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74,柘湖二

《金山报》说:“柘湖南部有青龙江等河流通海,涨潮时常有海水进入,故又叫作柘海湖。”意思是杭州湾的海水,从南面顺着青龙江、濮伏江涌入柘湖,这种说法比较勉强。

看下面二张示意图,二千多年前的柘湖,在东面与东海之间就隔了一个古冈身。涨潮时,海水漫过这个自然形成的海堤,与柘湖相通。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冈身的保护,当时那个海盐县很可能大半会坍入大海之中。

后来随着海岸线逐渐东扩,柘湖才稳定下来,成为一个内湖。

金山博物馆的古冈身示意图,冈身之外是东海

崧泽博物馆的不同时期海岸线示意图,2千多年前的海岸线介于红线与绿线之间

东晋时,大小金山还在岸上,在大金山(当时叫钊山)脚下有一座城,据说西周的第三任天子康王曾经巡视到此,故取名康城,这个传说比穆天子西游更没谱。

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驻扎在康城的水师参将黄庭熙,绘制了一幅吴郡康城地域图。当时的地图标示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和今天的正好相反,从图中可以看到,柘湖南界,就在今天海岸线的北侧。

金山嘴渔村的大型地图

渔村的壁图可能是从这张图来的

将地域图旋转240°左右,和今天的地图对比,可以大体上勾勒出当时柘湖南界和钊山以南的海岸线,今天的海岸线已经大幅后退。黄色圈出来的从上到下是柘山、金山嘴渔村和钊山。

晋代在康城设立水师,是为了海防。显然,春秋时期的吴人、越人在此建立武原城也不是为了种植柘树。

环太湖流域的西部以丘陵地形为主,有宁溧山区、茅山山脉和天目山,东部和南部过渡为冲积平原,河流密布。从西周一直到春秋早期,在这片水网平原上,生活着很多越人部落,这些部落都不大,但很多,中原民族称他们为百越。越字的发音和馀字类似,而馀在越语中是盐的意思,其中一定有很多的晒盐(馀)部落。

当时百越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没有文字、没有组织、没有城池,没有部落联盟、没有大酋长,也没有强大统一的军队。到春秋中期,他们将要面对一个可怕的敌人,那是已经组织起来,有强大武装力量的勾吴人,简称为吴人。

环太湖流域的地貌

吴人可能是淮夷的一支,生活在淮河流域中下游,在商周时期,受到中原民族的挤压,被迫向南迁移到六安、舒城、巢湖一带,被称为群舒,就是一群舒人部落,吴人位于群舒的最东边,幸福快乐地生活在巢湖四周。

到春秋中期,楚人突然强大起来,从长江中游的郢都出发,不断吞并周边的小部落,迅速向北(黄河中游)向东(长江下游)扩张。群舒开始感受到楚人强大的气场,纷纷向四处迁移,位于最东面的吴人率先渡过长江,进入宁溧山区,在镇江、丹阳一带开始垦荒殖民,并参照楚国的形态建立了吴国。

公元前549年,是为周灵王23年、楚康王11年,楚国出兵攻打群舒之一的舒鸠国,舒鸠国向吴国求救,吴国出兵救援,却被楚军的偏师打得大败,楚国趁势灭亡了舒鸠国,并占领了吴人的老家巢国(城)。第二年,吴王诸樊亲自领兵反攻巢城,却被熟悉兵法的楚军诱入城中,在城门洞里被射杀。

诸樊阵亡后,他的弟弟余祭继位。余祭在位的第三年(公元前545年),新继位的楚灵王召集诸侯,攻打朱方(相当于今天的镇江),直接打到了吴国的家门口。余祭率领全国军队拼死一战,艰难地将楚国联军击退。经此一役,吴人发现自己在宁溧山区已经没有多少回旋余地,于是走出山区,向东部平原寻找更大的生存空间。

对于经历过数次现代化战争的吴人来说,尚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百越,显然不堪一击。吴人惊喜地发现,他们终于可以把在西边受到的巨大压力,如数奉送给东方的百越。

吴人只用了二代人,仅十来年时间,经历了三位国君(余祭、余昧、吴王光),到吴王阖闾时,几乎就全部占领了这片水网平原。百越的一部在酋长允常、勾践父子的带领下,退过浙江(钱塘江),退往更加偏远的浙东,另一部则逃亡海外,在东海的海岛上艰难生存。

但很快,吴人发现“哪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勾践部落在夫椒之战后,至少是暂时地屈服了。可是散落在海外的越人,从来就没有屈服过,而且不时地在沿海登陆,骚扰吴人的建国伟业。《越绝书》中提到,吴人在沿海建起了一系列的要塞,以防备外越的骚扰。

比如以下几条:

娄门外力士者,阖庐所造,以备外越
娄北武城,阖庐所以候外越也,去县三十里。今为乡也。  
宿甲者,吴宿兵候外越也,去县百里,其东大冢,摇王冢也。   

武原城,位于吴王国的最东南方,距离东海岸和南海岸各25公里左右,正是一个合适的地点,设立一个海防前线指挥部,统一指挥和协调沿海的海防要塞。

金山嘴渔村东,龙泉港入海口,远处可以眺望到大小金山

人占领并开发了太湖以东的水网平原,是被楚人挤压过来的,没想着继续向南发展,因为他们的根在巢湖一带,甚至他们还记着自己的祖先来自于淮河流域。几代吴王的强国梦大概都是“北定淮河,还于旧都”。

吴人对侵略了他们故土的楚人非常仇恨,但对于被他们侵略的越人,未必有什么深仇大恨。只要被征服的越人能够不闹事,愿意合作,吴人就谢天谢地了。

吴国在阖闾王和夫差王的时期达到极盛,正好楚国和中原大国齐晋都陷入内乱,吴国趁势不断地进攻楚国,收复大片原来属于群舒的失地,并且北进到淮河流域,与齐晋争短长。对于僻处南部边界的勾践越部落,吴国则是又打又拉。

传说中卧薪尝胆的勾践酋长,尽最大的努力赢得夫差大王的信任。勾践的封地原先只有百里,僻处浙东山阴一带。在吴国北伐齐国的战役中,越国派出三千甲士助战,这些越族青年英勇善战,给夫差王留下深刻印象。班师回国后,夫差欣然与勾践结成同盟,并把东南沿海一带的防务转交给了越国,以减轻吴国的边防开支。

勾践利用这个机会将封地扩大到八百里,尽管这些土地大多是盐卤地,暂时无法种植水稻,但可以慢慢改造成良田(范蠡、文种等人带来的应该是这样的农业水利技术),更重要的是越国获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也就有了反击吴国的基础和资源。对于武原城的归属,史籍没有任何记录,我猜测当时驻守武原城的还有一部分吴军,但人数比之前少了很多,而武原城之外,应该都成了越人的地盘。

渔业村警示牌,立于1972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湖北省博物馆 楚文化展
范蠡逃跑之前,为何对文种说“兔死狗烹”?原来这是一条毒计
阖闾一战亡于越,夫差三年后得雪国耻,楚人却声称其不足为虑
春秋时率先称王的国家,每一个都称霸一时春秋时期敢僭越称王也就只有这三个国家。毕竟当时礼乐制度崩溃,也没有人遵守。周天子当时连自保的能力都没有,更何况去讨伐诸侯。相对于越国和吴国来讲,楚国的称王历史还是
勾践为什么杀文种?如果你是勾践,估计你都忍不住不杀他
伍子胥之叹:死在夫差手下是情商太低吗?或许这才是真正原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