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谱》解读04

【原文】

    或乃就分布于累年1,向规矩而犹远2,图真不悟3,习草将迷4,假令薄解草书,粗传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通规5。讵知心手会归6,若同源而异派7;转用之术8,犹共树而分条者乎。加以趋变适时9,行书为要10;题勒方畐11,真乃居先。

【注释】

    1.就:能。《左传》“有子曰:就用命焉。”分布:这里指书法的结构布局。

    2.向:景仰。《后汉书》“莫不向化”。规矩:所以为方圆之器也。俗以常例所应有者为规矩。又以谨守礼法为规矩,义皆由此引申。今指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此言书法之法度。

    3.图:象,画物象也。这里指临摹古人的书法作品。

    4.习:学。既学而熟复之曰习。《论语》“学而时习之”。

    5.阂(:外闭,隔。

    6.讵:岂。会:聚合。

    7.派:水分流。

    8.转用之术:孙过庭称“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转,是指行笔的转折呼应、曲折回环一类的笔法;用,是指点画结构的揖让、呼应、起伏之类的笔法。

    9.趋变适时:谓随时势为转移。《易》“变通者,趋时者也。”

    10.行书:始于楷书出现之后,晋代已经流行,是简化楷书笔画,兼采草书联绵笔法,介于草、楷之间的一种字体。写得稍微规矩一些,接近楷书的叫做“行楷”;写得放纵一些,接近草书的叫做“行草”。行书比楷书易写,比草书易认,切合实际应用,因而直到今天,还是应用最广泛的字体。要:凡要。总举之词。《史记》“要之以仁义为本”。

    11.题勒方畐:指榜题镌石一类的文字。题,额也。《礼》“雕题交趾”。谓雕刻其额,再涅之以丹青。古谓联额之题字曰“题署”;书字于壁曰“题壁”;书匾额曰“题额”。勒,刻也。方,指方岳,四方之岳。畐,满也,以象高厚之形。

【译文】

有的人能成年累月地在结体布局上下功夫,虽仰慕高古却仍然与古人的法度相去甚远。临摹楷书不能悟得其理,学习草体又迷惑不得其趣。或者仅能浅薄地理解一点草书的原理,粗疏地学得一些隶法,便自以为是,固执己见,跟一般的规律相隔阂。他们那里知道心手交融的书法原理,就像水之分流而同源;转、用笔法的运用原则,就象树枝离不开根本,这个天下本一的书法真谛。对于加以变化,适时应用,行书最为重要;对于题榜镌石,则楷书当属首选。

【解读】

    书法的发展同汉字的演变、时代的变迁同步,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汉字虽分篆、隶、正、行、草诸体,但其沿流分明、传承有序。其笔法的运用与书法的基本原理“若同源而异派,犹共树而分条。”万变不离其宗,所谓“楷法之势兼通其它诸体”,成为古今书家之共识,庄重的场合大都以楷书为主,吴郡所言“题勒方畐,真乃居先。”乃金科玉律,可谓点石成金。

魏晋这一历史时期形成的书法笔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及其特殊的地位,根据《辞源》的解释,所谓笔法,即“运笔之法也”。《唐国史补》称:“张旭草书得笔法,后传崔邈、颜真卿。旭言‘始吾见公主担夫争道而得笔法’,后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凡书法运笔有条理可循者称笔法。笔法分执笔和用笔,执笔分指法、手法;用笔分用锋、起笔、行笔、收笔;另外还有眼法、墨法、身法等。汉字书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以运笔结构神韵总括之。

