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谱》解读03

【原文】

    然君子立身1,务修其本2。扬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3”况复溺思豪厘4,沦精翰墨者也。夫潜神对弈5,犹标坐隐之名6;乐志垂纶7,尚体行藏之趣8。讵若功定礼乐9,妙拟神仙,犹埏埴之罔穷10,与工炉而并运。

【注释】

    1.君子:才德出众之称。古代指地位高的人。泛指人格高尚的人。立:树立。《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身:人的品格和修养。

    2.修:治也。整治之以求尽善也。此言学问、人品方面的锻炼。本:言事之根本。

    3.扬雄:字子雲,蜀郡成都人。少好学,长于辞赋,多仿司马相如,汉成帝时,召对承明庭,奏《甘泉》、《河东》、《长杨》、《校猎》四赋。为人好古乐道,不慕荣利,独以文章名世。

    4.溺:着迷。毫厘:谓相差甚微。

    5.潜神:静心专一,全神贯注的样子。潜,藏也。弈:围棋。《论语》“不有博弈者乎”。

    6.坐隐:《颜氏家训》“围棋有手谈坐隐之名,颇为雅戏。”

    7.乐:好之也。《论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志:心之所之。《论语》“志于道”。垂纶:谓钓也。[杜甫诗]“弗云江汉有垂纶”。

    8.行藏:出处。《论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比喻对于出世和退隐的处世态度。

    9.讵:岂。礼: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乐:音乐。

10.埏埴(shān zhí:陶人之工。《老子》“埏埴以为器”。

【译文】

然而君子立身于世,务必致力于学问、人品这些根本的锻炼,扬雄说:诗赋只是小道末流,有志向的大丈夫是不会去做的。”为何不把精力都用于精微的思考或笔墨韵事之中呢!全神贯注地用意于围棋,还冠以“坐隐”的美名;醉心向往于垂钓,尚能感悟“行藏”的妙趣。而这些又岂能比得上书法宣扬礼乐的功用,和神仙造化般精巧不可思议的笔意,如同陶人之工变化无穷,又像工匠锻炼的工夫炉火纯青。

【解读】

    古往今来,中国的文人士大夫皆注重学问、人品方面的锻炼,奉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世致用的圣贤学问,他们尊崇古圣先贤是为了励志进取,或丰裁高世,清标不变;或位重权高调清辞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们积极用世,视人生为舞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确实,透过书法可与历史对话,孙过庭所言:“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言书者既可发千古之幽思,又可体行藏之妙趣。

“礼”是儒家评价历史人物的最高标准,“修身”是儒家安身立命的根本,这就对人们的学问、品行提出了要求,就是要以“仁、义、礼、智、信”为目标,通过刻苦历练来提高人生价值。《论语》中孔子和弟子的一段精彩对话道出了礼的本质。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礼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在孔子看来它是仁德的外用,只有仁德深厚的君子才能体会礼的真精神。“乐”是儒家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和礼共同形成礼乐教化。《论语》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孔子描述了音乐的演奏所产生的感人的艺术力量,它是那样的美,美得无以复加,美得让人无所适从。难怪“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是音乐把圣人陶醉了。之所以如此,皆因其“尽美矣,又尽善也。”礼主敬,乐主和,人世间的亲情、友情、爱情无不充满了礼乐精神,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互谅互助、互相理解、互相陶淬,如此则社会氛围和乐且成,就像《资治通鉴》里描绘的和谐社会的美好景象——“上下通而一气泰,忧乐和而百志熙。”而书法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正在于此。

古人学书多熟读名家法帖,凝神静思,心摹手追,后得其神韵。临书得其笔势,摹书识其间架位置,从易到难,师承有序。临摹既久,规模成矣。“读帖摹临、师承出新”,是学好书法的唯一途径,是成就书法艺术的不二法门,放之四海而皆准。古往今来有造诣的书法名家皆以此为本,并一生皆奉为圭臬。习书者当长时熏修,与时偕行,继承前人的优秀传统,不断地丰富祖国的书法艺术宝库。

临摹碑帖注意事项(溥庆)

    1.习字要有计划,尤须持之以恒。每天须有一定时间学习。临摹时间的长短,随各人要求而定。如欲成为书法家,至少十年八年。钟繇说:“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书未终,尽学其字。”如欲写成象样的正楷字则三月、二月亦行。王羲之说:“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成,天性灵者百日即知其本。”(王羲之《笔势论》)

