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补法在老年冠心病中应用的探讨

年老体衰、脏腑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低下与冠心病的发生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冠心病的形成有一个逐渐演变发展的过程,它的患宿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增,这也说明冠心病的发生和机体功能减退是有着某些内在联系的。

《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邪的侵犯,如果不是乘虚而入,是不能客而为患的。所以培补身体的正气,扭转脏腑的亏虚,对冠心病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由冠心病所引起的胸痛,其原因也不能统统费之为心脉的淤塞不通,因为实者虽可引起疼痛,而虚者也能造成疼痛。如血虚不能养心,心脉因失于濡养而痛;气虚推动不力,心脉不充而痛;阴虚津生不足,心脉因失于润泽而痛;老年人阳气自亏,派生内寒,心脉因失于温煦面痛等。

冠心病迁延日久、气血长期运行失畅,不能充养五脏,气化无力,阴血暗耗,还可由实及虚,使本虚之体更趋虚弱。无论是由虚致实还是由实及虚,都能形成临床上极其常见的本虚标实,谢实互见的证候,则治疗上必须扶持正气以振其本。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脏功能减退的表现是“五胱皆衰”冠心病的发生虽和其他各脏腑也有一定的联系便根本在脾、肾二脏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心主血脉,气血的盈手不离先天后天,所以心脉的盛衰与脾肾二脏是息息相通的。

【补法的应用】

(1)益气养阴法·阴可以化气,气亦可生津,因此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阴虚尤其是肾阴虚化气不足,会致气伤,气虚尤其是脾气虚,津液的生成不足,亦会致肾阴亏虚,或脾肾的亏虚造成气阴的失调等,都可出现气阴两虚的证候治宜益气养阴:太子参、麦门冬五味子、旱莲草、女贞子。此方系生脉、二至丸参合而成。

方中以太子参易人参变大补为平补,更切合老年人体质状况,目四时用少皆官二至丸强少阴之阴,有益下而荣上之效。药味不多,而兼补、滋、清、敛(即补气、清热、滋阴、敛阴)四法。养阴能增加气血的来源,益气能行血,故益气养阴同时又能促进活血化瘀的作用。

(2)补益气血法冠心病人如有气虚或血虚,久则常可导致气血两虚治宜补益气血:太子参、麦门冬、五味子、黄芪、白芍、当归、茯苓。不宜用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炙甘草汤、人参养营汤等,因为对气血两虚的冠心病人来说,补气不宜辛热,养血不应滋腻,故仍以生脉散为基本方,从四物汤和当归补血汤中选出黄芪、白芍 当归三味药合茯苓组成上方。当归乃血中气药,其性走动,可使补而不滞,并据《内经》“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之说,以麦门冬、五味子养阴生津,滋液化源。茯苓启运中州以健脾开源。

(3)调补心脾法

老年人脾冒相对康弱饮食稍有不慎会损伤脾冒,脾智生化无力而致血少脉虚;如心神心营,心气经久而伤,又可使脾土失运,古人说母病传诸子,子能令母虚,因而形成临床上常见的心脾两虚证。

治宜调补心脾;太子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合欢皮、夜交藤。此为协调心脾、补益气血之方,而气血之补,需从所藏、所生、所统以治,且重在所生--后天之脾气,乃治本之法。方由归脾汤增删而成。为切合老年人的体质,取参术苓,草温文尔雅之性,而以黄芪之力助之。木香嫌其辛燥,枣仁经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可引起心肌损害和传导阻滞,一般不宜为冠心病人所用。远志功在化痰,安神力薄故另取夜交藤、合欢皮养心安神,且合欢皮又能舒肝和脾安养五脏,扶助身体正气,当归可酌情选用。

(4)温煦心阳法

心阳不足的冠心病人在有畏寒肢冷、腰酸膝软、小便清长、大便溏急、五更泄泻、舌淡苔白、脉沉迟等虚寒症的同时,还常见神疲乏力、短气懒言等气虚的症状。古人说:“心包相火附于命门。”心阳不足的根源乃是命门火衰,立方以桂枝,附片益肾中真火《名医方论》说:“火少则生气,火壮则食气。”故不用肉桂而用桂枝,且桂,附的用量也不宜过大,其用意在于微微生火,以防过燥伤阴。

另据张介宾所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义,取生脉散益气养阴,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麦门冬、五味子又能反佐桂、附,使其温而不燥。整个方剂组成是:附片、桂枝、太子参、麦门冬五味子。

