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认识《太平经》1:来龙去脉

《太平经》,是中国唯一本土宗教——道教的第一部原始经典。

它的问世,是道教正式诞生的标志之一。

1.来龙

《太平经》的成书年代较为久远。

从《汉书》、《后汉书》等史籍的记载来看,它应该不是一人一时之作,而是经历了一个从12卷扩充到170卷的过程。

西汉成帝时(公元前32~前7年),齐人甘忠可造作《包元太平经》12卷,号称是天帝派真人赤精子下凡所传,他又传授给了信徒夏贺良等人。

后因其说被朝廷认为是“假鬼道罔上惑众”,甘忠可遭关入监狱,病死牢中。

到汉成帝的侄儿汉哀帝即位,夏贺良等人又向朝廷献书,宣称汉历中衰,当重受天命,汉成帝就是因为没有顺应天命,所以绝了子嗣;汉哀帝只有马上改元易号,奉道而行,才能延年益寿,生养皇子,平息天下的灾异。

长期生病的汉哀帝采纳了夏氏之说,布告天下,改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公元前5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漏刻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然而,改元之后,汉哀帝还是照样生病,夏贺良等人也不安分,想趁机干预朝政,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对。

汉哀帝因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于是废除了改元之举,并以妖言惑众的罪名杀了夏贺良。

甘忠可所作的《包元太平经》12卷,今已不传;学术界一般认为,这12卷的经书,就是后来《太平经》的蓝本,或与《太平经》有着渊源关系。

此后约150年间,《太平经》不再见诸史册。

直到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有琅琊(今山东胶南西南)人宫崇来到京师洛阳,向朝廷进献神书170卷,号曰《太平清领书》

据宫崇讲,该神书是他师父于吉(或称干吉)在曲阳(今江苏连云港一带)泉水上发现的。

这种说法与上述《包元太平经》托名赤精子所传类似,都是为了表明经书乃天降神授。

由于《太平清领书》“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因此被朝廷有关部门认定为“妖妄不经”,而收缴、雪藏了。

到东汉桓帝时,又有隰阴(今山东临邑西)人襄楷先后两次向朝廷进献《太平清领书》——第一次未能引起朝廷的重视,第二次仍以失败告终,襄楷还被论罪下狱。

据《后汉书》“章怀注”(唐朝章怀太子李贤曾召集文官注释《后汉书》,史称“章怀注”)讲,《太平清领书》就是道门中流传的《太平经》。

今天的学者们也普遍认为,170卷的《太平清领书》,就是《太平经》。

正史中所载的《太平经》的成书情况,大致如此;而在后世道书中,关于《太平经》起源的说法就多了,比如——

东晋葛洪《神仙传》中说,《太平经》是西汉元帝时,天仙在曲阳泉上授予于吉的。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序》中则说,《太平经》是周赧王(战国时期东周王朝的末代君主)时,太上老君传授给于吉的。

唐人所撰的《太平经复文序》中,还给出了一个传书谱系,说是:

皇天金阙后圣太平帝君作《太平复文》,先传上相青童君,又传上宰西城王君,王君传弟子帛和,帛和传弟子干君(于吉),于吉受教,最终将之推演成170卷的《太平经》

(对于这个传承谱系,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认为,帛和以上系宗教妄说,姑置不论,而谓帛和授本文,于吉敷衍为170卷,则可备为一说。)

此外,道书中还载有另一种“太平经”——《太平洞极经》144卷,据说是在东汉顺帝时,由太上老君亲授给张天师(张道陵)的。

从道书的记载来看,《太平洞极经》至南朝梁时尚有流传,但到北宋时就已流失殆尽了。

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先生曾总结指出,汉代有三种“太平经”,即上述甘忠可的《包元太平经》12卷、于吉的《太平清领书》170卷和张道陵的《太平洞极经》144卷。

对于这三种“太平经”的关系,陈先生认为,《太平清领书》脱胎于《包元太平经》,而后者“又是燕、齐海上方士们所流传的旧说从新改编,他们的老祖师就是战国时代齐国稷下人驺衍”。

(邹衍系阴阳家代表人物,“五德始终说”和“大九州说”的创立者。)

至于《太平洞极经》,它和《太平清领书》虽然名称、卷数都不同,但陈先生认为它们“实际上无甚区别”,要么是一书而二名,要么就是“于吉的书已把张道陵的书吞并在内而加以融化了”。

