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谱》解读10

【原文】

    仲尼云1“五十知命,七十从心。2”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3。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4,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5。子敬以下,莫不鼓努为力6,标置成体7,岂独工用不侔8,亦乃神情悬隔者也9。或有鄙其所作10,或乃矜其所运11,自矜者将穷性域12,绝于诱进之途13;自鄙者尚屈情涯14,必有可通之理。嗟乎!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考之即事15,断可明焉。

【注释】

1.仲尼:孔子,儒家之祖,周春秋时鲁人,名丘,字仲尼。初仕于鲁,为司寇,摄行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流四方,归鲁,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以传先王之旧,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卒于敬王四十一年夏四月乙丑,年七十三。

2.五十知命,七十从心:《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天命:懂得天命的涵义。天命: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有物必有则,如命令也。此言所学者,皆知其所当然,而极其精也。

3.权变:犹言机变,谓随时势以行权也。

4.缘:因,循。

5.风规:风神与规模。风,风度,风韵[李白诗]“风韵逸江左”。谓其人丰神俊朗。规,规模,指王羲之作品的规模法度。

6.鼓:振奋、振作。努:努力。力:凡精神所及处皆曰力。《孟子》“既竭目力焉……既竭耳力焉。”

7.标置:标举名目,自为位置。这里指改变制度,创立新的字体。

8.工用:即功用。侔(móu:齐等,均。

9.神:精气为神,如精神,神气。情:真情;趣味。悬隔:犹悬绝。绝异。

10.鄙:自谦曰鄙。如鄙见,鄙意。

11.矜:自夸。

12.性:根性,谓人心地之本原。

13.诱进:循序渐进。诱,引进;教。《论语》“夫子循循然善诱人”。途:道路。

14.涯:借作穷尽意。《庄子》“吾生也有涯”。

15.考:稽核。《书》“考制度于四岳”。

【译文】

孔子说:“人到五十岁方懂得天命(知晓天道流行的道理),到七十岁即可随心所欲不逾矩”因此只有在人书俱老之时方能彻悟平正与险绝的奥妙,体会出随机应变的道理来。这就象思考成熟了才作行动,行动才不会失当,掌握好时机再说话,这样的话才中肯、合理。因此,王羲之的书法,老年的作品特多神妙,因为这时思虑通达审慎,志气冲淡平和,不偏激,不猛烈,而个人的风采与作品的规模法度却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自子敬以后,人们莫不振作精神、努力探索,标举名目,改变制度,创立新的字体,非但功用不可与“羲、献”的作品等量齐观,而且精气神及情趣也和他们断然不同。有人谦虚,认为自己的作品微不足道;有人自大,盲目夸耀自己的书作。喜欢自夸的人往往失去积极进取的精神而断绝循序渐进的路径,谦虚的人以为尚未穷尽其中的道理,还做得不够完美,总想勉向前,这样的人一定可达到理想的目标。是啊!只有学而不能,哪有不学而能的人呢。考查书法发展的历史就一定能够明白这个道理。

【解读】

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其道与天合。《中庸》云:“仲尼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譬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譬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言圣人之德能合于天。能合天,斯为不负天命,不负天命,斯可以云知天命,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是,随自己的心愿去做事,不会超出规矩借以言一切言行之法度准则修身或习练书法到此境界,可以一任己心所欲,纵己心力之所至,信马由缰不受束缚,而自无不合于规矩法度者。此言及圣人内心自由之极致,与外界所当然之一切法度规矩自然相洽,天下学问至此境界,亦与天道融合。我之所为莫非天命之极则矣,天无所用心而无不是,天不受任何约束而为一切之准绳,斯其人格之崇高伟大,拟于天而其学无可进矣。此乃圣人述其一生学之所至,其与年俱进之阶程。孔子一生学业之成就与其年齿同步,从一个境界进入另一个境界,以至登峰造极。可谓“高山仰止”,风仪天下。

书法学习者更应以之为借镜,学书犹如千里之行,起于跬步,未到终点时,每一步都为千里做准备。如登高山,未到极峰以前的每一步,都为达到极峰做准备。一旦达到极峰,则别有一番境界。攀登极峰之前及到达极峰之后的境界迥异,到达极峰之前的每一步努力,属于历练、渐修的过程,到达极峰之时,视野开拓,则另有一番景象,有如顿悟,这样的认识过程和生活经验,随处可见。

