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吉林市广播电视大学一共搬迁了几次,才落户十一中校址

今年年初时,有机会在原十一中门前步行经过,看到这里已经是吉林市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了。因为从1980年开始,我曾在附近的铁路哈道口小区8号楼住了二十年,因而对十一中这所学校并不陌生。记忆中,在八十年代,原本十一中的校园比较宽敞,北侧临哈达湾街是一道红砖墙,墙内有一些体育器械。小学时做完作业,时不时会和同学翻墙进入十一中玩耍。由于那道红砖墙材质不佳,有很多可供攀爬的“砖豁口儿”,因而一度成为同学们比赛“徒手攀岩”的竞技场。大概九十年代初,北侧和街角的红砖墙被拆除,改建了楼房,导致十一中校园面积被不断压缩。

后来查阅资料,得知吉林市第十一中学所在地原为莲花泡北侧烧窑取土形成的永衡窑坑,直到1961年,窑坑形成的坑塘被填平。1964年十一中成立,1965年在填平的永衡窑主坑南侧(1961年)修建了十一中教学楼。这所学校规模不大,但是在历史上却长期是初高中并存的学校。1992年我在铁一中升入高三时,曾有一名十一中高中部的学生到我们班寄读。

由于哈道口小区属于“松江经济圈”的势力范围之内,因此对吉林市广播电视大学我也并不陌生。这所学校俗称电大,在我记忆中,出现得很晚,其迁入的时间,是在通江街将排污明沟改成地下暗沟之后。当年电大新建的临街教学楼很漂亮,由于当年电大周围的楼宇都不高,因而远远望去颇有一股秀丽挺拔的气势。

其实电大最初并不在通江街,这所学校的校址曾有过多次变迁。据《昌邑区志》记载:1979年1月,吉林省广播电视大学吉林市工作站正式在吉林市教育学院内创办。工作站分全科和单科,前者设电子技术和机械制造2个专业,后者设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电路等7个专业,学员主要为在职的干部、职工。1980年,电大直属班成立,招生对象也扩大到社会青年,但比例有限。1981年电大改名为吉林市广播电视大学。1982年,电大将校址迁往四十一中学。1984年,校名又改为吉林省广播电视大学吉林分校。

1987年,白手起家、四处寄居的电大,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办学场所。在通江街34号,学校建起一栋建筑面积3853.75平方米的教学楼,同时附有占地1880平方米的校园。电大设有校办、党办、财务处、教务处、中专部、教学处、距离教学研究室、教训处、录制教材处等10个处室。1988年成立培训处后,电大全力推进自考助学,共开办20多个大学本、专科专业。由于有了稳定的办公、教学场所,电大一方面积极履行对各县(市)电大的教学指导、检查及缴费管理的职责,另一方面不断与东北财经等高校取得合作办学资格,极大地推动了吉林市电大的蓬勃发展,获得各级教育主管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在新世纪之前,十一中和电大几乎没有什么交集。在进入新世纪后,吉林市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整合教育资源,对原有初、高中布局进行了调整。当十一中与造纸厂中学合并,腾空了吉林大街上的旧校区后,电大由松江地区迁入(电大旧址后来交由昌邑国土资源局使用,具体时间未详)。尽管“十一中淡出历史,电大快速补位”,学校周边地带,还是被吉林市市民习惯性地称为十一中地区。生意火爆的日杂批发市场,更是至今仍被坊间冠以“十一中批发市场”之名。

近十年里,我虽多次途经十一中一带,可大多不是徒步路过,更没有仔细留意那个校园的变化。于是那天在徒步过街天桥时,望着冬日里寂静的校园,少年时的种种回忆,便如涓涓细流,缓缓而出。尤其是电大这所曾以较低的门槛、灵活的办学形式,为社会提供持续学习机会的学校(许多吉林市的“名人”,以及身边许多亲友,都是在电大取得的大学学历),面对全日制高等教育“极大繁荣”、“能力”与“学历”并举的今天,未来还会有怎样与时俱进的变迁。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作品,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同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清辉:广播电视大学(校园十二章)之九
360doc网文摘手
什么是电大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桂山校区景观改造完成,校园环境美化新升级
高考落榜生如何获得大学学历
电大四十年的发展历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