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地球自传原因及相对论是否正确的一些研究​

目前人们对迈克尔逊雷默实验的解释中支持者最多的便是光速不变原理。但光速不变原理表述的不清楚,我们根据相对论中对它的使用将它分成两个原理,原理1:光在真空中相对于真空中任意一点速度不变,原理2:光相对于任意一个观察者速度不变。

我们假设以速度v同步运动的两个观察者之间有一根量杆,当一束光从观察者a射向观察者b时,其相对于观察者a移动的距离应该等于量杆的长度L,而根据原理2,光相对于观察者a速度等于光速c,那么这个过程中光每秒钟比观察者a多走c,经过时间t到达b的位置时,光比a多走了L的距离,所以t=L/c,而当光束的反光返回时,量杆的长度L不变,光每秒钟比a少走c,经过时间T到达a时共少走了L,所以t=T=L/c  而根据原理1我们可以求得t1=L/(c-v),T1=L/(c+v),由此可证:光速不变原理自相矛盾。但是以上证明过程并未考虑相对时空观,那么如果时间可以变化,根据前文t1<t=T<T1,在动系中观察者与光同向运动速度就会使动系时间变慢,反之变快。这样如果动系中有两束光就会出现以下矛盾。

那么现在我们假设原理2和相对论都是正确的。同时我们假设,当两个光源同时亮起时,在光源A与光源B连线的中点上有观察者a不动,观察者b正在高速向B光源移动时路过a处,光源A射出的光为光束A,光源B射出的光为光束B,那么在观察者b看来观察者a是远离观察者b的,而光束A则是射向观察者b的,所以观察者a必定会比观察者b先遇到光束A。而由于在观察者b看来两束光相对于观察者b的相对速度都是保持相同的光速不变,当两束光遇到b时,设此时b移动了距离bb1,两束光与b的相对距离变化值分别为Ab1-bb1=Ab=Bb=Bb1+bb1(这些距离都是动杆量得,其实从力学角度分析动杆这种东西必须得有加速度才会存在)所以在观察者b看来观察者b应该同时遇到两束光即t1=Ab/c=Bb/c=T1,同理可证观察者a也会同时遇到两束光。但两个观察者必定不在同一个位置遇到光,那么两束光相遇的位置就会出现矛盾。由此可证假设不成立。

原理2的出现,是因为爱因斯坦对闵氏空间的理解是错误的。 某些动系的确可以看成闵氏坐标系的一个特例但这个坐标系的第四个坐标轴不可能与另外三个都垂直,其与坐标轴夹角必须得满足x^2+y^2+z^2=v^2*t^2  其中xyz分别等于v*t*cos对应夹角  其中v代表的意思是动系的移动速度,将动系中移动的物体或光速带进去都是不符合逻辑的。

我们知道,时间是描述变化快慢的词语,所以宇宙之初本没有时空,因为如果宇宙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宇宙就是一个整体,也就不需要用时空来描绘它,当宇宙出现变化时,我们才用时间和空间来描述这种变化的快慢,而空间主要是描述能量和物质运动转移带来的变化,而时间则是既要描述这种运动转移在空间变化的连续性上的快慢,又要描述物质和能量之间的相互转换的快慢。因此为了描述运动而去单独创造一个时间的标准必然导致其自身的质能转换无法被准确的描述。

 

 当宇宙中只有两个点的时候,因为宇宙既没有边际也没有方向也没有中心,所以两个点连线的中点永远是整个宇宙的中心,而整个宇宙唯一的度量单位就是两个点之间的距离,所以他们无论怎么运动他们之间的距离永远不变且永远相对于宇宙中心对称分布,任何时候看上去它们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所以无论这两个点怎么运动都不需要有时间和空间来描述它们。

  而当宇宙中有了你我他三个点的时候,那么当你的位置有了改变时,那么我们三个就都需要一个时间来描述我们的变化。那么你可能会说,按照相对论来讲,当你有了第一次运动的时候如果把你自己看成不动的,那对于你来说就是我和他运动了,所以对于你来说,你的时间没变,而我和他动了所以我们的时间变了,所以你运动就会让你的时间变慢。但是事实是我们三个无论谁动了,对你来说,你的世界中的三个点所组成的三角形已经变了。所以当我们三个中只要有一个运动时,我们三个人的世界就都会出现一次同步的变化,所以我们的时间不可能出现不同步的情况。