【书论】

“丝来线去,脉络分明。描拓为先,仿摹次之,双钩映拟,功不可阙。对之仿之,如灯取影,填之补之,如鉴照形,合之符之,如瑞之于瑁也,比而似之,如睨伐柯,察而象之,详视而默记之,如七十子之学孔子也。愈近而愈未近,愈至而愈未至,切磋之琢磨之,治之已精,益求其精,一旦豁然贯通焉,忘情笔墨之间,和调心手之用,不知物我之有间,体合造化而生成也,而后能为学书之至尔。”(解缙《春雨杂述·论学书法》)。

“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晋人循理而法生,唐人用法而意出,宋人用意而古法俱在,知此方可看帖。用意险而隐,奇而不奇,意在法中,此心法要悟。”(冯班《钝吟书要》)。

“夫书以神情为精魄,神若不和,则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毫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如温润也。所资心副相参用,神气冲和为妙,今比重明轻,用指腕不如锋芒,用锋芒不如冲和之气,自然手腕虚,则锋含沉静。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唐太宗《论指意》)。

“欲书之事,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字则欹斜,志气不和,书必颠仆,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覆,中则正,正者,和之谓也。”(唐太宗《论笔法》)。

“莹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欧阳询《书法》)。

【原文】

    然消息多方1,性情不一2。乍刚柔以合体3,忽劳逸而分驱4,或恬澹雍容5,内涵筋骨6,或折挫槎枿7,外曜峰芒8。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况拟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犹疏9,形骸未检10。跃泉之态未睹其妍11,窥井之谈已闻其丑12,纵欲唐突羲、献13,诬罔钟、张14,安能掩当年之目15,杜将来之口!慕习之辈16,尤宜慎诸17

【注释】

1.消息:音信;消谓减,息谓增,时运循环,增减不息,谓之消息。《易》“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2.性情:人之禀赋及气质。《易》“利贞者性情也”。一:统括之词,同也;纯一。

3.乍:忽然。合:符合;应该;应当。与“分”反。

4.忽:忽而。多用于意义相对或相近的形容词前头。分:分离。与“合”相对。

5.恬淡:谓泊然无营,不慕荣利。《庄子》“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雍容:和貌。[班固赋]“雍容揄扬,著于后嗣。”

6.涵:容。筋骨:体格。

7.折:挫也。书法笔法。挫法是行笔时突然将笔锋稳住后使方向改变,“挫者顿后以笔略提,使笔锋转动离于顿处。”槎枿(chā niè): 伐木馀也,斜曰槎,斩而复生曰枿。比喻挫法钩出产生的艺术效果。

8.曜:亦作燿,日光。《诗》“日出有曜”。峰芒:即锋芒,言笔锋显而锐。

9.疏:疏阔,不精密。

10.形骸:形体。检:法式;查验。

11.跃泉之态:比喻泉流淙淙的样子。态,状态。妍:媚,丽,美好。

12.窥井之谈:比喻狭隘短浅的见识。《庄子》“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13.唐突:抵触。

14.诬:捏造事实冤枉人。罔:蒙蔽。

15.掩当年之目:《后汉书》“陈琳曰:谚有掩目捕雀,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家大事乎!”后以掩目捕雀喻自欺。

16.慕习:羡慕仿效之。慕,爱而模范之。

17.尤:过,犹俗言格外。

【译文】

然而时运循环,增减不息,不断变化发展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人的禀赋及气质也各不相同。忽而刚柔相济,与字的体态相合,忽而劳逸有别,结字的效果又相去甚远。有的字看上去虚静恬淡、雍容平和,容体格于其中;有的字折毫挫锋,栩栩如生,彰显锋芒。在练习的过程中,观察务求精细,摹拟务求相似。若摹拟不能相似,观察不能精细,分间布白尚不精密,字形体态不合章法,泉流淙淙的活泼与美丽未曾看见,井底之蛙狭隘短浅的见识却早已充塞于耳,纵然想冒充羲之、献之,诬蔑钟繇、张芝,谁又能像当年掩目捕雀那样以自欺欺人的态度,去堵住将来后学者的嘴呢!仰慕高古学习书法的人,尤其应该持谨慎不苟的态度。

