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尚书》注译《君奭》

《君奭》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召公不说,周公作《君奭》。

周公若曰:“君奭!弗弔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若天棐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

呜呼!君已曰时我,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威越我民,罔尤违,惟人。在我后嗣子孙,大弗克恭上下,遏佚前人光;在家不知天命不易,天难谌,乃其坠命,弗克经历。嗣前人,恭明德;在今予小子旦非克有正,迪惟前人光施于我冲子?

又曰:“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

公曰:“君奭!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率惟兹有陈,保乂有殷,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天惟纯佑命,则商实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恤,小臣屏侯甸,矧咸奔走。惟兹惟德称,用乂厥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若卜筮罔不是孚。”

公曰:“君奭!天寿平格,保乂有殷,有殷嗣,天灭威。今汝永念,则有固命,厥乱明我新造邦。”

公曰:“君奭!在昔上帝割申劝宁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适。”

又曰:“无能往来,兹迪彝教文王蔑德,降于国人。亦惟纯佑秉德,迪知天威。乃惟时昭文王迪见冒,闻于上帝,惟时受有殷命哉!武王惟兹四人尚迪有禄,后暨武王诞将天威,咸刘厥敌。惟兹四人昭武王惟冒,丕单称德。今在予小子旦,若游大川。予往暨汝奭其济,小子同未在位,诞无我责。收罔勖不及,耇造德不降,我则鸣鸟不闻,矧曰其有能格!”

公曰:“呜呼!君,肆其监于兹!我受命于疆惟休,亦大惟艰。告君,乃猷裕我,不以后人迷。”

公曰:“前人敷乃心,乃悉命汝,作汝民极。曰汝明勖偶王,在亶乘兹大命,惟文王德丕承,无疆之恤!”

公曰:“君!告汝,朕允保奭。其汝克敬以予监于殷丧大否,肆念我天威。予不允惟若兹诰?予惟曰‘襄我二人’。汝有合哉?言曰‘在时二人,天休兹至,惟时二人弗戡。’其汝克敬德,明我俊民,在让后人于丕时。

呜呼!笃棐时二人,我式克至于今日休!我咸成文王功于不怠丕冒,海隅出日,罔不率俾。

公曰:“君!予不惠若兹多诰,予惟用闵于天越民。”

公曰:“呜呼!君!惟乃知民德,亦罔不能厥初,惟其终,祗若兹,往敬用治!”

【题解】

《君奭shì)》:《尚书·周书》篇名。召公奭做了成王的太保,周公为太师,他们辅相成王为辅翼大臣。召公以周公久摄王政颇有微词,周公陈己意以寓戒勉之意。燕召公名奭,称君,尊之也。

《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其在成王时,召王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成王既幼,周公摄政,当国践祚,召公疑之,作《君奭》。《君奭》不说周公。周公乃称‘汤时有伊尹,假于皇天;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假于上帝,巫咸治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般。率维兹有陈,保乂有殷。’于是召公乃说。”

【书序】

    召公为保1,周公为师2,相成王为左右3。召公不说4,周公作《君奭》。

【注释】

    1.召公为保:召公,指召公奭,周之贤臣,为太保。文王庶子,谥曰康,子孙世为王辅。周召公奭与周公旦,分陜而治,为二伯。召公食采于召,故称召伯。《诗》“召伯所茇”。保,太保也。三公之一。《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

    2.周公为师:周公为太师。周公,周文王子,名旦,相武王伐纣。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摄政,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定制度礼乐,制冠婚丧祭之仪,天下大治。薨后谥曰元,一云谥文。师,太师也,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最尊者。历代皆置之。贾谊曰:“师,道之教训。”一说,师,天子所师法。

    3.相:助也。《易》“辅相天地之宜”。成王:周成王。武王子,名诵。即位时年幼,周公摄政,制礼作乐,营东都洛邑,周室之事大成,故谥曰成。左右:辅翼之义。与“佐佑”同。《诗》“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

    4.说(yuè ):与“悦”同。《诗》“我心则说”。

【译文】

    召公奭做了成王的太保,周公为太师,他们辅相成王为辅翼大臣。召公(以周公长期摄政)很不高兴。周公陈己意以告召公,作《君奭》。

【原文】

周公若曰:“君奭!弗弔天降丧于殷1,殷既坠厥命2,我有周既受3。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4,若天棐忱5,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6