    加速运动之所以可以延缓原子钟衰变反应,可能是因为推力场的影响。同样的道理引力场中能让原子钟的衰变反应加快,也不代表时间会变快。第一是因为世界的变化是整体的统一的,第二是因为这种局部的变化是不统一的,比如衰变反应等会因为动能被束缚而加快,但有些变化却恰恰相反,比如你要蒸发掉一杯水,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给固定住的杯子下方增加一个大重力场会使得水分子被束缚,从而让其蒸发的更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推理1:时间是人用来描述宇宙整体变化的,它不会因为物体在运动之中或者在重力场之中而改变。

所以一切在时间变慢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只可在模块内部使用。所以广义狭义相对论在时间变化基础上推导出的结论几乎都是错的,但要证明广义相对论错误,最好测出场的速度。

事实上有很多东西几乎是只与时间有关系,所以我们应该让喜欢数学的人推导一个时间公式手册出来,然后我可以根据这些公式做一个时间软件出来,这样我们只需要输入年月日就可以查出这些数据。比如我们描述一只鸟在飞,那么我们可以说当阳光直射地球的经度a纬度b时,地球的中心在太阳系的x轴坐标为cy轴坐标为dz轴坐标为e处,在地球坐标系经度f维度g高度h处有一只鸟在飞,它的瞬时速度方向与地心方向的夹角是经度i维度j速度大小为高度k,它的瞬时加速度方向为经度l维度n大小为高度o,那么鸟的飞行状态可以表示为:VabcdefghijklnomT),但是我们可以将其简写为(fghijkinomT)因为其余的数据只与时间有关。

  讨论完了时间我们再讨论一下空间,因为迈克尔雷默的实验结果如果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必须在时间的度量标准不变,空间的度量单位长度不变,光的速度大小不变和光线传播方向不变中选一个放弃。

  根据前文分析,如果宇宙是很多的点组成那么他们之间的距离等比例扩张宇宙也是不会变化的,但是如果真空中只有两个不带电荷的粒子,那么他们最终在万有引力和彼此推力的作用下,必定停留在使得其彼此处于受力平衡状态的球面上。所以当两个

点粒子运动时必须保持他们之间的距离不变才算整个宇宙不变,因为一旦这个距离改变了,粒子周围的场的密度就变了,受力也不再平衡,所以现实中的宇宙等比例扩张是会造成时空变化的。所以我们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空间度量的单位——长度,不然我们可能会推算出很多惊世骇俗的结论比如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物体的体积会发生变化,物体可以空间瞬移等,这样显然不合理。所以空间尺度与时间尺度和场一样,是模块之间的程序接口不能轻易更改。

 

  推测1:空间的度量单位也是人用来描述整个宇宙的,不会因某个局部的变化而更改。(推测的意思是说我有一些证据可以证明,只是证据不充分)

 

 那么我们再来考虑一下光速是否可以改变,很多人说光速不会改变,因为那是麦克斯韦方程组解出来的一个常数,但其实麦克斯韦方程组只是根据地球上测到的光速算出了真空导磁率等光电系数,所以是事实上真空导磁率根本就不是测出来的。

 

 但是我们都知道光要变成能被我们看到的光至少要经过三道关卡,第一道关卡就是得有一个因素让它获得向外溢出的能量,第二道关卡就是它所获的能量得足以让它逃离束缚区,第三道关卡就是速度和波长的考验,如果逃离后恰好能保持光速但剩余的能量高于可见光那么它将是我们看不见的紫外线之类的波长较小的电磁波,而剩余能量过低则会成为肉眼看不到的波长较长的远红外线之类的电磁波。

 

所以只要是我们能看到的光,当它变成电磁波的那一刻起,它的速度相对于它变成电磁波的那一个点就是不变的,而当它受到场的影响导致其所携带的能量增大或者减小时,它将首先变成紫外线远红外线之类的看不见的电磁波,所以只要它还是可见光,甚至只要它还是电磁波它的真空速度相对于它过去的每一个点速度都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光在未受到外界干扰之前它的速度相对于它传播的直线上的任意一点不变。

