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1岁哥哥牵手9岁妹妹跳楼:“死亡教育”,我们还要继续回避吗?


作者:皮皮妈
来源:亲子微时光(ID: wulibao23)

其实,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一直对孩子避而不谈。

—萨姐

前不久,江苏常州的一所幼儿园,老师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关于死亡的课。

这堂课由一只皮球虫的死亡引入。
老师通过给死去的皮虫办一场葬礼,来让孩子们观察生命,品味离别和失去。
在被问到有关死亡的问题时,孩子们纷纷表示害怕:
“怕死的原因是因为我不想变成泥土。”
“我不想死,我想一直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孩子的害怕,是一种本能。
但这种本能,并不能承担死亡的全部意义。
老师希望通过死亡教育,让孩子们了解死亡,从而领会生命的真正意义。

在这堂特别的课上,老师告诉小朋友们:

“我们每一个逝去的亲人都会变成流星,在我们心里想他们的时候,就过来偷偷地亲吻我们一下”
白岩松曾说:“中国人谈论死亡的时候简直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01
避谈死亡,只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感

“妈妈,你说人为什么会死?人死之后他会去哪呢?”
“呸呸呸,小孩子别瞎说,这不吉利。”

好像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死亡是一件需要避讳谈论的事情。

父母从小就告诉孩子,“死”这个字非常不吉利,甚至是它的谐音4也被很多地方当作禁忌。
面对死亡,我们被教育死亡是黑色的,是痛哭,是失去,是不可以谈,也不允许谈的。
可是,我们不说就真的好吗?我想未必是这样的。
很多时候,逃避只会使孩子更加恐惧。
记得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家里养了一只小狗,我每天都要抱抱它,喂它吃东西,可是突然有一天它不动了。
妈妈告诉我小狗是生病死了,之后再也没说什么。
我当时就被吓得哇哇大哭,于是,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当家里人生病,我就会特别害怕。
后来,我再一次感受到这种害怕是奶奶的去世,那一年我才6岁。
印象中奶奶被盖在白布底下,旁边的人都跪在地上哭,我傻呵呵的站在屋外,看着前来吊唁的人们,甚至因为人多还有点开心。
家人告诉我奶奶没了,我就问“什么人是没了”?
得到的回答却是:“你还小,跟你说不清,长大了就明白了。”
之后我再也没见过奶奶,但从那时起,我开始对突然的消失感到害怕,对那块白布感到害怕。
正是因为没有人告诉过我到底什么是死亡,那种对未知的恐惧就更让我害怕死掉,害怕与家人分开,害怕面对它。
但错误的“死亡教育”,也会对孩子产生不必要的伤害。
一位朋友说,她的女儿就曾经问她,什么是死亡?
她说,死亡就是人去了天上。
结果后来有一次,她坐飞机,孩子被吓得哇哇大哭,说什么也不让她飞上天了,认为飞上天就是死了。
这样的解释不仅没有解答孩子的疑惑,还会让孩子无法区分死亡和现实,从而产生更深的恐惧。
和孩子谈论死亡时,不如坦诚相待,让孩子知道死亡真正的含义。

02

孩子对生命越无知
越无法重视生命本身
有人曾说,中国最缺乏三种教育:性教育,爱的教育和死亡教育。
周瑜华教授也说:“家长不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并不代表他们懂得生死,而是因为他们难以启齿。”
于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就陷入了一个怪圈:父母对子女避谈死亡,孩子们就通过其他的方式去认知死亡。
但这种在潜意识里获得的对死亡的认知注定是不全面的,偏激的,甚至是畸形的。

而这门缺失的死亡教育课,也让很多孩子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

2020年12月15日,四川泸州一名小学生跳楼自杀,他在自杀前留下一封遗书,上面写道:“我活的太累了,我只希望能多睡一会。”   

2019年4月15日,成都一名14岁男孩坠楼,还告诉别人“不要救我”;

2019年4月17日,上海卢浦大桥上一个17岁的男孩从高架桥上跳了下去;
自杀,已经成为了中国青少年排名第二的死因。
很多家长把孩子的自杀归结于孩子的承受能力弱,打不得骂不得,一点委屈就要寻死觅活,可这就是全部的原因了吗?
孩子为什么会自杀,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死亡的代价是什么。
他们把死当作一种远离爸妈唠叨的手段,就跟离家出走一样平常。
死亡是他们抵抗父母的计策,是逃避惩罚的方式,可这中间唯独缺乏了对生命的敬重。
去年5月,11岁的哥哥牵着9岁妹妹的手从楼上跳了下去,而这样做的原因是想试一下他们会不会像游戏中那样死而复活。
在4次病危通知后,11岁的哥哥才真正意识到游戏里都是骗人的,人死并不能复生,要好好珍惜仅有的一次生命。
兄妹俩人是幸运的,虽然经历了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他们也都还活着。
可是很多孩子却因为无知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孩子对死亡越无知,就越无法重视生命本身。
因此对老师和家长来说,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死亡,是一件非常迫切且重要的事。
我们每个人的终点都会是死亡,死亡不会因为我们的避讳而不存在,我们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会来临。
所以,与其对孩子避而不谈,为什么不大大方方的谈呢?
就像有句话所讲的那样:理解死亡才能够珍惜生命,直面死亡才能懂得人生可贵。

03
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直面死亡
关于死亡,我给大家推荐一部可以亲子共同观看的电影——《寻梦环游记》。
这部电影从一个热爱音乐的小男孩的视角展开,他机缘巧合来到了亡灵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有他逝去的亲人。但当人世间再也没有能够记住他们的人时,他们就会真正的消失。
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第一次,是你的呼吸和心跳停止,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死亡;
第二次,是你下葬,他们宣布你在这个社会上死亡;
第三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真正的死去了。
电影有一句宣传语这样说:“在爱的记忆消失前,请记住我”。
死亡不可怕,那些离开的人,也会因为你长久的思念和爱,在另一个平行时空继续陪伴着你,永远都在。
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面对死亡,我们可以大大方方的告诉孩子:

“死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爸爸妈妈都会死,但不是现在,或许有一天这种情况会发生,但你一定要记得爸爸妈妈对你的爱一直都在。”

如果你还不知道该怎么开口,也可以给孩子看一些关于死亡题材的绘本;
在孩子小的时候带他观察植物的衰落与枯萎,可以为死去的小动物开追悼会;
待他慢慢长大一些,你可以与孩子一起为故去的亲人做纪念册,去陵园祭奠。
这些都是非常适合“死亡教育”的场景。
今天的话题可能会有一些沉重,但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
跟孩子一起直面死亡,用心感受生命,这要比单纯的知识教育重要得多。
当孩子再问起来:妈妈,死亡是什么?

作者:皮皮妈,来源:亲子微时光(ID: wulibao2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礼貌的熊猫宝宝(组图)
【2022.1.27日欣赏日记】
一位二胎妈妈的真实剖白请转给你身边正在为二胎举棋不定的爸爸妈妈们
爸爸别走
被偷走的…
少年说||唯宝(37):送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