关于魏晋名家书风,历代评述很多,其间行草书的风格多为瘦劲、飘逸、清秀、潇洒。后人以“清朗俊逸”概括魏晋时期的书风。

艺术表现了它的时代,每一个时代的艺术无不与这一时代的时代精神契合,书法更是如此,正如孙过庭所言“质以代兴,妍因俗异。”“淳漓一迁,质文三变。”从两汉的“恢宏博大”到魏晋的“清朗俊逸”,皆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这可以从政治、宗教、地域、风俗等方面找到各种变化的原因。魏晋时期,士人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从倾心政权、企望致君尧舜的正统儒家思想转变为崇尚自然,重感情、重个性、重自我。彰显“人的自觉,文的自觉。”以“竹林七贤”为代表,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豪迈狷介,志同道合者有若金兰之契。他们开始追求一种超脱世俗、自由闲适、不拘任何礼节约束、精神高度自由的生活。研究《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玄学兴起了,人们预感到时代变革的来临,阐述变革的《周易》便成为大家注目的经典,黄老之学便成为士大夫的处世哲学。东晋以后,士人的生活取向“玄虚淡泊,与道逍遥。”从西晋的放荡豪迈中摆脱出来,开始追求宁静高雅的生活方式。他们风度翩翩地处世,留连于山水之间,娱兴彭老,优哉游哉,聊以卒岁。就像王羲之形象的话语“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

认真研读《中国哲学发展史》,你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整个魏晋南北朝,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一时期,民族大融合、地区大开发、国内国际文化大交流、思想大开放。是我国思想史空前解放的伟大时代。品这一时期的文学,赏这一时期的书法,读这一时期的历史,如听钧天之乐,如闻天籁之音。它以厚重的文化积淀为底蕴并一再地昭示历史:何谓国脉,何谓文脉,何谓纯粹的艺术,什么叫做神韵,什么才是俊逸通脱之美。书法艺术何以如此令人心旷神怡,以至于美得叫人无所适从……

今天的人们,要以清醒的历史观解读这一段历史,在品鉴佳作杰构的时候,以下数端尤其值得注意:

1.神学经学从此结束。三国以后人说经,具有理性主义的精神。

2.从认识过程看,两汉的宇宙论关心于宇宙构成,魏晋玄学则进入本体论,关心于宇宙万物之所以然。

3.打破儒家一尊的地位,老、庄等经典著作的地位可与孔子并列,学术思想比较活跃。

4.打破中华传统文化独霸地位,外来佛教经过中国思想家的改造,佛教哲学、佛教宗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5.打破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神秘主义消退,理性主义占了上风。

    6科学发达,生产进步。

【书论】

    “榜书,古曰署书,萧何用以题苍龙白虎二阙者也。今犹称为擘(bò)窠大字,作之与小字不同,自古为难。其难有五一曰执笔不同,二曰运管不习,三曰立身骤变,四曰临仿难周,五曰笔毫难精。有此五者,虽有能书之人,熟精碑法,骤作榜书,多失故步,尽其势也。故能书之后,当复有事,以其别有门户也。……榜书亦分方笔圆笔,亦导源于钟、卫者也。经石峪圆笔也,白驹谷方笔也,然自以经石峪为第一,其笔意略同郑文公,草情篆韵,无所不备,雄浑古朴,得之榜书,较观海诗尤难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原文】

    草不兼真,殆于专谨1,真不通草,殊非翰札2。真以点画为形质3,使转为情性4,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迴互虽殊5,大体相涉6

【注释】

1.殆:疑也。《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引申为违背纯一严谨的书写原则。专:壹,诚,纯笃。谨:慎,慎重其事不敢忽也。

2.殊:断也、决也。翰札:书法。翰:书翰。札:笔札,书简。

3.形质:形体。质,体也。凡物类之本体皆曰质。如气质,流质,定质。

4.使转:孙过庭称“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使,是指或奔放自如或凝重滞涩之类的笔法;转,是指行笔的转折呼应、曲折回环一类的笔法。这句话是说真书的形体是点画分明的,但是在笔意上要兼有草书的使转笔法;草书的形体虽然牵连盘绕,但须有真书点画分明的笔意。说明无论是楷书还是草书,都必须断中有连,连中有断,有连与断的巧妙结合,就是气脉通贯。情性:这里指书法可以彰显善恶,表达情感。情,性之动也,如言喜怒哀惧爱恶欲,谓之七情。性,生之质也,如性善,性恶。

