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医数十年,这位老中医治疗眩晕总结出这样的经验

眩晕是指以头晕目眩为主证的一种疾病。目眩是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头晕是自觉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与现代医学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病、梅尼埃病等疾病相似。

重视无形之痰

针对无形之痰,洪老喜用竹茹、天竺黄等清化热痰药及橘红、僵蚕等较平和的化痰药,化痰而不伤阴,祛邪而不伤正。洪老治疗眩晕慎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南星等。眩晕发病多与肝阴不足、肝郁化火、肝阳上亢、痰火内扰等病理因素有关,燥湿化痰药性多温燥,有伤阴之弊。阴伤则难以制约肝阳,阴虚则火旺,导致眩晕病情加重。

魏某,男,57岁。初诊:头晕、头胀、右手麻木、耳鸣、面部烘热,颈部发硬感,睡眠差,舌淡、苔白,脉弦滑。高血压病史5年,最高160/90 mmHg。中医诊断:眩晕(肝阳上亢)。方药:当归15g,川芎15g,白芍20g,生地15g,葛根20g,僵蚕10g,桑叶15g,夏枯草10g,麦冬10g,川贝10g,远志15g,炒枣仁15g,菊花15g,茯神10g,橘红10g,竹茹10g,蔓荆子15g,怀牛膝15g,瓜蒌仁15g。5剂,水煎服。服上方后,头晕缓解。

按:本病为眩晕之肝阳上亢证。主因肝肾阴虚,不能制阳,肝阳偏亢。气有余便是火,气盛导致火盛,火盛伤阴,耗津烁液成痰,于是肝风挟痰浊,痰火邪鼓动气血,上乘脑络,导致眩晕。肝体阴而用阳,主藏血。洪老以生四物汤补肝血,兼清血分之热;夏枯草、菊花平肝潜阳;僵蚕、橘红、竹茹、瓜蒌仁以化无形之痰邪;桑叶、蔓荆子清利头目;远志、炒枣仁、茯神养心安神。共奏平肝潜阳、清利头目、化无形痰、养心安神之功效。

滋肾柔肝、育阴潜阳之法

洪老治疗眩晕习用滋肾柔肝、育阴潜阳之法,常用枸杞子、白芍、菊花、桑叶、石决明、珍珠母等药物。用生四物汤补血、凉血,药用:生地黄、白芍、川芎、当归。伴肝郁者,洪老常用柴胡、郁金、香附、香橼等药物,忌用刚燥伐肝之品,以防助热伤阴。

陈某某,女,40岁。初诊:头晕1周,下午伴头痛,偶有烘热,口干不苦,乏力,怕热,睡眠可,二便可,血压110/75 mmHg。舌淡,苔薄黄,脉弦细。诊断:头晕(肝肾阴虚阳亢)。治法:平肝潜阳、滋补肝肾。方药:白芍20g,怀牛膝15g,钩藤20g,石决明15g,珍珠母20g,菊花15 g,葛根20g,夏枯草15g,杜仲15g,生地黄15g,蔓荆子15g,橘红10g,远志15g,天麻10g,当归15g,川芎15g,香附10g,香橼10g。5剂,水煎服。服上方后,患者头晕消失。

按:患者素体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致肝阳偏亢,上扰清窍则见头晕及头痛,肝阴虚生热,灼伤津液,不能上承,故见口干。苔薄黄为热象,脉弦细为肝阴不足之象。本方以白芍、菊花、石决明、珍珠母育阴柔肝;以生四物汤养肝血,清血分热;钩藤、夏枯草、天麻平肝潜阳。众药合用,共奏平肝潜阳、滋补肝肾之功效。

常用补阳还五汤加丹参、葛根对药

针对瘀血眩晕一病,洪老常用补阳还五汤加丹参、葛根对药治疗。补阳还五汤为益气活血之代表方剂,方中重用黄芪,大补中气,气旺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当归尾活血兼养血,化瘀而不伤血;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皆能祛瘀;地龙则长于通络。丹参、葛根对药配伍,丹参能祛瘀以生新,葛根善于升发清阳,二药配伍,瘀血得祛,阳气得升,眩晕可止。

杨某某,男,62岁。初诊:头晕,胀痛,视物模糊,乏力。血压110/80 mmHg。舌黯,苔白,脉沉细涩。头CT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中医诊断:眩晕(瘀阻头窍)。西医诊断:腔隙性脑梗塞。方药:黄芪25g,赤芍15g,当归15g,川芎15g,地龙15g,桃仁10g,红花10g,丹参15g,葛根20g,枸杞15g,菊花15g,香附15g,山药20g,蔓荆子15g。5剂,水煎服。服上方后,头晕基本消失。

