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谱》解读13

【原文】

    夫蔡邕不谬赏1,孙阳不妄顾者2,以其玄鉴精通3,故不滞于耳目也。向使奇音在爨4,庸听惊其妙响,逸足伏枥5,凡识知其绝群。则伯喈不足称,良乐未可尚也。至若老姥遇题扇6,初怨而后请,门生获书机7,父削而子懊8。知与不知也。夫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彼不知也,曷足怪乎?

【注释】

1.蔡邕:字伯喈,东汉陈留人,文学家、书法家,灵帝时拜郎中,与杨赐等奏定六经文字,立碑太学门外,寻以事免官,董卓辟为祭酒,累迁中郎将,后以卓党死狱中。所著诗赋碑铭书记等凡百四篇。

2.孙阳:周之善相马者,一名伯乐。尝过虞坂,有骐骥伏监车下,见之长鸣,伯乐下车泣之。

3.玄鉴:犹言玄览,《道德经》“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谓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事。玄,理之深奥者。《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鉴,镜也;照也;诫也。考观古今成败为法戒者,皆曰,司马光有《资治通鉴》、张居正有《帝鉴图说》。

4.爨(cuàn):灶;烧火煮饭。[苏轼诗]“破屋常持伞,无薪欲爨琴。”

5.逸足:犹言疾足。《三国志》庞统谓陆绩语,“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

6.老姥(:老妇。《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竟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7.门生获书机:《晋书·王羲之传》“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累日。”门生,汉人谓亲受业者为弟子,转相受者为门生。《汉书·贾逵传》“逵所造弟子及门生,皆拜为郎。”后世门生与弟子无别。

8.懊:有所恨。如言懊恼。《黄帝内经·素问》“甚则瞀闷懊憹”。吴中谓所遇者拂意而奇曰懊憹,谓悔恨。

【译文】

蔡邕不会误识琴材,伯乐不会看错千里马,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非凡的辨别能力和对专业知识有深刻的研究与透彻的了解,所以观察事物并不限于寻常的耳闻目睹。倘若,美妙的声音发生在烧火做饭的时候,平庸的人也能为其美妙而惊叹;千里马伏卧在简陋的马棚里,凡夫也能识别它的超群绝伦。到这个时候蔡邕也不必为世人称赞,美妙的音乐也不必成为时尚而倍受推崇了。至于像老妇遇到王羲之在她卖的扇子上题字,最初是埋怨不满,后来一再请;门生有幸得到王羲之在小桌上的题字,却被无知的父亲削掉,而悔恨不已。这些都是因为懂书法与不懂书法的缘故啊!研究学问的人,会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人那儿受到委屈,又会在明白人那里感到宽慰,别人不能识别事理,这又能责怪谁呢? 

【解读】

蔡邕在汉灵帝时为议郎,因上书论朝政阙失获罪,流放朔方。遇赦后,畏宦官陷害,亡命江湖十馀年。

有一次,蔡邕在家乡赴宴,远闻琴声阵阵。蔡邕是音乐家,他无意间从琴声中听出了杀机,转身就走。主人将他追回,他方说明了离开的原因。那些不懂音乐的乡亲更是莫名其妙,这时操琴者站起来说道:“我方才弹琴的时候,看见树上有一螳螂捕蝉,没想到在琴声中将这个紧张的气氛表现出来了,这大概就是你听到的杀机吧?”听了这番话之后众人才恍然大悟,对蔡邕辨别琴声的本领佩服有加。

中国古代有“四大名琴”之说,齐桓公有“号钟”,楚庄公有“绕梁”,司马相如有“绿绮”,蔡邕有“焦尾琴”。关于蔡邕的“焦尾琴”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一次,蔡邕路过吴县境,一人家正在做饭。蔡邕忽然发现一块上好的梧桐木正被烧掉,发出清越的声音,于是不顾火势正猛,连忙把这块木板抽了出来,掸灭上面的火。他仔细端详着这块烧焦的木头,连称“可惜”。蔡邕对烧火的人解释说:“这块木头是做琴的好材料,烧掉实在是太可惜了!”烧火的人笑了,“既然您这么喜欢,就拿去好了。”蔡邕高兴地把这块木头拿回了家,精心地制作了一张古琴,他把烧焦的部分放在琴的尾部,并给它取了一个恰好的名字——“焦尾琴”。

南朝·宋·虞和《论书表》载:“一日王羲之见一老妪卖扇,王问一枚几钱,云二十许。羲之取笔书扇,妪大声叹息为何将扇写坏。王羲之说,你只要说是王羲之写的就可以卖到一百钱。老妪去卖,市人争相买去。”

所谓“无色而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当书法的本质和社会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生活时,文化的精神和自然大道浑然一体的时候,书法的永恒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冀酌希夷,取会佳境。”它会以浓浓的“情境、意境”参以庄严和神圣而臻“化境”,这就是无数中国的文人墨客梦寐以求的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人们耳濡目染的何止风花雪月、柳暗花明……还有山阴道上“萧萧肃肃”之镜中行人。一路走过,留下的都是钧天之乐、天籁之音!书法是奇缘,世人当惜缘,尊敬之、勤而习之、推而广之。