5.迴:曲也,绕也。互:交互,由彼而此,由此而彼之相联合。此言环绕交互的书法笔法。

6.大体:重要的道理;就多数情形或主要方面而言。涉:相关连。

【译文】

写草书不兼具楷法,则有悖于纯笃与慎重的原则;写楷书不洞达草意,那断然不可称作书法。楷书以聚集点画组成形体,靠使转的笔法表达情性;草书用点画彰显情性,靠使转构成形体。草书的使转写不好,便不能构成文字;楷书欠缺点画,尚可记述文辞。曲折环绕的笔法彼此不同,但重要的原理却是互有关连的。

【解读】

孙过庭关于真、草书的这段论述可谓精妙绝伦,在中国书法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于学习书法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楷、草两种书体在形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楷书笔画详细、笔势平静;草书笔画简易、笔势活泼。但草书的简易决非随意用笔,任笔赋形。须“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但凡楷书的笔法,诸如中锋运笔、提按顿挫、轻重疾徐、逆入平出、回锋转折等,在草书中无不具备。后人论张旭草书“下笔必为楷则”。苏轼论草也说道:“自古未有不善正书而工于草者”。可见,真、草两种书体,其用笔实有共通之处。草书的书写原则是:痛快沉着、灵活雄厚、飞动古朴、洞达茂密、遒润简练、收放自如、萧散严密、婀娜刚健。恰倒好处地结字,把物象和意境辨证地统一起来,以“傍通点画之精,博究始终之理。”从而产生美轮美奂的书法艺术佳品。

【书论】

 “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牵引,其笔轻。虽复变化多端,而未尝乱其法度,张颠怀素,最号野逸,而不失此法。近代山谷老人,自谓得长沙三昧,草书之法,至是又一变矣。流至于今,不可复观。唐太宗云:‘行行若萦春蚓,字字若绾秋蛇,恶无骨也。’”(姜夔《续书谱》)

 “是真能传草法者,世人知真书之妙在使转,而不知草书之妙在点画,此草法之所为不传也。大令草书常一笔环转,如火筋划灰,不见起止,然精心探玩,其环转处悉具起伏顿挫,皆成点画之势。由其笔力精熟,故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形质成而性情见,所谓画变起伏,点殊衄挫,导之泉注,顿之山安也。后人作草,心中之部分,既无定则,毫端之转换,又复卤莽,任笔为体,脚忙手乱,形质尚不备具,更何从说到性情乎。盖必点画寓使转之中,即性情发形质之内,望其体势,肆逸飘忽,几不复可辨识,而节节换笔,笔心皆行画中,与真书无异,过庭所言,张不真而点画狼藉,指出楷式、揭破秘奥者也。”(包世臣《艺舟双楫》)

 “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然性情得于心而难名,形质当于目而有据,故拟与察,皆形质中事也。古帖之异于后人者,在善用曲。阁本载张华、王导、庾亮、王廙(yì)诸书,其行画无有一黍米许而不曲者。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是故曲直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右军作草如真,作真如草。为百世学书人立极。”(包世臣《艺舟双楫》)

“学草书,须逐字写过,令使转虚实,一一尽理,至兴到之时,笔势自生,大小相参,上下左右,起止映带,虽狂如旭、素,咸臻神妙矣。”(冯班《钝吟书要》)

“真书以平和为上,而骏宕次之,草书以简静为上,而雄肆次之,是故有形质而无情性,则不得为人,情性乖戾,又乌得为人乎。吴郡论真草,以点画使转,分属形质性情,其论至精,盖点画力求平正,易成板刻。板刻则谓之无使转,使转力求姿态,易入偏软,偏软则谓之无点画,其致则殊途同归,其词则互文见义,不必泥别真草也。余近仿真草千文,争坐位,见其下笔无不真者,乃知古人无论真草,皆遣以篆意,故形直而意曲,是为真曲,若求曲于形,失之转远。”(包世臣《艺舟双楫》)

“作书有两转字,转折之转在字内,使转之转,在字外,牵丝有形迹,使转无形迹,牵丝为有形之使转,使转是无形之牵丝,此即不著纸,极要留意。”(将骥《续书法论》)  