【解读】

这段文字说到的书法运笔,与笔意笔法有关。什么样的笔线才符合书法艺术的审美要求呢?王羲之的标准是“藏骨抱筋,含文包质。”书法中所谓“筋骨”,常代表字的间架和点画的力度。若筋骨不立,不但血肉无所依附,而且神采、气韵都无由表露。立骨之后,还须血肉丰满,即谓之“含文包质”。所谓“文”,是指表现在外的风采神韵;所谓“质”,是指蕴藏在内的朴质精神。其标准或如孔子所谓:“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唐张怀瓘云:“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可谓书法运笔的最高境界。

【书论】

“凡作书无论何体,必须筋骨血肉备具,筋者锋之所为,骨者毫之所为,血者水之所为,肉者墨之所为,锋为笔之精,水为墨之髓,锋能将副毫,则水受摄,副毫不裹锋,则墨受运。字有筋骨血肉,以气充之,精神乃出,不按则血不溶,不提则筋不动,不平则肉不均,不颇则骨不骏,圆则按提,出以平颇,是为绞转,方则平颇,出以按提,是为翻转,知绞翻则墨自不枯,而毫自不裹矣,此使转之真诠,古人之秘密也。”(包世臣《艺舟双楫》)。

“画多则分仰覆,以别其势,竖多则分向背,以成其体。整顿精神,在正手足,先学形势,须令似本,尺寸规矩,心眼准程,八面照应,不得重改,点画清楚,向背分明,中正揖让,立定间架,布白停匀,一气贯注。布白有三,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初学皆须停匀,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十三行之妙,在三布白也。一字八面流通为内气,一篇章法照应为外气,内气言笔画疏密肥瘦,若平板递下,错综映带,第一字不可移至第二字,第二行不可移置第一行,结体在字内,章法在字外,真行虽别,章法相通。行草纵横奇宕,变化错综,要紧处全在收束,收束得好,只在末笔,明于结体,则点画妥帖,精于收束,则气足神完。”(将和《书法正宗》)。

“古今书家,同一圆秀,然惟中锋劲而直,齐而润,然后圆,圆斯秀矣。劲拔而绵和,圆齐而光泽,难矣!活泼不呆者致豁,流通不滞者其机圆,机致相生,变化乃出,使转圆劲而秀折,分布匀豁而工巧,方许入书家之门。名手无笔笔凑泊之字,书家无字字叠成之行。黑之度量为分,白之虚净为布。横不能平,竖不能直,腕不能展,目不能注,分布终不能工,分布不工,规矩终不能圆备,规矩有亏,难云书法矣。”(笪重光《书伐》)。

“笔之执使在横画,字之立体在竖画,气之舒展在撇捺,筋之融结在纽转,脉络之不断在牵丝,骨肉之调停在饱满,趣之呈露在勾点,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间之茂密在流贯,形势之错落在奇正。黑之度量为分,白之虚净为布。”(笪重光《书筏》)。

“骨体筋而植立,笔附骨而萦旋,骨有修短,筋有肥细,二者未始相离,作用因而分属。勿谓绵软二字为劣,如掣笔非第一品紫豪不能绵软也。欲知多力,观其使运中途,何谓丰筋,察其纽络一路。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肉托毫颖而腴,筋藉墨沉而润,腴则多媚,润则多姿。”(笪重光《书伐》)。

“初学先求形似,间架未善,遑言笔妙。由篆而隶,一画分作数画,是由合而分,由真而草,数画并作一画,是由分而合。字越小越要清晰,稍留纤毫渣滓不得,作小楷宜清而腴,笔头过小,虽清不腴。工夫深,虽枯亦润,精神足,虽瘦亦肥。作楷须明隶法,切忌楷气。作隶须有万壑千崖,奔赴腕下气象。书贵熟后生。书贵生,生则乐,书忌熟,熟则俗。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作书须有此气象,而其细心运意,又如穿针束线纳孔,毫厘有差,便不中窍。心气和,斯笔墨调。渣滓去则清光来。古碑贵熟看,不贵生临,心得其妙,业始入神。冷看古人用笔,不贵多写,贵无间断。”(姚孟起《字学意参》)。