“帘栊高敞,看青山绿水,吞吐云烟,识乾坤之自在;竹树扶疏,任乳燕鸣鸠,送迎时序,知物我之两忘。”前日读《菜根谭》,想起一禅宗公案,觉乾坤自在,感物我两忘。妙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无言境界。百丈怀海一日站在恩师马祖身旁,看到老师总是目不转睛地盯着禅床边上的拂子,百丈想替马祖去拿来,见此情形,马祖登先一步,自己把拂子拿到手中,傲然兀立。百丈问马祖:“这是教化众生,还是不教化众生?”马祖于是把拂子放回原处。站了片刻,马祖问百丈:“你今后如何与人为善、方便众生?”百丈亦取来佛子举示,马祖又问:“这是教化众生,还是不教化众生?”百丈也把拂子放回原处。这时,马祖大师振威显势地大喝一声!百丈当场大悟。日后他对弟子黄檗说:“我当时挨了马祖一喝,直弄得三天耳朵听不见声音。”黄檗不禁闻之吐舌。

【原文】

    故庄子曰1“朝菌不知晦朔,惠蛄不知春秋。2”老子云3“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之则不足以为道也。4”岂可执冰而咎夏虫哉5

【注释】

1.庄子:庄周,战国蒙人,尝为漆园吏,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率皆寓言,楚威王闻其贤,迎以为相,辞不就。

2.朝菌不知晦朔,惠蛄不知春秋:语出《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言朝菌不知一月的时间变化。朝菌,一名大芝,朝生,见日则死。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蟪蛄不知春秋”,言蟪蛄不知一年的时间变化。惠蛄,即蟪蛄,蝉类,体长七分许,色青紫,翅有黑白纹,甚美丽,而不透明,夏末自早至暮,鸣声不息。春秋:指四季。

3.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故亦称老聃。周守藏室之史。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所著书亦名《老子》,为道家之祖。

4.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之则不足以为道也:《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意思是,上士听见了道,努力不懈地去践行它;中士听见了道,将信将疑;下士听见了道,却笑话它,不笑反而不见成其为至道了。《涵虚秘旨·道德经注》“上士之道行,以勤为本。其中有不自炫、不自锐、不自异、不自实、不自显、不自满,奉行若自懈,信受若自欺者,而后能韬光徐炼,同尘守虚,溷迹求成,惜阴敬道。否则与中士之存亡,下士之大笑一也,乌得谓之勤?中士闻道,断续做去,故曰若存若亡。下士闻之而大笑,笑即毁谤之徒也。然虽大笑,于道无损,不笑反不见为至道也。”下士:下愚之人。

5.执:持。咎:仇视;归罪。

【译文】

所以庄子说:朝菌不知一月的时间变化蟪蛄不知一年的四季变化。”老子说:“愚的人听到微妙的哲理,会笑话它。然而,不笑何以知道什么为至道呢”怎么能够拿冬天的冰,去责备夏天的昆虫没有见识呢!

【解读】

关于《庄子》:

1.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自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2.《庄子·天下》“寂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3.庄子词章之美,来源于思想的自由,来源于老庄哲学的博大精深。庄子所追求的是自由无碍、自然无待的人生境界。“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齐物论》)。那种烦恼人生,庄子最不能接受。“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尔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这种不能自主的被动人生,也为庄子所厌弃。他把因不能自由生活引起的种种人生困境,给定一个名称,叫做“天刑”。他的正面主张,是“乘物以游心”,即顺应自然律,保持心灵的自由。这种境界的最高表现,是“无己”“无功”“无名”。但“三无”之中,“无己”最重要。所以庄子又称“无己”为“吾丧我”。而做到这一点,也就解决了人生的最大最后的一个问题——生死问题。“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我生者,乃所以善我死也。”(《大宗师》)。“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天下篇》)。从而进入庄子的最高人生理想境界——“至人”的境界。

庄子所追求的这种个体生命的自由,见诸生活,是一种享受;诉诸人生,则是一种审美。中国学术,不能无孔子、孟子,也不能无老子、庄子。中国文化,不能无儒家、释家,也不能无道家。儒、释、道三家、三派、三教的相拒相融,互动互补,是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的特殊存在状态。我们固然应该从社会结构中,去寻找思想形态的归根结底的原因;同样,中国传统社会政治与经济结构的变迁,也可以从儒、释、道三家的互补互动中得到可靠的消息。而书法艺术最真实、最准确地记录、展示和升华了这种融会贯通、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

关于《老子》:

1.老子为道家之祖,主张“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创造者。所著书名《道德经》,亦名《老子》,分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

2.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犹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也。”

3.一日,问孔子曰:“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求二十七年而不得也”。老子曰:“使道可献人,则人莫不献之其君矣;使道可进人,则人莫不进之其亲矣;使道可告人,则人莫不告之其兄弟矣;使道可传人,则人莫不传之其子矣。然而不可者无他也,中无主而道不可居也。”

4.孔子见老子而语仁义,老子曰:“播糠眯目,则四方易位。蚊虻咂肤,则通夕不寐。今仁义惨然,乃愤吾心志,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放风而动,总德而立,同归自然可也,又奚杰然若负大鼓而求亡子邪?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辨媸妍。不誉之观,不足以广本性。泉涸鱼相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5.孔子谓老子曰:“某治《诗》、《书》、《礼》、《乐》、《易象》、《春秋》,以干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皆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

孔子归,三日不谈。子贡怪而问之,孔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网,游者可以纶,飞者可以矰。至于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九天矣。今见老子,其犹龙乎?”