实际上,关于《太平经》的产生,除了“成书时代”这个问题,经著名学者汤用彤、王明等先生论证,确认其为“汉代旧书”,并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外;其他很多问题,诸如《太平经》的性质、成书的过程、作者是谁、有无本文(底本)等问题,至今尚未得到解决,仍存在争议。

例如,王明先生认为,“《太平经》先有'本文’若干卷 , 后来崇道的人继续扩增,逐渐成为一百七十卷”。

卿希泰先生则认为,《太平经》“可能是当时秘密流传的早期道教中很多人的著作,经过逐步积累,最后汇编而成的”。

两位先生在《太平经》有无本文(底本)的问题上,意见不一;但均认为它是早期道教信奉者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部道书

对此,金春峰先生却认为,《太平经》在产生时,并不被人们视为道书,而是被当作一部儒书——

它“不是众多的道教徒在不同时间不同地方自发创作的,而是综合已有的神学迷信而形成的”,“具有'神学大全’或'神学法典’的性质”。“《太平经》被认作早期道教的经典,是后来的事,经历了一个过程”。

总之,《太平经》卷帙浩大,内容庞杂,包含了道家、墨家、儒家、神仙家、阴阳五行家、谶纬、鬼神等各种思想成分,许多观点还不无矛盾之处,学界一般认为,它非一人一时之作。

由于其始终未获官方认可,长期在信徒中隐秘流传,正史中只有一些零碎的记载,致使今天我们已经很难搞清楚《太平经》的成书过程——

很多学者认为,西汉的《包元太平经》是《太平清领书》的前身,后者是以前者为蓝本加以增扩而成。

但也有学者认为,《太平清领书》与《包元太平经》或许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却未必有什么蓝本。

还有学者认为,在《包元太平经》之前,可能还有个秘密流传的、仅有很少数卷的草本。

关于《太平洞极经》,如前所述,陈撄宁先生认为,它与《太平清领书》很可能是一书而二名。

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它们是由于传播地域的不同,卷帙有所取舍和调整,名称有所不同:在天师道(五斗米道)叫《太平洞极经》,在太平道则叫《太平清领书》。

但也有学者认为,《太平洞极经》与《太平清领书》不是同一本书。

唐章怀太子李贤注释《后汉书》,认为《太平清领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

今天的大部分学者也都认为,可将《太平清领书》等同于《太平经》。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太平清领书》可能是《太平经》最早的定本,不排除其在成书后又经过编辑和修订,有其他传本。

不管怎么说,170卷的《太平经》定本至迟到东汉晚期已经形成,《太平经》为汉代旧书,则是学界公认的论断。

2.去脉

《太平经》虽不为汉廷官方所接受,但在民间,却流布甚广,影响巨大。

东汉灵帝时,钜鹿人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宗教形式组织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据《后汉书·襄楷传》说,《太平经》被汉廷雪藏,“后张角颇有其书焉”,即得到了全部或部分经书。

有学者认为,太平道就是以《太平经》作为教义,黄巾起义在理论上依据的就是《太平经》。(当然,如前所述,也有学者对此持不同观点。)

早期道教的另一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天师道),也与《太平经》关系密切。

如前所述,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道陵所奉持的《太平洞极经》144卷,就被认为是《太平经》的别本或未定本。

而五斗米道的主要经典《老子想尔注》,也被认为与《太平经》关系非常密切,是继承《太平经》的思想而来。

所以,陈撄宁先生论断说:

“有了《太平经》,就产生了黄巾张角的'太平道’。”

“有了《太平经》,就产生了天师张道陵的'五斗米道’。”

《太平经》在早期道教两大派别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故陈先生指出:“(《太平经》)比较其它道经最先出世,若要研究道教经典来源,此书应该首屈一指”。

魏晋以降,《太平经》在民间隐秘传播。

东晋著名道教学者葛洪在《抱朴子·遐览篇》中,记有“《太平经》五十卷,又《甲乙经》一百七十卷”,这是道书第一次著录《太平经》

其中,前者可能是《太平经》的一种传本;后者可能就是《太平经》——《甲乙经》被认为是《太平经》的别称(因《太平经》分为甲乙丙丁等10部而得名)。

南北朝时,《太平经》逐渐由隐而显,重新行世。

据道书记载,一代高士褚伯玉“好读《太平经》,兼修其道”,齐高帝征召不就,乃敕命当地官府在西白山为他营建道馆,命名为“太平馆”。

南梁时,民间发现古《太平经》三部,道士桓法闿求得一部,上呈其师、著名道教学者及炼丹家陶弘景,陶认为:“此真干君(于吉)古本。”