【补法的活用】

(1)补法应用中的四宜一忌

对冠心病使用补法,要考虑到体质状况。老年人多阴虚之体,又往往虚不受补,且不能补而助邪,故用辛热、味厚、滋腻等性猛、性粘和大补之品往往并不相宜,多以清补、平补、缓补、调补建功。谓之四宜。

清补:方剂的组成补中寓清,不一味呆补,使无恋邪之弊;平补:多选用性味平和之品,不用或少用大补、味厚、滋腻之品;缓补:根据病情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掌握补药的配伍和剂量,勿药过病所,操之过急;

调补:补之本义旨在调整脏腑的功能,故用药应该注意协调五脏之气。一忌:忌滥补,即补须得度。以上各方,看起来并不奇崛,但通过数十年经验,临证时如能配伍精当,做到补不助邪、补不碍胃、补之能受等,则可于平淡之中见神奇。

(2)补法应用中的随证加减

以上所谈及的治疗法则,为冠心病临证时的常用法则,但冠心病的临床证候是复杂多变的,不要以为冠心病的补法只是以上所说的三法,也不要以为这三法只适用于相应的三种证候,必须在掌握以上常法的基础上进而能随证变通,例如益气养阴方(太子参、麦门冬、五味子早莲草、女贞子)如合沙参、枸杞子、玄参化裁能用于心阴亏虚证,合黄芪、炙甘草、山药化裁可用于心气不足证合夏枯草、黄芩、桑寄生、钩藤、磁石化裁可用于阴虚阳亢证。它还可以用于因痰湿郁热或淤血化热日久不愈而兼见气阴两伤的证候。又如补益气血方(太子参、麦门冬、五味子、黄芪、白芍、当归,茯苓),如制首乌、茯神可养血安神,加郁金、丹参可益气化淤,加黄芪赤芍可益气通络,加制首乌、丹参可养血化淤。又如太子参、党参、人参等,可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时令的变化、体质的差异而灵活选用。

(3)补法与通法的关系

冠心病既然是一种虚实互见的疾病,那么专攻、纯补的治疗方法都不尽相宜。一般地说,应补通兼施。考虑到老年人存在“虚不受补”和“不耐攻伐”的体质状况,在治法的运用上不能妄补(见虚即补)乱攻(见实即攻)在方药的选择上不能急攻、峻补。

①气虚血虚兼血淤

冠心病人虽都有不同程度的心脉淤阻,但活血化淤药多用或久用后,病人易感到乏力少气,疗效不易巩固。所以临证不能一见淤阻就概用活血化游。如气虚推动无力而致血淤的,应补气化淤,不补气则气虚越来越重可造成气血两呢。如血虚心脉失养而致血淤的,应养血活血,此时如不养血而只知化淤则可伤正,久之可使血虚越来越重,血耗津伤,继而又出现阴虚。

②阴虚和淤热、痰热

冠心病人的血淤既可因寒而疑,也可因热而结。寒凝淤久且可化热。凡热结而淤或淤久化热者,如仍用温通必然助热伤阴,应凉面化淤,其意在干护阴。谈湿限滞者也有寒热之分凡蕴久化热者。如仍用温化也必然助热伤阴应予清化,其意在于保阴。在祛邪的同时做到护阴、保阴,达到邪去正安、这叫寓补于通,是补法的间接应用。

③芳香开窍、辛热走窜药不可重用久用

芳香开窍之品虽有宣痹通阳、辟秽回苏之力,但其性温热善走窜,易动火耗气,伤及阴分。临床见有用苏合丸、苏冰滴丸、救心丹的冠心病心绞痛病人,久服之后,渐次用量加倍方能缓解疼痛。可见芳香辛热之品,虽解痛神速,却病仍日进。如见胸痛难耐者,可姑且一用,以应急需,但有血燥气弱、阴虚火旺症者应忌。

④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勿戕伐过度伤正,勿补之太蔡助邪。老年冠心病人既然以虚为本,虚实错杂,尤应谨察病机,分清主次,使补虚泻实各得所宜。总之,立法遗药要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祛邪不伤正,补虚不得邪,宜活血行气不能破血耗气。

(作者:陈可望 安徽中医院学校1983年第4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组成
辨证论治心脏疾病
颜德馨:进补必须识补
小李的BLOG--《心悸名医方3》54-34(冠心病预防与治疗)
如何补益气、血、阴、阳之补法
懒,说明你气虚;掉头发,说明你血虚;长痘痘,说明你阴虚!你是哪种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