【注释】

    1.弔(dì):谓德政不至也。弗,不也。弔,至也。天降丧于殷:谓天降亡国之祸于殷商。

    2.既:已。坠厥命:坠失其天命。命,天命也。

    3.受:得也,与之而取也,承也,容纳也。

    4.我不敢知曰:我不敢主观地说。知,主也。《左传》“子产将知政矣”。厥,其也。基,本也。《诗》“邦家之基”。永,久远也。孚,信也。休,美善也,庆也。谓美政(德政)也。

    5.若:词之“惟”也。棐忱(fěi chén):《尚书·大诰》“天棐忱辞”。棐,辅也。忱辞,犹诚辞。忱,诚也。言周王以诚辞为天所辅助。

    6.其:将也。《易》“其亡其亡”。终:结局。不祥:不善也。

【译文】

    周公顺言道:“君奭啊!殷王德政不至,故上天降下亡国之祸,殷商已坠失其天命,我大周天子因此得以秉承其天命(治理国家)。我不敢主观地说,殷商的那些开国明君,他们的立国之本就是以德政长期取信于民,惟有诚恳的君王才能为天所辅助,我也不敢主观地说,殷纣最终失去天命是出于不善(不施德政、失去人民拥戴)的缘故。

【原文】

    呜呼1!君已曰时我2,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3,弗永远念天威越我民4,罔尤违5,惟人6。在我后嗣子孙7,大弗克恭上下8,遏佚前人光9;在家不知天命不易10,天难谌11,乃其坠命12,弗克经历13。嗣前人,恭明德14;在今予小子旦非克有正15,迪惟前人光施于我冲子16

【注释】

    1.呜呼:叹词。

    2.君:指君奭。已曰时我:过去说讲认同我的话。已,过去词。《汉书·贾谊传》“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其已事可知也。”时,是也。谓以我摄政为是也。

    3.宁:安也。上帝命:天所命也。

    4.念:思念也。《尚书·大禹谟》“念兹在兹”。天威:上天之威严;天子之威严也。越:与也。

    5.罔:无也。尤:怨也。《论语》“不怨天,不尤人。”违:离也。

    6.惟人:以人为本也。惟,有也。

    7.在:助词,确指其所曰在。《大学》“在止于至善”。后文“在家”、“在今”义同。后:嗣也。《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8.大:小之对。弗:不也。克:能也。恭:敬也。在貌为恭,在心为敬。上下:《尚书·汤诰》“并告无辜于上下神祇”。(上下:言天地也。神祇:“神”指天神,“祇”指地神。神祇泛指神明。)

    9.遏:止也,绝也。《尚书·武成》“以遏乱略”。佚:隐遁也。《孟子》“遗佚而不怨”。前人:犹言“前哲”,谓往贤也。《国语》“单子朝夕不忘成王之德,可谓不忝前哲矣。”光:光明也。谓德政之光也。

    10.在家:《左传》“大夫皆富,政将在家。”家,谓大夫曰家。

11.天难谌(chén :《尚书·咸有一德》“天难谌,命靡常。难谌,难以审视其真实的面目。谌,与“愖”通,信也;诚也。《说文解字》“谌:诚谛也。《诗》“天难谌斯”。(谛:审也。《三国志》“君谛视之勿误也。”命靡常:言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靡常,无常也。靡,无也。《诗》“靡室靡家”。“靡常”、“难谌”互文也。)

    12.乃其:“其”与“乃”同意,故“乃其”连文。坠命:谓坠失其天命也。

    13.弗:不也。克:能也。经历:谓经营之以历久不衰。经,治理也。《诗》“经之营之”。《史记》“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14.恭:敬也。在心为敬,在貌为恭。明德:至德也。《尚书·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大学》“在明明德”。谓显明其至德也。《左传》“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

    15.予小子:古者天子自称曰“予小子”。周公亦自称予小子旦,皆对于先王而言。后世平人亦有自称小子以示谦者。正:正其不正曰正。《论语》“必也正名乎”。

    16.迪:发语词。冲子:《尚书·召诰》“今冲子嗣”。冲子,犹言“冲人”,幼小之人也。《尚书·盘庚下》“肆予冲人”。此言幼主成王。

【译文】

    啊!君奭过去讲认同我的话,我也不敢苟安于天帝托付之命,不去永远地思念天子的威严与我大周的人民,不敢怨天尤人、违离天道,惟有以人为本。我大周的后代子孙,若不能以极其恭敬之心善待天地神明,必将终止并失去前人的德政之光;大夫若不知道天命不可移易的道理,不明白天命无常的规律,同样会坠失天命,也不能苦心经营天下使国家长治久安。应当继承前人的遗志,以恭敬之心善待那些有至德的君子;从今往后我若不能拨乱反正,还有前哲的德政之光施于我幼主的身上吗?