 

举个例子来说就是白矮星射出的光线会红移,但是红移后的光,速度在真空中仍然会保持真空光速。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出,一个垂直于重力场中心放置的光钟,其内往返的光频率是不断变化的,但只要其中往返的仍是可见光,则它仍然能可以准确的计时。

 

 但以上这些理由只能猜测光在真空中速度不变,这不能证明光在地球上速度也不变,比如如果真的有一种叫做以太的东西可以使得光子可以通关波动将动能传递给前面的以太使得前面的以太变成光子,而后面的光子因为失去动能而变成以太。那么由于以太像空气一样随地球一起运动,完全可以给光叠加一个真实的速度。

 

  另外我们再看一下光的直线传播,首先我们都知道光的传播本来就是在直线附近波动的,另外折射反射等都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另外光在介质中传播时有时还会有吸收再释放的过程。

 

  另外还有可能光子在地球上运动时发生了不对称的波动,所以光在地球上运动路程发生改变也是有可能的。所以我们不必去研究具体的原因,直接根据迈克尔逊雷默的结果来猜测得出以下结论,

 

  推测2:光在地球附近一定范围内相对于地球速度不变,光在真空中它的速度相对于它传播的直线上的任意一点不变。

 

  如果上面的推测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拥有一个理论上的钟,之前我们只能证明时间是对世界整体的描述,但我们并没有一个理想的钟来定义时间单位,我们假设真空中只有一对标准的粒子(具体是什么粒子我们可以随意定义,比如铁原子),假如当它们之间受力平衡静止不动时它们之间的距离为d,那么当光在真空中穿过的距离为d时,我们可以看作钟走了一个时间单位。假如在真空中有一个光源,它分别向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向同时发出六道光,如果经过一段时间后,假如这些光都没受到外界干扰,那么每一对反相传播的光所能触及的最远的两个位置的中点就是当初光源所在的位置,当然此时光源可能已经不在那里了,但那里依然可以看做是以这六道光为坐标轴的坐标系的原点,而两个真空中铁原子间的距离就是坐标系的长度单位。光传播的距离与长度单位的比值加上与其对应的时间单位代表经历的时间,那么这段时间中物体相对于坐标系的位移可以看作其绝对位移。除以这段时间就是其绝对速度。

事实上地球附近所有的事物几乎全部都被叠加了地球的绝对速度,比如声音的传播会因为空气随地球运动而被叠加了速度,比如跳起来的人会落到原地。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事物看成一个整体的模块,而小到原子大到整个宇宙只要它有自己独特的场,我们甚至都可以将其看成不同的模块,这样或许会更方便我们研究问题。

 

  推测3:我们的世界是模块化的。

当然事实上这种速度的叠加只是大致相同,而不是绝对相同的。比如地球的上的物体会被叠加一个地球整体的绝对速度,但是自传会使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的物体叠加一个方向完全相反的自转速度。那么为什么会自转呢,这一点百度上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是我们只要学习过万有引力角速度公式便可以很容易知道,如果假设地球只在太阳的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绕太阳公转,那么地球是一定会以一个与公转方向相同的自转速度自转的。

 

  我们根据经典力学万有引力公式G*M*m/r^2=m*r*w^2可以知道,两个运动半径不同的物体分别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那么运动半径越小的角速度必定会更快一些,而地球如果仅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绕太阳公转而不自转,那么地球的远日点和近日点的角速度便是相同,但是他们的公转半径却不相同,这必然会造成这两个点受力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旋转力很小,但确会产生一个长时间的加速度直到地球在自转以及外力作用下达到平衡。

 

  那么为什么地球自转的方向一定与公转方向同向呢,因为当远地点和近地点以相同的角速度公转时远地点由于公转半径大,而线速度等于角速度乘以半径,所以远日点的线速度会更大一些,而相同质量的物质则在近日点的万有引力更大一些,所以在保持惯性的方面,近日点其实是拖了远日点的后腿,因此在角速度相同的情况下,会产生一个力矩,与公转方向相同,因此如果公转是逆时针的那么自转也将是逆时针的。