6.老子居周,久之,见周德衰,乃乘青牛车,西出秦关,以升昆仑。关令尹喜望有紫气东来,先知焉,乃扫道四十里以迎之。已而老子果至,尹喜曰:“翁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乃停车关中,作《道德》,尽授尹喜而去。

书法艺术是人生的哲学,是文化的升华,为文人之天趣,智者之指归。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无与伦比的高级艺术,其影响已遍及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好的书法作品无不深深植根于民族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其高作杰构“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林间松韵、石上泉声、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闲中观出,见乾坤最妙文章。就像清风下的花朵随风摇曳之飘然洒脱,似雪夜中的月光逐云辉映之明朗清宁,只有那些内心宁静的人才能享受此宜人的景致;就像树木的茂盛与枯萎,竹子和石头的消失与生长,只有那些天真飘逸之士才能掌握其变化规律。

【原文】

自汉魏以来,论书者多矣,妍蚩杂糅1,条目纠纷,或重述旧章,了不殊于既往2;或苟兴新说3,竟无益于将来。徒使繁者弥繁,阙者仍阙4,今撰为六篇5,分成两卷,第其工用6,名曰《书谱》。庶使一家后进7,奉以规模8,四海知音9,或存观省。缄秘之旨,余无取焉。

                      垂拱三年写记

【注释】

1.妍蚩(yán chī:美恶也。糅(róu:杂也。《国语》“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2.既往:过去。

3.苟:聊且;粗略。

4.阙:同,失。

5.撰:属辞记事。

6.第:次第。工用:同功用。工,巧也,善其事也。

7.后进:犹言后辈。《论语》“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8.奉:敬辞,用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规模:法度、规范、标准。

9.四海:犹言天下。《尔雅》“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古谓中国四境皆有海环之,故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知音:谓精于音律者,后亦以为知己之称。

10.观省(guān shěng:犹言观察。观,视也。《论语》“观其所由”。《易》“观国之光”。

【译文】

自汉、魏以来,关于书法的论述很多,其中美恶纷呈、鱼龙混杂,条目烦琐。有的重复前人的论述,跟过去的观点并没有什么不同;有的粗略地另创新说,对后辈学者全无裨益。这样徒然而为的结果,往往使繁琐的地方更加繁琐,欠缺的地方依然欠缺。现在我撰写了六篇书论方面的文章,分作两卷,依次列举书法的不同功用,定名为《书谱》。一家之言,或许可以期待后辈的学书者,作为临习书法的参考标准,天下懂得书法的知己,也可以将其留存,聊作鉴赏之用。至于讳莫如深的用意,我在著述中是不会采取类似的观点的。

公元六八七年(垂拱三年)写记

【解读】

孙过庭作《书谱》情见乎辞,取会风骚之意,而会古通今。将精深的书法理论运用于书法实践之中,呈现给世人一派生机勃勃的笔情墨趣和风神气韵。从汉魏至初唐,中国的书法理论从滥觞至于繁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其间书家们旁搜远绍,不断创新,所形成的千姿百态的书品和精深的书法理论,影响了几千年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一直到今天,许多杰出的书论著作仍然堪称不刊之典,其所达到的理论水平“高山景行”,令后人仰目兴叹。人们不会忘记这些名字:卫恒、卫夫人、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羊欣、虞和、王僧虔、陶弘景、虞世南、孙过庭、欧阳询(汉魏至初唐)……可谓群星灿烂、群贤毕至,他们人人手握灵蛇之珠,个个怀抱荆山之玉,为中国书法能巍然屹立于世界艺术的颠峰而殚精竭虑,他们是中国书法艺术理论的发轫者和践行者,他们的英名当之无愧地永载中国书法发展的史册。书法是点、线的艺术,它通过对汉字的书写来表达情感意象。“书,心画也。”(杨雄)。它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任何艺术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引,书法艺术也是这样,孙过庭论书“师承而不泥迹,入古而能创新。”更是站在人类哲学的高度将中国的书法理论融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之中,可谓开创先河。他“取立指归”,本乎天地之心;“冀酌希夷”,启后学于成规。千百年来《书谱》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当之无愧地成为书学之圭臬,放之四海而皆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谱》(二十二)
孙过庭《书谱》第六篇:评书论
学书法读《书谱》长知识(六)
《书谱》不知春秋”老子云:“下士闻
书谱讲解----6--8
“丑书”给自己找的任何理由都是苍白无力、自欺欺人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