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佛教:《金刚经》如何以“布施”,来统摄菩萨的“六度万行”?

在大乘佛教中,说到菩萨的修行,主要就是“六度”,梵语音译“六波罗蜜”,意为从烦恼之此岸度到觉悟之彼岸的六种法门

这六种法门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

“六度”高度概括了菩萨修行的各个方面,所以又称“六度万行”

菩萨修行的这六种法门,彼此又是相应相摄的,其中的每一度都可以统摄其他五度。

在中国佛教界流传最广的经典之一《金刚经》中,即以“布施”为主,来统摄六度

在经中,佛陀开示须菩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誉为“解空第一”)说:

“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须菩提答:)“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须菩提答:)“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简单来说,这是佛陀开示在修行布施度时,要“无相布施”,只有不著相布施,才能与空性契合;空性无量无边,布施的福德亦无量无边。

通常,人们在研读《金刚经》时,会着重从经文中的“性空幻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等空义上去理解;而多少忽视了经文的另一层深意,是要求修行者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广行六度

《金刚经》发菩提心,以大悲度众生,这与布施(以自己所有的给予众生,令其离苦得乐)尤为吻合;所以《金刚经》便以布施为主,来统摄六度。

如何统摄的呢?

首先,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行此三施,本身即为布施度

其次,见贫乏者施之以财,见迷昧者施之以法,见处于痛苦恐惧中者施之以无畏,以此三施,摄一切众善,利一切众生,这便是大乘菩萨的“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也即为持戒度

(菩萨戒不但有防非止恶的“摄律仪戒”,更有勤修善法的“摄善法戒”,以及度化众生的“饶益有情戒”,名为“三聚净戒”。)

第三,在布施时,会遇到种种情况,比如出言不逊者、讥谤正法者等等,菩萨皆能安而忍之,不生嗔恚,此即为忍辱度

第四,行布施以度众生,义无反顾,永无止境,不可懈怠,此即为精进度

第五,菩萨虽行布施,但内心始终安住于远离诸相、如如不动的寂静境界,无掉举,无散乱,此即为禅定度

第六,菩萨在布施时,内不见能施之我,外不见受施之人,中不见财、法、无畏所施之物“三轮体空”,心无所住,此即为般若度。(当然,更不会存布施后求回报的念头。)

所以说,在布施一度中便统摄了菩萨行之六度。

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别解。

当代高僧、著名佛学家印顺法师是从布施所需具足的条件的角度来解读的——

如前所述,布施有三,其一为财施,即狭义的布施度。要救济众生,离不开物质条件,以满足众生生活等需求。

其二为法施,即精进、禅定和般若三度。印顺法师指出:

般若是明达事理的,没有智慧,即落于颠倒二边,不知什么是佛法?是邪是正?那怎能救人?”

禅定是鉴机的,如内心散乱,贪著世间,我见妄执,即不能洞见时机,不知众生的根性,即不能知时知机而给予适宜的法药。”

精进是雄健无畏的,有了精进,才能克服障难,诲人不倦,利人不厌。”

其三为无畏施,令众生离诸怖畏,这就是持戒与忍辱二度。印顺法师指出:

“持戒,能处众不碍大众,不使人受到威胁不安。如杀人者,使人有生存的威胁;偷盗者,使人有外命(财物)丧失的恐怖等。如能受持禁戒,洁身自守,即不会侵害他人,能使人与人间相安无事了。”

“但人类个性不一,你以戒自守,他却以非礼待你,如不能感化或设法避免,不能忍受而冲突起来,仍不免相杀相夺,造成人间的恐怖。(所以)必须以戒自守——克己,又以忍宽容他人——恕人,才能做到无畏施。”

这样,六度也便统摄于布施之中!

    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刚经随想录020:修行终是为修心
金刚经三十二分结构分析
于晓非解读《金刚经》(三)
敦煌唐人写经欣赏
佛陀教育一百句(上)
法门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