 

  事实上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与公转的角速度之间是有关系的。我们假设地球的远日点和近日点分别有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仅在万有引力以及彼此的相互作用力下达到受力平衡(这种假设可能不够精确但能清楚的说明自转和公转的角速度之间是有关系的)。那么我们假设远日点保持受力平衡所需要的向心力为F向远,其受到的万有引力为F万远,近日点需要的向心力为F向近,其受到的万有引力为F万近,那么F向远-F万远=F万近-F向近。我们假设远近日点两个物体质量为m,远日点线速度为V远,近日线速度为V近,G为万有引力常数,M为太阳质量,r公为地球公转半径,r自为地球半径,代入向心力和万有引力公式可得,m*V^2/(r+r)-G*M*m/(r+r自)^2=G*M*m/(r-r自)^2-m*V^2/(r-r自),整理得V^2*r+r自)+k*V^2*(r-r自)=(1+k)GM,其中k是一个常数k=r+r自)^2/(r-r自)^2 ,其中V=w*(r+r自)+w*r自,其中V=w*r-r自)-w*r自,将V远和V近代入后可以得到地球公转角速度w公与自转角速度w自之间的关系,虽然由于现实中受力分析会更复杂,而且要考虑月亮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这个公式肯定无法真正计算出地球公转和自转之间的角速度的确切比例,但其足以说明:

 

  推理2:地球的公转是引起地球自转的原因之一,地球的公转角速度和自转角速度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由万有引力推导而来,正确的前提仅需万有引力公式无误,推导过程无漏洞。)

 

 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知道地球和月亮之间绕转的角速度,与地月绕转的中心点绕太阳公转的角速度之间也是有一定关系的。且其对地球的自转轴倾斜角有影响。

以下的几个猜测仅供参考,我自己也未仔细推敲过,如果有猜对的,那可能也只是巧合。

 

 猜测一,两个测场的速度的实验模型,在我们的认识中场对外界产生作用似乎是不需要时间的,比如量子纠缠远隔千万里似乎也能瞬间影响对方,所以我想了两种实验模型。第一种在相隔上很远的两个地方,用光缆校准两个时钟,此时两个时钟之间的时间就相差了光在这段距离之间穿行所用的时间,此时如果用两个时钟同时控制检测装置,分别检测被光缆引导至两地的相互纠缠的量子对,那么,被校准的时钟应该检测不到量子纠缠的结果,因为场比光要快,那么我们把被校准的钟调快几纳秒再次检测(具体以检测装置的精度为准)直到两个时钟能检测到纠缠量子现象,此时如果假设两边自动检测过程所用的时间完全相同,那么校准时钟的时间加上光穿过这段距离的时间应该等于此时被校准时钟显示的时间加上场穿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场穿过这上万里的距离到底比光快了多少纳秒。如果真的有这个时间差也不会违背能量守恒,只能说明能量和场可以像光一样在路上,而不是必须依托于物质。

 

猜测二,关于因果律和测不准原理我猜它们没有根本上的矛盾,我猜一切随机事件的源头都是意识(比如质数和π是因为人规定了加减乘除的算法导致的),而这便是因果律的因,比如我拿着一个呼啦圈扔向地面,他会落在哪里是果,而它的因就多了,我什么时候扔朝哪扔这些是主要的因,同时可能在它没落地之前有个老鹰把呼啦圈抓上天,然后把它扔在正在飞的火箭上,它有可能就永远落不了地了,就算没被老鹰来捣乱,这个结果没到落地的一瞬间也是不存在的,因为它要受到场的影响,从现在以知的理论来讲,万里之外的某个小狗的身上的一个原子的场对这个呼啦圈也是有微弱影响的(这种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万有引力),而那个小狗的行为是与它的意识有关的,是个随机事件的源头,所以呼啦圈每时每刻都受到场的影响,也就相当于每时每刻都受到所有的意识体的影响,当然如果物体比较大这种影响是很小的,但是如果要较真,它落地的位置的确会不同。但这不影响我们用经典力学预测它会落在哪个位置,因为我们不需要那么精确的结果。但是对于微观粒子的影响就会很大,所以我们很难搞清楚一个微观粒子下一秒钟会去哪。