按:气为血之帅,气虚不能行血,致络脉瘀阻。王清任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医林改错》),气血不能上荣头目,故见眩晕。舌黯、脉涩均为血瘀之象,脉沉细、乏力为气虚之征。方中黄芪补中益气,气旺血行;当归、川芎、桃仁、赤芍、红花,皆可活血化瘀;丹参补血活血,葛根升发清阳;菊花、蔓荆子以清头明目;枸杞、山药补益肾肝。

在现代医学的观念中,眩晕症是头晕和目眩的总称,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眩晕发作时的特征是常常会感到天旋地转的晕,甚至出现恶心、呕吐、冒冷汗等自律神经失调的症状。要注意的一点是,眩晕症通常反映出前庭部位的病变,它是一种症状,并不是一个疾病。

眩晕有假性眩晕和真性眩晕之分

真性眩晕(周围性、前庭外周性):呈阵发性的外物或本身的旋转、倾倒感、堕落感,症状重,多伴有明显的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症状,持续时间短,数十秒至数小时,很少超过数天或数周者。病因多见于前庭外周性病变。假性眩晕(中枢性、脑性):为外物或自身的摇晃不稳感,或左右或前后晃动,注视活动物体时,或嘈杂环境下加重。症状较轻,伴发植物神经症状不明显,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月之久,多见于脑部和眼部等疾患。假性眩晕常见于心血管疾病、发烧、贫血、中毒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视觉障碍、屈光不正、颈椎病、更年期综合征和神经官能症等。因此,出现眩晕症应该及时治疗,排除健康隐患。引起眩晕的常见原因有:贫血、高血压病、低血压症、动脉硬化症、甲状腺功能减退、内耳疾病、脑血栓、脑部肿瘤等。

眩晕病的治疗:

眩晕并不是一种单门别类的病症,这是许多疾病的综合症,要在医生诊断后对症治疗:

1、眩晕症发病期间,病人自身要选择舒适的体位,避免直视灯光的刺激,并抛除杂念,使整个人进入一种放松的状态。

2、对于可逆损害性眩晕和前庭功能一次性损伤不可逆转的眩晕症患者来说,要服用具有前庭神经镇定效果的药,比如异丙嗪(非那根)、地西泮(安定)等药,以便及时有效地控制住病情,

3、眩晕时经常伴有呕吐症状的患者,应当常备阿托品和山莨菪碱类能有效止呕的药物,并适时补充维生素E和维生素C。

在中医的观念中,眩晕的真正原因是水不能正常化气,或者是由于贫血形成的。在《黄帝内经--水热穴论》中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清代名医陈士铎则认为:胃为肾之关。他多次在其著作中提到,并指出“胃为肾之关,非肾为胃之关,《内经》年久讹写误传,世人错认肾为胃之关门”(《辨证录·卷十·种嗣门》)。有别于《内经·水热穴论》“肾为胃之关”的观点。肾司胃之开阖《辨证录·痿证门》指出“胃之开阖肾司之也”。《本草新编·熟地》则进一步提出两者生理上的联系,认为“肾水旺而胃中之津液自足,肾气足而胃气亦足”。胃之受纳通降开阖的生理功能在根本上受制于肾气的充足与否。“胃为肾之关门,肾气足而关门旺……胃气得肾气之升降,而胃气有不更开,饮食有不更进乎”(《本草新编·茯苓》),“肾衰则胃不为肾以司开阖”(《辨证录·血症门》)。

笔者也赞同陈士铎的观点。其实胃为肾之关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河流与堤坝之间的关系,肾主水类比于长江、黄河等河流,脾胃主土,类比于河道两侧的堤坝。肾脏出现问题的时候就相当于河流涨水,堤坝(脾胃)是河流的关口,当河水泛滥的时候,人相当于漂浮在水中的船舶,自然会有眩晕的症状。当河水溢出堤坝的时候,就是肾水反辱脾胃,病人会有呕吐的症状。所以大部分肾病患者包括尿毒症前期的患者都会有恶心、头晕、呕吐的症状。肾水气化正常,但堤坝(脾胃)中自身的水气(湿气)比较多的时候,病人也会有恶心头晕、呕吐的症状。二者的病因一在肾脏,一在脾胃。贫血的患者也会有天旋地转的眩晕感,但还会伴随眼前发黑的症状。在中医教材的理论中眩晕分为肝阳上亢和痰湿中阻的类型,在这里不做详细讨论。