【原文】

    至有未悟淹留1,偏追劲疾2,不能迅速,翻效迟重3。夫劲速者,超逸之机4;迟留者,赏会之致5。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6。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7!非夫心闲手敏8,难以兼通者焉9

【注释】

1.淹留:言运笔迟缓。

2.劲疾:谓运笔急速。

3.翻:反。迟重:指运笔迟缓凝重。

4.超逸:超然物外之义。

5.赏会:赏心会意。致:意态。如言雅人深致。

6.绝伦:谓伦类中无可与比者。

7.讵:岂。

8.心闲手敏:心手娴熟,得心应手的书法状态。

9.通:贯彻。《易》“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译文】

有的人还没有领会运笔迟缓沉着的道理就片面地追求运笔的劲疾;运笔还不能迅速,却又忙于仿效迟缓凝重。要知道,劲疾迅速的笔势,是表现超然物外的关键;迟留的笔势,可以表达赏心幽雅的意态。运笔能从迟缓、凝重回到迅速,行云流水一般,是达到众美汇集的方法;若一味地沉湎于迟缓,最终会失去流动畅快、超绝群伦的妙趣。运笔能劲疾却有意迟缓,叫作淹留,行笔迟钝还一味追求缓慢,岂能称得上赏心会意呢!若不能熟练地掌握法则,做到得心应手的话,是难以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透彻的领悟的。

【解读】

这一段文字很美,意蕴深邃,值得玩味。首先,作者论及世人不明了“淹留”的意义,却片面地追求运笔的“劲疾”;而有的人本来不会迅速运笔,反而去效法“迟重”。(书法笔法的淹留,多指涩笔、停顿。即文中提到的“迟”,“迟”就是指迟缓的运笔。在具体的书写过程中,同时应防止笔毫在纸上一滑而过,以免形成点画的浮薄。)在充满了辨证思想的精辟论述中,作者强调了劲速是超迈逸美之机杼,迟留有赏心会意之情致,运笔能从迟重返回到迅速,就能达到集合众美的境界;而一味地追求迟重、淹留,最终则乏善可陈,亦无精美绝伦的妙趣。在这里,孙过庭指出“迟速“的正确理解是以表达出超然物外和赏心优雅的意态为原则,绝非“能速不速”、“因迟就迟”。只有迟、速的和谐统一,快慢节奏的准确把握,并深悟其中的道理,始能用笔纵逸、气势流畅,心闲手敏而兼善众美。就像潘之淙在《书法离钩》中论述的那样:“能速而速,谓之入神,不能速而速,谓之狂驰;不当迟而迟,谓之淹滞。狂驰则形势不全,淹滞则骨肉重慢。……一迟一速,刚柔相济。”

【书论】

“古人论书,以疾涩二字为最精,而初学则先从迟涩。疾则可,忙则不可!忙者不能疾而强疾也。涩乃逐步顿挫,不使率然劲去,笔势乃险劲,虽中截亦然,所谓中笔必断,外墨必连者也。长史之观于挑夫争道,东坡之喻以上水撑船,其妙比也。指运之说,为运腕者之所不取。屈曲大小真草,皆须尽一身之力送之,决非运指者之所能辨也。习之既熟,则得心应手,徐疾得宜,始尽运笔之妙耳。”(祝嘉《书学格言》)。

“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先必能熟,然后为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事速,又多失势。”(姜夔《续书谱》)。

 “盖形圆则润,势疾则涩,不宜太紧而取劲,不宜太险而取峻。迟则生妍,而姿态媚。速则生骨,而筋络勿牵。能速而速,故以取胜,应迟不迟反觉失势。无论藏锋出锋,都要章法安好,不可亏其点画,而使气势支离。”(宋曹《书法约言》)。

【原文】

    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1,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2。亦犹枝干扶疏3,凌霜雪而弥劲4;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如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槎架险,巨石当路,虽妍媚云阙,而体质存焉。若遒丽居优,骨气将劣,譬夫芳林落蕊5,空照灼而无依6,兰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7。是知偏工易就8,尽善难求。

