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师嫠簋铭文,85,簋

铭文的第85个字是簋,师𠭰簋的簋字。

簋字在铭文的这个位置,有人把这个字释为敦,看字形有点象,但肯定不是敦。

字的演变

簋在甲骨文、金文中写作

,罗振玉认为字“从又持勺”,孙海波释:“这是盛黍稷之器,其制似盂。……铭皆作
,经典以簋为之。”“簋”、“
”是一字。本义为盛食之器,后为礼器。

《说文解字》:“

,揉屈也……”,这不是本义。另外对簋的注释:“簋,黍稷方器也。从竹从皿从皀[jí]。”皀,指的是稻谷的香气。
字的左边其实就是一个锅,或者食器,这个形象和既、即字左边的形象是一样的,这个偏旁后来归为皀部。

这是目前收集到的青铜器铭文中带簋的字,可以看到都是写成

的。
字什么时候规范到我们在典籍中看到的簋字?这个有待考证。

金文中的

簋在很早的时候就是盛食物的器具,远古的先民使用鼎来煮食肉类,用簋来煮食五谷杂粮。进入文明时代后,鼎与簋成为最重要的礼器。作为礼器的簋,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

陶簋

一般来说,簋的形制为敞口、束颈、鼓腹、双耳。商代簋形体厚重,多为圆形,侈口,深腹,圈足,两耳或无耳。器身多饰兽面纹,有的器耳做成兽面状。西周除原有式样外,又出现了四耳簋、四足簋、圆身方座簋、三足簋等各种形式,部分簋上加盖。

青铜簋

簋是商周时重要的礼器,宴享和祭祀时,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考古发现一般也是以这个标准来判断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但这只限于春秋以前,进入战国年代,礼崩乐坏,很多诸侯都不理这个制度了,比如曾侯乙墓就出土了九鼎八簋,而曾侯只是一个诸侯。

另外还有一种青铜器叫簠,和簋类似,如何来区分呢?《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注曰:“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粱也。”掌客注曰:“簠,稻粱器也。簋,黍稷器也。”一个从形状,一个从用途,来区别簠和簋。但这恐怕也是早期的时候有效,到了后来,已经很难从这二个角度去判断哪个是簋,哪个是簠了,看来最有效的办法还是用铭文来判断,铭文写簋就是簋,铭文写簠就是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簋在古代是盛放饭食的青铜器具
应国青铜器
(1)亚若我方鼎铭文校订与补释
天亡簋
秦公簋(历博)
【博物馆近距离】从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看中国的青铜时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