 

猜测三,我发现有很多有名的公式并不是从逻辑上推导出来的,而是由几个单位对的上的别公式拼凑出来的(比如普朗克的能量公式),有的公式,甚至公式被拼凑出来了,带入实验数据也能对应了,还无法解释是什么意思,(比如当年薛定谔的方程,公式凑出来以后,好多人一起研究它什么含义),如果这种方法可行的话,那么我们应该可以把这种工作交给计算机去做,我们把所有的公式都告诉计算机,让计算机把单位能对应的变量全部相互带入列出所有的拼凑公式,然后再把历史上所有实验的数据给计算机,让它把变量的单位和数据的单位能对应的,全部带入计算,将其中计算误差较小的公式标注出来,然后我们人再去研究一下这个拼凑的公式的准确性,及其原理。

 

猜测四,书中有一段关于量子计算的内容,讲的不是很详细,但我感觉这个其实未必不能实现,但如果按照原设计者的构思直接用模拟场来给一个电子输入左旋状态和右旋状态以人类现在的技术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可以换个思路。举个例子,比如先打印一张胶片A,上面有一个一万个小方格组成的彩色二维码,每个小方格的光的颜色代表一个数,然后打印另外一张胶片也是同样的道理,然后只要将两张胶片叠加,得到的新图片上的小方格里的颜色就可能代表一万个新的数,所以就是一瞬间算了一万个数。

 

当然具体实现的时候肯定不能是真的搞两张图片出来叠加,而是要在图片上的每个小方格上对应的接一根非常细的光缆,而光缆的另一头则连接者十六根更细的光缆,这十六根光缆的另一头分别接十六个发光器,十六个发光器点亮任意一个代表一个四位数的二进制编码同时点亮两个进行干涉则代表两个四位数的二进制数相互计算,而二维码对应的小方格代表的是计算结果,比如第二行第二格代表的是加法运算,那么此格子里三加五和二加六输出的颜色不一样没关系,因为后面彩色二维码识别器会知道这个坐标的格子出现三加五的颜色和二加六的颜色代表的意思都是加法运算结果是八,但是如果一加二的结果和一加三的结果绝对不可以输出一样的颜色,所以十六个发光器频率的选择很重要,每两个发光器之间的频率差应尽量与其他两个发光器之间的频率差不同。减法运算出现AB干涉色仅代表A-B的结果,不代表B-A的结果,所以如果要同时算出两种结果需要两个格子。如果将十六个发光器改为两个变频发光器将影响输入效率。可考虑利用不同原子激态,会发出不同光的特点制作十六个微型发光器。

 

这种构思只是举个例子多半也未必可行,要搞出这东西其难度几乎相当于从新发明一个计算机。而且搞出来除了算数会更快一些基本没什么用,因为它实际上是个十六进制的,要和现在用的程序对接必须将彩色二维码重新翻译成二进制,不然可能无法编程,因为二进制的编程思路基本都是判断题而不是选择题,往往都是条件对的上执行一个程序,对不上执行另一个程序。而这个发光计算机如果对它编程,则更适合满足十六个条件种的哪一个便去执行十六个程序中的某个程序,甚至扫描到输出的彩色二维码是某个样子,直接执行以此二维码为编号的程序,而这个程序可以是几百万个以各种彩色二维码为编号的程序中的某一个。这样编程会把程序员给累死。

 

但这样的运作机制人体是可以用的,事实上人要比这个复杂得多,人的同一个程序不但可以对应不同的变化的图像声音等的组合立体多维码的编码,而且还能以这些多维码为参数运算出不同的结果,比如,我们踩到香蕉皮要滑到了和我们要撞到树上了,肯定不会使用同一个程序,同时我们也会下意识的根据香蕉皮传来的感觉去找平衡。但是人不需要担心程序不够用,因为人一直在不停的编程,比如学习骑自行车,这个过程可能就编辑了几百万个程序,而这些程序大部分是从学习走路时候编好的程序上,通过调试略微改动就得到了。如果程序还不够用,人还可以现编程序,但这样就需要意识的参与,也就是说编辑这种临时的程序就是思考。

