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八佾 既往不咎当中的包容心和承受力
论语 · 八佾篇
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内论怀古·论语逐句》

李国栋


我们先把意思讲一下,鲁哀公向宰我询问社稷坛所栽树的问题,宰我就说:夏朝是用松树,殷商是用柏树,周朝的人是用的栗树。(古时候的类似于现在的国树、国花)。“使民战栗”,栗树使人民战栗害怕。宰我就这样回答了一下。具体他们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树?是不是这个原因?很多人会去做这个考据的。我们可以暂且不考虑,重要的是孔子后面说的这句话。 

孔子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个话在平常生活里面我们经常听得到。孔子就说:“这个事既然已经都过去了,还提它做什么?”这个里面有一个含义就是说:做事情有时候不能老是往过去看,老往过去看你就没法让自己得到提升,我们用提升,没有用进步。

这里面传递给我们的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是什么呢?就像佛经当中讲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了无可得。”过去所讲的一些事情,所发生过的一些事情,所讲过的一些话,我们再把它拿来,给别人提建议,它已经发生过了,提什么建议?已经形成结果了。

我们讲因果,你可以在这个因上做功夫,你在果上能做什么功夫?它现在已经发生了这个结果了。你只能在以后的果,也就是现在的因上,去稍微下一点功夫,但是这种下功夫也不是说,把过去形成的规律完全地套用在以后的事情上,它只能做一个参考。

老是把过去的事情搬出来,其实都是在徒增烦恼。把过去的事情搬出来说:“这个事情那儿不对,原来如果这么做就好了,原来如果不那么做就好了。”然后指责说:“那个事情原来都怪谁,那个事原来都是谁搞错了。”等等这些,你做的事情都是在浪费时间而已。

所以我们做事情要把它的根本找到,根本是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当下,就是现在,我现在在做什么。

过去的事情如果你非要讲,只能就事论事,可是我们一般的人,在对过去事情回忆的时候往往是带着情绪的,往往是带着主观的意见的,要去给一些建议,要去对成败判断一下,要去找到一个责任人,这个事情的责任是归谁?

这种现象在现在的企业管理当中非常普遍。这个话其实可以很好地应用在企业管理和团队管理当中。有的同学其实就在管理团队,管理企业,听完这个话我相信你就会明白了,在这个地方所讲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是一个很高明的智慧。在企业管理当中,先照着这个去用,用上一段时间你就会明白,孔子真的很了不起,《论语》真的很了不起!

你细心地观察,如果这个事情真的能执行到位的话,对一个团队来讲,它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执行力都会提升。至于原因是什么呢?大家可以在具体的实践当中慢慢地去体会。因为这个东西如果仅仅是把它的道理讲出来其实没有什么意思,在实践当中,你就按照这种“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样的方法去做,这个团队就会带好。

如果你非要问个道理,那就像我们刚才所讲过的,天道是什么呢?就是广阔,就是包容,这就是天道的包容。地道是什么呢?是承载,承受能力,地势坤,以厚德载物。所以“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它包括了天道的包容和地道的承受力。

一个企业、一个团队在管理的时候,管理者如果有包容心,有承受力,他会影响到团队的每一个成员,进而使得整个的团队都有包容心,都有承受力,那么很自然地,这个团队的整体执行力,一定会非常高,做事情一定会非常高效。  

《内论怀古 · 论语逐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君使臣以礼|《论语》没有那么难
#每日学论语#3.21【2016-9-6】
《论语讲义》——八佾第三(6)
《论语解悟》八佾 第二十一、二十二章
《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恕乎?孔夫子为何言既往不咎 | 原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