【原文】

    故亦傍通二篆1,俯贯八分2,包括篇章3,涵泳飞白4,若豪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5。至如钟繇隶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至绝伦6。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7;元常不草,使转纵横8。自兹已降9,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10,非专精也。

【注释】

1.傍:通。二篆:篆书有大小二种,大篆,周宣王太史史籀所作;小篆,秦丞相李斯所作。[按]王莽《时损》改秦八体书为六书,三曰篆书,专指小篆言,以大篆已包括于古文奇字二者之中。见段玉裁《说文解字》。

2.贯:通。《论语》“吾道一以贯之”。八分:即分书,《厉鹗文》“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王次仲作八分,蔡文姬曰:‘割程邈字八分,取二分。割李篆字二分,取八分。’故谓之八分。”古文八与分两字的意义完全相同,《说文解字》都训作“别也”。八分之名,就是因为这种字体的点画和结构象八字分别相背之形而来的。分书的特征主要在于线条的蚕头雁尾,这是一种带有装饰性的笔画,它的产生出于两种原因。一是快写的要求;二是整饬、装饰的要求。

3.篇章:书籍。《北史》“东平公神举,性爱篇章。”

4.涵泳( hán yǒng:比喻笔法精熟涵蓄。涵,容也。《诗》“僭始既涵”。飞白:书体之一种,笔画枯槁而中空者。后汉蔡邕所作,灵帝时,诏邕作《圣皇篇》成,诣鸿都门,时方修饰,见役人以垩帚成字,因归作飞白书。汉魏宫阙,多用其体。古人运笔注重笔意,认为“笔意贵淡不贵艳,贵畅不贵紧,贵涵泳不贵显露,贵自然不贵作意。”

5.胡越殊风:北胡南越,相去甚远,风俗各异。

6.绝伦:伦类中无可与比者。

7.狼藉:言散乱不整理。这里比喻触目悉是的楷书笔法。

8.纵横:东西曰横,南北曰纵。这里比喻无处不达的草书笔意。“纵横者,无处不达之谓也。盘行跳荡,草势也。古人一牵一连,笔皆旋转,正心着纸,无一黍米倒塌处。狼藉者,触目悉是之谓也。草法不传,实由真法不传。真草同源,只是运指换笔,真则人人共习,而习焉不察,草则习之者少,故谓草法不传耳。真书以平和为上,而骏宕次之,草书以简静为上,而雄肆次之,是故有形质而无情性,则不得为人,情性乖戾,又乌得为人乎。”(包世臣《艺舟双楫》)

9.降:下。

10.逮:及。

【译文】

所以,学习书法还要领会大篆、小篆的笔意,会通分书的笔法,包括学习古代的各类典籍,运用精熟涵蓄的飞白笔法,如果不在细微处明察秋毫,那么笔法、笔意就会像北胡与南越那样相去甚远而风格迥异。至于钟繇隶书号称奇绝,张芝得“草圣”的美誉,都是因为他们聚精会神于一种书体,才达到无与伦比的境地。张芝不擅写楷书,但他写草书时,楷书的笔法触目悉是;钟繇虽不以草书见长,但他写楷书时,草书的笔意无处不达。自此以后,不能兼善楷草二体的人,书法艺术的水平就达不到他们的程度,这是由于没有做到精粹纯一的原因。

【解读】

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六国文字在内。一般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一种字体,也称“籀文”,因著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唐初出土的秦襄公八年(公元前770年)所刻的“石鼓文”,就是当时通行的大篆体。大篆是在金文基础上演变来的,笔画比金文更均匀,结构比金文更工整。

小篆是由大篆发展来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以秦泰山刻石的文字为代表。小篆通行时间短,汉代已不常用了,但两千多年来,人们篆刻印章,则一直用小篆镌刻。篆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是书法和镌刻相结合,用来制作印章的艺术形式。由于篆书形态优美古朴,适合在各种不同的材料上进行艺术创作,印章最初作为一种凭证的信物,后来用途日益广泛。