    2.习字要反复临摹,按图索骥。王羲之说:“初学字时,不可尽其形势,先想字成,意在笔前:一遍正其手脚;二遍须学形势(笔画的位置力求近似碑帖);三遍须令似本(笔画和结构形态力求近似碑帖);四遍加其遒润(笔画的起止和使转,务求方圆刚柔近似碑帖);五遍每加抽拨使不生涩,如笔下未滑不可便休,三行两行临之未休,取滑健为能,勿计其遍数也。”(王羲之《笔势论》)

    3.习字要专心静思,意在笔前。王羲之说:“凡书之时,贵乎沉静,会意在笔前,笔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然后下笔……”(见《右军书法》)

【书论】

“学书莫难于临古,当先思其人之梗概,及其人之喜怒哀乐,并详考其作书之时与地,一一会于胸中,然后临摹,即可以涵养性情,感发志气,若绝不念此,而徒求形似,则不足以论书。”(蒋骥《续书法论》)

【原文】

    好异尚奇之士,玩体势之多方1;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2。著述者假其糟粕3,藻鉴者挹其菁华4,固义理之会归5,信贤达之兼善者矣6。存精寓赏7,岂徒然与!而东晋士人,互相陶淬8

【注释】

    1.体势:犹言体制,体法。《唐书·裴休传》“书楷遒媚,有体法。”方:术也,法也。

    2.推移:时世的移动或发展。奥赜(ào zé:义蕴深秘也。赜:精微、深奥。

    3.著述:编辑书籍,撰述文章。《论语》“述而不作”。糟粕:粗劣而无价值的东西。

    4.藻鉴(zǎo jiàn:品藻镜察也。言鉴赏作品。挹(:舀。挹取。引申为采用,推崇。菁(jīng华: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

    5.会:解悟。如领会,体会。归:归附。这里指书法有归附人心的艺术魅力。中心悦服而归附之,曰归心。《论语》“天下之民归心焉”。

    6.贤达:有才能、德行和声望的人。

    7.存:保存。精:精神,即人类所禀自然之灵气。《庄子》“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今统称事物精微之处,皆曰精神。赏:赏识,赏玩。[陶潜诗]“奇文共欣赏”。

    8.陶淬(táo cuì:犹言陶冶,借为化育裁成之义。这里引申为东晋高士们共同砥砺成就的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陶:造就,如甄陶,陶镕。言造就人才,如陶者之造物也。淬:锻炼刀剑以水灭火曰淬。

【译文】

    喜欢标新立异崇尚神奇的人,玩味书法的各种技法;探究精微之道的人,能从书法中领悟到世事变迁的深刻道理。著书立说的人,往往在意前人的糟粕,而精于鉴赏的人,则能够撷取古人作品的菁华。书法本身就是人们对道义与哲理的领悟,是归心的艺术,确实为那些有声望的人士所擅长,并与他们的德能相得益彰。秉持自然之灵气,保存宇宙的精神,借不朽的作品以寄托鉴赏之情怀,难道是白费功夫吗?而那些东晋的名士们,如何就能彼此感化、共同砥砺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来呢。    

【解读】

    汉末魏晋时期的文学独树一帜,其文学批评更是登峰造极。纵观这一历史时期,各类艺术实践活动空前繁荣,随之相继出现了一大批艺术理论著作,有不少书论、文论、诗论、画论、乐论,影响中国文学史、书法史、美学史和中国思想史几千年,如孙过庭的《书谱》、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荣的《诗品》、顾恺之的《论画》和谢赫的《古画品录》、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琴赋》等等。伟大的时代必然产生伟大的人物,一群伟大的人物他们“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璨溢今古,卓尔不群。”他们互相砥砺、互相陶淬,把那个时代的艺术、文学以及文学艺术批评一起推向了顶峰。今天的人们品建安文学、赏晋人书法,你会在不经意间领略到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其高作杰构“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历史的脉络在这里显得那样的清晰,所达到的高度令世人景仰,可谓叹为观止,现代人不应该从中有所憬悟吗!

