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国盛 | 科普的历程

▲吴国盛



作者 吴国盛 (本号主编,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责编 许嘉芩 刘愈


◆  ◆  ◆  ◆  ◆ 



 

中国的百年科学史,也是百年科学普及史。因为中国不是近代科学的故乡,所以科学在中国,是边传播,边扎根。

前半个世纪,文化精英们无论是科学家竺可桢、李四光,还是人文学者严复、梁启超、鲁迅、郭沫若、陶行知,均热情洋溢地加入到科学普及的行列。科普在当时被认为是救亡图强的重要举措。在知识精英们这种强烈的共识之下,科普主要通过民间力量卓有成效的展开。

49年之后,民间力量消失,一切归于政府门下。

从1961年开始,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十万个为什么》丛书共8册,以一些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自然现象为主题、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科学知识、讲述科学道理。虽说起名十万个为什么,其实只有一千个。但就是这一千个科学小故事,成功地感染了一代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之情。由于对出版物的高度控制,那个年代的人们难得找到好书来读,《十万个为什么》就成了科普大花园中的一花独放、一枝独秀。该丛书到1964年已经印行了580万册。文革后期没书可读的局面更加严峻,《十万个为什么》的工农兵版多次印刷,发行量达到上千万册。这是中国科普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它确实影响了两代人心目中的科学形象,激发了他们投身科学事业的热情。

49年之后的科普创作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服务于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所以提倡应用性、实用性;第二是服务于意识形态的需要,所以用以论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品不少。屈从于这两个“服务”的科普作品很难有自己长久的生命力。80年代出版界活跃起来之后,可读的书多起来了,科普作品遂陷于无人问津的境地。

90年代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推动丛书》在中国科普出版史上,是另一个里程碑。它的持续的热销,它所带动的90年代后半叶的科普出版热潮,均已为同行所公认。其实它的里程碑式的意义还在于,它突破了“两个服务”的无形框框:既不具有实用性,思想也不教条化。它为一种新型的科普读物的出现起了示范作用(其实也就是向中国读者展示了当代国际科普作品的一般风貌),也为中国科普出版走出低谷显示了一线希望:传播科学之“精神”跟传播科学的知识一样吸引人,甚至更加有魅力。

《第一推动》的出现与科学在中国的地位发生的改变有关,跟传统意识形态的弱化有关。90年代,科学既成了经济建设所必需的基础和后援支持,是所谓的第一生产力,也成了新的意识形态,弘扬科学精神成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新支点。霍金的理论在80年代还遭到批判,认为是唯心主义的,到了90年代,却成了《第一推动》持续热销的牵引力量,是《第一推动》的第一推动。


【本文选自《科学走向传播》,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取授权,并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学记——北京市科普管理工作者高级研修班北大开班纪实
反思科学
【吴国盛】什么是科学(全83讲)
中国载人航天科普丛书出版
如此留言:“科学文化人”?
徐勇 王冰冰 :《走向未来》丛书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转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