【原文】

又曰:“天不可信1,我道惟宁王德延2,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3

    公曰:“君奭!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4,时则有若伊尹5,格于皇天6;在太甲7,时则有若保衡8;在太戊9,时则有若伊陟、臣扈10,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11;在祖乙12,时则有若巫贤13;在武丁14,时则有若甘盘15。率惟兹有陈16,保乂有殷17,故殷礼陟配天18,多历年所。天惟纯佑命19,则商实百姓王人20。罔不秉德明恤21,小臣屏侯甸22,矧咸奔走23。惟兹惟德称24,用乂厥辟25,故一人有事于四方26,若卜筮罔不是孚27

【注释】

    1.天不可信:谓不可不辨事理之是非而妄信天命也。

    2.我道惟宁王德延:我的治国之道,惟有安王命、延德泽。

    3.庸:用也。释:舍也。文王:周文王,周武王父,名昌。本为殷之诸侯,其后武王有天下,乃追尊为文王。当纣之时,国于岐山之下,施行仁政,天下诸侯多归之,为崇侯虎所谗,纣囚之于羑里,散宜生以美女、珍宝奉纣,纣释之,使专征伐,为西方诸侯之长,曰西伯,迁都于丰,遂有天下三分之二。受命:秉承天命也。《尚书·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

    4.成汤:商开国之君,契之后,名履。始居于亳,夏桀无道,汤伐之,放于南巢,遂有天下,国号商,在位三十年。既:已也。

    5.时则有若:谓适于其时者有如此之人也。伊尹:商之贤相,名挚。初耕于莘也,汤三聘始往。相汤伐桀,遂王天下,汤尊之为阿衡。汤崩,其孙太甲无道,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太甲悔过,复归于亳。

    6.格:感动。皇天:犹言大天。皇,大也。

    7.太甲:太丁子,汤孙,沃丁之父。殷商第五任君主。其事迹,见《尚书·太甲》三篇。

    8.保衡:指伊尹。《尚书·说命下“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

    9.太戊:商王名,雍己之弟,中丁之父,殷商第十任君主。时殷室已衰,太戊用伊陟、巫咸、臣扈,诸贤为相。殷室复兴,在位七十五年。

    10.伊陟(zhì :殷太戊之贤相,伊尹之子也。臣扈( :人名,殷太戊之贤相。

    11.巫咸:殷贤臣。《尚书·咸乂》“伊陟赞于巫咸”。(谓伊陟以此桑榖之事告于巫咸。一说殷中宗相,始作巫者。见《世说》。《楚辞》“巫咸将夕降兮”。[注]巫咸,古神巫也,当殷中宗之世。)乂:治也。王家:犹言“王室”。(王室:古以国为王所专有,故言王室,犹今言国家。《尚书·蔡仲之命》“以蕃王室”。)

    12.祖乙:殷帝名,河亶甲之子,祖辛之父,殷商第十四任君主。河亶甲时,殷衰,祖乙用巫贤为相,殷复兴,在位十九年。

    13.巫贤:殷祖乙之贤相,巫咸之子。

    14.武丁:高宗,殷王名,祖庚之父,殷商第二十三任君主。自盘庚中兴,其弟小乙立,复衰,再传至武丁,梦得傅说,求以为相,伐鬼方克之。殷复兴,在位五十九年。《世本》“盘庚崩,弟小辛立。崩,弟小乙立。崩,子武丁立。”

    15.甘盘:殷武丁之贤臣,武丁旧学于甘盘,践位后,以之为相。

    16.率:语助。兹:此也。陈:道也。

    17.保乂有殷:言惟兹有道诸臣,能保乂有殷也。保,安也;守也。乂,治也。

    18.礼:履也。谓因人所践履,定其法式,大而冠、婚、丧、祭,小而视、听、言、动,皆有节文也。陟:登也。《尚书·太甲下》“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此谓殷商之礼升闻于天。配天:谓德配于天。 [集传]“故殷先王终以德配天,而享国长久也。”《尚书·太甲下》“先王惟时懋敬厥德,克配上帝。