纵观魏晋时期的时代特色及各色人物,你不得不为这个时代拍案叫绝。现代人或许是拘囿于时代的局限,或许是因意识形态的束缚,真是久违了先前那个伟大的年代。士人之间互相陶淬,妙拟大千,能与道同体。行藏之妙趣、精神之高彻,髙山景行,令人钦佩。

从刘义庆《世说新语》的描述中,我们或许还能一睹晋人的风采与神韵——

“斐令公目夏侯泰初,肃肃如入廊庙中,不修敬而人自敬。一曰:如入宗庙,琅琅但见礼乐器;见钟士季,如视武库,但睹矛戟;见傅兰硕,汪翔靡所不有;见山巨源,如登山临下,幽然深远。”

“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其名器。”

“庾子嵩目和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磊砢有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王羲之道谢万石“在林泽中,为自遒上。”叹林公“器朗神俊”。道祖士少“风领毛骨,恐没世不复见如此人。”道刘真长“标云柯而不扶疏”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

【原文】

    至于王、谢之族,郗、庾之伦1,纵不尽其神奇2,咸亦挹其风味3。去之滋永4,斯道愈微5,方复闻疑称疑,得末行末6,古今阻绝,无所质问7,设有所会,缄秘已深8。遂令学者茫然9,莫知领要,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10

【注释】

    1.族、伦:类也。王氏为晋显赫一时的名门旺族,王羲之的祖父王正,曾为尚书郎。父亲王旷,曾为淮南太守。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是东晋丞相。(王导:晋人,字茂弘,览之孙,元帝为琅琊王时,导知天下将乱,劝王收贤俊与共事,及即位,参与机务,朝野倾心,号称仲父。后受遗诏辅明帝,又受明帝遗诏辅成帝,历事三朝,出入将相。晋之中兴,导功为多,官至太傅。)王羲之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堪称豪门。郗氏家族,也是晋代大家旺族。代表人物为郗鉴。(郗鉴:字道徽,号虞卿,东晋人。汉御史大夫郗虑的玄孙,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岳父。官至东晋太尉。卒谥文成。有文集十卷传于世。)庾氏为晋之旺族,代表人物有庾亮等。(庾亮:晋颍川鄢陵人,字元规,风格峻整,动由礼节,成帝初为中书令,政事一决于亮,苏峻反,亮督诸军讨平之,后代陶侃镇武昌,遥执朝政,图恢复中原,未成而卒。

    2.神奇:情之所美者,则谓为神妙奇特。

    3.咸:皆,悉。挹:酌,引,推重。犹汲引之义。风味:风流蕴藉(jiè)。《宋书》“伯玉温雅有风味,和而能辨,与人共事,皆为深交。”

    4.永:久远。

    5.斯道:指书法艺术这项事业。微:衰。《诗》“式微式微”。

    6.末:非根本的东西。这里指雕虫小技一类末流的知识。[王僧孺与何炯书]“章句小才,虫篆末艺。”

    7.质问:问人而正其是非。

    8.缄(jiān秘已深:闭口不言,讳莫如深。缄,缄默,闭口不言。

    9.学者:为学之人。这里针对后学者而言。《史记》“学者宗之”。

    10.悟:有所知觉之谓悟。《史记》“尚不觉悟”。

【译文】

    至于王氏、谢氏这样的大家,郗氏、庾氏这类的名流,即使未能穷极古人书法的神奇,但他们都能够汲引前人的风流蕴藉和神韵。距离这些前代名家的时代愈来愈久远,书法这门艺术就越来越衰落了。有人听到本该怀疑的理论,却不辨真假大加称道,有的仅学到一点末流小技便盲目地加以推行。而古今隔绝,无从考证的作品,又没有人可资询问以正其是非,倘若有心领神会的人,又往往闭口不言,讳莫如深。致使后来的学书者茫然无从,不得要领,只是徒然地看到他人作品的成功之美,却不明白别人之所以获得成功的原因。