西医观念里的耳石症、前庭功能障碍、梅尼埃症等眩晕的症状,大多是因为水不能化气形成的。

西医的理论体系中没有五行相生相克的概念,自然找不到疾病的原因,所以无法彻底治疗眩晕症。在《伤寒论》中有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是治疗眩晕症的主要方剂。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苓桂术甘汤的眩晕是患者在平躺到坐起来之后天旋地转的感觉;真武汤的眩晕是患者站立不稳伴有天旋地转的感觉。如果在眩晕的时候有眼前发黑的症状,就是贫血引起的眩晕。在《金匮要略》中有白术和泽泻组成的泽泻汤,就是治疗贫血引起的眼前发黑的眩晕症。在临床实践中,泽泻汤可以配合苓桂术甘汤或真武汤使用。曹颖甫老师在《金匮发微》中自述用防眩汤加川穹治疗过自身的眩晕症,三十年未曾复发。

普通的眩晕症四五剂就能治愈。附防眩汤方如下:

防眩汤

党参三钱,半夏三钱,当归一两,白芍一两,熟地一两,白术一两,川穹五钱,山茱萸五钱,天麻三钱,陈皮一钱。

高树中教授介绍自己年幼患有眩晕症,治疗多年无法治愈,在大学期间用苓桂术甘汤治愈了十几年的眩晕症。笔者用真武汤也治疗过眩晕症的案例。在临床实践中,辨证准确,精准地掌握方剂的剂量,大多数的眩晕症都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治愈的。

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临床上两者常同时出现,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与生活,甚者可发展为中风而危及身体健康。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阴虚阳亢,肝火上炎,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瘀阻窍所为,当以平肝潜阳,益气养血,补益肝肾,祛瘀化痰为治。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等所致的眩晕,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可配合中药治疗。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中医辩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1.风痰上扰型:主要表现为头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当以祛风化痰,健脾和胃为治,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取陈皮、半夏、茯苓、白术、天麻、大枣、橘红 各10克,甘草5克,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中成药可选用蛇胆陈皮口服液(片、胶囊),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天麻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眩晕宁冲剂,一次8g,一日3~4次,开水冲服。

2.肝火上炎型:主要表现为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当以平肝潜阳,清火熄风为治,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取天麻、钩藤、石决明、黄芩、栀子、益母草、牛膝、杜仲、桑寄生、茯神、夜交藤、夏枯草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复方罗布麻冲剂,或山花晶颗粒,每次10克,每日3次口服;丹栀逍遥丸,每次9克,每日2次口服;龙胆泻肝口服液,或夏枯草膏,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

3.气血亏虚型: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当以补益气血,健运脾胃为治,方用八珍汤加减,药取药取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当归、熟地黄、川芎、赤芍、炙黄芪、桑椹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补中益气口服液,或八珍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阿胶补血冲剂,每次10克,每日2次冲饮。

4.痰瘀阻窍型:主要表现为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当以活血化痰,通络开窍为治,方用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药取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大枣郁金、菖蒲、白芷各10克,细辛5克,生姜3片,葱白2茎。

中成药可选用头痛宁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三七片,或丹参片,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

5.阴虚阳亢型:主要表现为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当以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为治,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药取怀牛膝、生白芍、元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各10克,代赭石15克,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先煎)各30克,甘草5克。

中成药可选用脑立清丸,一次10丸,一日2次,口服。龟甲胶颗粒,一次9g,一日3次,开水冲服。

6.肾精不足型:主要表现为头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当以补肾填精,充养脑髓为治,方用地黄饮子加减,药取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石斛、制附子(先煎)、五味子、肉桂、白茯苓、麦门冬、石菖蒲、远志各10克,生姜3片,大枣5个,薄荷(后下)5克。

中成药可选用杞菊地黄丸,或左归丸,或大补阴丸,或复方首乌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杜仲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

常规治疗时,可配合下列茶饮方:

1.荷叶菊花决明子茶:荷叶、菊花茶、决明子各等量,开水泡饮,每日1剂。适用于风痰上扰型眩晕。

2.槐花决明菊花茶:槐花、决明子、菊花各等量,开水泡饮,每日1剂。适用于肝火上炎型眩晕。

3.红枣桂圆枸杞茶:红枣、桂圆、枸杞各等量,开水泡饮,每日1剂。适用于气血亏虚型眩晕。

4.山楂丹参茶:山楂10克,丹参15克,开水泡饮,每日1剂。适用于痰瘀阻窍型眩晕。

5.麦冬百合山茱萸:麦冬、百合、山茱萸各等量,开水泡饮,每日1剂。适用于阴虚阳亢型眩晕。

6.枸杞首乌桑椹:枸杞、何首乌、桑椹各等量,开水泡饮,每日1剂。适用于肾精不足型眩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分享五脏“上火”有哪些变现,辨别虚火和实火,让你败火有方向
头晕—肝阳上亢、痰浊上蒙、清阳不升、肾精不足,中医辨证调理
眩晕病的中医分型有哪些呢
治疗高血压,这几味药很有实力!
治疗高血压:这几味妙药就很好用、很见功力!
百病之源——亚疾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