    19.纯:全也。《诗》“天赐公纯嘏”。谓赐以纯全之福也。佑:助也。命:天命也。

    20.则:助词,乃也。于是。《论语》“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商:殷商也。实:富也。今谓富者曰身家殷实。百姓:上古惟贵族有姓,故谓百官之族曰百姓。后通称国民为百姓。王人:谓君临天下也。王,君也,主也,天下归往谓之王。三代时,惟有天下者称王。

    21.罔不:无不也。秉德:秉持德政。明恤:明体恤之功也。

    22.小臣:下国之臣也。(下国:谓诸侯之国也。《诗》“命于下国,封建厥福。”)屏:退也。《礼》“则左右屏而待”。侯甸:谓侯服、甸服近畿之地。

    23.矧:亦也。咸:皆也。奔走:《尚书·武成》“邦甸、侯、卫,骏奔走。奔走,急于趋事也。[韩愈文]“君臣震慑,奔走率职。”又《国语》“士有陪乘,告奔走也。”谓奉使令之人也。

    24.惟兹惟德:有此国斯有此德政也。称:适物之宜也。《礼》“礼不同、不丰、不杀,盖言称也。”

    25.用:以也。厥:其也。辟:君也。谓诸侯国之君主也。

    26.故:因此。一人:谓天子。有事于四方:有为于天下也。四方之事,经营天下之事也。事,为也。

    27.卜筮:《尚书·洪范》“七、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卜:问龟曰卜。谓欲知事之吉凶,灼龟以取兆也。筮(shì):以蓍(shī)草占休咎之术也。三代之法,国之大事先筮后卜。罔不:无不也。孚:信也。《诗》“成王之孚”。言诚信达于天下也。

【译文】

周公又说:不可不辨事理之是非而妄信天命,我的治国之道,惟有安王命、延德泽,上天没有舍弃我大周文王所秉受的天命。

周公说:“君奭啊!我曾听说在从前成汤的时候,他受命于天,而有顺应时势的伊尹辅佐,能以至诚感动上天;在太甲的时候,则有顺应时势的保衡(辅佐);在太戊的时候,则有顺应时势的伊陟、臣扈,(以赤子之心)感动上天,有贤相巫咸治理王室的事务;在祖乙的时候,则有顺应时势的巫贤;在武丁的时候,则有顺应时势的甘盘。惟有这些有道的贤臣相助,殷商方得以安治天下,因此,殷商的礼法也得以用治于世、德配于天,因而国运长久。上天只对那些道全德备的明君才佑助其天命,于是,殷商的先王以谋求百姓的富足而君临天下。他们无不是秉持德政、昭明抚恤之功的明君,下国之臣屏退于侯服、甸服近畿之地,亦皆(臣服听候差遣)效劳于国家,各国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国情而施行德政,君王们以善政治理诸侯。因此,天子都有为于天下,如同卜筮的结果都是吉祥的道理一样,天子的诚信亦闻达于四海。”

【原文】

公曰:“君奭!天寿平格1,保乂有殷,有殷嗣2,天灭威3。今汝永念4,则有固命5,厥乱明我新造邦6

公曰:“君奭!在昔上帝割申劝宁王之德7,其集大命于厥躬8,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9。亦惟有若虢叔10,有若闳夭11,有若散宜生12,有若泰颠13,有若南宫适14

【注释】

    1.天寿平格:谓天命攸归,有平治之人感动上天。天寿,天年也。《史记》“今乃得以天寿终”。寿,久也,凡年齿皆曰寿。平,平治也。《尚书·大禹谟》“地平天成”。格,感动也。《尚书·说命下》“格于皇天”。

    2.嗣:子孙也。此谓殷纣王。

    3.灭:亡也。威:尊严也。

    4.永:久远也。念:思念也。《尚书·大禹谟》“念兹在兹”。

    5.固:安定也。《国语》“国可以固”。命:国运也。

    6.厥乱明我新造邦:以其清明的政治建设好我们新兴的国家。厥,其也。乱,治也,理也。明,清明也。《尚书·太甲中》“视远惟明”。造,建设也。《尚书·康诰》“用肇造我区夏”。邦,国也。

    7.昔:古也。对乎今而言。上帝:天帝也。割申劝宁王之德:割损殷商王命以申劝我文王之至德也。割,分也;损也。[扬雄文]“东方朔割名于细君”。申,致也。《礼》“大夫执圭而使,所以申信也。”劝,奖勉也。如奖劝、激劝。德,行道而有得于心也。

