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湾路上的这街角,是吉林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发展的起点

在历史上,传统素来有积极与落后之分。无数事例可以佐证,并非所有的“传统”都会对社会的进步和变革产生促进作用。由于农耕文化长期在中国社会占据统治地位,因而,与之适应的传统价值观一直重视社会科学而轻视自然科学:人们坚信只有读那些有助于取仕的“圣贤书”,才算是读书的正道。另外,自“焚书坑儒”开始,除医学、农牧等实用技术外,许多技术革新甚至长期被打上“奇技淫巧”的标签,或许这也是中国只是文明古国而未能催生“工业革命”的原因之一。

然而在鸦片战争后,当殖民者的重炮摧毁封禁的国门以及视野狭隘的高傲心理后,有识之士发现,那些算术、机械、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已然成为中国不被时代洪流吞噬的救命稻草!只有与时代接轨的现代教育,才是让中国振兴、富强的基石。

吉林市博物馆吉林机器局“城堡”沙盘局部

在中国东北的吉林,教育的发展历程复杂而艰辛。自顺治年间船厂兴建开始,清代统治者为保证龙兴之地的“纯粹性”,要求吉林旗人“以国语(满语)、骑射为先”,所设满、蒙官学规模小、学生少,只教习满蒙语言文字和骑射技能,长期不允许吉林建设文庙和学习汉文典籍的学校,更禁止吉林普通满族人学习汉语、汉文。直到“嘉庆五年,添设满合考试”后,才打破禁忌,使吉林地区“文风丕振”,开始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知识。(本节中的黑体字取自《吉林外纪》)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两次大规模失地,吉林将军辖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边疆危机。时任吉林将军铭安和协办防务的吴大澂认为“边防要务,宜规划久远”,尤其是务必就近解决军需。光绪七年(1881年),经清廷同意,吴大澂在吉林城筹办东北地区第一座近代工厂——吉林机器局。吉林机器局的设立,也开启了吉林地区近代化的序幕。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与关内发达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新的观念开始在封闭的吉林大地萌芽。在吉林机器局建设伊始,吉林地方当局就考虑到培养技术人才。在机器局建设时附设了吉林地区第一座传播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的学校——表正书院。

吉林市博物馆机器局沙盘中的南门

据《吉林市房地产志》记载:吉林机器局地址在东莱门外约8华里处,松花江北岸……院落呈长方形,中部为厂房,西部为公务房,东部是表正书院,共有房屋227间。厂房外围筑有土围墙,墙外有护墙河。设东、南、北三门,上为城楼,布有炮台,每个门前设有吊桥,南门城楼上写着“吉林机器局”五个大字。1883年6月厂房主体工程竣工时,厂区面积达19.7万多平方米,成为伫立在东关江畔田野中的一座独立城堡。

在吉林机器局东侧的“表正书院”,是吉林机器局为培养必须的技术人才所设立的新式学校。当年,吴大澂遴选候补知县丁乃文廖嘉绶分任书院的总教习、分教习。这二人与其他只懂“之乎者也”的旧官吏不同,皆“精通数理”,具有一定现代科技知识素养。书院招收的学员并非通过书院自行考试,而是委托当时的吉林教授衙门,即教育行政部门,选送满汉学生卅名(《吉林话旧》)——由清廷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选送学生,那三十人应当具有一定的“旧学”水平,符合晚清洋务运动提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此外,这所书院也不同于满蒙官学及城内的白山书院、崇文书院,四书五经不再是教学重心,传授的课程的目的不是为了科举做官,而是那些为了接受新事物,面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的“学以致用”——与机械制造有关的算学、测量诸课(《吉林市发展史略》)成为表正书院的授课特色。