 

猜测五,我们认识中的宇宙中似乎分布着很多的物质,而能量通过场的形式在物质与物质之间传递,也影响着物质的运动,场像一张大网的线把物质连接在一起,而物质像网上的扣子是场的源泉。但我们至今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世界上有物质这种东西存在,因为我们能感受到的和能检测到的一切物质属性如温度,声音,推力或者其他物质间作用力等等几乎都可以用能量场来解释,但却不是所有的能量场都会表现出物质属性比如电磁波。我们能看到光是因为,一种叫做光的电磁波,被一种表现出物质属性的能量模块作用后,传播到了我们的眼中或者检测仪器中我们才感受的了这个模块的物质属性断定它是物质。再比如万有引力则是很多基本模块组成一个新的模块后它们的远距离场相互抵消后剩余的远距离场叠加后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不管近距离场还是远距离场其密度分布都与离中心点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所以同一个物体的远距离场的密度本来就比近距离场的密度低再经过叠加过程中相互抵消,所以万有引力表现的看起来比别的力稍弱一些是完全符合情理的。当一个组成模块的能量的场相互抵消达到一定程度后我们可能将无法检测到它,比如,如果有一种粒子和光子一样表现出来的万有引力非常弱,又没有表现出光子的光电属性,那我们很可能就根本不会知道它的存在。

 

猜测六,如果有人要研究地球月亮和太阳绕转的确切关系,你可以试试把坐标系叠加使用,但我不确定它对这种研究是否有用。这种坐标系可以由一个欧氏坐标和多个笛卡尔坐标系组成的多维度的坐标系,每个坐标系为一个模块,例如,我们描述一只鸟在飞,那么我们可以说当阳光直射地球的经度a纬度b时,地球的中心在太阳系的x轴坐标为cy轴坐标为dz轴坐标为e处,在地球坐标系经度f维度g高度h处有一只鸟在飞,它的瞬时速度方向与地心方向的夹角是经度i维度j速度大小为高度k,它的瞬时加速度方向为经度l维度n大小为高度o,那么鸟的飞行状态可以表示为:VabcdefghijklnomT)其中ab的作用是利用地球与太阳的连线确定地球坐标系的方向,cde的作用是确定地球坐标系的原点位置同时确定地球公转速度,fgh的作用是确定鸟在地球上的位置,也就是说abcdefgh八个数是为了确定鸟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地球坐标系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方向以及地球的公转瞬时速度,而ijk是表示鸟在地球系中的瞬时速度,lno和鸟的质量m是为了确定鸟的受力状态,T为公共时间,其中受力状态和公共时间是外部接口它描述的是鸟在某个时刻受到了别的模块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说是场或者力或者能量)。当然使用前你需要将分坐标中的速度加速度等向量在总坐标系的xyz轴上投影的单位向量分别用V的参数表示以方便以后使用,或者可以把这些向量凑在一起搞一个张量出来。

 

猜测七,关于温度,我猜温度出现是因为物质模块中的能量,部分或全部转化成热辐射模块,换句话说原本在原子模块内部运动的能量,现在离开了原子,从新组合成热辐射模块进行运动。而这种热辐射模块能够作用于粒子使其获得动能,而酶这种粒子如果动能太大或者太小就无法起到催化作用,所以热辐射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人生病,而且热辐射同时又是电磁波,能够作用于神经元让人感到暖和。而像心脏跳动这种肌肉运动,则是另一种机制,事实上生命很难用科学解释,比如,我曾亲眼见过一只我自己养大的羊,它之前见过的最多的水就是盆里喝的水,但是我把它拖到小河里洗澡它却会游泳,它不是自己漂起来的,它是有意识的控制呼吸,并保持平衡抬着头游走的,而且还能控制方向,这根本不能用场来解释,所以我猜动物的本能以及人的审美观可能和灵魂有关系。而温度也很复杂,它伴随着质能转化而来,应该排在时空质能之后,即质能的整体分布代表一种宇宙状态,每一种宇宙状态只有一个时间,每个时间只有一个空间,而相同的时间下每一个空间点只能有一个温度,同一个空间点的温度有时候会随时间变化有时不会。而这种变化不仅与此处经过了多少热辐射有关,还和此处的质能分布有关系,热量经过真空中和经过物质中是不同的,经过固体和液体气体也不一样因为液体气体有对流现象,而在化学变化中有不同。感觉应该专门搞一个光学化学量子综合学来研究一下温度和场这两个东西。