至于分书,今人了解的甚少,有王次仲创八分的传说,但分书是一个缓慢成熟的过程,之后又被隶书取代。从东汉开始,方广无波磔的篆书在隶书影响下,经过近100年的发展,笔画才由线条变成点画,结体更加方扁,字距开阔、章法紧凑,发展成为典型的分书。桓灵时代,分书铭碑相继建置,如《礼器碑》、《孔庙碑》、《衡方碑》、《史晨碑》、《西岳华山庙碑》、《曹全碑》、《西狭颂》等等,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分书终于成为新的正体字,分书开始繁荣,并取代篆书而风行天下。

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中,由篆书变为分书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这次变革使汉字的点画和结体发生了极其重大的变化。(一)结体由长变扁,打破篆书回环缭绕的写法,将浑然一体的字型割裂开来。(二)简化了复杂的汉字形体。(三)在笔画上,以往的甲骨文、金文和篆书都是由一根粗细大致相同的线条组成的,从分书开始,等粗的线条经过各种变化,形态丰富起来,产生出横、竖、撇、捺、点等不同的笔画,尤其是长横的一波三折、撇和捺的比翼双飞,极富装饰趣味。分书点画形式的突破,意味着用笔方法的改进,以前甲骨文、金文和篆书的线条粗细一致,相对来说,用笔只是一种平面的纵横运动,分书要表现有粗细方圆的各种点画,必须把平面的纵横运动与上下提按和逆折绞转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立体的用笔方法。人们越来越感觉到毛笔的提按顿挫、偏侧绞转、横竖撇捺、蚕头雁尾,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力和自由度,于是便竟相夸饰,恣意挥洒,用笔穷其极,点画尽其妙,出现了大批传世佳作。用笔从平面到立体,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

汉字发展到分书阶段,象形意味慢慢减少,结构日趋简化,点画形态逐渐丰富,这一简一繁的发展,使中国书法艺术开始注重以自由多样的线条的变化运动和空间构造,来表现字体结构,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告别“书画同源”的原始时代,升华到高度抽象的点、线的艺术境界,它标志着中国书法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已经成熟。

魏晋以后,分书面临那么多煌煌巨制,高作杰构目不暇接,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渐臻极点。当历史发展至五代和宋元,书法流行楷书和行草,分书由此逐渐衰微并淡出人们的视线。

古籍记载,蔡邕尝作“飞白”之书。赞曰:“妙哉飞白,祖自八分,有美君子,润色斯文,丝荣箭激,电绕雪纷,浅如流雾,浓若屯云,举众仙之奕奕,舞群鹤之纷纷。”蔡邕博学能画,又善音律,工书绝世,尤得八分精微,穷灵尽妙,独步古今,创飞白笔法,动合神功,精妙绝伦。

学习古人,取法圣贤经典,以及文学方面的修养对书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古今书家皆高度重视,苏轼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至于要精熟草书笔法,更须明白“纵横牵挚、钩环盘纡”的书法原则。要想达到气势雄远,神韵幽闲的境界,点画用笔丝毫不能马虎。深谙行笔之快慢、截泻、抑扬、顿挫则会产生优美的节奏感、韵律感。如吴郡所言“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同时博采它法、融会贯通,如此书法之美方可恰倒好处地表达出来。

【书论】

“草书之体,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歌舞擗踊,一切变态非苟然者。又一字之体,率有多变,有起有应,如此起者,当如此应,各有义理。王右军书羲之字、字、字、字、字最多,多至数十字,无有同者,而未尝不同也。可谓所欲不逾矩矣。大凡学草书,先当取法张芝、皇象、索靖等,章草则结体平正,下笔有源,然后仿王右军,申之以变化,鼓之以奇崛。若泛学诸家,则字有工拙,笔多失误,当联者反断,当断者反续,不识向背,不知起止,不悟转换,随意用笔,任笔赋形,失误颠错,反为新奇,自大令以来,已如此矣,况今世哉。”(姜夔《续书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彭芃:“方”与“圆”,从技法到哲学、美学
这才是学习书法的捷径,学书者必看!!!(珍藏版)
【北大书法公开课】第6讲:点画
书法研究
书论:草书笔法 33 讲(上)(1——10)
读懂《书谱》,学书法更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