吉林市博物馆机器局沙盘中的表正书院

自表正书院开始,吉林城在晚清相继办起了许多新式学校,尤其是一些服务于近代发展的专业学校,如1889年成立的俄文学堂,1906年创立的巡警学堂、陆军测绘学堂,1908年设立的法政学堂。在废除科举制后,让地理、生理、理化、算数、甚至图画、音乐、体操相继成为新式学堂中的课业。历史地看,这些新式学校的设立为吉林城的近代化发展,起到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由于清代地方政府并未建有完善的“文官制度”,在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旧官场习气酵化下,自吴大澂调离吉林城之后,在后续管理者疏于管理,经各式各样舞弊、贪污行径的摧残,也早早生出臃肿、滞呆的败相。到了1900年9月23日,兵不血刃占领吉林城的沙俄侵略军冲进吉林机器局,将所有财物劫掠一空,设备、原料尽行毁弃,吴大澂等洋务派在吉林苦心经营的吉林机器局终毁于一旦。吉林机器局内的现代教育之路也同样充满了艰辛与坎坷。因种种原因,表正书院只存在了五年时间。而后校舍交予俄文学堂发展起来的“方言学堂”使用(1907年增设日、英语专业,校名改为方言学堂,见《吉林市发展史略》)。

九一八事变前,吉林机器局旧址的机构分布,取自《吉林旧影》

1909年,时任吉林巡抚的陈昭常将成立于城内崇文书院的初级师范学堂,迁入机器局公务房旧址,又将方言学堂并入师范学堂,成立官立两级师范学堂,后改称吉林第一师范学校。这所师范学校即今北华大学师范学院的前身。而原表正书院旧址也同时成立了吉林中等农业实业学堂,1911年时,学校改称吉林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即今天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的前身。到了伪满时期,师范学校和农业学校均迁往吉林西关八百垄,吉林机器局旧址只余一所伪满吉林警察学校(有的文献称作“伪满第三警察学校”)。

1952年吉林师范学校的合影,取自《吉林旧影》

1958年,吉林朝中毕业照,取自《吉林市朝鲜族志》

1946年,吉林师范学校迁回机器局旧址办学,直到1953年才迁往吉林市的江南地区。1953年,根据教育厅的指示,吉林市朝鲜族中学(原址在今吉林市五中)搬迁到师范学校旧址。从此以后,吉林机器局旧址一带除了被坊间叫做“东局子”外,嫩江街和江湾路交汇口一带,也开始有了“朝中”这个特殊地名称谓。

吉林市朝中新貌

而今,吉林市东滩街与江湾路交汇处,土墙、堑壕、城门、吊桥都已然不在。即便是吉林市朝鲜族中学,旧校舍和操场也变换了崭新的容颜。一百多年前,吉林机器局初建时东侧激荡的“文韵”历经沧桑,终流转至西南侧这个宁静的街角。现代教育更是获得普遍认可,达到了过往任何历史时期都难以企及的新境界!

不过,近几十年来,随着物质文明的长足进步,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变得愈发强烈,对待教育上,是以国学社科为最强音,还是把数理化等自然科学探寻至极致,又成为现代人颇费思量、不断权衡的课题。应该承认,在鸦片战争之前,传统文化为国人争得了莫大的荣誉,积蓄了莫大的自信。然而荣誉和自信本就是一种特殊的“变量”,不能因势利导、与时俱进,荣誉和自信往往会遭遇时光的洗礼而无奈变色。

特别是惨痛的中国近代史,以及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也在时刻提醒着现代人,毫无甄别地一味依赖传统,或者妄自菲薄地一股脑抛弃传统,都会对中国人凝心聚力,拓步远行造成伤害。反倒是作为吉林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发展的起点,当年吉林机器局创立表正书院时,其所暗循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会给予我们的选择以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吉林市东局子:半个世纪的教育情结
栾学钢:吴大澂与吉林机器局(9)
吉林一中校训:敦品励行 热心向学
光绪八年吉林机器局监造厂平壹两
【刨根问底吉林市】历经战争硝烟的吉林机器局(上篇)
吉林市的桥文化(15)江湾大桥篇(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