【注释】

1.骨气:骨力,南齐张融善草书,高帝曰“卿书殊有骨力”。或谓骨法,指笔力言。《唐会要》“太宗尝谓朝臣曰:‘吾临古人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法。’”在书法笔法中,骨气多表现雄健的气势。如言笔力瘦硬,骨气清癯。

2.遒润:言笔法键劲丰腴。遒,健;劲。书法笔法中之言遒劲,谓笔意遒练而劲达。《图绘宝鉴》“李思训画皆超绝,犹工山水林泉,笔格遒劲。”润:滋;益。比喻丰腴的笔法。

3.扶疏:繁茂。[陶潜诗]“绕屋树扶疏”。

4.凌霜雪:经历冰雪霜冻。凌,在这里有侵凌的意思。

5.芳林:犹言花丛。

6.照灼:比喻靓丽繁茂的花朵。

7.徒:空。奚:何。

8.就:成,迎。《诗》“日就月将”。

【译文】

假如各种运笔要领都具备了,务必要保留雄健的骨力,有了雄健的骨力,再增加一些遒劲丰腴的笔法。就象枝叶茂盛的树木,经过冰雪霜冻之后却显得更加精神;又像鲜艳繁茂的花叶,与天上的白云和太阳互相晖映。如果骨力过多,遒劲之美就减少了,就像枯木架设在险要处,巨石横阻在大路中,虽然说少了些艳美与妩媚,但书体的本质却还存在。倘若仅有健、劲好看的优势,那么骨气就显得不够,仿佛百花丛中飘落的花蕊,徒有靓丽诱人的外表却毫无依托;又像兰沼里漂浮的水萍,空有青翠的颜色却没有任何陪衬。由此可以知道,掌握某一方面的技巧容易做到,想尽善尽美就很难探求了。

【书论】

“书之大局,以气为主,使转所以行气,气得则形体随之,无不如意,古人之缄秘开矣。

平和简静,遒丽天成,曰神品。酝酿无迹,横直相安,曰妙品。逐迹穷源,思力交至,曰能品。楚调自歌,不谬风雅,曰逸品。墨守迹象,雅有门庭,曰佳品。左右牝牡,固是精神中事,然尚有形势可言,气满则离形势而专说精神,故有左右牝牡相得,而气尚不满者。气满则左右牝牡自无不相得者矣。言左右必有中,中如川之泓,左右之水皆摄于泓,若气满则是来源极旺,满河走溜,不分中边,一目所及,更无少欠缺处,然非先从左右牝牡用功力,岂能幸致气满哉。”(包世臣《艺舟双楫》)。

“清和肃庄,奇丽古淡,互有出入者。窗明几净,气自然清;笔墨不滞,气自然和;山水仙隐,气自然肃;(嘉惠和悦)气自然庄;珍怪豪杰,气自然奇;佳丽园池,气自然丽;造化上古,气自然古;幽贞闲适,气自然淡。八种交相为用,变化无穷矣。”(陈绎曾《翰林要诀》)

“篇幅以章法为先,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俱续,观古人书字,外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此章之妙也。玉版十三行,章法第一,从此脱胎,行草无不入壳,若行间有高下疏密,须得参差掩映之迹。”(蒋骥《续书法论》)。

“若专尚清劲,偏乎瘦矣,瘦则骨气易劲,而体态多瘠。独工丰艳,偏乎肥矣,肥则体态常艳,而骨气每弱,尤人之论相者,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为尚也。使骨气瘦峭,加之以沈密雅润,端在婉畅,虽瘦而实腴也。体态肥纤,加之以便捷遒劲,流丽峻洁,虽肥而实秀也。瘦而腴者谓之清妙,不清则不妙也,肥而秀者谓之丰艳,不丰则不艳也。”(项穆《书法雅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02、什么是书法的“骨”和“气”?骨气论的内涵是什么?
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大展——再看书法的力量
什么叫书法的书骨
孙过庭《书谱》翻译,看后境界必提升。
古代著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孙过庭的杰作《书谱》(四)
孙过庭《书谱》究竟讲了书法的什么关键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