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雷池诗社】明哥○日志《诗歌的意象(笔记五)》

诗歌的意象(笔记五)


一、意象

意象,即表意之象。它有着两方面含义:
(1)指意中之象,即酝酿于作。
(2)指文本中用艺术符号构建的图像。文本中构建的图像虽然脱离了作者的心理流程,但作为文本中艺术符号的特定建构,仍是作者心意的传达。
例郑板桥画竹的三个概念:
①眼中之竹,这是作者在现实中见到的自然物的图像;
②胸中之竹,这是从见到的自然物中根据作者的主观条件抽象出的图像;
③手中之竹,这是作者笔下展现出的图像。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物甲是自然物,物乙是自然物的客观条件加上人的主观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是夹杂着人的主观成份的物,是社会的物。美感的对象不是自然物而是作为物的形象的社会的物。从其论述中,可以看出,审美对象是物乙——也就是“胸中之竹”,而不是作为“物甲”的“眼中之竹”。眼中之竹 是自然物。胸中之竹 是自然物的客观条件加上人的主观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这是一个基本的美学问题。

诗词的“真”,只针对诗歌文本的表现力而言。文字能够充分地构建意象,“手中之竹”能充分呈现“胸中之竹”,这就是真。反之就是不真。至于“手中之竹”与“眼中之竹”有多少重合度,这并不在艺术批评的范围之内。“眼中之竹”本身——也就是自然物本身——并不是审美对象,只是审美对象的产生条件。既然不是审美对象,自然也就不会是艺术鉴赏的批评对象。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墨竹图题诗
清 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需要明确的问题是:意象不等于诗中名物。名物就是物体、东西。不能把诗歌的意象与诗中的名物混淆起来,拿一个名词来对应一个意象,这是不太妥的。

名词分为具体名词与抽象名词。具体名词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指代有形之物,比如:鹰、船、牛、羊等等;抽象名词是表示抽象事物的名词,比如仁、义、礼、智等等。在诗中被当作名物的名词,大多是具体名词。

诗就广义而言,就是诗歌,包括古体诗、近体诗,也包括词和曲。从感性的描述上说,鉴定诗的优劣、好坏的基本尺度,就是诗味的浓淡。诗味也称为诗意,这是诗的本质属性。诗主要有三味:诗情美、意象美和意境美。“三味”愈浓则诗愈好。

二、物象、意象和意境

(一)物象。也称“象”是个外延极广的概念。除了诗人的“我”而外,天地间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厅台楼阁等等-。在特定情况下还有人,全都是“物”,但对物的表述要客观。
(二)意象。包括意和象两种元素,“意”指情思,“象”指物象。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
(三)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

再如,秦观《满庭芳》中的词句: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饶孤村。词中的“斜阳”“寒鸦”“流水”“孤村”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阳、鸦、水、村),全部浸染了词人的哀伤和忧郁(斜、寒、孤),它们是主观和客观形象交融而产生的新物。

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世界的。确切地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诗人总是戴着感情的有色眼镜看世界,那世界也便有了深浅不等的各种色彩。诗歌正是以不同的感情色彩感人的。而组成诗歌用以感人的基本因素正是意象。
又例:
高邮雨泊
清 王士祯
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诗中起句的“寒”字,如果用“冷、秋、细、苦”等字取代,就逊色很多,寒雨_凄冷,夜泊_孤寂。水连天,偌大的空间能撑得起来后面的一句_寂寞人间五百年。

寒,不仅给人有冷的感觉,更令人感到凄凉、孤独的感觉。
又如:
黄巢的《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香正气透长安,满城尽是黄金甲。

诗中的菊花透出了作者的反叛情绪。

李清照笔下的菊花则渗透着作者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情怀。“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样是浮云,在李白不同的诗里也表达不同的意思。

有时,诗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便也是意象。即相对于物象的事象,相对于自然意象的社会意象。

带有主观情感的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它们有其相通、相似的一面,但又属于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和审美特征。同时,意境和意象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意象无穷的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的关系。没有意象,难以组合融合成一种意境;如果没有意境,物象就象一盘散沙,没有了灵魂。

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三、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种类

(一)描叙性意象
这种意象诉诸于诗作者的感官,它更接近客观世界的实象,即“镜中形”(“镜”为感官,“形”为物之实象)。它是感官“捕捉”后诗化的产物。如: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诗中“青山”、“绿水”、“潮”、“两岸”、“帆”、“海日”、“归雁”为诗人所见之物,“风”为所感受之物,它们都是眼前客观世界存在的事物,故为描叙性意象。以心观物,缘心造物,便有了诗歌的描叙性意象。

(二)虚拟性意象
这种意象是昔日感官印象的积淀、复苏与组合,即“灯下影”,它是诗作者展开或浓缩记忆的结果。例:
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荒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羁旅行役,诗人顿感孤寂飘零,自比为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尽管沙鸥是现实中事物,但不是眼前所见,而是联想的产物,是虚拟性的意象。例:

蓝海文《三个月亮》

我有三个月亮
一个在空中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枕上
一个缺
一个圆
一个方
缺在天涯
圆在故乡
方从梦中走来
安抚我的创伤