    8.其:乃也。集:就也,成也。《尚书·武成》“大统未集”。大命:谓大人之命(有德之君一统天下)也。厥:其也。躬:身也。

    9.尚:语助也。克修和我有夏:[孔传]“能修政化以和我所有之诸夏”。克,能也。修,整治之以求尽善。和,谐也,合也。

    10.虢(guó 叔:又称虢公,季历第三子,周文王之弟,周武王之叔。周之贤臣,佐文王平治天下有功。

    11.闳夭hóng yāo):西周开国功臣,十乱之一。与虢叔、散宜生、太颠、南宫适等共同辅佐文王。文王被纣囚于羑里,他与众人设计,献给纣王美女宝物,营救其脱险,成就王业,后又佐武王灭商。 

    12.散宜生:周初功臣,十乱之一。《公羊疏》“散宜生等受学于太公,太公除师学之礼,酌酒切胏,更为朋友。”

13.泰颠:周初功臣,十乱之一。“十乱”,《论语》“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马融曰:“乱,治也。治官者十人。谓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其一人谓文母。”朱熹曰:“子无臣母之义,盖邑姜也。”

    14.南宫适:周贤臣名,十乱之一。南宫,复姓,周武王臣,或言文王四友南宫子之后。

【译文】

周公说:“君奭啊!天命攸归,有道之君以平治之功感动上天,他们能安保和治理殷商的人民,也有殷商苛酷残暴的不肖子孙,上天则亡其天命、失其尊严。今天你要永远地念及于此,这样我大周的江山才能永固,国运才能长久,要用清明的政治建设好我们新兴的国家。”

周公说:“君奭啊!从前上天割损殷王的名誉致信天下以劝勉我文王之至德,于是,将统一天下的重任赋予一人之身,惟有我大周文王能以平治之功谐和华夏诸邦。这都是因为他拥有像虢叔、闳夭、散宜生、泰颠、南宫适这样的贤臣。”

【原文】

又曰:“无能往来1,兹迪彝教文王蔑德2,降于国人3。亦惟纯佑秉德4,迪知天威5。乃惟时昭文王迪见冒6,闻于上帝7,惟时受有殷命哉8!武王惟兹四人尚迪有禄9,后暨武王诞将天威10,咸刘厥敌11。惟兹四人昭武王惟冒12,丕单称德13。今在予小子旦14,若游大川15。予往暨汝奭其济16,小子同未在位17,诞无我责18。收罔勖不及19,耇造德不降20,我则鸣鸟不闻21,矧曰其有能格22

【注释】

    1.无能往来:没有这些多才多艺的贤臣何以彰往察来。能,多才艺之人曰能。《孟子》“尊贤使能”。往来,《易》“夫《易》彰往而察来”。往,昔也。

    2.兹迪彝教文王蔑德:言惟此五人用常教文王以精微之德也。兹,此也,此辈贤良之臣也。迪,用也。彝教,以先王恒常之法一以贯之地训诲开导于王也。彝,法也,常也。教,训诲也。篾,精微也。

    3.降于国人:谓文王得以美政降服下国之民也。

    4.亦惟纯佑秉德:也正是因为上天护佑那些道全德备、秉持德政的明君。

    5.迪:用也。用明君之德也。知:识别也。谓为天下人所认知也。天威:天子之威严。

    6.乃:尔、汝之称。惟:有也。时:是也。昭:光明也。《诗》“於昭于天”。迪:道也。冒:一作“勖”,勉也。这一句话的意思是:你也是因为昭明文王之治道而被天子奖勉的。

    7.闻于上帝:声闻达于天,誉满天下也。闻,声所至也。《诗》“声闻于天”。

    8.惟时受有殷命哉:正是因为有你这样的贤臣辅佐,文王才得以秉受殷商之天命啊!时,是也。

    9.武王:周武王,文王子,名发。时商纣暴虐,武王率诸侯东征,战于牧野,败纣师,灭殷,即帝位,都镐。惟:有也。兹:此也。四人:谓闳夭、散宜生、泰颠、南宫适。迪:用也。有禄:有善政施于天下。谓天命攸归,得以善终也。禄,福也,善也。《诗》“百禄是何”。

