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国盛 | 科学走向传播

▲吴国盛


作者 吴国盛 (本号主编,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责编 许嘉芩 刘愈


◆  ◆  ◆  ◆  ◆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比较多的介入关于科学的大众写作。一开始是为媒体写一些普及性的文章,后来则把科学写作与科学观念的反思相结合,形成了一些新的理念。这次整理相关文章结集出版,我把这些理念归纳成三条:科学走向传播、呼唤博物科学、让科学回归人文。


“科学走向传播”即让科学走进双向互动的公共领域。用“传播”来译communication,并不准确,而且有很强的误导性,因为它的字面上往往有“单向”传递、撒播的意思,并没有表达“双向”互动的意思。但这个译名已经约定俗成了,我们能够做的只有反复地强调双向互动是“传播”(communication)这个词中的应有之义。现代科学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高度介入了各个层次的权力和利益的分配,因此已经是一种政治行为,不能以真理自居而逃避进入公共领域。我主张用“科学传播”代替“科学普及”,反对形形色色的科学主义,都与这个理念有关。

“呼唤博物科学”是对现代占支配地位的数理实验科学的一种补充和纠偏,因为数理实验科学容易培养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无情之心,加剧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状态。这个理念并不是新近才出现的。我在1994年的“自然哲学的复兴”一文中就提出了近代科学的两个传统,一个是数理实验科学传统,一个是博物学传统,必须同时重视这两个传统,才是对近代科学的完整理解,才有可能克服近代科学的危机。

“让科学回归人文”是我科学写作的一个独特的纲领,试图把科学放回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的文化环境中,阐发科学的精神气质和人文价值。我相信,科学不可能脱离人文环境独自发挥作用,科学也不可能脱离人文背景而独自进行意义的自我辩护。归根结底,让科学回归人文,才能完整地理解科学。

这三个理念在最初发表的时候,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质疑和批评。在一个传播的时代,这都是正常现象。这次结集出现,我仍然欢迎读者方家批评指正。是为序。


 吴国盛

2012年10月于京郊博雅西园


【本文为《科学走向转播》序,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取授权,并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文清华”讲坛 吴国盛《我们对科学有多少误解?》现场回放
【吴国盛】什么是科学(全83讲)
博物学是比较完善的科学
什么也不能替代科普阅读
科学的本质:许知远对谈吴国盛
吴国盛丨科学的历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