派出沙船运来大批粮食,平价出售,平抑粮价,让一城百姓渡过危机。

1853年,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郁泰峰正在乔家路老宅为其兄守灵,小刀会向他索要军饷,他二话没说,拿出20万两资助。之后,清军将上海城团团住,城里几乎断粮,郁泰峰再次利用商号将粮食偷运进城,救了一城百姓的性命。小刀会失败后,郁泰峰还将部分起义将领转移到浦东,使其安全脱险。

清军入城后,郁泰峰被指责资敌,本是杀头的大罪,但有钱能使鬼推磨,清廷最后罚了他20万两银子,修复被毁的城门、道台衙门、县衙署和学宫。郁泰峰另外又捐银20万两,请求每年在松江、上海录取的文武童生增加39名。这样清廷非常满意,恩准了他的请求,为他在文庙前建了牌坊“棂星门”。

墙上有“阳光征收”的字样

郁仲麟是郁泰峰的后人,清末时,他和黄炎培、王一亭是好友,同情革命党。上海光复前,郁仲麟向革命党提供了大量经费,革命党人像陈其美、陶成章、李英石等人利用郁家大院召开秘密会议,制定起义计划。这儿距离警钟楼如此之近,起义当天,革命党人说不定就是从这儿出发,占据警钟楼的。

郁仲麟的后人郁鸿治,和邹韬奋是上海交大的同窗好友,当年邹韬奋被国民党特务追捕时,就长期隐居在郁家大院,邹韬奋的儿子、后来的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就出生在这个大院里。不知道在阳光征收后,这个院子、这个宜稼堂会是什么命运。

梓园原名宜园,曾是乔家的居所,后被郁家购得,更名为借园。王一亭,幼时家贫,13岁当学徒,曾在广方言馆学外语。又向任伯年学画,有大成,与吴昌硕被誉为清末民初画坛“海上双璧”。1907年,王一亭以较高价钱买下了郁氏宜稼堂主的祖居及部分花园,园中有棵古梓树,因此更名为梓园,门额园名由吴昌硕题书。

上海沦陷后,日本人试图逼迫王一亭归顺,王一亭毅然拒绝,随后避居他处。日伪便侵入梓园胡作非为,王一亭闻讯,毅然离沪,转道香港,第二年去世。

看起来这栋楼保存得还可以

中国传统的城池,在城门之外还会建瓮城,以增加防御面积、消除防守死角,瓮城类似房屋的厢房,所以习惯称城厢,上海县城是没有瓮城的,所以说上海老城厢并不准确。上海老城里的楼肯定不止这几座,但一般就是二层、三层,很显然,在今天的魔都来说,真是太矮了。但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传统,似乎远远要高于那些摩天大楼,不是这样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南市老城厢(上)
【170年上海的格调】小南门乔家路来了爱因斯坦和夫人(图)
老上海的痕迹(四三、南市救火会瞭望塔)【图文】
老上海的痕迹(四十三,南市救火瞭望塔的建成年代又成了一个谜)
老街老弄里的古迹(作者:马忠倍)
脏、乱、差,上海人吐槽了一辈子的小南门,真的要说再见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