    10.暨:与也。诞:大也。将:承也,奉也。《诗》“汤孙之将”。天威:上天之威严也。

    11.咸:皆也。刘:杀也。《尚书·盘庚上》“重我民,无尽刘。”厥:其也。指殷纣及其残馀势力。

    12.昭:明也。惟:有也。

    13.丕:语助。单称德:以诚信、厚道而有贤德之美称。单,信也,厚也。《诗》“俾尔单厚”。

    14.在:居也。摄政居其位也。予小子:古者天子自称曰“予小子”。周公亦自称予小子旦,皆对于先王而言。后世平人亦有自称小子以示谦者。

    15.若游大川:如同遡游大川一样,应该顺势而为。若,如也。游,浮行也,顺流而下曰遡游。《诗》“溯游从之”。

    16.往:昔也。济:益也。《左传》“莫敖曰:‘盍请济师于王’。”

    17.小子同未在位:因为有你,我如同不在其位一样。

    18.诞:发语词。无我责:不应该责备我。无,勿也。责,诮讓也。《左传》“西邻责言,不可偿也。”《汉书》“容忍臣子,勿责以备。”

    19.收罔勖( 不及:收聚缴纳的财物之后大家一同分享,没有勉励不及者。收,聚也,取入也。勖,勉也。

    20.耇(gǒu :老寿也。《诗》“遐不黄耇”。造德:至德也。造,至也。降:贬抑之也。《论语》“不降其志”。

    21.鸣鸟不闻:谓全心全意辅相于王,两耳不闻鸣鸟之声。

    22.矧:犹亦也。其:庶几,希望之辞。能:胜任曰能。《孟子》“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格:感动。

【译文】

周公又说:“没有这些多才多艺的贤臣何以彰往察来,正是他们用精微之德一以贯之地训诲文王,文王才能以德政降服下国之民。也正是因为上天护佑那些道全德备、秉持德政的明君,他们的威严才被天下人知晓。你也是因为昭明文王之道而被天子奖勉,誉满天下的,正是因为有象你这样的贤臣辅佐,文王才得以秉受殷商的天命啊!武王也是因为有四位贤臣的用心协助才有善政施于天下,他们与武王一起大承上天之威严,将殷纣及其残馀势力全部铲除。这四位贤臣也因为昭明王德之功而有天子的嘉勉,他们因诚信、厚道而拥有贤德的美称。如今我居摄政之位,如同遡游大川的道理一样,是顺应时势。我以前与你一起为帝王之师保助益于天子,因为有你,我如同不在其位一样,你不应该责备我。收聚缴纳的财物之后,大家一同分享,没有勉励不及的人,(就连前朝的那些)老寿至德也不曾降志贬抑其地位,我则两耳不闻鸣鸟之声(全心全意辅佐于王),这也说得上是希望用自己的赤子之心胜任其职而感动上天的行为了吧!”

【原文】

    公曰:“呜呼!君,肆其监于兹1!我受命于疆惟休2,亦大惟艰3。告君,乃猷裕我4,不以后人迷5

公曰:“前人敷乃心6,乃悉命汝7,作汝民极8。曰汝明勖偶王9,在亶乘兹大命10,惟文王德丕承11,无疆之恤12

【注释】

    1.肆:长也。《诗》“其风肆好”。又“勤”也。[张衡赋]“厥庸孔肆”。其:庶几也。监:通作“鑑”、“鉴”。镜也;照也;诫也。考观古今成败为法戒者,皆曰鉴,司马光有《资治通鉴》、张居正有《帝鉴图说》。兹:此也。

    2.受命:《尚书·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于疆惟休:致力于长治久安、希望国家有一个好的结果。疆,界也。《易》“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惟,有也。休,美善也,庆也。《尚书·太甲中》“实万世无疆之休”。

    3.艰:难也。

    4.乃:尔、汝之称。猷裕我:像过去的有道之士一样(引导我)施行德政。猷,道也。《尚书·周官》“若昔大猷,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裕,道也。与“导”同,治也。《论语》“道之以政……道之以德。”《尚书·康诰》“乃由裕民”。

    5.不以后人迷:让后人不因此而产生迷惑。迷,惑也。《诗》“俾民不迷”。

    6.前人:前哲,前贤。谓武王也。敷:陈也,犹言敷衍,陈其义而引申之也。《宋史·范冲传》“冲敷衍经旨,因以规讽。”(此谓武王临终托付周、召二公要尽心竭力辅佐幼主成王之事。)乃心:《尚书·说命上》“启乃心,沃朕心。”言开陈善道以告君也。