此诗中,眼前的缺月是当然,有的意象介于写实与虚拟之间,舒婷《双桅船》中双桅船象征着友谊或爱情,也可以象征对理想的追求,诗人借现实中的“双桅船”表达自己的现实价值追求和美学追求,也可以说为表达意旨而联想到“双桅船”。因此,“双桅船”既是指描叙性意象,又是虚拟性意象。

诗歌,所贵之处并非情思的“露出”,而在情思的“暗含”。“真正的诗,即使略带哲学性,总是以专讲道理的东西为羞耻的。”高尔基这一宏论正好与中国的“意象”学说契合。王维的《山居秋瞑》借“明月”、“清泉”、“浣女”、“渔舟”四个“象”表现隐逸情怀这一“意”;即便是东坡颇有“理趣”的诗作《题西林壁》,也是借“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庐山”这一“象”承载当局者迷这一“意”的。英国现代派诗人艾略特也注意到“意象”,他在评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时指出:“表情达意的唯一艺术方式,便是找出‘意之象’,即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这些会是表达该特别情意的方式。”

由此可见,“意象”的重要性非同一般。描叙性意象,而联想和想象后的产物——圆月、方月则是虚拟性意象。象这种虚实交错出现的意象在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蝉》里也有。

当然,有的意象介于写实与虚拟之间,舒婷《双桅船》中双桅船象征着友谊或爱情,也可以象征对理想的追求,诗人借现实中的“双桅船”表达自己的现实价值追求和美学追求,也可以说为表达意旨而联想到“双桅船”。因此,“双桅船”既是指描叙性意象,又是虚拟性意象。

佑证:

1、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缜密》)

2、夫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黏著,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可以目睹,难以实求是也。(王廷相《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

3、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胡应麟《诗薮》)

4、诗是意象的表现,散文则是判断和概念的表现。(克罗齐《美学》)

5、绝对不使用任何无益于表现的词,即用纯意象或全意象。(庞德)

6、意象是诗歌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四、诗歌意象诠释

(一)树木类

1、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韧,具有一种凛然正义。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例如: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2、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如:张九龄的“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

又如:苏轼《于潜僧旅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见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了。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经论道。

3、柳。“柳”者 ,“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表达对分别的眷恋。“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起”,“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杨柳依依的岸边,离别之情油然而起。

4、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易引起离别者的愁绪。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问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选“杨花”“子规”点明时令,其飘零之感、流离之恨,跃然纸上。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离人泪。”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5、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凄凉悲伤)。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最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就是梧桐先行陨落,所谓“一叶落而知秋”。于是,以梧桐写悲秋,便成为古人常见的手法。

[双调〕水仙子?夜雨(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一声梧叶一声秋”二句:梧桐叶的落下,预示了秋天的到来,雨打在芭蕉上的声音更使人增添了一份愁闷。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信秋词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6、芭蕉。凄苦之音(孤独与忧愁)。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甚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侧。

△渔洋绝句第三法:

(一) 创作要点

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关键是三、四两句,语意必须连属,不可断裂。如:借问酒家何处有?这第三句所问的地点,第四句必须回答清楚,语意必须连属。例:

《七绝·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这第三句所问的地点,接下来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是对于第三句的回答。

第三句问法:

1、三句可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如:

《七绝·舟中有成》

汪本

故乡南望渺无涯,水面云深日又斜。

欲问浮生何所似,试来风处看杨花。

2、第三句亦用 “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如:

《七绝·又和景文韵》

苏轼

牡丹松桧一时栽,付与春风自在开。

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七绝·秋浦途中》

杜牧

潇潇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下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外围刷色,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凄的画面,下一步该如何发展、深入、掀起感情的漩涡呢?诗人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

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

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

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岑寂来;

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这些意蕴没有直接说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咏中体味而得。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

3、以第三句作诘问语
用“何”、“谁”、“几”、“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如:

《七绝·魏王堤》
白居易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气作问,如:
《七绝·题画》
陆容

林屋重重枕野塘,水花千顷一归航。
何年了却公家事,来趁山人几日凉。

4、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

《七绝·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

《七绝·清夜闻笛》
钟顺

小楼人醉月初斜,归思迢迢隔海涯。
短笛谁吹断肠曲,满庭香雪落梅花。

再举例诗:
《灞桥寄内之二》
【清】王士祯

太华钟南万里遥,西来无处不魂销。
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

本期责编 | 初畔池

诗社介绍:
《雷池诗社》是一款面向社会的媒体平台。力推原创,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体裁不限;力呈精品,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刊发亮点稿文;力飨读者,精心打造平台魅力,竭力为读者服务。《雷池诗社》是成就诗人的摇篮,是大众娱乐的天地,是文学爱好者的乐园

编辑团队:
总编:初畔池            责任编辑:子贤  欣悦  文成
审稿:初畔池  子贤   版面设计:子贤 


特别申明:
来稿要求内容健康,原创首发,有
来稿要求内容健康,原创首发,有标题、正文、作者简介(含图片)等。若文稿抄袭,文责自负。切忌一稿他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舒婷诗歌23首
中国历代诗词中意象与意境
高考古代诗歌专项练习: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现代诗歌表现手法
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种类
舒婷诗中的意象手法运用特点分析>>论文资源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