【解读】

    中国书法艺术在两晋出现过几个大的书法世家,这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书法史上也是独特的现象。1.卫觊、卫瓘、卫恒、卫轹为代表的卫氏家族;2.索靖、索永为代表的索氏家族;3.陆机、陆云为代表的陆氏家族;4.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王氏家族。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为王氏家族,晋王氏一门皆以书名世。王导:工书,显贵当时,尤善行草,其书法师承钟繇,秀丽高致。王恬:王导次子,师法家传,工隶书,《淳化阁法帖》卷三有草书《得示帖》行世。王廙:王导重孙,工书画,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除羲、献之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询。王珣:字元琳,小字法护。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至尚书令。他是“书圣”王羲之的族侄,出生在一个精于书法,几代不衰的名门望族。其父王洽,其祖父王导均善书,所以史称“三代以能书称,家范世学,珣之草圣,亦有传焉。”其草书《伯远帖》,一直被后代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因为它是十分难得的东晋名人书法真迹。《伯远帖》是王珣给亲友的一通书函。他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被列为“三希”之三。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其书法“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富有浓厚的晋人韵味。同一时期著名的人物还有谢安等一大批书法名家。谢安:素善尺牍,取法高古,方圆自穷,似古非古,能视雅俊。《书断》列其飞白为妙品。谢灵运: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文武双全,诗、书、画俱善,晋文帝称其诗、书为二宝。郗愔:书法遵循卫氏,尤长章草,《淳化阁法帖》卷二存今草一件,五行,十五字,字字独立,意态无穷。《太平御览》引《太平经》云:“郗愔尚道法,密自道行,善隶书,与右军相埒(liè),手自起写道经,将盈百卷,于今多有在者。”贾嵩《华阳隐居内传》称陶弘景“年十二时,于渠阁法书中见郗愔以黄素写太清诸丹法,乃忻然有志。”庾翼:工书,与王羲之齐名,其书细笔连属,墨妙所宗。剑锷刀锋,颇推笔力。陈寅恪先生在研究中国书法时说道:“艺术之发展多受宗教之影响,而宗教之传播亦多依艺术为资用。”他认为魏晋南北朝的书法艺术也这样,“如北魏之崔、卢,东晋之王、郗,是其最著之例。”

魏晋南北朝,学术气氛空前浓厚,有关文论、诗论、画论的理论专著竟相迭出,书学研究也成果累累。卫恒、成公绥、王羲之、羊欣、虞和、王僧虔、陶弘景、庾肩吾等著名书法家,都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著述论书。当时由于学术界盛行老庄学说,士大夫谈玄论道,风气所致,书学研究也多尊崇天地自然之理,而取法高古。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云:“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王僧虔《笔意赞》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他们都认为书法艺术的极终目标是追求“道”,因此,人把传统的“书”和“书艺”称为“书道”,卫夫人《笔阵图》云:“书道毕矣”。时至今日,东邻日本,仍然称书法为“书道”,沿用此说,取的就是这个意思。

晋至八王之乱,王室内讧以后,势力逐渐衰微。在北方,随着西晋的灭亡。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期。后拓跋氏结束十六国,建立北魏,促成了149年的相对统一。这是北朝。晋室东迁至灭亡,从公元317-420年,是南朝。此时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南北朝书法家灿若群星,无名书家为其主流。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竟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康有为说:“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继承智永笔法并取法六朝的。

【书论】

“碑本皆真书,而亦有兼行书之长。如张猛龙碑阴,笔力惊绝,意态逸宕,为石本行书第一。若唐碑则怀仁所集之圣教序不复论。此外可学犹有三碑:李北海之云麾将军,寓奇变于规矩之中;颜平原之裴将军,藏分法于奋斫之内;令狐夫人墓志,使转顿挫,毫芒皆见,可为学行书石本佳碑,以笔法有入处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欲知古人笔意,不得不学碑也。六朝人学汉,故书法高古,唐人所师者六朝,故不及六朝。且唐碑之佳者泰半已磨翻失真,反不如六朝原刻之易求,所以主张学六朝碑也。学碑有成,而后学帖,帖虽失真,而笔意可推矣。上学篆分,而溯其源,此源远流长之理也。学碑最忌取与其书体之所过,且未学亦无从近,形似而已矣。不进则变,必取与己书之所异,大变则大进矣,苟且因循,决无进理也。学碑宜博学诸碑,以酿成己体,书无古人,则学无师承,书无自己则流为书匠,安有立足之地乎?学贵博,非博无以集众美,学贵专,非专无以见自得,故于众碑之中,必有所专爱而常学之者矣。论笔法,则方先于圆,论形态,则大先于小,论书体,则楷先于草,临书之序,亦不可或违也。”(祝嘉《书学格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故事 (一至十章)
魏晋《经书残卷》
魏晋书法 - 香儿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两晋书法
王羲之存世唯一章草《豹奴帖》赏析
王羲之墨迹本行书美学 - 【 书法研究 】 - 艺术博客 - Powered by Sup...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