    7.悉:详尽也。《汉书》“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命:诰命也。

    8.作汝民极:谓建立大中之道以教民也。作,为也;振也。《尚书·康诰》“作新民”。极,正也,中也。《周礼》“以为民极”。

    9.明:光明也。勖:勉也。偶王:偶语于王,劝诫于王也。偶,谓偶语,相对语也。《史记》“有敢偶语《诗》、《书》,弃市。”

    10.在亶(dǎn 乘兹大命:谓自己摄政是以诚信领受此大人之命也。在,居也。亶,信。《尚书·盘庚中》“诞告用亶”。乘,驾也,登也。《易》“时乘六龙以御天”。大命,大人之命也。(大人:有德者之称。《易》“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孟子》“有大人者,正己而物自正者也。”)

    11.惟:有也。丕:语助。承:奉也,受也。

    12.无疆:谓国运长久。恤:赈也。恤功也。《尚书·吕刑》“乃命三后,恤功于民。”(恤功:忧民之功也。《诗普序》“勤民恤功,昭事上帝,则受颂举。”功,以劳定国曰功。)

【译文】

周公说:“啊!君奭,有鉴于此,希望你高瞻远瞩(勤王不懈)!我受命于天,致力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惟有施行美政,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重任。我之所以要告诉你这些,是希望你像从前的有道之士那样(引导我)践行德政,不可因此让后人产生迷惑。”

周公说:“前人要我们敷衍天理,以赤子之心开陈善道以告君,于是以详尽之言诰命于你,要建立大中之道以教民。告诉你要光明磊落、勤勉地劝诫天子,我居摄王政,是以诚信领受此大人之命,惟有继承我大周文王之至德,为延续国脉而永远勤民恤功!

【原文】

    公曰:“君!告汝,朕允保奭1。其汝克敬以予监于殷丧大否2,肆念我天威3。予不允惟若兹诰4?予惟曰‘襄我二人’5。汝有合哉6?言曰‘在时二人7,天休兹至8,惟时二人弗戡9’其汝克敬德10,明我俊民11,在让后人于丕时12

注释】

    1.朕:我,周公自称。允:用也;诚实也。《尚书·舜典》“惟明克允”。保:安也;守也。奭:君奭。

    2.其:庶几。克:能也。敬:恭也,在貌为恭,在心为敬。监:诫也。考观古今成败以为法戒。殷丧大否fǒu):谓殷纣以否德丧失其大人之命也。否,否德也,谓薄德,不德也。《尚书·尧典》“否德忝帝位”。

    3.肆念我天威:长思我天子之威严。肆,长也。念,思念也。

    4.惟:有也。若兹:如此也。诰:同“告”。

    5.惟:有也。襄我二人:我们两个人应该襟怀坦白畅所欲言。襄,畅也。《尚书·皋陶谟》“予未有知思,曰赞赞襄哉!”[疏]“郑玄云:‘赞,明也,襄之言赞,言我未有所知所思,徒赞明帝德,畅我忠言而已。’谦也。”

    6.合:配也。《诗》“天作之合”。

    7.在:居也,居摄也。时:是也。

    8.天休:《尚书·汤诰》“以承天休”。天休,天授之休命也。(天授:谓天之所与也。《史记》“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休,美善也,庆也。《尚书·太甲中》“实万世无疆之休”。兹:此也。

    9.惟:有也。弗:无也,不也。戡(kān :克也,胜也,杀也。《尚书·西伯戡黎》“西伯既戡黎”。

    10.其:庶几。汝:你。克:能。敬德:《易》“君子敬德修业”。敬,恭也,在貌为恭,在心为敬。德,行道而有得于心。

    11.明:光明也。《易》“日月相推而明生焉”。俊民:秀异之士。《抱朴子》“蒲轮玉帛,以抽丘园之俊民。”

    12.让:谦也,退也,凡先人后己皆曰让。后人:指成王。丕时:大功告成之时也。丕,大也。大明也。《尚书·君牙》“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左传》“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

【译文】

周公说:“君奭啊!告诉你,我是用赤子之心(诚实地)守护天子。希望你能用恭敬之心考察我的言论以殷商亡失天命的教训为鉴戒,永远顾及我大周天子的威严。我如果不是以真心勤王,能有如此肺腑之言告诉你吗?我曾说‘我们两个人应该心心相印畅所欲’。除了我你还能和谁一起肝胆相照呢?大家都说‘居摄辅佐之事惟有此二人,上天赐予我大周的吉祥将因此到来,有了这两个人,我大周将无往而不胜。’希望你能够进德修业,光明磊落地善待我大周的秀异之士,当我将居摄的重任交给后人的时候,一定是(我们的国家蒸蒸日上)大功告成、德政彰显的日子。

【原文】

呜呼!笃棐时二人1,我式克至于今日休2!我咸成文王功于不怠丕冒3,海隅出日4,罔不率俾5

公曰:“君!予不惠若兹多诰6,予惟用闵于天越民7

    公曰:“呜呼!君!惟乃知民德8,亦罔不能厥初9,惟其终10,祗若兹11,往敬用治!