 

猜测八,我们只是看到了我们周围的天体在加速远离我们,我们并没有证据证明宇宙是在加速膨胀的,因为我们能看到的范围很有限,比如假设我们视野能看到的这段范围的物质,正一起从一个磁铁的n极离开,周围的一切看起来都在加速远离我们,但s极的地方同样有很多物质在聚拢,所以宇宙总体可能并没有膨胀。这一点与黑体辐射和宇宙大爆炸不矛盾,磁铁的n极爆炸了不代表s极也得爆炸。我们甚至无法确定我们的速度是在增加还是在减小,如果根据地球模块的加速度等于G*(宇宙中地球模块以外的所有的m/r^2之和)猜测我们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多半都是在一直不停的变化的。

 

猜测九,光模块进入物质模块后往往都会置换出别的模块,比如紫外线进入萤石会主要置换出可见光,而紫外线进入金属则主要置换出电子,光线进入黑色物质主要置换出热辐射为主,而光进入白色物质主要输出则是光本身,为什么输出的模块的能量会降低,我猜是因为有一部分能量被其以动能的形式转移给了物质。如果是这样我们可以用凹面镜,搞一个光悬浮的纸船出来,然后用光推着它转圈,不过估计除了能把上面放一只蚂蚁没有什么别的用。

 

猜测十,关于质数的两种表述方法,第一种是从所有的奇数中,去掉所有的奇数两两相乘的结果,再加入质数二。第二种是先在除了一之外的正整数中抽取二的倍数,概率是无限接近于二分之一,于是剩的最小的数就是三,由于抽取二的倍数不会影响抽取三的倍数的概率,所以抽取的三的倍数占被抽取数的比例依然无限趋近三分之一,事实上先抽取五的倍数再抽取三的倍数也一样不会影响抽取概率,只是抽取完了三的倍数我们才能知道剩余的数最小的是五,这种抽取方法剩余的最小的数的集合加上质数二就是质数。另外n2n内的质数的个数是随n的增大而增多的。这段话不算猜测,不过它看起来更像是废话。

 

猜测十一,关于单电子的双缝干涉,我感觉如果让电子一个一个的打出,确保前一个电子未通过双缝打在挡板上,或者通过双缝打在屏幕上,再发射第二个电子,那么记录屏幕上的所有的坐标,记录的结果大致上应该是,挡住其中一条缝一个一个不连续的电子打出的坐标,叠加上挡住另一条缝一个一个不连续的电子打出的坐标的结果。而如果让电子一个一个连续的打出则屏幕上才会显示双缝干涉的结果。这两种图像会有些相似但仔细看会明显不一样。因为连续的电子之间会相互影响。

 

猜测十二,虽然质能方程式是在时间膨胀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但如果在时间不变的基础上按照原推导过程推导的结果是把质量参数约掉了,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证明质能方程式是对的,但也无法证明它是错的。所以我猜,如果万有引力测出来的质量是正确的,那么E=kmc^2依然是成立的,我们只需要通过实验测出系数k就可以了。而如果万有引力测出来的质量不能正确反应物质模块中所存在的能量(比如猜测一中关于引力的部分如果猜对了,那么万有引力将不能测出真正的质量),则整个力学化学体系都需要修正,因为他们是在质量和摩尔质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写上面这些猜测都是跟写小说码字差不多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大多都是错的,所以看看就好,错了也不用告诉我,如果我写的两个推理和一个悖论存在漏洞可以告诉我,我会改一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相对论的错误说起
狭义相对论原来也只是事物的一表面现象耳 冷眼热风假像观
《狭义相对论之第一错》
为何所有“天体”都是圆型?是什么力量让宇宙做到如此的整齐划一
狭义相对论的错误
天上一天,人间一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