南朝陈宣帝还派道士周智响至海隅山(今常熟虞山)祝请《太平经》,并具礼供奉于至真观中。

周智响常奉命“开敷讲说,利安天下”,时人称之为“太平法师”。

唐代崇道,《太平经》也备受重视。

唐高祖武德年间,忠州(在今重庆)丰都县平都山仙都观即以《太平经》“镇山”。

武则天次子、章怀太子李贤组织文官注释《后汉书》,便屡引《太平经》;敦煌遗书中则保有较为完整的《太平经目录》,可见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太平经》均有所流传。

唐末上清派道士闾丘方远更将卷帙浩繁的170卷《太平经》,精选节录为一个简明读本,这就是十卷本的《太平经钞》——这个节本为我们今天还原《太平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他还从《太平经》中选抄编成《太平经圣君秘旨》,主要论述精、气、神之关系,以及“守一”的方法和作用。

从文献记载来看,《太平经》在宋代仍然以全本行世。

由宋至元,历经多年战火,尤其是在元初,《道藏》遭焚毁浩劫,可能给《太平经》带来了重大损失。

这样到明代,在官方编纂的《正统道藏》中,《太平经》仅实存77卷,已非完本。

此后又经历明清改朝换代,以及近代以来的战乱磨难,到1923~192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以涵芬楼的名义,影印北京白云观所藏明刊《正统道藏》时,《太平经》实存57卷,已严重残缺。

面对此种现状,当代著名学者王明先生广搜博采,精考细校,在《正统道藏》本《太平经》残卷的基础上,根据《太平经钞》、《太平经圣君秘旨》以及其他26种征引过《太平经》的古籍,加以“校”、“补”、“附”、“存”,编成《太平经合校》一书,大体上恢复了《太平经》170卷的面貌。

这是一部拓荒性的力作,自1960年出版以来,便得到学界的充分肯定,被公认为研究《太平经》最权威、最详备的底本,对我国宗教史及思想史研究是一大贡献。

不过,略有遗憾的是,王明先生在编撰《太平经合校》时,未能得机会翻检敦煌经卷——

在英国人斯坦因从我国盗走的那部分敦煌经卷(现藏于大英博物馆)中,残存有一份手抄本《太平经目录》。

该目录详细载录了《太平经》的卷第篇名等情况,较现存《正统道藏》本《太平经》的篇目更为完整,是研究《太平经》的重要资料。

另外,《正统道藏》本《太平经》的甲部17卷经文已全部佚失,《太平经钞》中倒是有甲部内容,但据王明先生考证,其并非《太平经》古本的原始经文,而是后人的伪作,真正的甲部经文应该是《太平经钞》的最后一个卷帙——癸部。

也就是说,《太平经钞》癸部其实是散佚的《太平经》甲部的内容,而癸部内容则全部失传,我们今天仅能从敦煌本《太平经目录》中了解其篇目。

据王明先生考证,《太平经钞》甲部的内容事实上抄自《灵书紫文》等上清派经典。

有学者认为,这表明《太平经》可能后来经过南朝上清派道士的重新整理和编辑,今本《太平经》已非东汉古本之原貌,而与唐人所见的上清派传本相近。

王明先生之后,又有一些学者在《太平经合校》的基础上,对《太平经》进行校释研究工作,涌现了一批著作,如:杨寄林先生的《太平经释读》、罗炽等先生的《太平经注译》、龙晦等先生的《太平经全译》、俞理明先生的《<太平经>正读》等。

其中,俞理明先生的《<太平经>正读》吸纳前人研究成果,以《太平经》本经为基础,结合《太平经钞》,参以敦煌本《太平经目录》,对全书的编排作了调整,使之更接近于《太平经》原貌。

本合集即以《<太平经>正读》为底本,对《太平经》进行通读概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平经太平经作者:佚名
太平道与《太平经》
于吉与《太平经青领书》之出现
“谐音梗”有多可怕:黄巾军的信仰到底是什么?|刘三解(汉儒与宋儒是不同群体)
道士向皇帝献上一本奇书,数十年后有人得到,结果天下大乱
《三国演义》里的六本秘笈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