【注释】

    1.笃:厚也,纯壹而不杂也。《尚书·盘庚下》“朕及笃敬”。(笃敬:笃敬之臣。敬,恭也,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棐:fěi):辅也。《尚书·酒诰》“厥棐有恭”。时:是也。

    2.我式克至于今日休:谓我大周能够达到今天这样的和谐之美,堪称世人取法的榜样。式,制也,样也,为人所取法者也。克,能也。休,美善也,庆也。

    3.我咸成文王功于不怠丕冒:我周邦能成就文王之功,皆因为明君不懈怠于德政,贤德之士同心同德勉力的结果。咸,皆也。功,以劳定国曰功。《论语》“巍巍乎其有成功也”。怠,懈也,不经意也。《尚书·大禹谟》“汝惟不怠,总朕师。”丕,大也。冒,同“勖”,勉也。《尚书·泰誓中》“勖哉夫子”。

    4.海隅出日:谓普天之下有太阳升起的地方。海隅,《尚书·益稷》“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隅,陬也,边侧之地曰隅。

    5.罔不:无不也。率:循也。《诗》“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俾:从也。

    6.予:我也。惠:恩也。《尚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上天没有亲疏,惟辅助有德的明君。人心是变化不定的,惟有恩惠百姓的明君他们才愿意归附。)若兹:如此也。多诰:大诰也,诰,告也。

    7.闵:勉也。越:与也。

    8.惟乃知民德:惟有你明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的道理。乃,尔、汝之称。知,喻也,觉也。《孟子》“则见而知之……则闻而知之。”民德,人心也。民,人也。以广义言之,民为人之通称。《诗》“厥初生民”。以狭义言之,属于国家之人为民。如言国民。《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又别于在位者言之也。《诗》“宜民宜人”。人谓臣,民谓众庶也。徳,行道而有得于心也。

    9.亦:语助。罔不能厥初:不能不有一个好的开始。初,本原也。《庄子》“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尚书·蔡仲之命》“ 慎厥初,惟厥终,终以不困。不惟厥终,终以困穷。”(慎厥初,惟厥终:谓自始至终都谨慎不苟也。《尚书·仲虺之诰》“慎厥终,惟其始。”慎,谨也。厥,其也。初,始也。始,终之对,初也。《大学》“物有本末,事有始终。”惟,有也。终,结局。《易》“原始要终”。[崔涂诗]“莫看棋终局,溪风晚待归。”)

    10.惟其终:惟有一以贯之,自始至终地秉持德政。

    11.祗若兹:敬顺此道也。祗,敬也。若,顺也。兹,此也。

    12.往:昔也。谓古往今来。敬:恭也。谓敬天顺民。用治:谓治世之道也。治,理也。如长治久安。

【译文】

啊!正是有了你我这样的笃敬之臣毕恭毕敬的辅佐,我们的国家才能够达到今天这样和美的境地,堪称世人取法的榜样!我周邦能成就文王之功,皆因为明君不懈怠于德政、贤德之士同心同德勉力的结果,普天之下有太阳升起的地方,没有不因循其化育而顺从之理。

周公说:“君奭啊!我不是出于个人的恩怨才对你说这么多道理,我是悲天悯人,以赤子之心与你共勉。”

周公说:“啊!君奭!惟有你能明白民心无常,他们只亲附有德之君的道理,也惟有你才懂得谨慎不苟地开始,是为了有一个好的结局。惟有一以贯之,自始至终地秉持德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才是古往今来敬畏百姓的明君垂拱而治的德政之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4尚书·周书·召诰
【白话尚书3】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
尚书·第四卷·周书·三十篇(9-16)
《尚书》:中国古代治国智慧的早期理论总结(下)
【今文尚书】28篇释意(二十)【周书·召诰】
姚中秋:《尚书》各篇内容概述 | 《尚书》专题系列二·《政治通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